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备考: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关系

合集下载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行测逻辑推理经典题型与解题思路

行测逻辑推理经典题型与解题思路

行测逻辑推理经典题型与解题思路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考察考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常见的经典题型和有效的解题思路,对于在这一部分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一、直言命题推理直言命题是表达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学生不是勤奋的”。

解题思路:1、对当关系:要清楚“所有是”与“有的非”、“所有非”与“有的是”之间的矛盾关系;“所有是”与“所有非”的反对关系;“有的是”与“有的非”的下反对关系。

通过这些关系,可以快速判断真假。

2、换位推理:比如“有的 A 是B”可以换位为“有的 B 是A”,但“所有 A 是B”换位后只能是“有的 B 是A”。

例题:已知“所有的玫瑰花都是带刺的”,以下哪项必然为假?A 有的玫瑰花不带刺B 有的带刺的是玫瑰花C 所有不带刺的都不是玫瑰花D 有的带刺的不是玫瑰花解析:因为已知“所有的玫瑰花都是带刺的”,所以其矛盾命题“有的玫瑰花不带刺”必然为假,答案选 A。

二、联言命题推理联言命题表示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

例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解题思路:1、全真则真:只有当联言支全部为真时,整个联言命题才为真。

2、一假则假:只要有一个联言支为假,整个联言命题就为假。

例题:如果说“小李会英语并且会法语”这个命题为假,那么以下各项中为真的是:A 小李会英语但不会法语B 小李不会英语也不会法语C 小李要么不会英语,要么不会法语D 小李不会英语或者不会法语解析:因为“小李会英语并且会法语”为假,根据联言命题一假则假的原则,可知小李不会英语或者不会法语,答案选 D。

三、选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比如“小明或者喜欢数学,或者喜欢语文”。

解题思路: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不相容选言命题,比如“要么今天下雨,要么今天晴天”。

解题思路: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整个命题为真。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之矛盾关系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之矛盾关系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之矛盾关系【答题妙招】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在真假性上很特别,必有一句真话和一句假话。

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在做真假话类型的问题时,若能找出矛盾关系,就能很快推理出正确答案。

【例1】小李、小张、小马、小王在一起讨论N地区的廉租房建设情况,小李说:“N 地区的廉租房建设得都不错。

”小张说:“N地区没有廉租房建设得好。

”小马说:“N地区有的廉租房建设得不好。

”小王说:“N地区还是有廉租房建设得不错的。

”假如小张和小马都说错了,那么,可以推出()A.小李说错了B.小李和小王都说错了C.小王说错了D.小王说对了【答案】D。

解析:根据小张的话“N地区没有廉租房建设得好”为假可推出“有的廉租房建设得好”,即小王的话为真;再根据小马的话“N地区有的廉租房建设得不好”为假可以推出“N地区所有的廉租房都建设得好”,即小李的话为真。

则小李和小王的话都是对的。

故答案选D。

【例2】甲、乙、丙三人推销各自的产品。

这三样产品中,有一样是仿冒品,其余两样是真品。

甲说:“我的产品是真品,乙的产品是仿冒品”;乙说:“我的产品是真品,丙的产品是仿冒品”;丙说:“乙的产品是真品,甲的产品是仿冒品”。

已知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位两句话都是真的,有一位一句是真话、一句是假话,还有一位两句都是假话。

那么,推销仿冒品的是()A.甲B.乙C.丙D.不能确定【答案】A。

解析:甲乙丙三人的话可写为:甲:①甲真②乙假;乙:③乙真④丙假;丙:⑤乙真⑥甲假。

其中,①和⑥、②和⑤相互矛盾,必有两真两假。

由题干可知三人的话为三真三假,则③④也为一真一假。

假设③为真,则④为假,即乙真、丙真,根据题干“有一样是仿冒品,其余两样是真品”可知,①②均为假,⑤⑥均为真,推销仿冒品的是甲。

假设④为真,则③为假,可知乙和丙的产品都为仿冒品,与题干矛盾。

故选A。

【例3】一次逻辑考试后,兰兰、晶晶、玲玲在一起讨论考试成绩。

兰兰说:“如果我能得100分,则晶晶也能得100分。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资料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资料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在历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一直都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其考察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是考生最头痛的部分。

而“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更加。

解析凸显其重要性。

对于如何解这类试题,下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解题技巧。

第一、明确矛盾相关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2、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

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3、矛盾关系:矛盾关系一般有三种:所有是和有些非互为矛盾;所有非和有些事互为矛盾;某个是和某个非互为矛盾。

第二、分析题干。

1、分析问法。

矛盾命题的问法一般为“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如果几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是?”“只有一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的?”等。

2、找突破口。

在这类题型的考察中,根据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根据这一特性代入题干分三步走:(1)找出矛盾关系(2)撇开矛盾关系(3)根据已知确定信息推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方法点和,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问题。

下面通过几道国家和地方的行测真题来讲解矛盾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1、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

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

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解答技巧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解答技巧
【例题】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
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A.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B.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C.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
①O从来不说谎;
②P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
③Q在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
根据以上条件,今天是星期几?
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四D.星期天
【解析】将A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一,那么P说假话,而昨天是周日,P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但Q今天说真话,昨天也说真话,不符合题意,排除。同理,将B项代入也不符合题意,排除。将C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四,P今天说真话,昨天说假话,Q今天说假话,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故选C
【例题】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对在这些作坊工作的手工艺人,考古学家在论断时做的假设是( )。
A.他们住在作坊附近
B.他们不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
C.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富有的中等阶级的成员
D.他们的产品原料与供贵族享用的珠宝所用的原料不同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因此得出结论”,其前后分别为题干论证的论据和论点。题干论证为:“作坊所在地离贵族居住地有一定的距离”→“作坊制作的珠宝是供给一些中等阶级而不是供给贵族的”

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

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

逻辑推理题中有关矛盾关系的解题方法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中,逻辑推理部分往往是考生觉得比较难的一部分,解题花费时间较多,从而间接影响了考试成绩。

通过对逻辑推理题的研究发现,其实对于直言命题来说,存在着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可以在解答过程中找到捷径,大大节省做题时间,提高做题效率。

首先对于矛盾关系来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比如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和“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之间、“小王在家”和“小王不在家”之间以及“所有同学考试都不及格”和“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之间都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下面我们就以这道题为例来分析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例1】某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价值10000美元的钻石,经调查,作案者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个,于是,让这四人作为重大嫌疑对象接受审讯,这四个人的供词分别为:甲:不是我作的案乙:丁就是罪犯丙:乙是盗窃钻石的罪犯丁:乙是有意诬陷我;现在假定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

那么请问罪犯是谁?A 甲B 乙C 丙D 丁解法:丙与丁的话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真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可以推出甲是罪犯,丁不是罪犯。

因此可很快的得出答案选A,即甲是罪犯。

对于矛盾关系的总体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发现矛盾,然后避开矛盾,最后从矛盾之外寻找答案,由上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发现矛盾,即丙与丁是矛盾关系;然后避开矛盾,即由矛盾的性质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则丙和丁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最后从矛盾外寻找答案,则由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可知丙和丁这对矛盾关系以外的甲和乙说的都是假话,则可得到答案。

许多同学在做这类题时,往往会陷入矛盾之中,即发现丙和丁是矛盾关系以后,就开始假设丙是真话而丁是假话,如果符合题意就得到答案,不符合则要重新假设,即假设丙是假话而丁是真话,这样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势必会浪费时间,而国家公务员考试讲究的就是做题速度,只有速度提高了,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在历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一直都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其考察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是考生最头痛的部分。

而“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更加。

解析凸显其重要性。

对于如何解这类试题,下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解题技巧。

第一、明确矛盾相关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2、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

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3、矛盾关系:矛盾关系一般有三种:所有是和有些非互为矛盾;所有非和有些事互为矛盾;某个是和某个非互为矛盾。

第二、分析题干。

1、分析问法。

矛盾命题的问法一般为“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如果几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是?”“只有一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的?”等。

2、找突破口。

在这类题型的考察中,根据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根据这一特性代入题干分三步走:(1)找出矛盾关系(2)撇开矛盾关系(3)根据已知确定信息推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方法点和,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问题。

下面通过几道国家和地方的行测真题来讲解矛盾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1、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

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

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

公务员行测考试矛盾关系分析

公务员行测考试矛盾关系分析

公务员行测考试矛盾关系分析对于备考公务员类的考生来说,距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各位考生能够系统的复习行测,还是能够在国考中获得好成绩的。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考试矛盾关系分析,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公务员行测考试矛盾关系分析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都属于不相容关系,或叫全异关系,但是二者是有区分的。

一、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对峙的两种情形,没有第三种情形存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例】男:女第一男女是对峙的,是男不是女,是女不是男。

而且性别只有两种:男性和女性,没有第三种情形存在,所以男女是矛盾关系。

【例】生:死第一生死是对峙的,是生不是死,是死不是生。

而且生存状态只有两种:生和死,没有第三种情形存在,所以生死是矛盾关系。

二、反对关系反对关系是指在对峙的两种情形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形,非此不一定彼,非彼不一定此。

【例】黑;白第一黑白是对峙的,是黑不是白,是白不是黑。

但是色彩除了黑白还有其他情形存在,所以黑白是反对关系。

【例】东:西第一东西是对峙的,是东不是西,是西不是东。

但是方位除了东西还有其他情形存在,所以东西是反对关系。

三、实战演练1.白天:黑夜A、男人:女人B、高山:大海C、白色:黑色D、老人:小孩【解析】A。

题干中的白天和黑天是一对矛盾关系,由于不是白天就是黑天,不可能存在第三种情形。

A项,男人和女人是矛盾关系。

B项,高山和大海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矛盾关系是反对关系。

C项,除了白色和黑色之外还有其他色彩,白色和黑色是反对关系。

D项,除了老人和小孩之外还包括青年、中年等其他情形,老人和小孩是反对关系。

2.物质:意识A、盈利:亏损B、清晨:中午C、党员:非党员D、富饶:贫瘠【解析】C。

题干中的物质和意识是一对矛盾关系,由于除了真实存在的物质,就是以精神状态存在的意识形状,不存在第三中情形。

A项,除了盈利和亏损还有不赚不赔第三种情形,因此盈利和亏损是反对关系。

B项,除了清晨和中午还有下午和晚上等其他情形,所以清晨和中午是反对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考试备考: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关系在判断推理的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模块即为真假推理。

真假推理的解题技巧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矛盾关系。

所谓矛盾关系,指的是两个命题之中非此即彼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了我们所表述的这两种情况,没有其他情况。

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这两个命题便是矛盾关系。

在对于真假推理中,寻找矛盾是解题的第一步,那么考试中的矛盾关系有哪些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将矛盾关系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集合矛盾。

所谓的集合矛盾,主要是针对集合推理中“所有”和“有的”之间的关系所确立的矛盾关系,也是矛盾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主要包含两组矛盾关系,我们讲所有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第一:所有的S都是P与有的S不是P。

这是集合矛盾中的第一组矛盾形式,可以将其简记为所有都和有的不。

我们通过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进行解释。

假如说,给我们一间教室,教室里的学生都是男生,甲如是说。

那么乙说:甲在说谎。

那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情况下甲是在说谎,也就是,当教室里只要有一个人不是男生,那么甲的说法就是不成立的。

根据我们逻辑学的理论,这一个是可以叫做“有的”。

因此,所有都是的矛盾项就是有的不是。

第二:所有的S都不是P与有的S是P。

这是集合矛盾中的第二组矛盾形式,可以将其简记为所有都不和有的是。

我们同样通过刚才那个例子解释一下。

假如说,甲说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不是男生。

那么同样甲依然在说谎。

那么什么情况下,甲就是在说谎的。

同样,只要教室里有一个人是男生,那么就可以确定甲在说谎。

这个“某
个”依然可以称为“有的”。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所有都不其矛盾命题是有的是。

在我们了解这两组矛盾关系之后,关键在题目中如何进行应用,下面我们来看,这两组矛盾关系在考试中是如何出现的。

例:甲、乙、丙和丁是同班同学。

甲说:“我班同学都是团员。


乙说:“丁不是团员。


丙说:“我班有人不是团员。


丁说:“乙也不是团员。


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出以下判定肯定是真的一项为( )。

A.说假话的是甲,乙不是团员
B.说假话的是乙,丙不是团员
C.说假话的是丁,乙不是团员
D.说假话的是甲,丙不是团员
我们发现,这道题首先给了我们若干论断,然后根据设问可以确定这些论断有真有假,最后,让我们确定到底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

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道真假推理的题目。

然后我们解题第一步骤是找出其中是否具有矛盾关系。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发现了,存在我们之前所说的,所
有都是与有的不这一组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的特性是必有一真一假,那么剩下的两个论断中必然全部都是真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乙和丁说的必然是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确实有的人不是团员。

那么就知道,甲说的是假的。

乙确实不是团员,这样便可以得出结论了。

考试中另一组常见的矛盾关系即推理矛盾:A→B与A且—B。

这一组矛盾关系对于考生来说是个难点,大家往往并不能准确的理解这组矛盾关系,并且在考试当中,在真假推理的题目中并不能准确的找到这组矛盾关系。

那么接下来华图带着大家一起来详细的了解这组矛盾关系。

对于A→B与A且—B这一组推理矛盾,我们同样那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来帮助大家进行理解。

我们假设,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公务员,那么我就给你买辆汽车。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这句话中有着明显的逻辑关联词,我们就可以讲句子翻译为:考上公务员→买车。

当乙考上公务员之后,甲食言了,并没有给乙买车。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确定,甲是在骗乙。

那么,同样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转折关系。

我们都知道转折关系事实上是“且”关系的替代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表述为“考上公务员且没有买车”。

我们将其中的重要信息符号化,可以写为A→B与A且—B这两中推理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A→B与A且—B事实上属于一组矛盾关系。

同样,这组矛盾关系同样也是考试中的常见的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在理解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其进行应用。

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看看在考试中如何对其进行应用。

例:某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关于事故原因,甲、乙、丙、丁四位负责人有如下断定:甲:如果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设备故障,那么肯定有人违反操作规程。

乙:确实有人违反操作规程,但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不是设备故障。

丙: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确实是设备故障,但并没有人违反操作规程。

丁: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设备故障。

如果上述断定中只有一个人的断定为真,
则以下断定哪一项为真?( )
A.甲的断定为真,有人违反了操作规程
B.甲的断定为真,但没有人违反操作规程
C.乙的断定为真
D.丙的断定为真
这道题首先给了我们若干论断,然后根据设问可以确定这些论断有真有假,最后,让我们确定到底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

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道真假推理的题目。

然后我们解题第一步骤是找出其中是否具有矛盾关系。

在这道题目中需要我们简单的进行翻译,得出来的结果为:甲:原因→违反。

乙:违反且—原因。

丙:原因且—违反。

丁:原因。

通过简单的翻译,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其中在上述论断中存在一组矛盾关系即甲与丙。

即A→B与A且—B。

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乙与丁所述皆为错误的。

即“原因”为错误的。

也就是说A是错误的。

那么A且—B一定是错误的。

可以确定丙说的是错的。

同样,原因是错误的,违反且—原因是错误的,就可以得出结论,并没有人违反。

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便可以确定为B。

对于推理矛盾来说,在考试中是常见的表现形式,因此,提醒各位考生,应当将这个知识点牢牢记住,并熟练运用。

更多公务员资料试题:/gw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