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解读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解读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解读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知识能

力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的深入发展,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生物知识的学习,在新

课程的理念中倡导学生的探究学习,以理性的实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强化学生的科学实践应用

能力,在知识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理性的思考和质

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在生物教学中逐渐摒弃传统的成绩结果导向,而是立足知识学习的主线,实

现对于学生三维目标培养,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

综合培养,稳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科学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将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实践,在实践应用中拓展学

生的思维的发展,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培养。

一、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的内涵

在新版的生物教材中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的实

践育人培养。高中生物教学目标集中对于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

的塑造,加强学生知识性的学习和输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

进行有效的结合,稳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建立起积极

的生物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生物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成绩结果导向,而是在素

质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科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教育理念落实

到生物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

二、高中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趣味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设置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将抽象化的知识概

念具化到直观的情境之中,同时在情境教学中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感

知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在情境教学中,将知识性的学习融入到趣味性的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教学的创设,教师引导学生在在探究思辨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情境引导学

生的深入的思考,教师设置连贯性,层次性的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探究思辨中实现对于学生的渐进培养,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引导,在观察分析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完成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探究思路和问题情境,根

据主题内容对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且构建完善的思维的导图。通

过趣味化的问题情境导学,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深入学习。

(二)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

实现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实验的主题,然后对学生小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组织学生小组之间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教师提出实验主题:影响鼠妇分

布的环境因素?引导学生小组进行猜想和假设,让学生设想在什么地方容易捕获

鼠妇,同时对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随后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根据实验

的目的设计实验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猜想进行实验验证,例如光对鼠妇的

影响分布?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设置对照实验,利用实验装置设置一边明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_》教案

第2章探索生命 第1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些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生物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学会研究方法很重要,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也为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处理、归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 教法: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采用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方法等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内容设计意图 导入教师 活动我们现在学的生物教材是属于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研究 的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既然是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在研 究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就 应该首先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一、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 活动 提问:同生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用到哪些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学生 活动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活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的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 调查、分类、实验等,引出实验法最重要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二、过度 思考 既然实验法是最重要的,那么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呢? 设置悬念引入思考 教师 活动 引出:本节课要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 放走的猎物”为例来了解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响尾蛇的图片和有关响尾蛇的文字介绍 感知认识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阅读信息,加强对响尾蛇的了解 感知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 活动 展示图片:播放响尾蛇捕捉老鼠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作解释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迅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教师 活动 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叫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 活动 学生主动起来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指出在众多问题中,本节课统一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共 - 1 -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 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 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 述。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 . J. Sehleiden,18o4 —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 Schwann, 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 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 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 E.Overton): 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 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 J. D. Robertson):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 -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 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 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 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 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 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 1946 年诺贝尔化学奖。 12、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 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 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 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 M.Calvin,1911 ~):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 20 世纪 40 年代, 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 9 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解读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解读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知识能 力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的深入发展,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生物知识的学习,在新 课程的理念中倡导学生的探究学习,以理性的实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强化学生的科学实践应用 能力,在知识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理性的思考和质 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在生物教学中逐渐摒弃传统的成绩结果导向,而是立足知识学习的主线,实 现对于学生三维目标培养,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 综合培养,稳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科学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将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实践,在实践应用中拓展学 生的思维的发展,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培养。 一、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的内涵 在新版的生物教材中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的实 践育人培养。高中生物教学目标集中对于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 的塑造,加强学生知识性的学习和输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 进行有效的结合,稳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建立起积极 的生物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生物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成绩结果导向,而是在素 质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科育人的教育理念,将教育理念落实 到生物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 二、高中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趣味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设置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将抽象化的知识概 念具化到直观的情境之中,同时在情境教学中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感 知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在情境教学中,将知识性的学习融入到趣味性的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教学的创设,教师引导学生在在探究思辨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情境引导学 生的深入的思考,教师设置连贯性,层次性的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探究思辨中实现对于学生的渐进培养,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引导,在观察分析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完成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探究思路和问题情境,根 据主题内容对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且构建完善的思维的导图。通 过趣味化的问题情境导学,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深入学习。 (二)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 实现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实验的主题,然后对学生小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组织学生小组之间进行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教师提出实验主题:影响鼠妇分 布的环境因素?引导学生小组进行猜想和假设,让学生设想在什么地方容易捕获 鼠妇,同时对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随后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根据实验 的目的设计实验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猜想进行实验验证,例如光对鼠妇的 影响分布?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设置对照实验,利用实验装置设置一边明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科学探究

2012中考生物精品复习资料:专题一科学探究 一、知识回顾 1. 2. 3. 过程 4. 5. 6. 1.科学探究 方法:、、、等。 2.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有且仅有个。 二、重难点解析 1.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探究方法有实验法(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模拟实验法,对照实验法,观察法(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家鸽),观察与思考,调查法(如: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资料分析等。 2.对照实验和实验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有某个条件引起的,采取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这个条件即实验变量。如何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或偶然性:控制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多次实验,重复实验,反复探索,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实验结果一般要计算平均值。 三、考点回顾 1.(2008年潍坊第2题).为掌握我市水产养殖的现状,某研究小组先后到寿光、寒亭、昌 邑等地,考察了解养殖场,走访相关养殖人员。这种生物学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答案:C 2.(2008年潍坊第31题)(9分)以下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菊花扦插的最佳时期,探究“影 响菊花插条成活因素”的试验结果,请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回答: (1)扦插过程中一般采取避免阳光直射、除去插条上部分叶片等措施,这样做的目是。 (2)上述试验中,将土壤进行消毒、插条切口涂硫磺是为了。

(3)培养一段时间后,成活插条切口处长出的根称为。 (4)请根据上表,设计验证“某一变量对菊花扦插成活率影响”的试验步骤。 (5)某同学利用上表中的变量,分组探究“影响插条成活率因素”,请帮助他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各组实验数据。 答案:(1)减少插条水分散失(或降低蒸腾作用)(2)保护插条切口,防止病菌感染(3)不定根(4)实验步骤:(只要叙述合理即可得分) 第一步: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两组菊花插条,确定某一变量,甲组进行处理,乙组不作处理。 第二步:将甲、乙两组插条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3周,分别观察两组插条的生长状况,对插条的生长状况进行统计并得出实验结论 (5)生长状况进行统计并得出实验结论 3.(2009年潍坊第2题)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过程中,主要采用()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答案:A 4..(2009年潍坊第15题)下表是“探究子叶的不同处理对花生幼苗发育的影响”的实验 结果 组别子叶处理株高(cm)主根长度(cm)须根叶片数 a组保留两片10.1 18.25 发达26 b组保留一片7.2 14 较发达19 c 组去除两片0.8 3.8 极少9 A.证明胚是植物体发育所必须的结构 B.实验组为a和b,对照组为c C.实验组为a和c,对照组为b D.实验组为b和c,对照组为a 答案:D 5.(2009年潍坊第30题)生活在弱碱性土壤中的某种植物通常开白花,有时也开红花。某 研究小组根据提供的酸性土壤、非酸性土壤或弱碱性土壤、非弱碱性土壤进行探究实验。 下面是他们在设计验证土壤酸碱度(pH)影响植物花色的实验时所提出的问题,请回答: (1)被验证的实验假设:。 (2)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 (3)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相同的条件有(至少两项) 。 (4)实验的因变量是。 (5)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是。 答案:(1)土壤酸碱度(pH)会影响花色(1分) (2)酸性(非弱碱性)土壤中的植物非酸性(弱碱性)土壤中的植物(2分)

2018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 一、细胞学说 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 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二、生物膜结构

四、光合作用 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 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 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 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 (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 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 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 (2)实验结论 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 ①提出假设 ②演绎就是推理 ③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 ④得出结论 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 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 3、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类比推理法、实验法和演绎法。 ①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 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 )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 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 )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②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 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③实验法:通过试验的论证得出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分为:化学物质的 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 ④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演绎法得出的 结论正确与否,有待于实践检验。它只能从逻辑上保证其结论的有效性,而不能从内容上 确保其结论的真理性。也可以从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延伸到其结论该以反证明。 4、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①设置对照原则:空白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 ②单一变量原则; ③平行重复原则 5、实验的特性:对照,统一性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结果;分析问题。分 为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等。 ?知识拓展: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发表时间:2013-07-09T17:36:24.17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张凤梅[导读] 进行大棚植物栽培时,地膜颜色的选择就渗透了物理学相关知识。 张凤梅 (永年县第二中学河北永年 057150)生物课程是中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由于受传统中考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生物基础知识的普及,亦给高中生物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解决困难,做好高中生物学教学工作,是每个高中生物教师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为此,本人特就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这一论题作如下思考。 1.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巧设导入创设悬念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我个人认为,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设置了悬念,使学生很想去揭开自杀的原因。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育”的影响,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高二第二章第三节“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癌症如何食疗”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为何广东珠三角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一定的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3.高中生物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4.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人机交流最为便利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快可以把握重点知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5.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加强学科知识联系 各门学科之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来就是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将相关学科知识渗透进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平衡发展各学科,为成为21世纪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如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正常人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是如何起到缓冲作用?这就需结合相关化学知识(强碱弱酸盐与碳酸的性质)来理解。在计算遗传病的发展概率中,常常用到数学中的加法原则与乘法原则,数学中对该知识的学习滞后,因此,教师应结合有关实例讲明原则的实质及应用范围。光对海洋中植物分布的影响,涉及到不同波长的光在水的穿透能力不同,使之能到达的水层深度不同,这是决定水中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大棚植物栽培时,地膜颜色的选择就渗透了物理学相关知识。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多与同行交流,积极诱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全面实施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我们教师的微薄之力。 收稿日期:2012-11-09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总结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 识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涵盖必修一至必修三书上出现的所有生物学史内容,包括正文和资料分析。) 细胞学说: 维萨里比利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法国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虎克英国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虎克荷兰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德国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 的基本单位。 施旺德国《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不祥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 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魏尔肖德国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美国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 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比利时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 放。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 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罗马尼亚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 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国籍不祥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 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 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国籍不祥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国籍不祥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酶的本质: 巴斯德法国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德国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 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1434446.html,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作者:杨捷姬 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7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 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包括四个方面,其中科學探究是其中一个重点。本文就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7-0-01 前言 生物学的核心素养包括理性思维和生命观念、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部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之一,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从而提高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所以对高中学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探究 我国教育界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评价核心素养是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再综合我国教育研究学者的研究,总结来说核 心素养就是公民需要具有的一种素养,在公民的终身学习中,还由个人成长发展中形成,这种素养是公民可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品格,是公民知识、价值观、道德品格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结果。 而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将生物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两者融合起来的,以两者为基础并且在它之上的一种具体素养。要求个体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学习的东西解决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具体包括有理性思维和生命观念,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几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从各个部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科学探究作为生物学核心素养下形成的关键能力中四个方面之一,是在生物学核心素养下形成的。科学研究具体来说,是指学生在发现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基础上,对某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经过试验过程,最终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生物学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中考生物专题一科学探究复习题北师大版

专题一科学探究 课标细解读 的乘积—来表示;在观察同一洋葱表皮细胞时我们会发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 到的细胞的数量越_多_ (选填“多”或“少”),视野越 _亮_ (选填“亮”或“暗”);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 _少_ (选填“多”或“少”),视野越 _暗(选填 “亮”或“暗”)。 2?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构件有 _反光镜、遮光器(或光圈) _。对光时要使视野 变亮可以使 凹面镜_和大光圈。要使视野变暗则可以使用 _平面镜_和 小光圈 。 3. 有时显微镜的视野中会看到污点,我们看到的污点只可能在 —目镜、物镜、载玻片 三个地 方,因此判断时只需要移动其中的两个, 如果污点都不动,就在第三个上, 如果移动载玻片 时污点 就跟着动,则证明污点就在 _载玻片_上。 4. 由于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上下倒置、 左右相反的,所以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时, 则玻片 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所在的位置应该 —相同 _ (选填“相同”或“相反”)。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 1. 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擦、滴(清水)、撕、展、 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临时装片的制作,而 擦、滴 (0.9 %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临时 装片的制作。 2.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 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 然后缓缓放下。这是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 法,我们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 —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_。 3、 染色时要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其目的是 使碘液浸润整 个标本。 三、实验法 1.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A 发现并提出问题B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 C 、作出假设D 设计 〔显微慣的基本结构和功片1>、说明 〔制作115时裝片、模仿 考点全突破 一、关于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构件有 〔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 (孤住婆窖,提出値得採気的问貳」 J 描述y —回口科学知识与所笈预问题削冲突所征) BE 、 E . 停取?丽隠的答案提岀可删假阴 [础假谕 作出僮干赫验证的假设] w 拟定探気计划 学会”:选出控制变量] 一尝试 / 谏计对雕试脸〕 能掳匚―旌行班察、靡和实蓟 举会kY 千桥數据的可矗性?邊免偶轿Q 描述试骑感) ?得出结论)辽石不■{试验数据) 、得出u —正确结论) 4 盲爾探気过穆和结论) 目镜、物镜 、其放大倍数可以用 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 提出间题 制订计划 丈施计划 表达交流 宴的材料与用具) 收集数据〕 權写探究掘告)

课标高中生物学史汇总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 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 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 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演绎) 一、必修一涉及内容 重大事件: 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 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 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 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 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 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 详细介绍: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六生物实验与科学探究过关测试卷

专题六生物实验与科学探究过关测试卷(共计42分) 1、(7分)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为食。有人针对此现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 (1)你对这一问题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研究人员选择的两个观测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记录的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4)该实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_________的关系。 2、(5分)某些媒体报道“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健康不利”,也有专家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到底是否安全呢?初二某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一)实验器材:普通玉米,转基因玉米,小白鼠若干,两个规格一样且空间足够大的铁笼等。 (二)该同学提出的问题: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健康是否有影响? (三)请你为该同学作出假设,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 。 (四)实验过程: (1)将两个铁笼分别贴上甲组和乙组标签,选取两只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小一致、性别相同的小白鼠,分别置于甲、乙铁笼中。 (2)甲组饲喂适量普通玉米,乙组饲喂_____(填“等量”或“过量”)转基因玉米。 (3)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 (4)该同学设置甲组的目的是_______。 (五)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1)若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有明显差异,则说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___(填“有”或“无”)影响。 (2)本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处不合理,应如何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分)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常见症状有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等。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会对人体多种系统造成损害。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一:将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步骤二:甲鼠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乙鼠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的操作,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1)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京中考生物科学探究专题真题汇编

专题十:科学探究 考点一、课本基础实验 1.(2019大兴期末)某同学用金鱼藻和BTB (一种化学试剂)水溶液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TB水溶液颜色变化只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有关,原理如图1所示;某同学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2所示(甲、乙两试管的试管口密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实验可知,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 B.吹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细胞呼吸 C.实验结果表明,乙试管中的金鱼藻在呼吸时吸收了氧气 D.经过一段时间后,乙试管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金鱼藻内有机物含量会减少 2.. (2019西城期末)下列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中描述正确的是 D 3. (2019大兴期末) “玻璃拉拉鱼”是一种身体近乎透明的小鱼,某生物实验小组利用“玻璃拉拉鱼” 进行酒精对心率影响的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全组统计数据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得出的数据

B.选用“玻璃拉拉鱼”作为实验材料有助于实验观察与心率计数 C.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同一条鱼需完成不同酒精浓度的测试 D.该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随着酒精浓度的升高,“玻璃拉拉鱼”的心率降低 4. (2019西城期末)下列对相关实验或探究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时,种子的数量不要太少 B.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时,反应温度最好为37℃ C.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尽量选择尾鳍颜色鲜艳的小鱼进行观察 D.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同一只水蚤先在清水中观察,再在酒精中观察 5. (019西城期末)某校学生用黑白围棋子代表生殖细胞来探究生男生女的几率,这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模拟实验法 D.比较法 6. (2019西城期末)右图为某马铃薯甲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 是 A.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开始的1-2年效果较好 B.甲虫具有抗药性,这是在使用杀虫剂之后才产生的 C.杀虫剂I 和II 对甲虫来说是不同的环境 D.生存下来的甲虫个体通过遗传使抗药性得以积累 7. (2019石景山期末)下列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其中描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8. (2019通州期末)下列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的选择中,不正确的是 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时使用载玻片和显微镜 选项 现象 解释 A 红细胞中间颜色浅周围颜色深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B 很多成熟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偏向一侧 成熟洋葱表皮细胞有大液泡将细胞核挤到一侧 C 草履虫体内的食物泡能够移动 草履虫的细胞质是流动的 D 洋葱根尖成熟区颜色最深 成熟区细胞较小,排列紧密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这对目前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由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也应及时进行转变和创新,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文章简要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该如何转变和创新教学方式,望能够为教育相关人士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标签: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教学方式转变;策略 一、以往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收听和记录的教学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是将知识任务式地讲授给学生听,却忽视了学生自身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吸收,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很多知识,然而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学得快忘得也快。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和主体,学生围绕教师来开展学习,致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知识时不会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能力弱。 2.教学手段陈旧,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位置,课堂教学以知识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特别是生物这门学科内容比较繁杂、抽象,采用这种教学形式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久而久之,学生会对生物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由于教师采取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过于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因此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厭学情绪。 3.忽视了实验教学重要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从眼下的实践教学现状来看,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以及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增加,会大大压缩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课时,就算开展生物实验课,在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教师只简单讲解一下实验过程,然后让学生按照教材步骤进行操作。此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对学生熟悉实验步骤和教学管理和控制课堂比较有利,但是却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现阶段生物教学方式有效策略分析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doc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_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 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

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二 18、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

(完整)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中生物)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 计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 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热爱 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 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 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 1)陈述式教案: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提高-> 小结要点-> 布置作业 2)师生互动教案:引入新课-> 直观演示层层设疑-> 创设情境案例质疑-> 资料分享讨论交流-> 拓展延伸->总结 学生:回顾,思考,观察,合作,讨论,自读,倾听,观看 五、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 2)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3)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能力“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4)班级整体个性“该班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 生物学的一般教学理论 1.重视探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强调直观,发展学生的观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关注合作,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及交流的能力 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式、教师主导式、师生互动式) (一)概念图的教学策略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