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题库:真假推理中矛盾关系的妙用
行测技巧:用“矛盾法”揭开“真假话”的面纱

用“矛盾法”揭开“真假话”的面纱在行测判断推理部分,题干会经常出现说真假话的问题,比如4人中只有1人说假话等。
这种真假话的问题是典型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这种题目如果按照个人理解去做,会很容易陷入真、假不定的思维迷宫中。
但是若掌握了恰当的方法,则事半功倍。
下面就介绍一种解决真假话问题的常用方法——矛盾法。
1.何为矛盾法利用题干语句中互为矛盾命题的两句话作为突破口,确定语句真假。
2.解题步骤(1)找:在所给语句中找到矛盾命题。
比如第一句话是“所有是”,第三句话是“有些非”,先找到这两句话。
(2)绕:结合矛盾的特征,必有一真一假以及题干中真假话的个数,确定除矛盾双方外剩余话的真假。
比如题干共有4句话,4句话中只有1句真话,又1、3互为矛盾,所以真话必定出现在1或3中,所以剩余的2、4句为假。
(3)回:根据前一步得到的信息确定剩余话的真假。
例1:四位同学在讨论老师的年龄。
小红说:老师不超过30岁;小白说:老师不超过35岁;小黑说:老师在40岁以下;小青说:老师在35岁以上。
四位同学中只有一人说对了,这位同学是:A. 小红B. 小白C. 小黑D. 小青中公解析:根据问法“4位同学只有1人说对”可确定是真假话问题。
按照步骤,1找:小红和小青的话为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2绕:只有一句真话,所以小白和小黑都为假话,所以老师超过40岁;3回:因老师超过40岁,所以小红为假话,小青为真话,故答案为D。
所以真假话的题目按照上述三种方法有条理地去解答,是可以较快地做出来的,下面再通过一道题目练习巩固一下。
例2:在决定孩子上什么课外班的问题上,四位老人发生争执。
姥姥说:“学习钢琴比较好。
”姥爷说:“如果学习视唱练耳,那么也应该学习钢琴。
”奶奶说:“不应该学习钢琴,应该学习视唱练耳。
”爷爷说:“不应该学习视唱练耳。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是对的,那么可以推出:A.不学钢琴,学习视唱练耳B.既不学钢琴,也不学视唱练耳C.学习钢琴,不学视唱练耳D.既学钢琴,又学视唱练耳中公解析:通过问法“四人中只有一人是对的”,可以确定是真假话问题,按照3步解题。
砖题库:逻辑推理之真假推理知识点梳理

砖题库: 逻辑推理之真假推理知识点梳理公事员考试行测、申论真题、模拟题尽收其中,千名业界权威名师精心解析,精细化试题分析、完美申论范文一网打尽!在线做题就选砖题库:按照判毕命题的真假情况和题目中出现的若干个前提的真假情况,进而推出指定的结论。
(一)真假值1、“p∧q”的逻辑性质“T”表示真;“F”表示假P q p∧qT T TT F FF T FF F T2、“p∨q”的逻辑性质p q p∨qT T TT F TF T T3、“p→q”的逻辑性质4、“p↔q”的逻辑性质5、“¬p”的逻辑性质(二)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属于全异关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一个属此项R当中,存在着两个种词项S和P,S和P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可是S和P的外延之和等于属词项R的外延。
矛盾是指两个命题非此即彼的关系,两命题的真假情况一定为“一真一假”。
重点:A命题和O命题、E命题和I命题是矛盾关系A、O一真,一假;E、I一真,一假2、反对关系:全异关系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在一个属此项R当中,存在着S和P两种词项,S和P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但S和P的外延之和小于属词项R的外延,这时S和P之间的关系叫反对关系。
重点:A命题和E命题、I命题和O命题是反对关系A、E必有一假;I、O必有一真3、包括关系:某两个命题中常常存在包括关系。
A和B存在包括关系是指,若A真,则B也真,即有:A→B。
利用包括关系可以迅速判断A、B命题的真假情况。
若命题中只有一真,则A必为假;若命题中只有一假,则B为真,可以的出口绝“一真前假,一假后真。
”4、模态关系:在逻辑中,“必然”、“可能”、“不可能”等叫做“模态词”,包括模态词的命题叫做“模态命题”。
“必然P”、“不可能p(必然非p)”、“可能p”和“可能非p”之间的真假关系:重点:必然p与可能非p、必然非p和可能p是矛盾关系,一真一假必然p与必然非p必有一假,可能p与可能非p必有一真5、复合命题中矛盾关系:任何命题的负命题都是原命题的矛盾命题,一真一假,所以,咱们要关注复合命题中不同命题的负命题的等值变形。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

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行测真假话问题的五大解题技巧”,欢迎阅读。
方法一:矛盾法。
矛盾关系是直言命题和复言命题的考点,这需要大家能够了解每种命题的矛盾关系及矛盾定义。
知识点:所有非与有些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例题:某公司发生一起贪污案,在对所有可能涉案人员进行排查后,四位审计人员各有如下结论:甲:所有人都没有贪污。
乙:张经理没有贪污。
丙: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
丁:有的人没有贪污。
如果四位审计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断定属实,那么下列哪项是真的?A.甲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B.丙断定属实,张经理没有贪污C.丙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D.丁断定属实,张经理贪污了【答案】C。
解析:甲的话“所有人都没有贪污”和丙的话“这些涉案人员不都没有贪污”即“有些人贪污了”之间具有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一假。
所以,真话必在甲和丙之间,则乙的话和丁的话都是假话。
由乙的话假,可知张经理贪污了;由丁的话假,可知所有人都贪污了。
所以,丙的话一定真,而甲的话一定假。
故答案选C。
方法二:反对法。
反对关系是直言命题的考点。
知识点:所有是和所有非是反对关系,必有一假。
例题:英国驻深圳某银行共126名职员国籍情况的信息如下:(1)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
(2)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
(3)行长或助理是英国国籍。
上述断定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A.有些职员是中国国籍B.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C.有些职员不是英国国籍D.有些职员是英国国籍【答案】D。
解析:(1)和(2)是上反对关系,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
已知结论只有一个是假的,所以(3)一定为真,进而可以推知(2)为假,(1)为真。
由此可推知D项为真。
方法三:代入排除法在解决真假话问题时,如果题干中没有矛盾关系及反对关系,但是题干限定了真话或者假话的个数;同时选项对应信息全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把选项带入题干的形式进行解题。
例题:宋江、林冲和武松各自买了一辆汽车,分别是宝马、奥迪和陆虎。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矛盾法”巧解真假话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矛盾法”巧解真假话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矛盾法”巧解真假话”,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矛盾法”巧解真假话“真假话”题是公务员考试必然性推理中常见的一类题型,这类题型的特点大多是给出三到五个人说的话,告知其中一真一假或多真多假,让考生根据已知信息推断结论。
小编提醒大家在这类题型中,最常使用到的方法是利用矛盾命题解题。
何谓“矛盾命题”?“矛盾”即指同一素材的两个命题,在所有情况下都满足一真一假。
因为矛盾的特点在所有情况下都不会改变,因此时常作为我们解这类题的突破口。
如以下两道例题:【例1】桌子上有4个杯子,每个杯子上写着一句话:第一个杯子:“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第二个杯子:“本杯中有苹果”;第三个杯子:“本杯中没有巧克力”;第四个杯子:“有些杯子中没有水果糖”。
如果其中只有一句真话,那么以下哪项为真A.所有的杯子中都有水果糖。
B.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水果糖。
C.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苹果。
D.第三个杯子中有巧克力。
【解析】D。
梳理题干信息可知第一个杯子上“所有杯子里都有水果糖”和第四个杯子上“有些杯子里没有水果糖”构成矛盾命题,而矛盾命题又满足“所有情况下一真一假”的特点,因此四句话当中的一句真话一定出现在一、四两个杯子中,故二、三两个杯子上所描述的话一定为假,由第三个杯子上的话为假可得第三个杯子中有巧克力,故正确答案为D。
【例2】某机构决定从五位业务骨干中选派一人到国外学习,这五位骨干分别是赵、钱、孙、李、周。
在决定选派人选之前有如下对话:赵说:或者是我去,或者是孙去钱说:周不去孙说:如果不是李去,那么就是钱去李说:既不是我去,也不是钱去周说:既不是孙去,也不是赵去最终确定人选后发现以上对话中只有两个人说对了,那么被选中的是()。
A.赵B.钱C.周D.李【解析】C。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在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中,有一类非常高频并且较难的考点,就是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在考试中如何表达又如何解。
一、考虑假如明天天下雨,那无我们就放假。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我骗了你?答案:明天天下雨了,我却没给你们放假。
题干信息可以写成明天天下雨→我们放假(p→q),觉得我欺骗你们的情况应该是:天下雨这件事情发生了,也就是放假的条件满足了,我却不给你们放假,即明天天下雨且我们不放假(p且非q) 规那么:p→q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才能训练1、判断以下命题间是否具有矛盾关系“假如一只熊很饥饿,那么它是危险的”和“假如一只熊很饥饿,那么它不是危险的”答案:不是。
【解析】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联命题),即p发生,非q也发生才可以,而后面这个命题是一个假言命题,即p和非q发不发生并不知道。
正确的矛盾命题应该是“一只熊很饥饿且它不是危险的”二、应用1、直接考察例:在承受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后,连长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还活着,鬼子就休想跨过昆仑关。
以下哪项假如为真,那么上述断定不成立?①连长还在,鬼子跨过了昆仑关②连长牺牲了,但鬼子没能跨过昆仑关③连长牺牲了,鬼子跨过了昆仑关A.只有①B.只有②C. ①和②D.①和③答案:A。
【解析】由问法:哪项为真,上述断定不成立,即考察一真一假的问题,就需要大家能看出考察的是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可以把题干信息写成“连长活着→鬼子不跨过昆仑关”矛盾命题即为“连长活着且鬼子跨过了昆仑关”,所以只有①,答案选择A2、真假话问题例:某机关年终考核时,群众对周、吴、郑、王四位处长的考核结果有多种说法,其中,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①假如周处长考核优秀,那么吴处长考核也优秀;②考核优秀者是郑处长;③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但吴处长考核不是优秀;④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或王处长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①B.②C.③D.④答案:A。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在历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一直都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其考察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是考生最头痛的部分。
而“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更加。
解析凸显其重要性。
对于如何解这类试题,下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解题技巧。
第一、明确矛盾相关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2、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
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3、矛盾关系:矛盾关系一般有三种:所有是和有些非互为矛盾;所有非和有些事互为矛盾;某个是和某个非互为矛盾。
第二、分析题干。
1、分析问法。
矛盾命题的问法一般为“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如果几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是?”“只有一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的?”等。
2、找突破口。
在这类题型的考察中,根据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根据这一特性代入题干分三步走:(1)找出矛盾关系(2)撇开矛盾关系(3)根据已知确定信息推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方法点和,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问题。
下面通过几道国家和地方的行测真题来讲解矛盾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1、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
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
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
行测判断推理: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

行测判断推理:假言命题之矛盾命题答题技巧在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中,有一类非常高频并且较难的考点,就是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今天中公教育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在考试中如何体现又如何解。
一、思考:如果明天天下雨,那无我们就放假。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我骗了你?答案:明天天下雨了,我却没给你们放假。
题干信息可以写成明天天下雨→我们放假(p→q),觉得我欺骗你们的情况应该是:天下雨这件事情发生了,也就是放假的条件满足了,我却不给你们放假,即明天天下雨且我们不放假(p且非q)规则:p→q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能力训练1、判断下列命题间是否具有矛盾关系“如果一只熊很饥饿,那么它是危险的”和“如果一只熊很饥饿,那么它不是危险的”答案:不是。
【中公解析】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联命题),即p 发生,非q也发生才可以,而后面这个命题是一个假言命题,即p和非q发不发生并不知道。
正确的矛盾命题应该是“一只熊很饥饿且它不是危险的”二、应用:1、直接考察例:在接受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后,连长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还活着,鬼子就休想跨过昆仑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上述断定不成立?①连长还在,鬼子跨过了昆仑关②连长牺牲了,但鬼子没能跨过昆仑关③连长牺牲了,鬼子跨过了昆仑关A.只有①B.只有②C. ①和②D.①和③答案:A。
【中公解析】由问法:哪项为真,上述断定不成立,即考察一真一假的问题,就需要大家能看出考察的是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
可以把题干信息写成“连长活着→鬼子不跨过昆仑关”矛盾命题即为“连长活着且鬼子跨过了昆仑关”,所以只有①,答案选择A2、真假话问题例:某机关年终考核时,群众对周、吴、郑、王四位处长的考核结果有多种说法,其中,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①如果周处长考核优秀,那么吴处长考核也优秀;②考核优秀者是郑处长;③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但吴处长考核不是优秀;④考核优秀者是周处长或王处长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①B.②C.③D.④答案:A。
山西公务员行测技巧:假言命题矛盾的特殊应用

山西公务员行测技巧:假言命题矛盾的特殊应用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崔隽假言命题是公职类考试行测部分的必考内容,其中假言命题矛盾关系的应用是一个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矛盾关系的最常见的应用是在真假话问题中,利用“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必有一真一假”这个结论来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但是在有些真假话题目中,已知的信息让我们找不到矛盾关系,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就会不知所措。
那么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学习这类题目如何作答。
【例题】一场超级篮球赛即将进入比赛最后阶段,4支球队将为最后名次展开激烈拼杀。
行家们根据各球队以往战绩及现场表现,对比赛结果做出了3项预测:(1)天空队、大地队都不能进入前两名;(2)如果江河队获得第一,那么海洋队将获得第二;(3)如果天空队获得第三,那么大地队将进入前两名。
比赛结束后,发现行家们预测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据此,可以推出:A.江河队获得第一B.海洋队获得第二C.天空队获得第三D.大地队获得第四【答案】A。
解析:这道题目的三句话中不存在矛盾关系,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真话,那么如果把这三句话分别求矛盾,得到的三句话中应该只有一句假话。
所以三句话的矛盾命题分别是:a.天空队或者大地队能进入前两名;b.江河队第一且海洋队不是第二;c.天空队第三且大地队不是前两名。
其中c等价于:d.天空队第三且大地队第四。
也就意味着,a、b、d中只有一句假话。
我们发现a、d不可能都是真话(即必有假话),所以b一定是真话,因此得到结论:江河队第一,海洋队不是第二。
所以选A。
这道题目属于假言命题的矛盾命题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运用,即命题求矛盾后真假性发生变化。
当题目中不存在矛盾关系,又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时,我们可以分别求各个命题的矛盾命题,然后进行求解。
这也代表了一类题目的解法,希望大家可以具体反三,融会贯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考试行测、申论真题、模拟题尽收其中,千名业界权威名师精心解析,精细化试题分析、完美申论范文一网打尽!在线做题就选砖题库:/
不管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最令大部分考生头疼的应该属逻辑判断这一块,而且在国考中逻辑判断在试卷中排题靠后,做完言语理解与表达、数学运算、图形推理题,再去做逻辑判断这样高思维运转的题型,的确让很多考生力不从心。
逻辑判断分有很多种类型,真假推理、分析推理、加强支持、削弱质疑、日常推理、原因解释、翻译推理等等,所以在这种复杂难度又大的题型中,力求考生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去做题,所以在此,本文将给考生们介绍一种常用在真假推理中的矛盾关系这一简便方法。
概念: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语句或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注意:做这种题目一定要分清题干中所给条件是否构成矛盾要素。
一般互为矛盾的有几下几种,
举例:
“我笔试成绩过线了”和“我笔试成绩没有过线”互为矛盾
“所有考生笔试成绩都过线了”和“有些考生笔试成绩没有过线”互为矛盾
“所有考生笔试成绩都没有过线”和“有些考生笔试成绩过线了”互为矛盾
根据真假推理之间的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由此来简单的求解。
例题1: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
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解析】:真假推理题目确定题型的方式是题干中给出若干的论断,论断之中有真有假。
从题干中,共有四个人的口供,仔细看过之后,丁的口供经过转化其实就是:“我不是罪犯”。
很显然,丁和乙的口供有矛盾,所以这两个人必然有一个人是说的真话,一个人说的是假话。
在看题干中说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所以得出甲和丙说的是真话,即从甲的口供得出丙是罪犯,再从丙的口供中得出丁是主犯,故本题选择B项。
例题2:方宁、王宜和余涌,一个是江西人,一个是安徽人,一个是上海人,余涌的年龄比上海人大,方宁和安徽人不同岁,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
根据上述断定,以下结论都不可能推出,除了:
A.方宁是江西人,王宜是安徽人,余涌是上海人。
B.方宁是安徽人,王宜是上海人,余涌是江西人。
C.方宁是上海人,王宜是江西人,余涌是安徽人。
D.方宁是江西人,王宜是上海人,余涌是安徽人。
【解析1】:本题为逻辑判断中分析推理的题目,分析推理题目确定题型的方式为题干中出现若干对象和相应信息,需要进行信息匹配。
解题思路主要有排除法、最大信息优先法、特殊信息优先法。
本题明显用最大信息优先法快速,最大信息为“安微人”,根据题干中“方宁和安徽人不同岁,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确定余涌为安徽人,“余涌的年龄比上海人大,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可以确定王宜不是上海人,王宜是江西人,那么方宁就是上海人。
结合提问方式“以下结论都不可能推出,除了”需要选择的是能推出的,故本题选C项。
【解析2】:这道题中,从题干中的直言命题中并没有找到矛盾的所在,但是我们可以从题干中虚拟矛盾来使推理简单化,题干中说,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可以得知,王宜不是安徽人,则必然是真。
虚拟矛盾,王宜是安徽人,则必然是假,看选项,将A排除。
同理,B排除,则余勇必然是安徽人,最后,根据假设王宜是上海人,余勇=安徽人,王宜=上海人,将题干转化,余勇比王宜大,余勇比王宜年龄小,很明显是矛盾的。
所以D最后排除。
例题2是一道标准的分析推理题目,推荐大家的解题思路也是根据最大信息优先法,但是不绝对。
解析2中的假设矛盾法也推荐大家掌握,每个人思维过程都不同,选用自己适用的解题思路。
关键:之所以把它称之为简单的方法,关键在于分析这道逻辑推理题是不是属于矛盾型的逻辑推理,如果是,准确找出题干中矛盾的条件,依此矛盾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的规律做工具,准确快速的找出答案。
所以,找出矛盾是很重要的,在审题的过程中,考生要尽量把复杂的语句,比如被字句,反问句,倒装句等合理地转化为最平常的主谓宾句,这些复杂的句子往往是迷惑考生思维的罪魁祸首,尤其是推理题中一定要把这些句子由繁化简。
这样才能准确快速的找到矛盾。
或者相对简单的找出逻辑推理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