02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简

合集下载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
例如:
蚕豆配子中染色体(n=6)的核苷酸对为 200亿,长度6000mm。
通常原核生物细胞里只有一个染色体,且DNA含量远低于真核生物。
大肠杆菌(E.coli)只有一个环状染色体,其DNA分子含核苷酸对为300万,长度1.1mm。
豌豆配子中染色体(n=7)的核苷酸对为 300亿,长度10500mm
细胞膜(plasma membrane)亦称质膜 在细胞壁内、细胞质外的薄膜 多种功能:物质运输、信息传递、能量转换、代射调控、细胞识别等。
01
细胞质(cytoplasm)
02
在质膜之内核之外呈胶体溶液的原生质。
03
内含多种物质(蛋白质、脂肪等);多种细胞。
04
主要细胞器有:
05
线粒体:动力工厂和遗传物质载体
二、真核细胞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植物细胞结构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动物细胞结构
●动物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植物细胞的组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四部分组成 (一)、细胞壁(cell wall) ●植物细胞特有结构 ●在细胞最外层 ●由纤维素和果胶质等构成“坚硬” 结构 ●起保护和支架作用 ●壁上有使相邻两个细胞相通的“胞间连丝”结构 正是因为存在这一独特的结构,使得植物遗传的研究与动物遗传研究有了比较大的差异(更困难),尤其是在进入分子水平或者说是在进行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研究时,这一点尤其突出。
大小 各物种差异很大,染色体大小主要指长度,同一物种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 植物: 长约0.20-50微米、宽约微米。
高等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的染色体一般比双子叶植物要大些。 单子叶植物中如,玉米、小麦、大麦和黑麦 > 水稻。但双子叶植物中的牡丹属和鬼臼属也具有较大的染色体。

遗传学-第2章_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学-第2章_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内膜系统 细胞质
细胞壁成分 细胞增殖
真核生物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组成 (一)细胞膜(质膜) 细胞膜是细胞外围的一层薄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类 脂构成。 功能:能够有选择地通过某些物质。 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还有一层由纤维素和果 胶质组成的细胞壁(支持和保护作用)。
(二)细胞质(胞质) 细胞质是细胞膜内环绕着细胞核外围的原生质,呈胶体状 态。里面有许多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细胞质中包含着各种 细胞器:线粒体、质体(植)、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中心体(动)、溶酶体和液泡(植)。 其中,质体和液泡只有植物才具有,中心体只是动物细胞才具 有。 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是细胞内呼吸作用和 氧化作用的中心,是贮藏能量的场所。 质体包括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核糖体是极其微小的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细胞中合 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是运输蛋白质的合成原料和合成产物的通道。
线粒体
线粒体DNA
叶绿体
叶绿体DNA
电镜下内质网
电镜下粗面内质网
(三)细胞核(胞核)

除细菌和蓝藻(原核生物)之外,各种生物的 细胞内都有细胞核,细胞核由核膜、核液、核 仁和染色质(染色体)组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聚集的主要场所,对细胞发 育和性状遗传起着指导作用。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上各个微小的区段。这些区段长度各不相同,各有不同的分子结
构,规定着不同性状的遗传。 提问:染色体、DNA、基因有何不同?
第三节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物进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亲代 的遗传物质就是通过细胞分裂向子代传递的。 19世纪末,Flemming W(1882)和Boveri T(1891)分别发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为遗 传的染色体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普通遗传学2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普通遗传学2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缩写
M m sm St t T
16
• 4.大小:
(1).各物种差异很大,染色体大小主要指长度, 同一物种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
–植物:
长约0.20-50 m、 宽约0.20-2.00 m 。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7
(2).高等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的染色体一般 比双子叶植物要大些
•蚕豆 配子中染色体(n=6)的核苷酸对为2×1010, 长度6000mm。
•豌豆 配子中染色体(n=7)的核苷酸对为3×1010,
长度10500mm。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1
三、各类型细胞之间的比较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2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3
• 1.重要性:
(1).几乎所有生物细胞中均存在染色体;
(2).各物种染色体均各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在 细胞分裂的中期和早后期最为明显和典型;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9
• 6.染色体编号:
根据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 随体有无等特点进行编号。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20
• 人类的23对染色体及其编号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21
二、染色体数目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Spermatogenesis and Oogenesis in an animal cell
2.4生活周期
有机体的生活周期是从合子形成到个体死亡 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总和。真核生 物中,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细胞,在此过程中, 亲代的遗传物质通过染色体分离和交换产生新 的组合。单倍体细胞的融合产生几乎无穷的新 的遗传重组,因此,有机体的生活周期为遗传 物质的重组创造了机会。
2.2.4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Sutton以及Boveri于1902—1903年间首先提出了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chromosome theory of inheritance) 推测:“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联会配对以及随后通过减数 分裂的分离构成了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 1903年,Sutton提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的, 因为: ①每一个细胞包含每一染色体的两份拷贝以及每一基因的两份 拷贝。 ②全套染色体,如同孟德尔的全套基因一样,在从亲代传递给 后代时并没有改变。 ③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然后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就如同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在于:
①只有一个细胞周期,却有两次连续的核分裂 。染色体及其DNA只复制一次(间期S期),细 胞分裂却有两次(减数分裂Ⅰ、Ⅱ)。 ②“减数”并不是随机的。所谓“减数”,实 质上是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这是使有性 生殖的生物保持种族遗传物质(染色体数目) 恒定性的机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决定了等位 基因的准确分离,为非同源染色体随机重组提 供了条件。
(2)染色体的结构
每个核小体包括一个组蛋白 八聚体(H2A、H2B、H3和H4各两 个分子)及缠绕在该核心表面的 200个碱基对左右的DNA。 DNA双螺旋在组蛋白八聚体分 子的表面盘绕1.75圈,其长度 约为146bp,负超螺旋,这种组 蛋白的核心颗粒大小约为5.5 nm×11 nm的扁球形。 相邻的两个核小体之间一般 由约55 bp的DNA连接,称为连 接区 DNA,在连接区部位结合 有一个组蛋白分子H1。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教材2章,5-8%)(一) 名词解释:1.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它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2.染色体核型:指某个物种或个体的分裂相细胞内所含有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和数目特征的排列类型。

3.染色体带型:是指经过酸碱盐酶等处理所获得的染色体臂、着丝粒区域等有特殊条纹特征类型的染色体核型。

4.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5.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6.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称为果实直感。

7.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8.染色体: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的在细胞分裂期的形态结构。

(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

)9.姐妹染色单体:是二价体中同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质复制所得。

10.非姐妹染色单体:是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教材4章,12-15%)(一) 名词解释: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单位性状与相对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等位基因(allele) 与复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叫等位基因。

4.复等位基因指一个群体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能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称。

5.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与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

医学遗传学课件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医学遗传学课件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内10nm 组蛋白
外30nm
螺旋管是在组蛋白H1协助下,6个核小体 缠绕一圈形成的中空性管.
solenoid
3 .三级结构:超螺旋管 它是由螺旋管进一步盘曲而形成。将螺
旋管长度压缩了40倍。
4.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超螺旋管进一步 折叠又被压缩了5倍。
(二) 染色体支架-放射环模型
前期I(双线期)
diplotene
前期I(终变期)
diakinesis
(2)中期I Metaphase I
equatorial plate
中期I
(3)后期I Anaphase I
1.同源染色体分离,四分体二分体 2.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4)末期 I Telophase I
metaphase I
(二) Y染色质
正常男性在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 染色后,在核内出现一强荧光小体,直 径0.3um,称y染色质。
Y染色质
y染色体长臂远端部分为异染色质,被荧 光染料染色后发出荧光,女性中不存在, 细胞中y染色质数目与y染色体数目相同。
核性别:间期细胞核中染色质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人类性别决定的染 色体机制
anaphase I
telophase I interphase
2 . 第二次减数分裂 Meiosis II
1. 二分体单分体 2.非姐妹染色单体随机组合。
前期 II
中期 II
后期 II
末期 II
(一)、减数分裂 I
1.同源染色体配对 1.二价体四分体 1.联会复合体消失
联会
2.非姐妹染色单 2.同源染色体某
结构异染色质:在所有细胞 类型及各发育阶段中均处于 凝集状态。 兼性异染色质:是在某些类 型或阶段,原有的常染色质 凝聚并丧失转录活性后转变 而成的异染色质,可转化为 常染色质。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无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常染色质: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程度小、分散度大、能活跃地进行转录的染色质。

2.异染色质:间期核内纤维折叠盘曲紧密、呈凝聚状态,一般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又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大类。

3.兼性异染色质:是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成凝缩状态的异染色质,二者的转化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4.Lyon假说:(1)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内仅有一条X染色体有活性,其他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而呈异固缩状态的X染色质,在遗传上失去活性。

(2)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人胚第16天);在此之前所有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都具有活性。

(3)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但是是恒定的。

5.剂量补偿:由于正常女性体细胞中的1条X染色体发生了异固缩,失去了转录活性,这样就保证了男女性个体X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在数量上基本一致,这称为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1.外显子和内含子:真核生物的基因为断裂基因,即结构基因是不连续排列的,中间被不编码的插入序列隔开,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编码序列中间的插入序列称为内含子。

2.单一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单一序列是在一个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少数几次,大多数编码蛋白质和酶类的基因即结构基因为单一序列。

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有很多拷贝的DNA序列,有些重复序列与染色体的结构有关。

3.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4.转换和颠换:转换是指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取代,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取代。

颠换指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

5.同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某一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改变前后的密码子都编码同一氨基酸,实质上并不发生突变效应。

6.错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导致改变后的密码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结果使多肽链氨基酸种类和顺序发生改变,产生异常的蛋白质分子。

7.无义突变:是指碱基替换使原来为某一个氨基酸编码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遗传学名词解释(答案)

遗传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期,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具有一定数目和形态结构的的杆状体。

(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单体。

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

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和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

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

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它含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

双受精:授粉后,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同时另一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细胞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分裂 第四节 细胞周期与染色体周史
1
第一节 细胞
2
一、
原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DNA
3
二、真核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线粒体 中心粒
染色质
4
细胞核 线粒体
叶绿体
5
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区 别
大 小
原核细胞
1~10um
拟核
核小体:由H2A、H2B、H3、H4各提供两分子形成八 聚体。 DNA分子有147个核苷酸对盘绕在八聚体的 外面,约盘绕1.8圈,DNA由70nm压缩为10nm, 压缩了7倍。
16
17
2 染色体二级结构:染色质丝缠绕螺旋化, 每圈6个核小体单位,形成直径30nm、内 径10nm的中空螺旋管,DNA压缩了6倍, 为染色质粗纤丝。
7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指间期核中, 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 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其 DNA复制发生在S期的后期。
8
2 异染色质分类
(1)组成型异染色质
指各种类型的细胞,除复制期以外,在整个 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的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大小较恒定。 常见于着丝粒区、核仁组织者区、端粒。
减分后形成的含同等基因组的配 子融合
6
第二节
染色体
一、染色质 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 组蛋白、 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杂结构,可 以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类物质,是间期细胞遗 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二、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1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概念:
常染色质(euchromatin): 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 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 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
59
4 有丝分裂的异常现象
(1) 内源有丝分裂(endogenous mitosis)
① 染色体复制和核分裂正常 ,不发生 细胞质分裂,形成多核细胞。 如:单子叶植物胚乳形成
60
② 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染色体正常复
制、 着丝粒正常分裂 ,核、质不分裂。 形成 内源多倍性细胞 。如:花药绒毡层细胞。
28
一些生物的染色体数目(2n) 水稻24条 普通小麦42条 大豆40条 蚕豆12条 烟草48条 陆地棉52条
大麦14条
玉米20条
豌豆14条
马铃薯48条
茶树30条
人46条
高粱20条
甘薯90条
染色体数目与大小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无关。可用于物种间 的分类。
29
(六)、染色体的分类
1 据臂比分: 染色体类型 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代表符号 臂比 M 1.0 ~1.7 SM 1.7 ~3.0 ST 3.0 ~7.0 T >7.0
M:metacentric; SM:submetacentric; T:telocentric; ST:subtelocentric
30
2 根据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形状分:
31
(七)、染色体组型与带型
1 染色体组型 (1) 染色体组型(核型karyotype): 把某生物个体的体细胞内有恒定特征的整套染 色体按它们的相对恒定特征排列起来的图像。 (2) 染色体组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将一
22
蚕豆中期染色体
23
24条 秋水仙素处理
24
(四)、染色体的大小
长度的变化范围 为0.25-50um, 宽度的变幅为 0.20-2.0um

高等植物中单子叶植物 的染色体一般比双子叶 植物要大些
25
26
27
(五)、染色体的数目


不同的物种不同,同一物种相对恒定。例 果蝇为8条,碗豆为14条,人为46条。大蒜 16条,普通小麦42 动物中某些扁虫只有4条(n=2),线虫类马 蛔虫只有2条(n=1),一种蝴蝶(lysanra)382 条(n=191) 被子植物中的一种菊科植物n=2,有些植物 有 400~600 (n)
③ 染色体正常复制,不发生着丝粒分裂,不进行
核、质分裂。 形成多线染色体。
61
(2)多次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复制,细胞 核和细胞质连续发生多次分裂。 (3)体细胞联会:有丝分裂时期,同源染 色体紧密、平行配对的现象
62
(4)染色体排出。远缘杂交时,远缘亲本的全 套染色体或部分染色体不能正常分裂到子细胞
中,形成小细胞或小核
63
三、减数分裂(meiosis)
1 概念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配子形成过程中进行的一 种有丝分裂。染色体在分裂间期复制一次,而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着丝粒不分开, 只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 目减半,因此称为减数分裂。
64
2 减数分裂过程
65
(1)第一次减数分裂 ①前期Ι: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 浓缩期(终变期)
81
82

②中期Ι: 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位于赤道板两 侧,染色体臂的端部位于赤道板上。同源染色 体处于赤道板哪一侧完全是随机的。
83

③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由纺锤丝拉 向两极。每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每条 染色体仍具有2条姊妹染色单体。
84


④末期Ⅰ:核膜重新出现。(染色体仍处于收 缩状态,但较松) 染色体分离,2n→n
37
38
(3)带型分析的意义 ①对染色体畸变做出正确指标。 ②进行基因连锁群的定位。
39
(八)、特殊染色体
1 多线染色体
比正常染色体:长达100-200倍, 粗达1000-2000倍
40
41
42
43
多线染色体形成原因: 是染色体不断复制而 细胞不分裂,在体细 胞中同源染色体配对 的结果。
35
2 、染色体带型
(1) 染色体带型:通 过一系列不同方式的特 殊的处理方法,使得螺 旋化程度不同的染色体 区段发生不同的反应, 再经染色,使其呈现不 同的染色区段。往往是 异染色质被染色。
36
(2)几种不同的带型:
Q带 用芥子喹吖因(Quinacrine)化合物对处于有丝 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 察。 G带 用稀释的胰蛋白酶溶液、尿素或蛋白酶预先 处理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然后用Giemsa染色, 在普通光镜下就可以看到染色体上出现染色深浅 不同的带纹,称为G带。 R带 使用低pH值磷酸盐溶液,在88℃恒温条件下处 理中期染色体获得R带。R带与G带带型恰恰相反, G带带型上染色浅的带在R带则为深色带,故称为 反带或R带(取Reverse字头)。
9
10
(2)兼性异染色质 是指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 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并丧失基因转录活性, 变为异染色质
如人类Barr小体(又称X性染色质)
11
12
3 异染色质的特点:
(1)在间期处于凝缩状态
(2)是遗传惰性区,一般不编码任何蛋白质, 主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的作用。
(3)在复制行为上与常染色质相比表现为 晚复制早聚缩 (4)G、C含量比例相对较高 (5)DNA序列具有高度重复性
44
2
灯刷染色体:
是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的卵细胞双线期的一 种染色体的特殊形态。它由一对同源染色体组成。主 轴是螺旋化的染色质,侧环为末螺旋化的染色质。
45
灯刷染色体
46
3
B型染色体
B型染色体(超数染色体)正常染色体以外的一 定数目的染色体。由组成性异染色质组成,GC碱 基较多,DNA序列重复较多
1细
2偶
3粗
4双
5浓
66
A
细线期
染色体开始浓缩,染色体细长如线。每条
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
67
68
B 偶线期 a 特点: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联会, 形成联会复合体
69
70
b 几 个概念 联会: 同源染色体: 二价体: 四合体 :
71
C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
如:青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49
二、有丝分裂 mitosis 1 有丝分裂过程
50
2 有丝分裂期过程各期特点
前期: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核膜、 核仁消失。纺锤丝出现。动物体为中心体辐 射出星射线移至两极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 没有中心粒,只从两极产生纺锤丝。
51
中期:着丝粒排在赤道板上 后期:两条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76
77
78
E 终变期


浓(终变期):染色体继续变短,交叉从中部 向两端移动,称为交叉端化,同时向核四周边 缘移动,在核内较均匀地散开,是观察染色体 数目的好时期。最后,核仁、核膜消失。 交叉端化:交叉可发生在染色体的任何部位, 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向端部移动,这种现象 称交叉端化。
79
80
85



⑵ 第二次减数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前期Ⅱ: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Ⅱ 后期Ⅱ 末期Ⅱ 四分子:一个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 了四个单倍体细胞。
86
87
88
89
90
91
3 减数分裂的意义
(1)保证了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形成的性细胞都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低等植物有的减分形成的细胞发育成个体, 称为配子体,二倍体的则为孢子体),在受精 结合后,受精卵恢复到体细胞的染色体的数目, 保证了遗传物质染色体的稳定,为后代的正常 发育和性状表现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2) 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携带等位基因的同源染色体在前期Ⅰ粗线期的 交换和在中期Ⅰ后期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与非 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以及以后的雌雄配子 的随机结合,使后代的遗传物质组成发生变化, 增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