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复习课程
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 课件 共23张 精品

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 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表现:①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实践活动是 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并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探究练习一
思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说实 践是一种主观性活动。
B、客观事物自身也 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 确地反映了它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或者说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 点上。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 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反之,认 识就是错误的。
问:科学理论能否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问题四:
小马需要认识河深浅的目的是 什么?
结论是: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活动。
本框总结:
人
1、实践的含义
的
客观物质性
认
实 2、实践的特点
能动性
识
践
社会历史性
从
何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而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来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探究材料:
我国的探月计划由绕月、着陆、采样返回 三步接力完成。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 器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 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了月 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了月表形貌 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获得了重要数据 。“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了探月的第二步---着 陆的任务。
上课:第六课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是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 的发展。
如:数学的发展是由于计数的需要。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则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 要知农时。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 ( 2)
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 3) 实践
吃一堑,长一智
名言: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如何证明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
黄鼠狼偷鸡?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实践具有主 观能动性
原因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A 改造自然 的创造性 B 改造社会
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 杂交水稻,克隆羊等。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如:家庭联产承包使分配关系发生了变化。
3)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①社会性 (社会关系中,不孤立)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的人的活动.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黄鼠狼是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大生物系的教师,用20年,调查研究,解剖 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吃鸡。
还做了实验:第一天,放鸡、带鱼,只吃带鱼。 第二天,鸡、鸽子和老鼠,吃老鼠。 第五天,活鸡,才拿鸡充饥。 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 通过长期实验,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
(一)、实践及其特点
第六课 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人的精神的, 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3) 辩证唯物主义
探究活动二(P42) 探究活动二(P42)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 含义、特点) (含义、特点)批判他们 (D 组)
B组: 组
“天宫一号”的成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 功发射标志着中国 迈入中国航天“ 迈入中国航天“三 步走” 步走”战略的第二 步第二阶段, 步第二阶段,发射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与燕 子筑巢有何本质不 同?这说明实践具 这说明实践具 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特点?
探究一: 分组讨论) 探究一:(分组讨论)
B组: 组
“天宫一号”的成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 功发射标志着中国 迈入中国航天“ 迈入中国航天“三 步走” 步走”战略的第二 步第二阶段, 步第二阶段,发射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与燕 子筑巢有何本质不 同?这说明实践具 这说明实践具 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原因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改造自然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③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实践的内容 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 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第六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公开课)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热点关注:神舟九号发射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2012年6月 16日18时37分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 刘洋将第一次入住“天宫”。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 按照计划,在未来我国将 发射一系列飞船将依次与天 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 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 空间实验室。
2、中国的航天战略 还只走到第二步, 没有完成第三步,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 么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体、对象、手段) (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实践是有目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有意识的) (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与3名航天员一起遨游太空的有9包搭载物品,其中 包括小麦、水稻、棉花近百种农作物的种子。这种种子 培育以后,它的维生素含量,它的抗病毒,它的产量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有比较大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是在太空种子刚问世时,却存在另一种说法,洛 杉矶时报认为太空番茄可能会变异产毒。科学爱好者们 很快就开始实验验证太空番茄是否有毒,有勇之士开始 食用太空番茄后平安无事,之后更多人开始尝试,太空 番茄收获了甚多赞誉,“有味”,“甜啊”,“皮厚”, “又红又圆”,不甚枚举。
2、这些要素的 共同特点是什 么?
第三组: 第二组:
1、“神舟九号”的 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 迈入中国航天“三步 走”战略的第二步第 二阶段,发射“神舟 九号”与燕子筑巢有 何本质不同? 2、这说明实践具有 什么特点?
1、“神舟九号”的 成功发射是全体科 研人员共同努力的 结果,这说明事件 具有什么特点?
人们对太空种子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提示】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不能等同。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 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第六课认识论复习课(2020)

例题赏析: 材料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将法制教 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 知识课程”的要求,2016年7月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门颁 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大刚提出。开展青少年法 治教育,要以宪法为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 育的各个阶段。 材料二 某中学在帮助学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识的同时,积 极开展模拟家庭.法治情景剧展演.法治社会调查等活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陶冶法治情感。养成规划意 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从认识角度,说明在法治教育中为什么要引导青少年学以 致用。
参考答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 只有学以到致用,才能提升青少年 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陶冶法 治情感。(1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分) 只有学以到致用,才能用所学的法 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尊法守 法的习惯。(1分)
典型题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 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 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时强调“人定胜天”,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 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 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 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列入 新发展理念,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 再到“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宪法。
(2020•江苏合格性考试)中国科学院国 家天文台2019年11月28日宣布,其研究团 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一个迄今为 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1、能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能真正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培养尊重实践活动,积极投身于实践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四、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读书指导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上新课前,先跟大家分享个故事。
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叫张英的人,他是文学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颇有学问。
一次,张英去微服私访,与正在田间拔稻秧的农民闲谈。
农民与张英对对联,并且当即出了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站在田头,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恰当的上联。
回家与夫人谈起此事,正巧,他的话被一个侍女听到了,这个侍女插话道:这有什么难的?对“竹篮装笋母怀儿”不就得了吗?故事听完了,我想问大家:为什么有学问的张英没有对出的对联一个小侍女却对的出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根据具体回答做分析点评)教师总结:因为侍女有这样的生活实践所以很容易对出这个下联,而张英虽然学问高但却并没有这样的生活实践所以想不到,对对联其实是对我们认识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张英和侍女的认识不同,因此对出的对联也不同,那为什么他们的认识不同?他们的认识都是从哪里来的?带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讲授新课】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板书)教师引导:有哪位同学知道今天的气温?学生回答:35度教师引导:最近好像一直是这样持续高温,大家有没有解暑的好办法?学生回答:(据不同发言,总结)教师总结:吃:清淡的,蔬菜瓜果;喝:矿泉水,冷茶,牛奶,粥汤;物理降温:温水冲澡,凉水冲手腕,除了这些我还特别想用一个方法,那就是游泳但得先学,这就遇到一个问题,我妈主张,不会游泳,怎能下水;我爸主张,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大家帮我分析一下,我应该听谁的。
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doc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定义、基本含义和实践的三个特点。
2、理解什么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懂得实践的三个基础特点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
3、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践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4、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通过对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分析,认识其实质,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点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得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践含义、基本特点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认清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荒谬之处。
2、通过以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理论的分析、认识、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整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3、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是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因为其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教学中要分析好这个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实践的含义。
本框的第二个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要讲好这个问题就要从来源、动力、目的、标准四个方面全面讲述。
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更为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来源和动力。
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标准和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巩固拓展》中的练习,根据时间进行提问和讲解对比答案、进行讨论第四层级课堂总结反思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P39《思维导图构建》,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完成并理解掌握《思维导图构建》,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PPT展示板书设计课后巩固布置学生完成《固学案》P21~P22(必做1、2、3、4、5、8、9题,其余选做)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1、体现类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实验活动
1)读书
2)猫捉老鼠
3)工人养蜂 4)商鞅变法 5)学习三个代分表 6)“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新消费观念 类 7)演员演戏 8)秦始皇焚书坑儒
9)“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新消费行为
实 践:
3、4、7、8、9
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社会实践
人类的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 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 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 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 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 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 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 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人了实们什践对么是冥道认王理星?识认发识展的的变动化力表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3)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 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 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1961年人类首次升 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 2004年勇气号登陆
入太空(前苏联) (美国)
火星(美国)
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
决定 指导
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认
识 从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哪
一切真知都来 个人知识可以通
里
源于实践
过学习获取
来 ?
认识的产生
问题(源)
知识的传播
问题(流)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① 、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
客观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社会关系)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农民播种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实践对象
教师讲课
鸟儿筑巢和人类建造房子有没有 区别?为什么?
C 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A.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信息技术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镜头二:走进科学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 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
第六课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们
区 别
动物
实践的含义
方式 对象 改造客观世界 一切物质性活动
区 别
主观认识
表 明
形式多样
2、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
最基本的形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式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 、科学实验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A 1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1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 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 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
探究活动1(P42)
(1)
杜威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
(2)
费尔巴哈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 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3)
黑格尔
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
AB.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 能动性,两者矛盾吗?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D)
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 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聚焦“青藏铁路”
国富民强
群策群力
五十年代
施工机械化 共同规划
探测考察
客观图怎物片样质共 体性同 现、体的主现?观了能实动践性的、哪社些会特历点史?性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促进
认识的 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提பைடு நூலகம்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 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促进 认识的 发展
3、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 实践的特征
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 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 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听后认为,愚公的精神是令 人钦佩的,但他毕竟还是太愚,因为真移山要的是锹 挖、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使用炸药炸,用车 运,对此如何看待?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体现辩证法的观点
实践具 有主观 能动性
原因 表现
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 识的自觉活动
实践主体的 改造自然 主动创造性
改造社会
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