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3.1)

合集下载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哪一个观点: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真金不怕火炼
4、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学以致用
目的
6、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7、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 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示: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问题:“蛟龙号”等工具对深海认识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蛟龙号7000米下拍到的神秘生物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实 践 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
探测。这是我国“绕”“落”“回”探月计划的第二步,本次探月
成功是全体科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党、国家和全体中
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2、嫦娥探月实行“绕”“落”“回”2.三实步践走具计划说明这
一实践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有能动性
这一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创造出“嫦 娥三号” “月球车”等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事物,在月球上 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 在田 间劳作,农民请张英对对子。
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到。侍女当即说出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32
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
不下水,怎能 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33
再见
2011.4
34
课题: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12年3月
1
2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 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 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2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22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认 指 导 识 实践 改造 客观 世界 实践 结果
2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
5

青藏铁路运行
青 藏 铁 路 施 工 现 场
6
讨论:
第一组:
修建青藏铁路 是实践活动吗? 由哪几个要素 构成?这些要 素的共同特点 是什么?
第二组:
为何修建青藏 铁路? 这说明实 践具有什么特 点?
第三组:
从孙中山时期就 提出修建青藏铁 路的设想,为何至 今才变为现实? 这说明实践具有 什么特点?
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 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 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28
5、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 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说明 实践决定认识 6、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 同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 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 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 否的唯一标准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中新问题、新要求出现,推动了认识的 发展;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双11”每年高速增长的销售额让人们看到 了电子商务的勃勃生机。马云与王健林就 “电子商务能否取代传统实体零售”进行了 辩论:马云认为到2020年电子商务将取代传 统实体50%的零售市场,王健林认为不可能。 双方立下亿元赌约。那么他们两个谁会赢呢?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 唯一来源
实践中新问题、新要求出现,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 任何网站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是在什 么阶段采用什么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网站会 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正是这些原因才推动着技 术的进步和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 业务的更大提升。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 为此,支付宝的技术团队一直在想方设法解决这 个问题。支付宝CTO李静明说目前支付宝是第三代 系统架构,该系统主要在可伸缩性、故障容忍、 弹性控制三个方面做出了大的改进。系统方面的 改进是支付宝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主 体 对象
直接现实 非纯主观 性活动 思维活动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性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1) 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 世界 (意识的指导作用)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含义 原因
要求
做法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 物的活动和人的活动有差别吗?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原因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改造自然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否矛盾?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要体现了唯物 主义的观点 2、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 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巩固练习
5、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从而 突破了公有制只有国有、集体两种实现形式 的传统观点。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来 源于人脑 D.否定传统是事物发展必由之路
注意: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 会之间的活动
三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存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话题,主要探讨的是人类认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纯粹主观臆想的结果,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处理社会关系、改造自然等各种形式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接触客观世界,获得对事物的第一手经验,形成初步的认识。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等;理性认识则是通过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分析、综合后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 **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一个理论或观点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得到证实,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正确的。

4.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本身的局限性,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总结来说,《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个命题揭示了人类认知的辩证法原理,即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和努力:
1.经验和感知:人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和认
识。

我们通过观察、体验和亲身经历,积累各种经验,并
基于这些经验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知识和教育:知识和教育是人正确认识的重要来源。

通过
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学习,我们可以获取广泛的知识,建立
起对不同领域的理解和认知。

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眼界,培养批判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学与研究:科学研究为人提供了一种系统和科学的方法
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人们可以进行
深入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得出客观的结论和认知。

4.社会互动和讨论:人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也对我们的认识
起到重要影响。

在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中,我们可以了解
不同观点和意见,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修正自己的看法。

5.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是培养正确认
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观点和看法,以及
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问
题,并逐步优化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综上所述,人的正确认识来自于经验和感知、知识和教育、科学与研究、社会互动和讨论,以及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的综合影响和努力。

人们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与他人交流,
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达到正确认识的目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概述人的认识是指人类通过感知、思维和经验逐渐获取和形成的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了解。

认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而今天的人类认识体系则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感知与认知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感知和认知。

感知是人类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通过视觉,人们能够观察并认知物体的外貌、形状和颜色;通过听觉,人们能够听到声音和语言;通过触觉,人们能够感知物体的质地和温度。

这些感知信息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础。

认知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人类的大脑通过对感知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形成一系列的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

通过认知,人们能够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推理和记忆,从而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经验与知识除了感知和认知,人的认识还来源于经验和知识。

经验是人类在与外界互动中所积累的个人体验和感悟。

通过亲身经历,人们能够对事物的特点、规律和变化有更为深入和直接的了解。

例如,一个人通过多次触摸火炉,就能够对火炉的热度有更为准确的认识。

知识则是人类通过学习和沟通获取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的认识。

知识是由先人的智慧和经验积累而来的,并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得以传递和扩展。

通过学习,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扩充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观念与思维观念和思维是人的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概念和认知模式,是一种在脑海中形成的对特定对象或概念的抽象表示。

观念的形成受到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个体的观念也会有所差异。

思维则是人类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和联想等思维过程进行的认识活动。

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难题和产生新的认识。

通过思维,人们能够将感知、认知、经验和知识进行整合和转化,形成新的理解和观点。

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人的认识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社会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进行互动和交流的集体生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这个道理的?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 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 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 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 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 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 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 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这个道理的?
判断: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 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亲自参加 实践,才算理解深刻,才继续深 化发展认识。(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民道 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 程新闻发言人宣布— — 2011年9月29日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 功发射载人航天器“ 天宫一号”,按照计 划,在未来的两年神 舟八号、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飞船将依次 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 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 ,并建立中国首个空 间实验室。
“嫦娥二号”三维图像
探究一: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 注意3点: 的主 体
实践 的对 象
是直接现 实性活动
自 人 然 类 界 社 会
非纯主观 思维活动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
3、老师讲课 教育实践 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生产实践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锻炼 提高
③ 实践
人的认识能力
镜头四:走进自然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 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 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 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 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 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反作用(双重作用) 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课堂演练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 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中国的航天战略 还只走到第二步, 没有完成第三步,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 么特点?
第二组:
“天宫一号”的成 功发射标志着中国 迈入中国航天“三 步走”战略的第二 步第二阶段,发射 “天宫一号”与燕 子筑巢有何本质不 同?这说明实践具 有什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 (过程、结果客观)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有目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 有意识的)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客观规律的制约)
练习:实物投影形式
小结: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活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 动。 3、实践的三个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三要素、过程、结果客观) 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 社会历史性。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不是孤立的活动(社会性)
对朝鲜能否成功发射 卫星的认识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 本身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 确地反映了它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 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 正确。
高考或模拟题考过此考点
镜头四:走进社会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 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 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 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思考: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 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
知识梳理
综合探究:
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
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7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第一个 2004年 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 七个“一号文件” 第二个 2005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的发出,体现了 第三个 2006年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对“三农”问题 第四个 2007年 发展现代农业 认识的不断深化, 第五个 2008年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这说明实践是认 第六个 2009年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七个 2010年 加大统筹城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总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 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产 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 力的发展。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① ③ ④
C
课堂演练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 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 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 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Hale Waihona Puke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 段
探究三:
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镜头一:走进军事
思考: 1、《孙子兵法》是怎样产 生的?
●军事上的需要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2、《孙子兵法》的产生过 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1、发射“天宫一号” 是一种什么活动? 2、“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人类 对太空的认识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人 类目前获得的对太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自主探究:明确学习目标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重 点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切真知都来源 于实践,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 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启 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镜头二: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 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 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 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 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 大的提高。 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道理?
5、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 同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 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 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 行,后改为陶行知。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 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 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 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 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 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 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 学输血的大门。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习三个代表思想 4、部分省区试行高考改革 5、制定“十二五”规划 6、克隆羊“多利”问世 7、医生治病 8、国际大专辩论赛 9、 开采石油 10、 乱砍乱罚 11、 北京举办奥运会 12、神五、神六载人飞船上空
人 含义 来源 的 特点 认 实践是认 动力 实践 识 识的基础 检验 基本形式 从 (作用) 标准 何 目的、归宿 作用 而 来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把实践引向歧途。 决定、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 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 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 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 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 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 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 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 的根本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