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019优质课件)ppt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6页)

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4课件: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26页)

思考1:结合课本知识思考,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来源于哪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
思考2:所有的认识都是来自实践吗? 你是如何认识新冠病毒的?
注意区别:补充P50 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途径: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医生和感染者的认识 未被感染者的认识
直接经验(途径1) 间接经验(途径2)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6.创客圈里有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
C 圾。这种说法( )
A.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C.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7.图中的画师借助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瘦子”画成了“胖子”。漫画 家用夸张的笔法表现了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给我们的认识论启示是
( )A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③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 ④认识客体显现自身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素养达标
材料:成功的疫苗是遏制大流行病毒的终极利器。但疫苗研制不是“人定胜天”的 热血故事,而是“谋事在天”的反复尝试。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发现,挤奶女工 感染牛痘后就不会再感染天花,由此猜测牛痘可能对天花有免疫作用。他从受感染 的挤奶女工手上取得牛痘脓液,接种在一个健康男孩身上,男孩染上了温和的牛痘, 但很快恢复了健康。再给男孩接种致命剂量的天花,男孩仍很健康——世界上第一 支疫苗就此诞生,詹纳也因此被誉为“疫苗之父”。目前,人类拥有成功的疫苗仅70 余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从“制度外”进入“制度内”,

2019届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2019届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 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 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 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 题得以成功解决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 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 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C)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 的东西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请思考:
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到 底是从哪里来?
第六课
第一框
本课学习重点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
分析:
2010年中国嫦娥二号
研制和发射嫦娥一号、二号的探月活动是否与动物的 活动相同?如果不同,有何区别?
人类认识月球是否为认识而认识?
练一练:分析下面名言所包含的哲理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吃一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9张PPT)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9张PPT)

课堂演练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 诉了我们(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 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 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 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 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 物质手段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 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 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在田间劳作,农民请张 英对对子。出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 到。侍女当即说出下联:竹篮装笋母怀儿 大学士张英为什么对不出对子? 问:这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存 在吗?纯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吗? 问题四:同样是人造房子,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 什么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实践什么特点?
3、实践的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 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2019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2019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 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 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 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 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 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实践的形式并举例
小结: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
质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点: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
来源于亲身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
识”。这一观点( ) ①肯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和书本
B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承认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来源于
实践 ④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共58张PPT)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四(共58张PPT)
教学内容 1、认识的含义 2、认识的两个阶段 3、实践的含义 4、实践的特点 5、实践的基本形式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 认识与实践
1 、认识的概念 2、认识的两个阶段
什么是认识?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 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A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埃博拉(Ebola virus)是烈性病毒, 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 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存在
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 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 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 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 1969年人类初次登上了月球
B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 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推动认识的发展 。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 发展 。 C、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于2008年10月实施。
• 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行于2016年10月实施,载两 名宇航员,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在太空驻留30天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国探月计划三步行:
“绕”,即2007年发射月球探
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绕 月观测;
“落”,6年内,中国的月球
车将在月面上软着陆,展开巡 视探测;
3、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2张PPT)
拼搏、一起奋斗。
2 2016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
4 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
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6 2020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 识的对象都不 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实践 (桥梁)
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 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 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并不起作用。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 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分最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1.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最甜
2.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
3.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4.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人教统编版政治思品必修4 哲学与文化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4张PPT)

人教统编版政治思品必修4 哲学与文化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34张PPT)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答案】B
• 3.(2018•北京高考)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 ;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 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 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 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 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
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
、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
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
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 表明( )
•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答案】A
中国高速铁路(CHSR) 是指新建设计开行250公里/小 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 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公 里/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国高速铁 路建设是一种什么活动?
实践活动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以为这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 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 的存在。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探索认识的奥秘PPT课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探索认识的奥秘PPT课件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 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 素的影响
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表现
表现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不管是亲身 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学 习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 识的途径;认为认识来源于人 脑或书本等
(3)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 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 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 其 运动规律 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 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 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岀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 发展着的。
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科学实 验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它通过一定的 手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科学实 验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动机,通过科研人员分工协作和接续 奋斗,在实践中证实或证伪某一结论,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基 本形式。
答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作 为探究规律的实践活动,是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重 要手段。
任务三: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材料三 对于3D生物打印领域来说,与之前采用其他材 料作出的突破相比,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悬浮水凝胶技术(以下 简称“FRESH技术”)的发现是真正令人感到兴奋的。因为它 可以用胶原支架打印出大规模的人体器官。对于FRESH技术, 其不仅限于胶原蛋白的3D打印,纤维蛋白、藻酸盐、透明质 酸等多种软性凝胶均可采用该技术来实现3D打印,这就为组 织工程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适用性广泛的平台。着眼于未 来,FRESH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能得以应用,从 伤口修复到器官生物工程,横跨多个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伸了人类

践 的认识工具
的认识器官



改造着人的
锻炼和提高了

主观世界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 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 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A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作用中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益处。 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认识 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 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 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那么,谁能 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实践。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呢?——因为实践具备将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的特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改革等)
在阶级社会 中, 主要表现为阶级 斗争
在当代中国,主 要表现为在社会 各方面的改革
科学实验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
小结: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自主学习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 哪些方面?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工人在组装电视机
探究活动
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 界?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 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 途径。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认 直接经验 识
通过实践获得
践 是



间接经验
——
通过学习知识或 从别人那里获得
通过实 践获得
识 唯 一

如何理解: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进行的
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 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 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结合材料,分析实践的特点?
•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人类、实践的 对象月球、实践的手段飞船和探测器等都是物质的
•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各国探月既有目的性,也发挥了人的创造性。
•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各国探月是相互影响的, 各国探月的进程及成果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能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合作探究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美 国“阿波罗”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2003年欧洲 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顺利升空,2010年“嫦娥二号“的 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探月历程的新跨越,各国之所 以争先恐后探月,原因主要是:一是为了抢占月球资 源,二是为了推动国家科技发展。
么?
么特点?
一个人能完成的
客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质性 能动性
吗?这说明实践 具有什么特点?
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实践具 有客观物质 性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 会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 备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
界的活动。
注意: ①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②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燕子筑巢”、 “蜘蛛织网” 。
1、4、 6




路 施



青藏铁路运行
探究一:
合作探究:
探究二:
探究三:
修建青藏铁路 为何修建青藏 从孙中山时期就
是实践活动吗? 铁路? 这与燕 提出修建青藏铁
有哪几个要素 子筑巢有何本 路的设想,为何至
构成,它们共 质不同?这说 今才变为现实? 青
同的特点是什 明实践具有什 藏铁路的修筑是
A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
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
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名言示例: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
练习: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 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 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 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实践是如何检验认识的呢?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何谓正确认识?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正确的认识(相符合)
主观
对照
客观
错误的认识(不相符)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 认识
多数人公 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本身无法证明
原有的认识
受主观认 实 识指导 践 改造客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阅读课本陶行知的故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示为: 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 本质。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名言示例: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鲁滨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 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他 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有无社会性?对此,下 列正确的是
物质
意识
第四课 第五课 唯物论
实践
第六课 认识论
看故事明哲理
古代一位大学士张英在民间巡访的时候,在 田间遇见一位农民正在插秧,农民见他有学 问,就对他说:“稻草捆秧父抱子”。你给 它对个下联如何?张英想了很久都没有对出 来,当他回到家向夫人提及此事时,旁边的 女佣人笑着说,“竹篮装笋母怀儿”,老爷 你觉得行吗? 大学士一怔:绝配呀!大学 士惭愧的点了点头,原来女佣人来自农村, 家里贫穷,经常和家人一起挖笋子,然后用 竹篮装起提回家。
反作用(双重作用) 与否的唯一标准
把实践引向歧途。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 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 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 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 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 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 所获。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基础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2.特点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3.基本 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课堂演练
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
归纳: 什么是实践?
一、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 主体
实践的 对象
自人 然类 界社

是直接现 实性活动
不是纯主 观思维活 动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4、袁隆平搞杂交水稻 5、小行星撞击地球 6、农民种地、工人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