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人的认识的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人的认识来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的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探索人的认识来源。

结合讲授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2.1 教学内容解释感觉和知觉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开始的。

介绍不同类型的感觉和知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2 教学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感觉和知觉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章:思维与认知3.1 教学内容介绍思维和认知的概念,解释它们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思维的类型,如分析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2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4.1 教学内容解释记忆和学习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记忆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介绍不同的记忆类型,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遗忘现象。

4.2 教学活动通过记忆训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记忆的原理和提高记忆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章:语言与交流5.1 教学内容介绍语言和交流的概念,解释它们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语言的类型和交流的方式,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非语言交流。

5.2 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训练,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第六章:认知发展6.1 教学内容介绍认知发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人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认知能力的。

探讨认知发展的阶段,如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M《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设计一、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实践的含义;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②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并能用具体实例给予阐释。

③运用:列举生活中与实践相关的例子或名言。

2.能力目标:①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学会对实践概念含义进行分层理解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②通过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合案例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难点:实践的特点三、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

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

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㈡讲授新课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的两层基本含义: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①蜜蜂筑巢。

②构想美好生活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2.实践的特点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08奥运奖牌制作的难度说明。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实践具有社会性提出疑问: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成功出舱,是单靠他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展示从神五到神七的三次突破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课堂检查1、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考点展示(一)实践的含义和特征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强调:注意点:(1)一实践是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3)了解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I.人旳Mi址桶神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而非主观世界①宾球有衾观畅肩桂2、实践的三个特点A, 构成卖践的要泰都是玄观的物质帕”丈匪的主佯(体刀.雹力工丈践的过程和结果龔受客观审物和客观规帚的制约头践是壬观能 ___________实践主佯白勺创造性芸理韦-雄佥尢诞社会住头底足址于走卄共关系旳人旳话动JLAjJSfc悝左不冋旳仍土硏亦上”人类生践旳内希* 趣樓刊木平部申柏网・部黑劲——左阳虫养件旳剧塞J ” 足一走丙史条什旳严物°3、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E、变革社会的实践C、科学实验★ 易错提示:误区一: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世界有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分,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

如学生思考就不是实践活动。

误区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注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 从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强调: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另外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亲自获得知识不必要,也不可能,因此,实践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要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区分开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2.掌握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2.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人的感觉和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2. 思维对认识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2.思维和联想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2.实验法:通过感觉实验、知觉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思维活动,加深对认识过程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3.小组讨论题目。

七、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图画或者视频,引起学生对认识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步骤二:讲授人的认识的来源(15分钟)讲解人的感觉和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介绍感觉和知觉的定义和区别,并举例说明。

步骤三:进行感觉实验(2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感觉实验,例如触摸不同材料的表面,听不同频率的声音等,引导学生体验感觉的作用,并总结感觉对认识的重要性。

步骤四:讲授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15分钟)介绍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讲解不同阶段的认识特点和发展规律。

步骤五:进行知觉实验(2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知觉实验,例如观察不同形状的图案,辨别不同颜色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感受知觉的作用,并探讨知觉如何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步骤六: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讨论题目,例如:你认为思维对认识有多大影响?请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思考和思维活动。

步骤七:课堂讨论(1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感觉、知觉和思维在人的认识中的相互作用,加深对认识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
【解题思路分析】
【教学小结】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特点 识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动力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目的、归宿
【教学反思】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 ↓ ∣ 成功 ↓ ↑ 认识 ─────────→ 实践…结果 ↑ ↓ ∣ 失败 ↓ ↑ 错误的认识 ────── 主观与客 观不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的目的和任务:
(2)认识的作用:
请你谈谈自己 的感想。
【小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一)实践及特点
1.实践的含义:
理解: (1)主体:
(2)对象:
(3)性质: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5.“争论克隆人”
2.教师讲课
6.克隆羊“多利” 问世 3.学生认真学习
4. 天宫一号的研 7.法官判案 制和发射 8.2015大学生辩论赛
【内容】
【方法论】必须要有实践精神,积极投身社会 实践活动。同时,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
【例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
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 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 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 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 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 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 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 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教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教案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参考教案1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本课题分二目,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从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本课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强的思想理论性,尤其注重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真实的实验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定义和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初步树立科学实践观,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

从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式,恰当运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引导—探究、体悟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3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一、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了解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2、通过导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案例讲解,解析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4、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新知识。

二、教学重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2、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导入启发法、情境体验法;2、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课堂互动、学习归纳。

五、教学内容:一、导入启发(1)PPT呈现一幅画像:一双手拿着两个圆珠笔,看似本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

(2)问:假如将珠子放进布袋中,让人不分左右手选取一个珠子,这时要如何判断这个珠子是放在左手还是右手?(3)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法。

(4)通过本例子,导入到认识是什么,认识产生的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讨论。

二、教师讲解(1)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定和理解,是心理活动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2)认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

(3)认识产生的规律主要包括个别与一般、先后与同时、轻重缓急、因果关系等。

(4)认识的条件包括感觉器官、感性资料、神经及心理活动机制等。

三、案例分析(1)通过学生举出具体例子的方式,进一步解析认识发展的演变规律。

(2)以“张三的身高”为例,让学生了解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不同阶段的表现。

(3)以“天气变化”为例,让学生了解对事件进行先后顺序的认识以及因果关系的认识。

四、小组讨论(1)分小组讨论认识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为什么喜欢这种食物、在哪里吃到这种食物等。

(2)要求学生从感性认识、概念认识、判断和推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课堂互动(1)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恰当的沟通和了解。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1 人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是人类智慧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1.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

1.3 通过学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认识的来源、过程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知识点讲解2.1 感知和认知:人的认识来源于感知,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和理解,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2.2 经验和知识: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2.3 思维和理性:人的思维和理性能力是认识的重要工具。

人们通过思维和理性分析,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准确和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3.1 人的认识来源:介绍人的认识来源于感知、经验和知识,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

3.2 认识的过程:讲解认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阶段,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顺序和关系。

3.3 认识的规律:介绍认识的规律,包括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阶段、认识的本质和任务等,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的认识来源、过程和规律,掌握认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认识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认识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人的认识来源、过程和规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2 难点:认识过程和规律的具体表现和实践应用。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6.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参考资料6.3 准备:提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准备好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确保教具和学具齐全并可以正常使用。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1(新人教版
必修4)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实践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
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
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
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
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
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重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
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四、【方法点津】:
(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

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

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
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在实践的三个
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
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
能体现实践的本质。

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
刻理解实践的含义。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
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

教学环节
教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导入出示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题: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能否获得真理;怎样获得真理: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教学实践的含义问题:我们的认识来自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你对实践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合作学习,分析实践的概念
明确概念,深化学习概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问题是:那么请同学们举出有关实践的例子
学生举例
深化理解实践的含义
深化认识实践的含义
问题: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
基因组序列图
6、小行星撞击地球
问题:上面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实践活动
学生依据实践的理解,区分一般活动和实践活动
深化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的特征
问题: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直接现实的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你能通过上述实例概括
出来吗)
学生依据自己的举例和教授的举例概括实践的特征
自主学习,探讨深化
综合整理
1、客观物质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理解上述三个特性的?
学生总结合作、讨论分析(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
自主探究实践的三个特征
客观物质性
教师指明探究思路
1、实践的构成要素
2、实践受哪些因素制约
3、这些因素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
主观能动性
问题: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
社会历史性
问题:单个人的活动叫做实践吗?
实践活动能够脱离社会吗?
人们的实践活动受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都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探究各类问题,分组探究
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实践特点
教师总结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区别
深化补充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那么实践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阅读课文概括
从抽象到具体总结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
形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
实践的作用
材料: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
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
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过渡到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学习总结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与否的唯一
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探究,畅谈自己的看法
由具体引入思考
总结:军事上的需要
●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问题:1、从兵法的诞生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考2、你能够举出脱离实践的例子吗?学生举例:纸上谈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
合作、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深化认识实践的特点
教师解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与否的唯一标准
思考: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问题:那个正确、是怎么证实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深化认识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问题:我们为什要实践,我们不断的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目
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完成教师问题
引导分析总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脱离了实践,不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
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
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答案D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
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
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答案
C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B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B课后反思
高+考≌试﹥题═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