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ppt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8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8张ppt)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
等(个别属性:红、甜、圆)
有抽象性。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 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浮现它的样子。
自身思的考认结:识人能论们力:对也冥有实王了践星大认大是识的认的提变高识化。发表明展了的什么动哲力学道
理?
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认识是从无到 有的一种过程。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指通过实践推动认识的进一步深 化和发展,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智 ——动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检验标准
书到用时方恨少 ——动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来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检验标准
设计方案
(主观)
修建桥梁 (实践)
桥梁
(客观)
补充: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是主观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主体: 人客观的
实践手段: 探测器客观的
实践对象: 火星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蜜蜂筑巢
祝融号火星车建造
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主体的创造性 改造自然(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造社会(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9张PPT)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9张PPT)

课堂演练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 诉了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 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 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 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 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 物质手段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 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 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在田间劳作,农民请张 英对对子。出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 到。侍女当即说出下联:竹篮装笋母怀儿 大学士张英为什么对不出对子? 问: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 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 问题四:同样是人造房子,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 什么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实践什么特点?
3、实践的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 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2张PPT)
拼搏、一起奋斗。
2 2016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
4 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
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6 2020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 识的对象都不 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实践 (桥梁)
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 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 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并不起作用。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 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分最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1.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最甜
2.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
3.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4.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思想政治④必修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思想政治④必修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课件

我们怎样获 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Biblioteka 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活动) 二是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 为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1.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客观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 区别?为什么?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原因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 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6.小行星撞击地球 ×
(2)实践的特点
③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 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实践中去。认识脱离了实践,不 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 认识的意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探索认识的奥秘PPT课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探索认识的奥秘PPT课件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 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 素的影响
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表现
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不管是亲身 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学 习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 识的途径;认为认识来源于人 脑或书本等
(3)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 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 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 其 运动规律 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 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岀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 发展着的。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科学实 验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它通过一定的 手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科学实 验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动机,通过科研人员分工协作和接续 奋斗,在实践中证实或证伪某一结论,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基 本形式。
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作 为探究规律的实践活动,是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重 要手段。
任务三: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材料三 对于3D生物打印领域来说,与之前采用其他材 料作出的突破相比,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悬浮水凝胶技术(以下 简称“FRESH技术”)的发现是真正令人感到兴奋的。因为它 可以用胶原支架打印出大规模的人体器官。对于FRESH技术, 其不仅限于胶原蛋白的3D打印,纤维蛋白、藻酸盐、透明质 酸等多种软性凝胶均可采用该技术来实现3D打印,这就为组 织工程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适用性广泛的平台。着眼于未 来,FRESH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能得以应用,从 伤口修复到器官生物工程,横跨多个方向。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34张PPT)

提出新要求
索和研究

实 践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进 认 识 的
改造着自己的 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吃一堑,长一智 ➢ 学然后知不足 ➢ 书到用时方恨少 ➢ 失败是成功之母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为什么?
问题1:建设港珠澳大桥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这
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的主体—— 人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 的制约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三要素: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由何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到何处去?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 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认 直接经验
通过实践获得

途 径
间接经验
——
通过学习知识或 从别人那里获得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问题3: (1)港珠澳大桥是一人之功还是全体工作人 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 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是孤 立的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区别于主观世界)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
手段:改20造20/4/2(4 区别于认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8张PPT)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 名言评析: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 少。
3、青蒿素动物实验时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 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亲自证实了药物安全,这说明了什么?
难道毒药也必
须自己尝吗?
个人知识可 以通过学习 获取
间接经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知识点拨:
认识的来源和途径的区别: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启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示:
2、科学家为什么在医药学领域不断探索新知?是什 么给了他们力量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反作用(双重作用) 理性的唯一标准
阻碍实践的发展。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当堂检测:
1、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等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看,效果最好的活动形式应当是( ) A.集中开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撰写读书心得 B.网络培训,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体会 C.深入基层,调查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 D.下发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做好工作记录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2、明确实践的三个特点 3、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工人做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 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6、小行星撞击地球 ×
①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哲理)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观或者说 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世界观或者说原理) →要重视意识的能动性,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 (方法论)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 百闻不如一见 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 退( D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启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 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 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 “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 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 系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 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办事情要成功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客观规律相结合.
《斗牛图》,纸本,墨笔。卷44×4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戴嵩为韩滉的弟子,专擅画牛。这幅《斗 牛图》曾为清宫御藏。乾隆曾在此图上题跋: “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 斗牛图 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关于戴嵩画斗 牛在画史上有一段趣闻:戴嵩画了一幅斗牛, 神态生动,连尾巴上的毛都给一根根画出来了。 众人看了都叫好,惟独有个牧童不已为然,戴 唐.戴嵩 嵩很奇怪,就问牧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牧童 就笑着说,蛮牛打架的时候,一用力,尾巴是 紧紧夹在屁股下面,是看不见的。
两个小球同时落地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 无法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反映 了它
为什么?
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加以比 较和对照的东 西(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A、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 造福 。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 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 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 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 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 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 C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 段。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 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 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 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 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 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 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 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 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1)
辩证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 (2) 辩证唯物主义 黑格尔 (3)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 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
最基本的形 式
不让下田 怎会耕田?
不பைடு நூலகம்耕田 怎样下田?
评一评
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 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 麻醉作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 归宿。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实践中去。认识脱离了实践,不 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 认识的意义。
• 实践的观 点是认识 论首要的 基本观点 •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了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促进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的 发展
促进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认识工具
认识的 发展 认识的 发展
人的认识能力
促进
重球和轻球 哪个先着地
当然是重球。 为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的!
③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规模 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探究活动1(P42)
杜威 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我们怎样获 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点: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活动) 二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 现实存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想一想
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不能
一切真知都 来源于实践 认识的产生 问题(源) 个人知识可以 通过学习获取 知识的传播 问题(流)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 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 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 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1、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体力、智力)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客观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 区别?为什么?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原因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为什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孙子兵法是怎样产生的?
●军事上的需要 ●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 产生的
曼陀罗花
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 当时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 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 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以减轻痛苦。 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 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 茄科草本植物,中 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 医称它的花冠为洋 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不同配方炮制, 金花、风茄花,有 麻醉的效用。 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 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 -- 叫 麻沸散。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认识
促进 阻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