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关系(一)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指导:判断推理类比推理题型分类及真题示例

类比推理考察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关系的分析能力。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判断推理中类比推理可分为集合概念类、逻辑关系类、同时附带考察一些常识知识。
考查形式为先给出一组有某种相关的词,然后在选项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近似的词。
按照题型的不同,类比推理题可分为如下类型:两词型:其基本形式为:A:B (A、B为两个存在某种关系的词语)三词型:其基本形式为:A:B:C (A、B、C为三个存在某种关系的词语)四词形:其基本形式为:()对于A相当于()对于B(A、B是没有关系的两个词语)按照类比推理考查内容不同,大体可分为如下类型:1.因果关系: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常用“因为……,所以……”来表示。
2.并列关系:并列关系通常为同一类属下相互并列的概念,同时包括了对比关系、相邻关系等。
3.对立关系:即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词在意义和立场上完全相反和对立的关系。
4.属种与种属关系:我们将外延较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
属种关系是指外延较大的属概念对于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关系),例如:“动物”与“脊椎动物”,“劳动者”与“农民”。
种属关系是指外延较小的种概念对于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于关系),例如:“哺乳动物”与“脊椎动物”,在这一对关系中,由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但脊椎动物不一定都是哺乳动物,这样,“哺乳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5.质同关系:是指两个词在本质属性和根本立场上完全相同的关系。
6.人与物的对应关系:与特定或相关人有关的物的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里的“物”包括:作品、学说、典故、身份、行为、环境、事件等。
7.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指事物的整体及其组成部分的关系。
8.事物与其作用对象的关系:在事物之间也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一个事物作用于另一个事物,被作用的事物就称为作用对象。
9.描述关系:指一个词是对另外一个词的形态、颜色、特征、性质等的说明或描述。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透析类比推理之逻辑关系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透析类比推理之逻辑关系2022国家公务员笔试备考已开始,为了帮助大家提早备考,这里特整理了,包含: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行测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顺利备考。
下面为大家分享: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透析类比推理之逻辑关系。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透析类比推理之逻辑关系在行测考试当中,判断推理是一个必考的考点。
判断推理在实际考查中有四个小版块,每个小版块一般都会考查1-3题左右。
对于这种题目很多考生往往望而生畏,觉得很纠结很难以至于无从下手。
只要我们了解每个版块具体的考查题型特征,掌握每种题型对应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
今天,中公教育就以其中的类比推理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要想更好地解决类比推理,首先就要宏观的了解这种题目的结构和特征。
类比推理题目结构特别简单,只有题干和选项,默认要找一个选项的词项间关系和题干词项间关系最为一致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题目的呈现形式(题型)、词项间的常见关系(常考考点)。
接下来用一些逻辑关系例子,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
【例】考查形式1.两项式,A;B型美好:美妙2.三项式,A;B;C 黄金:金属:首饰3.括号式,A对于( )相当于B对于( )( )对于A相当于( )对于B以上是类比推理的考查形式,在这里注意括号式,并不能直接在题干上找出词项关系,因此这种类型需要代入选项进行斟酌。
同时,还要注意括号式前后最好是同一属性的规律。
【例】词项间关系之逻辑关系1.全同关系:两者是同一事物土豆:马铃薯西红柿:番茄话筒:麦克风一般在实际题目中呈现的往往是同一事物的别称、俗语、翻译等2.全异关系:两个概念间没有交集(所有A非B)①反对全异:黑色:白色老人:小孩东方:西方②矛盾全异:男人:女人白天:黑夜幸存者:遇难者反对全异是指两者没有交集,但是对于同一事物状态除了这两者还有其他。
公务员考试行测之逻辑判断六大题型分析-推荐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之逻辑判断六大题型分析逻辑判断部分一直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测查重点,一般考查10道题目,强调对逻辑关系的正确把握,综合考查考生对逻辑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
许多考生对此感到头疼,因为逻辑判断这部分考试题目有很强的迷惑性,考生稍微不注意,很可能就掉入命题人的陷阱中。
文都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从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总结出这部分最为常考的题型主要包括六大类。
只要广大备考考生对各种题型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集中训练,还是可以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
一、逻辑判断类 解题关键: 矛盾关系:都是和可能不是,都不是和可能是,为矛盾关系。
特征: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即必有一真一假。
上反对关系:都是和都不是。
特征: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但是可以同假。
下反对关系:可能是和可能不是。
特征: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但是可以同真。
从属关系:都是和可能是,都不是和可能不是。
特征: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1.性质判断推理 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命题或者直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性质判断通常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个要素组成。
性质判断根据量和性质共分为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和单称否定判断。
这类题目是逻辑判断中常见的考点。
【例题】通过调查得知,并非所有的个体商贩都有偷税、逃税行为。
【解析】D。
题干是第二格的三段论,聪明人只是近视眼中的一部分,我近视厉害,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可是有可能我聪明,也有可能不聪明。
用欧拉图可以表示如下。
A是聪明人,B是近视眼人,我在B中,可能在A中,也可能不在A中,故我是否聪明不确定。
以此,犯同样错误就是D。
故答案选择D。
3.关系推理 事物或对象不仅具有各种性质,而且事物或对象之间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
逻辑把断定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关系的判断叫做关系判断。
【例题】甘蓝比菠菜更有营养。
但是,因为绿芥兰比莴苣更有营养,所以甘蓝比莴苣更有营养。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资料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在历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一直都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其考察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是考生最头痛的部分。
而“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更加。
解析凸显其重要性。
对于如何解这类试题,下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解题技巧。
第一、明确矛盾相关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2、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
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3、矛盾关系:矛盾关系一般有三种:所有是和有些非互为矛盾;所有非和有些事互为矛盾;某个是和某个非互为矛盾。
第二、分析题干。
1、分析问法。
矛盾命题的问法一般为“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如果几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是?”“只有一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的?”等。
2、找突破口。
在这类题型的考察中,根据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根据这一特性代入题干分三步走:(1)找出矛盾关系(2)撇开矛盾关系(3)根据已知确定信息推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方法点和,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问题。
下面通过几道国家和地方的行测真题来讲解矛盾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1、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
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
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
国家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 逻辑推理

一、推断结论型此类题型的具体形式是:以题干的陈述为前提,要求在选项中选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者不可能推出的结论。
此类题型通常要求直接从题干中可以推出,而不需要附加其他条件,并且推断出的结论不是在原文中直接出现的,需要通过一定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出。
此类题型的提问方式主要有:“由此可以推出……”“由此推不出的一项是……”“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哪项断定是真的?”“如果上述信息时真实的,那么以下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1.言语推理型:言语推理型类似于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型,在此不做详细的阐述,只要是对片段阅读掌握的充分,相信此类型的试题将会很容易解答。
【例题】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缨勒解释道:“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
”把宗教解释为“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而领悟“无限”的才能,真是高明之极。
让宗教站在“无限”上,也就一劳永逸地摆脱了科学知识的“纠缠”。
因为科学知识无论怎样发展,始终是“有限”的,那些“未被科学知识体系说明其原因的经验事实”也就永远成为“无限”——“神和上帝”的领地。
从以上文字可以推测()。
A.作者认为麦克斯的高明之处在于掌握了领悟无限的才能B.麦克斯支持“世界永远是不可知的”这样一种理论C.作者认为麦克斯解释使“无限”成了“神和上帝”的领地D.科学知识无法触及支撑宗教发展乃至繁荣的智慧核心【解析】答案为C。
A项偷换概念,麦克斯的高明之处并不在于“才能”,其高明是在于领悟了“无限”,让宗教站在“无限”上,也就一劳永逸地摆脱了科学知识的“纠缠”。
B项中的“永远”本身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并且由题干并不能推出麦克斯支持“世界永远是不可知的”这样一种理论。
C项是正确的,题干最后一句话恰好是表述了这一意思。
D项属于无关项,题干中没有提及。
2.话语真伪型根据题目的表现形式把这类考题归结为真话假话型,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基本质是逻辑基本规律的运用问题。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中的“缺一不可”――联言命题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中的“缺一不可”――联言命题公务员考试中逻辑推理板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考查联言命题的试题也是屡见不鲜。
考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联言命题:一是矛盾关系,二是推出关系。
下面由中公教育专家来带你认识联言命题。
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习一个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含义。
联言命题是指判断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命题,标准式为“A且B”。
这个含义中我们来关注一个关键词:“同时存在”。
所谓“同时存在”即每个成分均为真,则整个联言命题为真。
比如“高富帅”,那么身高高、财富多、长相帅都要同时满足,命题整体才成立。
考试过程中,如何判断题目考查的就是联言命题?可以通过关联词来进行判断。
第一类并列关联词,如“和、且、又、与”,例句“3和5是奇数”,可简单写成标准式“3奇且5奇。
第二类转折关联词,如“但是、然而、却”,例句“我很丑,但是很温柔”,也可写成标准式“我丑且我温柔”。
第三类递进关联词,如“甚至、更、何况、而且”,例句“小红不但是舞者,而且是艺术家”,可写成标准式“红舞者且红艺术家”;第四类承接关联词,如“先···再···、首先···其次···最后···、然后”,例句“小黄结婚,然后生子”,可写成标准式“黄结婚且黄生子”。
这四类关联词中,特别关注第二类转折关联词,由其引导的句子虽然语义上有转折,但都是同时成立的,因而也算联言命题。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标准式的写法以简单为主,同学们可灵活操作。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考试常考的联言命题考点。
先来看矛盾关系。
我们知道互为矛盾的双方必有一真一假,那么联言命题“A且B”的矛盾是什么?举个例子:某人又高又帅。
那高、帅同时满足整体才为真。
不高却帅、高却不帅、不高也不帅这三种情况下原命题都为假,所以概括为高、帅至少有一个不成立时即“不高或不帅”为原命题的矛盾。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

判断推理之矛盾关系解题技巧在历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中,判断推理一直都是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其考察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是考生最头痛的部分。
而“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更加。
解析凸显其重要性。
对于如何解这类试题,下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快速解题技巧。
第一、明确矛盾相关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2、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
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无疑;反之亦然。
3、矛盾关系:矛盾关系一般有三种:所有是和有些非互为矛盾;所有非和有些事互为矛盾;某个是和某个非互为矛盾。
第二、分析题干。
1、分析问法。
矛盾命题的问法一般为“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如果几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是?”“只有一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的?”等。
2、找突破口。
在这类题型的考察中,根据矛盾的特性,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根据这一特性代入题干分三步走:(1)找出矛盾关系(2)撇开矛盾关系(3)根据已知确定信息推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方法点和,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问题。
下面通过几道国家和地方的行测真题来讲解矛盾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1、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会游泳。
甲说:“我会”,乙说:“我不会”,丙说:“甲不会”。
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会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判断[解析] (1)题中“甲说‘我会’”和“丙说‘甲不会’”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
公务员笔试矛盾关系——不等式问题

公务员笔试矛盾关系——不等式问题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崔隽矛盾关系是行测考试逻辑判断部分必然性推理的重要概念,一个命题的矛盾,就是除了它本身外其他所有情况的总和。
这个定义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还可以在一些涉及不等式关系的矛盾型题目中应用。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介绍。
【例1】副校长:“我主张王老师和邱老师中至多有一人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校长:“我不同意。
”以下哪项最准确地表达了校长的意见?A.王老师和邱老师都不可以被推荐B.王老师和邱老师至少有一人可以被推荐C.王老师和邱老师都可以被推荐D.如果王老师可以被推荐,则邱老师也可以【答案】C。
解析:题干中校长不同意副校长的意见,说明校长的意见是副校长所说命题的矛盾命题。
副校长说的“至多有一人可以被推荐”可以表示为“≤1”,其矛盾应该是“>1”,而题干中一共就两人,所以二人都可以被推荐。
【例2】某班同学举行毕业20周年聚会,王宁说班里有同学不能参加。
班长说:“我看513宿舍秋菊、阿春、秀秀和楠楠最多有两人能参加。
”如果班长说对了,以下哪必定为假?A.秋菊、阿春、秀秀和楠楠四人中有两人能参加B.秋菊、阿春、秀秀和楠楠四人都不能参加C.秋菊、阿春、秀秀和楠楠四人都能参加D.如果秋菊、阿春都参加,那么秀秀和楠楠也都能参加【答案】C。
解析:题干中班长说的“最多有两人能参加”,可以用不等式表达为“≤2”,题目问哪项必为假,即选择题干的矛盾命题,应该是“>2”,所以选项中符合“>2”的只有C项。
这两个题目本质上都是对矛盾的考察,但是不属于常规的求矛盾。
对于题目中出现“至多”、“至少”这样的字眼,可以先用不等式表达出来,再求其矛盾命题。
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特定矛盾关系的简单记忆,而要深刻理解矛盾的定义,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关系(一)
华图教育何晓鹏
在判断推理的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模块即为真假推理。
真假推理的解题技巧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便是矛盾关系。
所谓矛盾关系,指的是两个命题之中非此即彼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了我们所表述的这两种情况,没有其他情况。
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这两个命题便是矛盾关系。
在对于真假推理中,寻找矛盾是解题的第一步,那么考试中的矛盾关系有哪些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将矛盾关系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集合矛盾。
所谓的集合矛盾,主要是针对集合推理中“所有”和“有的”之间的关系所确立的矛盾关系,也是矛盾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主要包含两组矛盾关系,我们讲所有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第一:所有的S都是P与有的S不是P。
这是集合矛盾中的第一组矛盾形式,可以将其简记为所有都和有的不。
我们通过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进行解释。
假如说,给我们一间教室,教室里的学生都是男生,甲如是说。
那么乙说:甲在说谎。
那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情况下甲是在说谎,也就是,当教室里只要有一个人不是男生,那么甲的说法就是不成立的。
根据我们逻辑学的理论,这一个是可以叫做“有的”。
因此,所有都是的矛盾项就是有的不是。
第二:所有的S都不是P与有的S是P。
这是集合矛盾中的第二组矛盾形式,可以将其简记为所有都不和有的是。
我们同样通过刚才那个例子解释一下。
假如说,甲说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不是男生。
那么同样甲依然在说谎。
那么什么情况下,甲就是在说谎的。
同样,只要教室里有一个人是男生,那么就可以确定甲在说谎。
这个“某个”依然可以称为“有的”。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所有都不其矛盾命题是有的是。
在我们了解这两组矛盾关系之后,关键在题目中如何进行应用,下面我们来看,这两组矛盾关系在考试中是如何出现的。
例:甲、乙、丙和丁是同班同学。
甲说:“我班同学都是团员。
”
乙说:“丁不是团员。
”
丙说:“我班有人不是团员。
”
丁说:“乙也不是团员。
”
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出以下判定肯定是真的一项为()。
A.说假话的是甲,乙不是团员
B.说假话的是乙,丙不是团员
C.说假话的是丁,乙不是团员
D.说假话的是甲,丙不是团员
我们发现,这道题首先给了我们若干论断,然后根据设问可以确定这些论断有真有假,最后,让我们确定到底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假的。
我们可以确定这是一道真假推理的题目。
然后我们解题第一步骤是找出其中是否具有矛盾关系。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发现了,存在我们之前所说的,所有都是与有的不这一组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的特性是必有一真一假,那么剩下的两个论断中必然全部都是真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乙和丁说的必然是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确实有的人不是团员。
那么就知道,甲说的是假的。
乙确实不是团员,这样便可以得出结论了。
对于集合矛盾来说,在考试中是常见的表现形式,因此,河北华图(/)提醒各位考生,应当将这个知识点牢牢记住,并熟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