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活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 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实践问题。特别是第一 果——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体现了上述哪 次国内革命以来的胜利、失败和王明领导的 些哲学道理? ① 的严重失败,迫使中国共 第五次“反围剿”③ 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 践相结合”及其“走什么道路”等问题进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革命胜败 深刻思考。 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提高了理论联系 实际、明辨是非的能力,解决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方向问题,并把长期革命实践 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上述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的反映 观察与思考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人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
玻璃杯
实践对象(客体)
相互作用
实践手段
借助
实践主体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 谚语就是那些人们在长期 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只 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精炼的语言。—塞万提斯 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内 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下列哲学家实践观的共同错误在于忽视了实践 的基本特点。他们分别忽视了哪些基本特点?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 认为实践是主观精神性活动, 否认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 界。 认为实践是纯粹个人的满足生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 理需要的自然性活动,否认实 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 践是人类的社会性活动 。 主义”活动。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 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 区别,否认了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与动物适应环境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庄子· 列御寇》 有一个叫朱泙漫的青年,想学会一门一般人都不会的特殊 本领,便卖光了所有的家产,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到很远的地 方去拜师学艺。 后来,他拜支离益做老师学习杀龙的技术。朱泙漫学习肯 下苦功夫,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把杀龙的技术学到手。学 成后,他高兴地回到家乡,人们关心地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 兴致勃勃地讲开了自己杀龙的本事:杀龙应该用什么刀,怎样 按住龙头,踩住龙尾,如何开膛剖肚…… 可是,当人们问他龙是什么样子,在什么地方时,他却回 答不上来。于是人们忍不住笑话他。
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遍及世界的美味蔬菜 认识在实践中,通过主体与 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 画家 无毒、味美 科学家 营养价值
结论:人们在变革“西红柿”的实践中,获得了 对它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绝 大部分却是从书本获得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亲身参加实践 直接获得知识
知个 识人 的获 途得 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阅读教材《庄子-齐物论》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 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 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 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2)是非是能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 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 看 事 实,看实践的结果。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正象人是造物主的创造一样, 一切认知也都是上帝赋予的” “格物致知” “人脑之生产认识,犹如胆脏之分泌胆汁一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才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实践出真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话题,主要探讨的是人类认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纯粹主观臆想的结果,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活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处理社会关系、改造自然等各种形式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接触客观世界,获得对事物的第一手经验,形成初步的认识。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等;理性认识则是通过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分析、综合后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 **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一个理论或观点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得到证实,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正确的。

4.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本身的局限性,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总结来说,《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个命题揭示了人类认知的辩证法原理,即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考示例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 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 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 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 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
(2015•上海卷)2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 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B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考点1:实践的概念、特点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人们: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 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 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学习)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
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践的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 性 能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 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 律的制约,因而具有客观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 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
(3)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
础。(3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 一认识的深化。(3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3分)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 用。(1分)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 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2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概述人的认识是指人类通过感知、思维和经验逐渐获取和形成的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了解。

认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而今天的人类认识体系则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感知与认知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感知和认知。

感知是人类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通过视觉,人们能够观察并认知物体的外貌、形状和颜色;通过听觉,人们能够听到声音和语言;通过触觉,人们能够感知物体的质地和温度。

这些感知信息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础。

认知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理解的过程。

人类的大脑通过对感知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形成一系列的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

通过认知,人们能够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推理和记忆,从而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经验与知识除了感知和认知,人的认识还来源于经验和知识。

经验是人类在与外界互动中所积累的个人体验和感悟。

通过亲身经历,人们能够对事物的特点、规律和变化有更为深入和直接的了解。

例如,一个人通过多次触摸火炉,就能够对火炉的热度有更为准确的认识。

知识则是人类通过学习和沟通获取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的认识。

知识是由先人的智慧和经验积累而来的,并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得以传递和扩展。

通过学习,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扩充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观念与思维观念和思维是人的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概念和认知模式,是一种在脑海中形成的对特定对象或概念的抽象表示。

观念的形成受到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个体的观念也会有所差异。

思维则是人类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和联想等思维过程进行的认识活动。

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难题和产生新的认识。

通过思维,人们能够将感知、认知、经验和知识进行整合和转化,形成新的理解和观点。

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人的认识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社会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进行互动和交流的集体生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完整)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完整)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 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 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 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 控制作用.
正确的、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 进.错误的、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 沉,丧失斗志。因此,我们要树立高昂的精神, 重视精神的力量.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 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告诉 我们( )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为什么?
客观事物本身 无法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反映 了它
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加以比 较和对照的东 西(实践)
探究活动(P46)


参考答案(1)他到草原,是为了把学到的知 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 人民, (2)故事启示: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 才能 实现认识的目的。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一、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了解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2、通过导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案例讲解,解析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4、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新知识。

二、教学重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2、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导入启发法、情境体验法;2、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课堂互动、学习归纳。

五、教学内容:一、导入启发(1)PPT呈现一幅画像:一双手拿着两个圆珠笔,看似本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

(2)问:假如将珠子放进布袋中,让人不分左右手选取一个珠子,这时要如何判断这个珠子是放在左手还是右手?(3)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法。

(4)通过本例子,导入到认识是什么,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讨论。

二、教师讲解(1)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定和理解,是心理活动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2)认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

(3)认识产生的规律主要包括个别与一般、先后与同时、轻重缓急、因果关系等。

(4)认识的条件包括感觉器官、感性资料、神经及心理活动机制等。

三、案例分析(1)通过学生举出具体例子的方式,进一步解析认识发展的演变规律。

(2)以“张三的身高”为例,让学生了解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不同阶段的表现。

(3)以“天气变化”为例,让学生了解对事件进行先后顺序的认识以及因果关系的认识。

四、小组讨论(1)分小组讨论认识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为什么喜欢这种食物、在哪里吃到这种食物等。

(2)要求学生从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课堂互动(1)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恰当的沟通和了解。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探索认识的奥秘PPT课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探索认识的奥秘PPT课件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 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 素的影响
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表现
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不管是亲身 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学 习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 识的途径;认为认识来源于人 脑或书本等
(3)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 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 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 其 运动规律 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 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岀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 发展着的。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科学实 验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它通过一定的 手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科学实 验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动机,通过科研人员分工协作和接续 奋斗,在实践中证实或证伪某一结论,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基 本形式。
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作 为探究规律的实践活动,是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重 要手段。
任务三: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材料三 对于3D生物打印领域来说,与之前采用其他材 料作出的突破相比,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悬浮水凝胶技术(以下 简称“FRESH技术”)的发现是真正令人感到兴奋的。因为它 可以用胶原支架打印出大规模的人体器官。对于FRESH技术, 其不仅限于胶原蛋白的3D打印,纤维蛋白、藻酸盐、透明质 酸等多种软性凝胶均可采用该技术来实现3D打印,这就为组 织工程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适用性广泛的平台。着眼于未 来,FRESH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能得以应用,从 伤口修复到器官生物工程,横跨多个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人们如何通过实验获得植物在太空生长的认识的?
实践活动过程
工具、手段 改造 作用于人脑 形成认识
本 质 认 识 现 象 认 识
认识活动过程
自然界 客观世界
人们
人类社会
事物内部的各种属性和事物之 间的相互关系得以暴露和展现
结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石钟山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 践中来。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对象
性质
直接的现实性
实践基 主体(人) 客 本要素 手段(工具、设备) 观 的 对象(客观世界) 实践活动过程: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结果:客观实在 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制约
客 观 物 质 性
注意:实践活动不同于人的纯主观思维活动
(意识) 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能 动 性
注意:实践不同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
1970年东方红一号
1975年返回式遥感卫星
1988年东方红二号
1999年神舟一号
1999年神舟五号
2013年天宫一号
实项项目,有效载荷51余件,航天员参与2 项,国际联合项目1项,直接承研单位28家。
植物学家给拟南 芥开花基因做绿色荧 光蛋白标记,培养箱 安装微型荧光相机, 并 集 成 LED 荧 光 激 发 光源。荧光图像能够 为植物学家提供更加 准确的分析手段。 专家认为,这项实验将为解析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生长 提供新的知识。 思考:为什么这项实验能提供新的知识?
结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神舟三号成像光谱仪
神舟四号微波遥感器
大量高光谱图像数 据应用于国土资源、 矿产、海洋、大气、 农业、林业、应急 灾害监测等方面。
3000万年误差一秒 该技术使基于空间冷原子 钟同步的导航系统具有更加精 确和稳定的导航运行能力。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 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 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 也是没有意义的。” ---- 毛泽东《实践论》
结论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无法判定 认识
桥梁、纽带
不能回答
实践
客观 事物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指导实践的认识 实践产生的结果
对照
检验
认 识
符合 真理
不符合 谬误
《河中石兽》
量子力学认为,两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改变其中 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就会马上随之改变。这种状态之间的 关联不需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场或电场,其关联速度也可认为超过光速。 爱因斯坦对此表示怀疑,觉得这要能成立简直是“见鬼了”。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开展十四项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
实践基本形式
期待:获得重大发现,取得世界先进水平的认识成果
高等植物培养箱
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针对粮食和蔬菜的空间种植问题,水稻 和拟南介作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被选为研究对象,其种子 在休眠状态下在舒适的“保暖箱”中随着太空实验室进入轨道。 科学家们在地面遥控指挥启动实验,在天宫二号实验室中的 微重力环境下,种子开始萌发。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培养箱通 过温度、湿度、光照、营养供给调节等功能为种子的生长发育提 供环境保障;同时相机等测量部件对种子从萌发、生长、开花到 结籽的全过程“全程直播”,记录图像、温度变化等数据,下传 到地面供植物学家比对分析。研究中使用的部分拟南介样品,还 将返回地球,供科学家们后续研究。
结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认识的来源 (2)认识发展的动力 (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目的
马克思
恩格斯
科学的实践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础、核心和灵魂。 实践的观点是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爱因斯坦
百余年来,量子力学的 许多理论不断得到实验结果 支持,但量子纠缠的问题, 目前的实验结果还不能最终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定论。“到目前为止,没有 一个实验是百分之百地完全 关闭所有的漏洞”。
玻尔
任何实践都有自己社会和历史的局限性,对真理的检验都 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 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并不是某时某地的某个实践,而是历 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的总和。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针对粮食和蔬菜的空间种植问题,水稻 和拟南介作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被选为研究对象,其种子 在休眠状态下在舒适的“保暖箱”中随着太空实验室进入轨道。 科学家们在地面遥控指挥启动实验,在天宫二号实验室中的 微重力环境下,种子开始萌发。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培养箱通 过温度、湿度、光照、营养供给调节等功能为种子的生长发育提 供环境保障;同时相机等测量部件对种子从萌发、生长、开花到 结籽的全过程“全程直播”,记录图像、温度变化等数据,下传 到地面供植物学家比对分析。研究中使用的部分拟南介样品,还 将返回地球,供科学家们后续研究。
思考:1.实验的主体、对象、手段分别是什么?实验是否具有
直接现实性? 2.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如何体现意识能动性?
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 种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相比, 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 :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 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 :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 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 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
遇到新问题 推动 产生新要求 实 践 实践的发展 提供 提高 促进
新探索和研究
日益完备认识工具 促进
改造客观世界
人的认识能力
促进
认 识 的 发 展
《河中石兽》 一寺临河干,山门的二 石兽沉入河中,十余载之后 重修要打捞石兽,有人(僧) 说到下游去找,有人(讲学 家)说石兽已经沉入河床深 处,还有人(老河兵)说到 上游去找。 --纪昀《阅微草堂笔 记》卷十六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