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与吸收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消化和吸收》PPT课件

《消化和吸收》PPT课件

头期胃液分泌特点:
分泌时间2-4h,分泌量30%
酸多、 酶多,消化力强。
①既有条件反射,又有非条件反射;因此分泌量受
情绪和食欲的影响很大。 ②既有神经调节又有神经-体液调节,以前者为主。
第二十八页,共69页。
⑵ 胃期胃液分泌
食物刺激胃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扩张刺激


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 壁内神经丛 (短反射)
第四十页,共69页。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最重要的消化液)
肝胰腺 胆胰管
胰腺导管
十二指肠
内分泌:
胰腺 胰岛→胰岛素
外分泌:
腺泡细胞→胰酶
小导管细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分、HCO3-
第四十一页,共69页。
㈠ 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无色碱性液体,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pH为7.8-8.4
分泌量:1-2 L /d
+ 粘液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1.保护胃粘膜免受H+侵蚀 2.胃蛋白酶原在上皮细胞侧不被激活,防止酶对 胃粘膜的消化作用
第二十页,共69页。
胃粘膜的保护机制
⑴胃粘膜屏障
➢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 胃上皮的紧密连接
⑵前列腺素 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
刺激粘液和碳酸氢盐分泌; 增加胃血流以促进胃粘膜的修复
奥美拉唑
餐后碱潮 HCl
基底膜
第十七页,共69页。
顶端膜
(2)生理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PH。 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③杀菌作用。 ④与钙和铁结合成可溶性盐,促进其吸收。
⑤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⒉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消化系统组成的挂图,标有各个消化道名称的帽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导入,引出人每天需要获取食物里的营养物质,那么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化与吸收。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1. 消化系统的组成(1)ppt展示消化道各个组织的名称及其联系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逐一将各个组织介绍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各个组织的联系(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连接食道,食道连接胃,胃连接小肠,小肠连接大肠,最后由肛门排除食物残渣。

)(2)活动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说出各个器官在人体的位置由多媒体课件学习了消化吸收的各个组织之后,师生互动,分别找学生上台在自己身上大致指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位置(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方,肝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右上方,胰腺位于胃的后方,小肠在胃的下方。

)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ppt展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从口腔进入,经过胃的消化作用,再到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最后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2)活动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1. 消化系统的组成有哪些器官?2.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怎样的?3.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是什么?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btion
毕云天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第六节 吸 收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消化道:
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附属器官:
唾液腺 胰腺 肝脏 胆囊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 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消 化 过 程 示 意 总 汇
整理课件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一)一般特性
1.舒缩迟缓 2.富有伸展性大 3.具紧张性: 微弱的持续收缩的状态 4.节律性收缩: 离体后易可观察到 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激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Rp)-50~-60mV 电位低 不稳定
2.慢波 1)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节律性自 动去极化. 由慢波决定的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基本电节 率(BER) 2)产生机制:Cajal 细胞
3)作用:在慢波基础上激发Ap,并决定肌肉收缩 的频率 3.动作电位(Ap):Rp —BER — 阈电位— Ap
辅脂酶,胆盐
胰液中还含有胆固醇酯水解酶和磷脂酶A2
2.胰液分泌的调节
头期为神经调节为主,胃期与肠期体液调节为主 ⑴神经调节 ●调节机制:食物→条件与非条件反射
(①纯神经机制;②迷走-促胃液素机制) →胰腺→胰液分泌。
●调节特点: ①迷走N对胰液分泌的影响是酶多、水盐少。 ②交感N对胰液分泌的影响不明显。
肠激酶、胃酸、 组织液、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南华大学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课件

南华大学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课件

(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咀嚼 味觉 嗅觉 条件反射 + 延髓唾液 分泌中枢 副交感N
Ⅶ Ⅸ
-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ACh 交感N
唾液腺
M受体
NE
β 受 cAMP 体
IP3释放 Ca2+释放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
• 唾液的分泌完全受N调节: 非条件反射性调节 和条件反射性调节。 • 传出N包括副交感N和交感N。以副交感N为主。 • 副交感神经兴奋→ACh,VIP(血管活性肠肽) →M受体 →IP3(三磷酸肌醇) ↑ →胞内Ca++释 放→唾液的分泌↑。 • 交感神经兴奋→NE →受体 →cAMP ↑ →胞内 酶活性变化→唾液的分泌↓( ↑ ?)。
(二)壁内N丛(内在N) 包括粘膜下N丛和肌间N丛,有感觉、中间和运 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 粘膜下N丛丛主要调节分泌细胞和血管,肌间N丛 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 血 管 平 滑 肌 外分泌细胞 副交感N和交感N 粘膜下N丛 内分泌细胞 ↓↑ 消化道内机械化 肌间 N 丛 学和温度感受器
• 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P190 •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 1.散在分布; • 2.种类多(已知有40余种); • 3.数量巨大; • 4.全都为APUD细胞 = 胺前体摄取与脱羧细胞:都具有摄 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 • 5.分为开放型细胞(通过细胞腔面微绒毛感受来自胃肠 腔内的理化刺激)和闭合型细胞(无细胞腔面微绒毛,不 直接感受来自胃肠腔内的理化刺激,受N-体液调节)。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胃 内 消 化 小肠内消化 肝脏的功能 大肠的功能 吸 收

生理-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家畜生理学

生理-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家畜生理学
①润滑 : 防止食 物机械损伤; ②中和胃酸: HCO3- + H+ →H2CO3 ③减免高[H+]和 胃蛋白酶对自 身的侵蚀。
(二)胃的自身保护作用
1.胃粘液-HCO3-屏障 (见前页) 2.胃粘膜屏障 组成 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胃粘液-HCO3-屏障 作用 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H+向内 扩散、防Na+向外扩散。
食团 扩张 → 刺激 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
(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
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
(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
食管内的压力
上段 咽-食管连接处(1~3cm)的高压区 (6.67~10.7kPa)。 作用 防吸入空气入食管;避免食管内食物入肺 中段 ≈胸内压(两端>胸内压)。
下段 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3~6cm)的高压区 (内压比胃高0.67~1.33kPa)。 作用 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类似生理性括约 肌的作用,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一)内在神经 (肠神经系统) 壁内神经丛 粘膜下N丛调节分泌 细胞和血管,肌间N丛支 配平滑肌细胞。
副交感N和交感N 消化道内机械化 学和温度感受器
粘膜下N丛 ↓↑ 肌间 N 丛
血 管 平 滑 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二)外来神经 1.躯体N 支配口腔、食道
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 。
第二节
一、唾液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 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 球蛋白、溶菌酶),无机物(Na+、k+、HCO3-、Cl-等)。 (二)唾液的作用
1.消化作用 2.清洁作用 3.排泄作用 4.免疫作用

生理学课程ch6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课程ch6  消化与吸收

乙酰胆碱
组胺
胃泌素
腺苷酸
磷脂酰 环化酶
肌醇
cAMP
Ca2+
磷脂酰 肌醇 Ca2+
H+
第四节 小 肠 内 消 化
Digestion in small intestine
一、小肠的机械消化
小肠运动的形式:
(一)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主要作用: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 (二)蠕动 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蠕动速慢,蠕动波弱,传播距离近 蠕动冲: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可由于进食时 的吞咽动作、食糜进入十二指肠或由于泻药的作用而引起。
物 机械扩张及蛋 胃窦 胃
紧张性↑肠内压 空
白质分解产物 →G.C →秘素
②十二 高渗溶液 肠-胃反射 胃蠕动↓ 胃内压 胃排空
指肠 ────→

→∧ →
食糜 盐酸、脂肪 肠抑胃素 紧张性↓ 十二指肠压 暂 停
抑制因素解除 胃蠕动↑ 胃内压 再次
③食糜在肠内吸收──────→
→∨→
紧张性↑ 十二指肠压 胃排空
抑胃液分泌
抑胃、肠运动
G细胞
蛋白质分解产物 迷走神经兴奋 组织胺 ACh
S细胞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迷走神经兴奋
I细胞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迷走神经兴奋
K细胞
脂肪及分解产物 糖 氨基酸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与食管的功能 Digestion in the oral cavity and function of
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约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织胺试验)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第6 页
消化腺包括广泛存在于消化管黏膜的许多腺体和附属于消化管的唾液腺、胰腺和肝等。成人 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为6~8 mL,主要由水、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盐组成。消化液 的主要功能为:

使结构复杂的食物水解为结构简单的物质,有利于吸收;

改变消化管内pH,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第二节 消 化
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 3.呕吐 呕吐是将胃及小肠上段内容物经口腔驱出的一种反射动作。
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作用于舌根、咽部、胃、大小肠、胆总管、 腹膜、泌尿生殖器官等处的感受器或视觉、内耳前庭的位置觉 感受器受到某种刺激,都会引起呕吐反射。颅内压增高时可直 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喷射性呕吐。呕吐可将胃内有害的物质 排出,因此,它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
的消化期,胃的运动才变得明显起来。
(1) 容受性舒张
进食后,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 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2)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某种程度的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第二节 消 化
二、胃内消化
(一)胃的运动 1.胃的运动形式
(3) 蠕动
食物入胃后约5 min,胃即开始蠕动。胃的蠕动起自胃的中部, 逐渐向幽门方向进行,每分钟约3次,每个蠕动波约需1 min到达 幽门。因此,进食后胃的蠕动通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胃蠕动的生理意义在于:① 磨碎进入胃内的食团,使其与胃 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有利于化学性消化;② 将食糜逐步地推 进到幽门部,并以一定速度送入十二指肠。

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能冲洗、清除食物残渣和进入口腔中的异物。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6章消化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6章消化

*脑—肠肽的概念
▪ 产生于胃肠道的一些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 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种 双重分布的肽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 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 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血管活性肠肽、内啡肽 等约20余种。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是在慢 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慢波(前电位)是平滑肌的起步电 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胃肠道蠕动的方向、 节律和速度。
2.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
胃肠运动形式很多,但都依赖于平滑肌的电活动。静息电位 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慢波的自发基本电节律。慢波影响胃肠平滑 肌的紧张性,但并不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慢波可以触发动作 电位的发生,在慢波上叠加的动作电位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峰簇与小肠运动周期相一致。
1.摄食短时调节的外周信号 摄食后开始,来自消化道、肝脏等处的机械、化学感受器的信号,
经四条途径进入中枢(自学)。 短时调节本身不能持久改变能量和体脂状态。
2.摄食长期调节的外周信号 胰岛素和瘦素是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两个最重要的长期信号。
二者作用于中枢后抑制摄食,增加能量消耗。胰岛素可促进瘦素产生, 瘦素则抑制胰岛素分泌。生长素可促进摄食。

液分泌
P物质 刺激肠平滑肌收缩
生长抑素 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制多种胃、肠、胰激素释放
脑啡肽 减慢胃肠和胆囊运动,抑制胃酸、胰液和胆汁分泌,镇痛
蛙皮素 刺激胃液、胰酶、胃泌素分泌,刺激小肠、胆囊、动脉血管平滑肌 收缩,血压上升
神经降压素 抑制胃酸、胰岛素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升高,血压下 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一、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关于消化管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具有一定的紧张性B.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C. 富有伸展性D. 对牵张刺激敏感E. 有快而规则的自律性2. 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A. 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增强B. Oddi括约肌收缩增强C.回盲括约肌收缩增强D. 肛门内括约肌收缩增强E. 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强3. 消化管共有的运动形式是:A. 蠕动B. 分节运动C. 容受性舒张D. 集团蠕动E. 以上都是4. 关于胃酸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是:A. 能激活胃蛋白酶原B. 使蛋白质变性,易水解C.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D. 能促进维生素B12 的吸收E. 促进小肠内的消化液的分泌5. 有助于脂肪消化的消化液是:A. 胃液和胰液B. 胆汁和胰液C. 胆汁和胃液D. 小肠液和胰液E. 唾液和胃液6. 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是:A. 胰液B. 胆汁C. 胃液D. 小肠液E. 唾液7. 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主要成分是:A. 胆色素B. 胆固醇C. 胆盐D. 无机盐E. 脂肪酸8. 促进胃排空的主要原动力是:A. 食物对十二指肠内的刺激B. 迷走神经的兴奋C. 交感神经的兴奋D. 食物在胃内的刺激E. 胰泌素的刺激9. 胃液成分中与红细胞成熟有关的物质是:A. 盐酸B. 内因子C. 粘液D. 无机盐E. 胃蛋白酶10. 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A. 脊髓腰骶段B. 中脑C. 延髓D. 脑桥E. 脊髓胸段11. 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的主要部位是:A. 空肠B. 回肠末端C. 结肠上段D. 十二指肠E. 结肠小段12. 三种食物在胃内排空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顺序是:A. 蛋白质、糖、脂肪B. 糖、脂肪、蛋白质C. 糖、蛋白质、脂肪D. 脂肪、糖、蛋白质E. 蛋白质、脂肪、糖13.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 蠕动B. 分节运动C. 容受性舒张D. 集团蠕动E. 蠕动冲14. 大肠内的细菌可合成:A. 维生素 DB. 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KC. 维生素 B12D. 维生素 CE. 维生素 E15. 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A. 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比头期少B. 酸度低,胃蛋白酶含量尤其高C. 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尤其低D. 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均低E. 分泌量很少,消化力很低16. 关于胆汁的描述正确的是:A. 非消化期胆汁无分泌B. 消化期时只有胆囊胆汁排入小肠C. 胆汁中含有脂肪消化酶D. 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胆盐E. 胆盐可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17. 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A. Cl-B. 盐酸C. Na+D. 内因子E. K+18. 分泌盐酸的细胞是:A. 唾液细胞B. 胃表面上皮细胞C. 粘液细胞D. 壁细胞E. 主细胞19. 关于小肠对无机盐的吸收,叙述错误的是:A. Na+的吸收是主动过程B. 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C. 三价铁吸收慢D. 维生素 D促进钙的吸收E. 亚铁不易吸收20. 糖类的主要吸收形式是:A. 淀粉B. 双糖C. 单糖D. 麦芽糖E. 寡糖【X型题】2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A. 兴奋性高B. 具有一定的紧张性C. 具有一定的自律性D. 具有较大的伸展性E.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22. 促进胰液分泌的因素有:A. 迷走神经兴奋B. 促胰液素C. 胆囊收缩素D. 交感神经兴奋E. 生长抑素23. 胃运动的形式有:A. 紧张性收缩B. 分节运动C. 容受性舒张D. 蠕动E. 集团蠕动24. 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正确的是:A. 糖以单糖的形式吸收B. 蛋白质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C. 脂肪的吸收主要经淋巴途径D. 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E. 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均与Na+的主动转运有关25. 大肠内细菌能够合成的维生素有:A. 维生素 AB. 维生素 BC. 维生素 CD. 维生素 KE. 维生素 E26. 能够分解食物中淀粉的消化液有:A. 唾液B. 胃液C. 小肠液D. 胰液E. 胆汁27.下列哪些不是胰液的作用:A. 分解蛋白质B. 分解淀粉C. 分解脂肪D. 乳化脂肪E.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8.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A. 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B. 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C. 兴奋时胃肠括约肌收缩D. 消化腺分泌增多E. 胃肠蠕动增强29. 能够分解蛋白质的消化液有:A. 胃液B. 胆汁C. 胰液D. 唾液E. 小肠液30. 胃肠激素的共同作用有:A. 调节消化道运动B. 调节消化液分泌C. 调节胃排空D. 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E. 对消化道组织有营养作用(二)是非题1. 胃大部切除患者往往有贫血的症状,主要的可能原因是内因子的减少。

()2. 在消化实验中,电刺激兔膈下迷走神经时将出现胃肠平滑肌的运动减弱。

()3. 乳糜微粒和长链脂肪酸的吸收主要是经淋巴途径。

( )4. 消化道的内在神经丛主要包括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

( )5. 促胃液素可促进小肠消化液的分泌。

()(三)填空题1. 食物消化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和。

2.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它可使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

3.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和。

4. 小肠内的消化液有、、和。

5. 含有蛋白酶的消化液有和。

6. 胆汁的主要成分是,其对的消化和吸收非常重要。

7. 内因子为分泌,它与结合后促进其吸收。

内因子缺乏时,会出现贫血。

(四)名词解释1. 消化2. 吸收3. 胃排空4. 胃的容受性舒张5. 分节运动(五)问答题1. 胃液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有何生理作用?2. 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3. 简述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E 2. E 3. A 4. D 5. B 6. A 7. C 8. D 9. B 10.A11. B 12. C 13. B 14. B 15. A 16. D 17. B 18. D 19. E 20.C【X型题】21. BCDE 22. ABC 23. ACD 24. ABCD 25. BD 26. AD 27. DE 28. ADE29. ACE 30.ABDE(二)是非题1. √2. ×3. √4. √5. ×(三)填空题1. 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2. 乙酰胆碱,增强3. 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和碳酸氢盐4. 胰液,胆汁,小肠液5. 胃液,胰液6. 胆盐,脂肪7. 壁细胞,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四)名词解释1. 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2. 吸收:是指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维生素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一般在进食后5分钟开始。

4. 胃的容受性舒张:由咀嚼、吞咽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5.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五)问答题1.答:胃液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和碳酸氢盐。

它们的生理作用分别如下:(1)盐酸:①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其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

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④盐酸进入小肠内可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还有利于铁和钙在小肠内吸收。

(2(3)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4)粘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胃粘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2.答: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能力最强的一种消化液。

胰淀粉酶是水解淀粉效率最高的一种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甘油一酯及脂肪酸;胰蛋白酶和步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当胰液分泌缺乏时,即使其他消化液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也不能完全被消化和吸收,同时也可使脂溶性的维生素A、D、E、K等吸收受到影响。

3.答:(1)舒缩迟缓:消化道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都比骨骼肌长,舒缩一次可达20秒以上。

(2)富有伸展性:消化道平滑肌有较大的伸展性,特别是胃,能容纳几倍于自身原初体积的食物。

(3)具有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而持续的收缩状态,即紧张性。

其意义是保持消化管的位置、形态,并是消化道平滑肌产生各种运动形式的基础。

(4)节律性收缩:离体后的消化道平滑肌置于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节律性舒缩,但其节律缓慢,远不如心肌规则。

(5)对电刺激不敏感:用单个电刺激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它对温度、牵拉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

例如,微量的乙酰胆碱能使其收缩;微量的肾上腺素则使其舒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