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观和思维活动来获取对事物的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来深化对事物的认知。

3.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感觉与知觉:让学生了解感觉是认识事物的起点,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加工。

2. 思考与思维: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来分析问题。

3. 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 新课导入:讲解感觉、知觉、思考、思维、知识与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5. 总结讲解:总结学生观点,强调认识过程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感觉、知觉、思考、思维、知识与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或教辅资料。

2. 案例或事例: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事例。

3.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案例和进行讲解。

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文章、视频等。

2. 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或展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

3. 小组讨论工具:准备一些讨论工具,如白板、记号笔等,以便小组讨论时使用。

八、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哲学6.1导学案

哲学6.1导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预习案】(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意味着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 ______中的人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___ ____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_ 。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____ ______ 才能完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 _。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 __。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__ 和实践所产生的_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___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______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 _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探究案】1.课堂探究(P44):(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有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习重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式讲授法【知识整合】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1)(2)(3)3、实践的基本形式:(1)(2)(3)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实践的过程:(2)获得认识的途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为什么?)(1)(2)(3)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原因:(2)怎样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典型例题】1.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2、“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3.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4.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

为此,抗虫棉的研究被列入高科技计划。

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攻关,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不喷农药降服棉铃虫成为现实。

今年该抗虫棉要推广1000万亩,将为广大棉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说明()①人的愿望决定了认识的产生②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5.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①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②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③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③6、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打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打印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班级___●姓名______●组别___●小组长_____【教师寄语】问号是打开任何科学大门的钥匙。

(巴尔扎克) The question is open to any science the key to the door. Balzac.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1.知识目标:明确实践的含义、特点,理解实践特点、基本形式,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牢牢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学习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学习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准确扎实记忆基本原理,动脑思考小问题加深理解基本原理)要求:阅读回顾教材P42—47页知识,完成以下内容,初步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勾划并标注好课本重点并把空白处填写完整)(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理解、选择)(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和。

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有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制定人:刘秀秀审核人:刘秀秀 2019.3.18【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2.识记并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识记并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自主学习】双城学案36-40页【易错易混点】(1)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3)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5)蜜蜂筑巢、蜘蛛织网也是实践活动。

()(6)科学实验是实践活动。

()(7)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8)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9)获得真理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10)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11)读书也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

()(12)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3)实践产生于人们认识的需要。

()(14)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是主观见至于客观的活动。

()(15)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⑴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只能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现实。

2.实践的基本形式:(注意选择题)⑴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⑵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阶级斗争等⑶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如科研发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演员的演出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都属于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思维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_导学案(高二文科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_导学案(高二文科用)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课前15分钟,依据自学指导,通研课本,搞好勾画,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

2.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2.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

3.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

【课前预习】(利用课前15分钟,理解熟记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知识链接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

”众人听后,无有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实践含义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互动探究探究一: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3、农民种庄稼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科学家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探究二:根据以下不同观点分组进行讨论,究竟认识来自书本还是来自实践?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导学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导学案)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学法指导讨论法 探究法 观察法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2-P46,完成书本探究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本框题重点知识。

探究学习探究一:番茄炒蛋流程图思考:1、番茄炒蛋的主体是?2、番茄炒蛋的对象是?3、该活动是纯主观性活动吗?4、该活动能将思维中的存在变为现实中的存在吗?阐述实践的含义: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其形式(注:实践的基本形式见教材P43)1、母鸡孵化小鸡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人工孵化小鸡4、遂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5、神舟三号搭载太空乌鸡蛋孵化成功 探究二:材料一:人工孵化小鸡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受精鸡蛋:孵化的鸡蛋一定要受精的.否则无法孵化. 2.温度:最佳温度37.8度.出雏期36.9-37.2度 3.湿度:孵化对湿度要求比较宽松..孵化前期温度高则湿度低.出雏期温度低则湿度高 4.翻蛋:翻蛋是为了使蛋均匀受热..材料二:人工孵化小鸡的演进过程思考:结合材料,请提炼实践的特点?探究三:实验报告材料一:鸡蛋吃法多种多样,通过实验发现,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蛋为98.2%,炒蛋为97%,嫩炸为96%,老炸为81.1%,开水、牛奶冲蛋为92.5%,生吃为30%~50%。

该实验结果将会引导人们选择更健康的方式吃鸡蛋。

材料二:人们对鸡蛋价值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过去,人们检测出鸡蛋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认为是物美价廉的滋补佳品;近年来,国内外医学专家对鸡蛋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做了深入研究,发现鸡蛋还具有健脑益智、防治眼病、防癌作用等功能。

思考:(1)结合材料,谈谈对吃鸡蛋的体会?(2)该材料反映了实践对认识有何作用?调查实践(1)请你回忆人生旅途中让有刻骨铭心的一次经历,并与大家一起分享!(课前完成)(2)深入自己所在社区,调查社区居民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课后完成)电烤孵化。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一、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了解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2、通过导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案例讲解,解析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4、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新知识。

二、教学重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2、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导入启发法、情境体验法;2、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课堂互动、学习归纳。

五、教学内容:一、导入启发(1)PPT呈现一幅画像:一双手拿着两个圆珠笔,看似本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

(2)问:假如将珠子放进布袋中,让人不分左右手选取一个珠子,这时要如何判断这个珠子是放在左手还是右手?(3)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法。

(4)通过本例子,导入到认识是什么,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讨论。

二、教师讲解(1)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定和理解,是心理活动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2)认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

(3)认识产生的规律主要包括个别与一般、先后与同时、轻重缓急、因果关系等。

(4)认识的条件包括感觉器官、感性资料、神经及心理活动机制等。

三、案例分析(1)通过学生举出具体例子的方式,进一步解析认识发展的演变规律。

(2)以“张三的身高”为例,让学生了解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不同阶段的表现。

(3)以“天气变化”为例,让学生了解对事件进行先后顺序的认识以及因果关系的认识。

四、小组讨论(1)分小组讨论认识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为什么喜欢这种食物、在哪里吃到这种食物等。

(2)要求学生从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课堂互动(1)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恰当的沟通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一、课前背读所学内容
二、复习回顾:意识的作用
三、明确新课学习目标、新课地位以及期末考试范围(全体学生清唱哲学版《小苹果》)(1)学习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准确理解实践的三种基本特点和三种基本形式;熟练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天天用心,天天轻松!
衡阳县第四中学
探究活动1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但他所“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杜威认为,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思考:请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五、新课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的物质性活动。

随堂检测
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实践具有()
(2)实践具有()
(3)实践具有()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实践的特点
天天用心,天天轻松!
衡阳县第四中学
疑难解惑
区别
疑难解惑:运用实践的特点知识来做判断题
(1)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必然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进行。

()
(3)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的生产实践。

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的实践。

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探索()的科学实践。

随堂检测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D.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
思考探究3
不让下田怎会耕田?不会耕田怎么下田?请思考体现实践和认识怎样的关系?
镜头一走进军事
问题1:《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2:《孙子兵法》的产生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镜头二走进科学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
镜头二走近真理
甲:用权威人士观点检验
乙:用多数人的观点检验
丙:用客观事物自身检验
丁:用实践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镜头四走近自然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

湖北省12 岁的小学生聂利把蜜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从而证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②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的观点,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②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随堂检测
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身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

这一观点()①肯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承认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来源于实践④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六、本课小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天天用心,天天轻松!
衡阳县第四中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点小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
认识
基础
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原理: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成语或短句能够体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有( )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C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D 、活到老,学到老
(2)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3)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

”这表明(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 、人类永远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神或上帝永远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告诉我。

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八、预习任务下一课
预习任务下一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