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老子》五章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课件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 《老子》五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 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只有无为 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现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道可道.,非常道(名词作动词,言说、说) 出 (2)名可名.,非常名(名词作动词,叫) 出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使……甘; ……美;使……安;使…) …乐 (5)欲以观其妙.(形容词作名词,微妙)之处 (6)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东西,柔软)的东西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故令有所属. 动 词 , 依 从 (7)属属若名.予属属..作皆教文且坊以为第记所一之虏部《《《 琵鸿岳琶门阳 行宴楼》记》动量》词词 ,, 隶辈 属, 等
动 词 , 通 “ 嘱 ” , 嘱 咐 为君而子.不博恃学而. 连日 参词 省,乎表己 转《折 劝 学 》 (8)而 连 词 , 表 递 进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 冯 婉 贞 》 连 词 , 表 假 设 , 如 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民复.孝慈动 词 , 回 复 , 回 归
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 山 西 村 》
形 容 词 , 重 复 、 繁复
(5)复红罗 复.形 斗容帐 词《 ,孔 双雀 层东 的南 飞 》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 东 阳 马 生 序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②《老子》五章精品课件共95张PPT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 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 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 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 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 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 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 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 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 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 ,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 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 ,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 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 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 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 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 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 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 ,千古流芳。”
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 王室衰微,弃官西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言,而去”,最终成了 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称《道 德真经》、《老子》、 《五千言》、《老子五 千文》,传说是春秋时 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 来源。《道德经》分上 下两篇,共81章。它是 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 哲学著作。
性。
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 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 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 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 母”“众妙之门”“万物之 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 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 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 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 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另外,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气势 凌云,气象磅礴。例如选文中,他的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马 上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尽管面对的是他最为欣赏的弟子,但是由于涉及的问 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还是回答得极为斩截,气势凌厉,不 容置辩。孔子的语言气势,有时是通过设问、反问达到的,如:“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更多的是通过排 比句式造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四 个“非……勿……”语言整齐而连绵,明确地界定了仁者待人接物的 准则,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点评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其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仁德,有 了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有了仁德,便能克己复礼,见义勇 为;没有仁德,则会沉浸于功利而无所不为。因此,在孔子看来,义与 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本质上是为人间大义而生存, 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如果需要用牺牲义的手段取得,那 么这样的富贵便不值得追求。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老子》五章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老子》与现实的联系。
2.背诵《老子》中有关“道法自然”的句子。
“道法自然”的角度评说时事。
〖教学重点〗时事与“道法自然”的联系。
〖教学难点〗《老子》“道法自然”相关文句的理解〖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课后网络交流法〖教学流程〗学生准备:请点击各部分链接,看完后用思维导图记录自己的想法,准备在课堂上讨论。
一、景观讨论:九寨沟地震后,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遭到破坏,需不需要人工修复?讨论:你更喜欢原生态的古镇还是人造古镇?读背《老子》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0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美善真讨论:你如何看待“美容”“整容”不成反“毁容”?讨论:你如何看待小学生的“理想是当一名贫困户”?读背《老子》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讨论:你所知的恋爱套路有哪些?如何看待恋爱的套路化?心理学教你科学把妹撩汉法读背《老子》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①出,有大伪②;六亲③不和④,有孝慈⑤;国家昏乱,有忠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②《老子》五章 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湘西州民中谢金霞学习要点:1、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2、领悟《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探究儒道异同4、百家讲坛视频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中国古代思想家谁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和世界辩证法之鼻祖吗?◎你知道谁是“太上老君”吗?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你知道另一本书是什么吗?二、课前检测。
1. 老子,姓___,名___ ,字___,春秋末期楚国人。
是_________的创始人。
相传他写作_________五千言,又称________,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_____,认为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 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_______”,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4. 在政治上,老子倡导“_________”,以“无事取天下”。
三、多媒体展示(知识链接)1、《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英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老子文化“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爱因斯坦书架上摆放着.《道德经》并时时研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带了两本书《道德经》是其中之一。
◆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则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抒发治国见解。
◆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泼勒博士,惊奇地发现了老子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感叹道:"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
”2、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2.2《老子》五章-精选ppt课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 “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 “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反相 成,同叫作“玄”。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 超越了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 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 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老子,生卒年月不详,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 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老子曾任周王朝掌管史册典籍的官吏,后退隐。他晚年乘 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又名《老 子》),最后不知所终。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观其徼.
jiào
社稷.
jì
加点字 受国之垢. 舟舆.读 Nhomakorabea gòu yú
2.解多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相当于“夫”,无义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连词,因此
故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名词,老朋友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形容词,原来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交情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形容词,容易 易 其无以易之 动词,改变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欲以观其妙. “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微妙的地方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 甘.其食 “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 美.其服 “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安.其居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 《老子》五章》(一等奖课件)

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内容: 总的措施: 具体做法:
内容: 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措施。 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 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 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
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
说的思想精华。
4. 在政治上,老子倡导 “__无__为__而__治_”,以
湖“南长无郡卫事星远取程学天校 下”。
制作 07
2011年上学期
• 1、知识与能力:
• 熟读《老子》节选十九章和八十章,积累 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在朗读、疏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 流把握老子的无为思想。
迁移
车辆
没有地方乘坐
铠甲武器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没有地方陈列
结绳记事的办法
使动香甜
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互相望得见
国土直狭到小人民稀少。有各式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 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喜向欢远使方动 迁徒。虽有车船漂,亮没使有动地 方安乘适坐使它动 ;虽有武器,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 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 ,喜欢习俗。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 ,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老子
中国是一个人文哲学思想发源较早的国
度。《公纽元约前五时百报年》左把右老,子当列时为的古西方今(十以大古 希腊为代表)的哲作学家家之们首正。在致力于探究宇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

扩步糸统调音第二单元儒道互补2《老子》五章一、多维探究一一激活你的思维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意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老子》中的“道”的?提75: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吕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怛不变的道理;能够命出名字的事物,就不是恒定的事物。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没有绝对真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后不一定还有道理。
二、客观事物的真相是语言难以穷尽的,能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是有限的,语言难以完整描述所有的真理。
这句话出现在《老子》的第一章,又是第一章的第一句,带有开宗明义的作用。
老子的“道”是老子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哲学观的一个概念符号。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什么?T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这表现了老子怎样的宇宙观?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提示:在老子看来,“无”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有”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
“有”属于物质范畴,而“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概念。
如果把“有”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规律”来概括。
“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 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 O3.老子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你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道理吗?扩步糸统调音_:讎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这是老子智慧的核心,是作为老子向世人推出的济世安民的两大法宝,是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
“处无为之事”就是要求自我要有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自失忘我的精神境界。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自我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
“无为”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老子》五章
老子,生卒年月不详,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一、注音
徼.________ 音声相和.________ 为而不恃.________ 见.
素抱朴________ 什.伯之器________ 远徙.
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故⎩⎪⎪⎨⎪⎪⎧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以故.荆轲逐秦王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君安与项伯有故.
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其无以易.之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属⎩⎪⎪⎪⎪⎨⎪⎪⎪⎪⎧故令有所属. 若属.皆且为所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 绝⎩⎪⎨⎪⎧绝.仁弃义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得其尤绝.者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