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9古诗二首
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三级上册语文3课件.古诗二首第2课时 所见

识字解词
我会读
zhèn
振
樾
yì chán
yuè
意
yù
欲
hū
忽
蝉
(2)老师指名认读 (3)小老师领读
(1)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
识字解词
振奋 共振 振 意 欲 忽 安静 欲念 欲望
意思 忽然
意义
忽视
我来组词
形近字
奇 骑
(奇怪) (骑马)
哥(哥哥) 歌(歌声)
新知讲解
所
作者所看见的
见 (清)袁枚
精读课文
作者描写的是夏季。蝉鸣是夏季所特有的。
3.作者看到这些景物的心情如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朗读本诗可以感受到作者愉悦的心情。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我来组词
精读课文
五、品读诗文,分析下列问题 ?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句诗中描
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
出,因为他害怕自己的歌声把蝉给吓怕了。
我来组词
4.品读全诗,分析牧童的形象。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他高坐牛背、大声唱歌
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
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 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 漫、好奇纯真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拓展阅读 诗人笔下描写过各种各样儿童,你都读过哪些相关的古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拓展阅读
夜书所见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9.古诗二首 课后作业(A组-基础篇)PPT课件

3.活学活用。(照样子填空) 例:(1)远上寒山石径斜 (写山 写山路) (2)停车坐爱枫林晚 (写枫 写枫林) (3)白云生处有人家 (写云 写白云) (4)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叶 写霜叶)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秋天的景色真美啊!(改为反问句)
_秋__天__的__景__色__难__道__不__美__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路伸向远方。(把句子写具体)
山行 远__上___寒__山__石__径__斜_,_白__云__生__处__有__人__家__。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 解释加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_因__为__,__由__于__ 于:__比__ _诗__人__停__下__车__不__走__是__因__为__他__喜__欢__这__深__秋__时__节_枫__林__的__晚__景__,__被__ _霜__打__过__的__枫__叶__比__春__天__的__鲜__花__还__要__红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写词语。 由“二月花”想到的词语有__风__景__如__画___、_百__花__争__艳___、 _万__紫__千__红__; 由“枫林”想到的词语有__丹__枫__迎__秋____、__天__朗__气__清____、 枫__林__如__火____。
_天__气__晚__来__秋_____________。
古人说“诗中有画,诗中有故事”。请你将 《枫桥夜泊》想象成一幅画或一个小故事,用自己 的话描述一下。200字左右。
优秀示例: 深秋的夜晚,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
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啼叫,让人感 到更加凄凉。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渔船 上灯火摇曳,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 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他们进入梦乡时, 瑟瑟的秋风掠过,有没有惊醒他们,打断梦中的香甜? 从不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深沉的夜半钟声。 枫桥边,停泊着一只客船,船上有个不眠的游子。
32018秋新改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课题(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小学教学案设计3.古诗二首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学会诗中出现的8个生字。
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2.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课时安排教学准备2课时课时目标及重、难点课件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随记首新的古诗。
这就是《池上》。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简介作者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
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了解作者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学生自读课文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
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
也叫紫萍或水草。
武江区XX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 山行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
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
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参考)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二首——《枫桥夜泊》在备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来体会诗人的“愁”很难,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网上看了几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收获不多,总觉得二升三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感悟能力,毕竟在他们的脑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们一般只会体会出高兴、兴奋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哀怨忧愁的似乎很难,更何况是古诗呢!面对这样的古诗,我想只能从诗句中的字词理解,进而来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
开始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
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大家要注意体会哦。
”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注意让孩子们聆听,听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
在反馈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
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作者好像在叹气。
”“叹气”,多朴素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而鼓掌。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
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
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
”“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
“愁。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
”我由衷地赞叹他们。
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
葫芦岛市中心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 山行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

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2.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2。朗诵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4。指导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5。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2)背一背《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相关资料: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映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2018年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9 古诗二首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传到。
苏州城外有一座寒山寺,半夜时分,寒山寺 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客船上来。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
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
有几户人家。
枫林晚:夕阳照耀下 的枫林景色。
于: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由于。 爱:喜爱。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深秋时节枫树林的
晚景。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山行》这首诗描写出深秋山林迷人景色,尤 其是诗人对枫林晚景的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 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作品:《江南春》《泊秦淮》
《清明》等。
我会写
jìnɡ
径
书写指导
左部细长,右部稍宽。 “工”的下横宜长。
1.《山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代表作品:《枫桥夜泊》等。
我会写
bó
泊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白”的横 画分布要均匀。
sū
苏
书写指导
“艹”的点撇向内收。
sì
寺
书写指导
“土”的下横宜长,竖 位于竖中线上。
zhōnɡ
钟
书写指导
“中”的悬针竖起笔重, 收笔轻。
泊
bó(停泊)
pō(湖泊)
核心问题: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分别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图? 串珠问题: 1.《枫桥夜泊》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样是愁眠,他们这样写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喜爱 )之情。
我会说
我喜欢_春天_,因为
______
。
我喜欢_夏天_,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秋天_,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冬天_,因为
______
。
张继:唐代诗人。他敢于正视时
代的苦难,关心人民生活。其诗多
为登临纪行之作,风格清远,不事 雕琢。《枫桥夜泊》最出名。
爱
悟诗情
《山行》描
绘了一幅由寒山、
石径、白云、枫
林构成的山林秋
景图,表达了诗 人对晚秋美景的 喜爱之情。
我能行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思是 ( 因为 )。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间小路)所看到的 ( 深秋季节 )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构成的秋色图,
( 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钟
时钟 钟点 钟表
杜牧:唐代诗人、散文家,诗歌
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抒怀为主。
人称杜牧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的“老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 是位文武全才。
解诗题 山行:
在山上行走。
明诗意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
石头小路。
斜:
曲折,弯曲。
生:
生出,升腾。
明诗意
愁
悟诗情
《枫桥夜泊》勾 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
秋江夜泊图,抒发了
诗人难以言说的满腹
愁情。
我能行
1、“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诗中的“对”的意思是
( 相伴 )。 2、《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张继( 夜间停船在枫桥边) 的所见所闻。诗人看到( ), 月亮、秋霜、江枫、渔火、寒山寺 听到( 乌啼、钟声 ),勾画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 夜泊图。抒发了诗人难以言说的( 愁情 )。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9 古诗二首
—陈艳玲
整体感知
同学们在诵读古诗时,要特别注意停顿, 要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深刻体会诗 人对秋天的感情。
预习检测
我 会 认
jìng bó chóu
愁
sū sì zhōng
我会写
径 泊 苏
口径 直径 半径 停泊 泊车 泊位 苏州 苏打 流苏
寺
古寺 寺院 寺庙
解诗题 泊:
停靠,停船。
枫桥
江村桥
张继诗中之“江枫”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明代 苏州诗人高启有诗佐证:“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 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此 诗与张继《枫桥夜泊》遥相呼应。
明诗意 对:
伴随,相伴。
明诗意
月亮渐渐落山, 乌鸦啼叫,寒霜满天; 火红的枫树,摇曳的 渔火,我与愁思相伴, 难以入外5公里处的枫桥镇,始建于南
朝梁,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明诗意
姑苏城外寒山寺 的钟声,在这充满寒
意的夜半传到了客船
上。
“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 满天”是感觉。由清冷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 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 诗中哪个字 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深秋时节, 山间一条石头小
路弯弯曲曲伸向
远方;山林深处,
白云迷漫的地方
隐隐约约有几户 人家。
明诗意 坐:
因为,由于。
枫林晚:
深秋的枫林。
霜叶:
被秋霜打过的 枫叶。
红于:
比......还红。
明诗意
我停下车不 走,是因为喜欢 这深秋的枫林美
景;被秋霜打过
的枫叶,比春天
的花儿还要红。
秋天,树叶凋零,绿叶枯黄,凉风习习, 让人觉得有点伤感,这就是“悲秋”。而诗 人杜牧看到深秋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表达心情的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