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澄清剂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壳聚糖澄清剂精制中药水提液的应用前景

壳聚糖澄清剂精制中药水提液的应用前景作者:佚名科研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0 更新时间:2001-11-16[关键词]:药健康网讯:各种浸提方法得到的中药浸提液一般体积较大,往往含有多种成分及混有药渣、沉淀物、泥沙等固体杂质。
为了去除杂质,提高有效成分含量,便于制剂成型,增加制剂稳定性,减少服用量,保证药剂疗效,必须对浸提液进一步分离和精制。
这也是改变传统中药制剂“粗、大、黑”的关键。
絮凝澄清法是在中药提取液或提取浓缩液中加入一种澄清剂以吸附架桥和电中和方式除去溶液中的粗粒子,以达分离纯化的目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絮凝剂的种类很多,有鞣酸、明胶、蛋清、101果汁澄清剂、ZTC澄清剂、壳聚糖等。
本文将对壳聚糖作为中药水提液澄清剂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作一些探讨。
1 资源及理化性质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几丁质。
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又名甲壳胺或可溶性甲壳质,是2-胺基-2-脱氧-β-D-葡萄糖(分子式C6H11NO4分子量161)的聚合体。
甲壳通常为白色或淡黄色无定型粉末,由于其分子中乙酰胺基的存在,分子间形成很强的氢键,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不溶于水、稀酸、碱、乙醇和其它有机溶剂,溶于浓盐酸、硫酸等。
脱乙酰后的壳聚糖多呈白色或米黄色,溶解性能大大改善,可溶于稀酸水溶液中。
甲壳质是一种胺基多糖,大量存在于海洋节肢动物(虾、蟹)的甲壳中,也存在于低等动物菌类、昆虫、藻类细胞膜中,分布及其广泛,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碳酸钙等缔会形成一个大的络合体,共同构成表皮或生物体的支撑组织,甲壳纲动物表皮中甲壳素约含25%~50%。
甲壳质及其衍生物是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存储量仅次于纤维素。
地球上每年生成量达100亿t.远远超过其它胺基多糖,而且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其量还在增加,沿海地区海产品加工厂废弃的虾蟹等壳数量巨大。
2 用途甲壳素于1881年被发现,日本及欧美一些国家在60,70年代就对其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壳聚糖澄清剂在中药液作用原理

壳聚糖澄清剂在中药液中起到澄清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实现的。
壳聚糖澄清剂是由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制备而成,在中药液中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吸附作用:壳聚糖澄清剂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中药液中的杂质和浑浊物质。
当壳聚糖澄清剂与中药液接触时,会通过静电作用和亲和作用将杂质吸附在其表面,使中药液变得清澈透明。
2. 凝聚作用:壳聚糖澄清剂在中药液中还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能够促使杂质颗粒相互聚集,形成较大的团块,从而便于后续的过滤和分离操作。
这种凝聚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药液的澄清效果。
3. 沉淀作用:在中药液中添加壳聚糖澄清剂后,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产生沉淀物质。
这些沉淀物质能够将中药液中的杂质和浑浊物质固定在一起,形成较大的沉淀颗粒,从而有利于后续的过滤和分离过程。
4. 分散作用:壳聚糖澄清剂还具有一定的分散作用,能够在中药液中均匀地分散杂质,防止其重新聚集,保持中药液的清澈透明。
壳聚糖澄清剂在中药液中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吸附、凝聚、沉淀和分散等作用,将杂质和浑浊物质固定在一起,形成较大的颗粒,从而使中药液变得清澈透明。
这些物理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使壳聚糖澄清剂成为中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料。
壳聚糖澄清剂在中药液中的作用原理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药生产过程中,壳聚糖澄清剂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中药液的质量和稳定性,保证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下面我们将继续探讨壳聚糖澄清剂在中药液中的作用原理,并进一步分析其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5. 抗菌作用:壳聚糖澄清剂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在中药液中添加壳聚糖澄清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延长中药液的保质期。
壳聚糖澄清剂通过改变中药液的pH值和离子强度,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达到抑制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有助于保持中药液的清洁和稳定。
6. 保护作用:壳聚糖澄清剂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保护中药液中的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中草药药液澄清中应用吸附澄清技术的思考

中草药药液澄清中应用吸附澄清技术的思考
程心玲;肖钦;黄玉芳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年(卷),期】2005(036)005
【摘要】吸附澄清法是在中药的提取液或提取浓缩液中加入一种絮凝剂(澄清剂),通过电中和、吸附及网捕和卷扫作用,将体系中的悬浮物及胶体粒子进行去除,使体系的澄明度得以提高的一项高新技术.由于其具有有效成分保留率高、使用方便、生产周期短、安全无毒、价廉易得,制得的成品稳定性好等特点,因而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纯化精制中亦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程心玲;肖钦;黄玉芳
【作者单位】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福
州,350004;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101果汁澄清剂在中药液澄清中的应用 [J], 李献洲;黎更豪
2.吸附澄清剂在中药药液澄清中的应用近况 [J], 唐青华;王曙东
3.吸附澄清技术及其在中药澄清中的应用 [J], 赵颖;林亚平
4.吸附沉淀澄清法在消咳喘药液中的应用 [J], 肖福贵;龙连洪;付荣国;张春滨
5.澄清技术解决中药液体制剂澄清度应用进展 [J], 黄婵娟;肖婷;张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澄清剂在中药提取工艺中的应用

澄清剂在中药提取工艺中的应用絮凝澄清是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澄清剂,以电中和及吸附架桥的方式除去溶液中的粗粒,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1.1 101果汁澄清剂是一种新型食用果汁澄清剂,安全,无味无毒,不会引入任何杂质,并可随沉淀后的不溶物质一并滤去。
101果汁澄清剂为水溶性胶状物质,因其在水中分散速度较慢,通常配制成5%水溶液后备用,其在提取液中的添加量为2%~20%左右。
郭美雅等[2]用5%101果汁澄清剂澄清黄芪茯苓药液,可使混悬杂质基本沉淀完全。
通过对树脂酸、有机酸的检识以及总酸、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测定。
结果证明,101果汁澄清剂可完整的保留药液成分及口味。
吕武清等[3]用101果汁澄清剂,用于玉屏风口服液的澄清,经与醇沉法比较,测定氨基酸、多糖、黄芪甲甙和总固体的量,前者既能有效地保留水提液中的化学成分,又能保证制剂稳定,生产周期缩短,降低生产成本。
1.2 甲壳素类澄清剂甲壳素是自然界生物(甲壳类的蟹、虾、昆虫的外壳等)所含的氨基多糖,经稀酸处理后得到的物质。
脱乙酰甲壳素即壳聚糖可生物合成,也可生物分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它是利用天然胶体保护作用使制剂澄清并较多地保留药液中的成分。
甲壳素类澄清剂资源丰富,成本低,使用方便,具有广阔的使用前景。
倪健等[4]用甲壳素澄清单味白芍提取液,结果表明,澄清效果肯定,对白芍甙无影响,成品成本低,有效地保留了指标成分及多糖类成分,指标成分的含量和产品稳定性均优于水醇法。
另据报道[5],张彤等将壳聚糖澄清剂用于精制大青叶等中药提取液。
结果表明壳聚糖澄清剂用于数单味中药浸提液均有一定的澄清范围,能起一定的澄清作用。
与醇沉相比,不影响甚至能提高某些成分含量,但对水溶性较小的靛玉红有影响,提示我们当药液中指标成分水溶性较小时,使用壳聚糖作为澄清剂应慎重。
鉴于壳聚糖含有游离胺基,有较强的螯合作用,谢虞升等[6]用壳聚糖澄清剂澄清麻杏口服液时发现用壳聚糖澄清及未加澄清剂的药液中的硫酸钙基本相同,而用醇沉法药液中的硫酸钙含量明显减少。
ZTCⅡ澄清剂对鬼针草提取液澄清效果的研究

作者单位 : 0 3 太原 ,山西生物应 用职业 技术学院生物制药 0 01 3 工程系 ( 邓亚宁 、 刘文娟 、 王明军 )亚 宝太原 制药有 限公 司技术 开发 ; 部( 李艳艳) 山西 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 室( ; 赵正保 ) 通信作者 : 正保 。 m i ze ga_@13 o 赵 E a : nb oz 6 . m lh e
1 .2 澄清试 验 :T .2 2. Z CⅡ型天然 吸附澄清剂含有两个组分 。 主要 考察 了添加量 、 反应 时间 、 反应温度 和待澄清供试 液浓
度等单因素对澄清效果 的影响。在查阅文献 的基础上设计了
( 正 交 实 验 。 3)
报道鬼针草中主要降压成分为黄酮类 成分 , 故本实验对黄酮
注: 添加量用 B组分 的量表示
根据正交实验因素表 , 利用 ( 正交表进行实验 。 3) 结果
见 表 2 。
ml o/ L的醋酸钾 ( A ) K c溶液 3m , l并用 6 %的乙醇溶液定容 。 0 待显色 3 i 在 4 9n 0rn后 a 1 m处测定其 吸光度 ( , A为 纵 A) 以 坐标 , 丁浓度 ( ) 芦 c 为横坐标进行 回归 , 到回归方程为 : 得 A=
邓亚宁 刘文娟 李艳艳 王明军 赵正保
鬼针草 (i n b i a 三 为菊科 鬼针属植 物 , 种 Bd s i n t ) e p n a 是一
地上全 草 , 又名 婆婆针 、 钗草 、 鬼针 、 身草等 , 鬼 小 粘 始载 于 《 本草 拾遗》 全草入 药 , , 味苦而无毒 , 具有 清热解毒 , 活血散
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提取液精制中的应用

・43・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提取液精制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100013 龚慕辛贾春伶内容摘要在对比传统的中药水提醇沉精制法与吸附澄清精制法各自特点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近几年几种天然澄清剂在中药提取精制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提醇沉精制法吸附澄清精制法101果汁澄清剂壳聚糖ZTC 1+1天然澄清剂一、中药水提醇沉精制法与吸附澄清精制法的比较11中药水提醇沉精制法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 经常需要对药物的提取液进行精制, 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杂质、保留药材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效成分, 减少服用量。
目前在中药颗粒剂、口服液、注射剂等多种剂型的制备工艺中广泛使用的精制方法是水提醇沉精制法, 、淀粉、粘液质、油脂、、(1 :甙元、香豆素、内酯等在水溶液中含量很低的物质以及对免疫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多糖易被除去[1]。
另外, 沉淀的吸附和包裹等作用也会使小分子的有效物质丢失[2]。
(2 微量元素的损失:微量元素是中药有效成分之一, 在水溶液中以不同类型的络合物状态存在。
醇沉过程中因络合条件的改变, 极易导致微量元素损失[3]。
(3 对中药疗效的影响: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 加之醇沉后乙醇回收不易完全, 对制剂4]的疗效也会产生影响[2、, 常见精制后所得的制剂的疗效不及原来不采取精制工艺的制剂。
(4 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水提液经乙醇处理时, 除去了大量高分子化合物, 使水提液本身的自然胶体稳定体系被破坏, 结果醇沉后的药液在贮存中常见易沉淀、粘壁等现象[5]。
(5 对后期工艺的影响:对醇沉后的药液进行浓缩不易, 所得干燥物粘度大, 易吸潮, 给后期工艺操作带来不便[4]。
另外, 此法还有耗醇量大、成本高、工艺流程长、对设备及生产条件要求高的缺点[2]。
可见水提醇沉法尽管精制后得到了澄清液, 但由于上述因素影响了疗效及制剂稳定性, 给制备带来了困难, 所以寻求新技术来代替水提醇沉法已势在必行。
近年来, 提取液精制的新技术不断发展, 。
中药提取液精制方法具体分析

中药提取液精制方法具体分析
中药提取液的精制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药提取液精制的方法。
中药提取液精制的几种方法对比:
1、醇沉法:
工艺:药材→水提液→浓缩液→醇沉液静置过滤醇水滤渡→水溶液→澄清成品液。
常用的醇沉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中药的部分有效成分既溶于水又溶于醇的性质,采用醇沉法除去部分不溶于乙醇的组份如多糖、蛋白质等,以制成精品。
2、吸附澄清法:
工艺:药材→水提液→浓缩液加澄清剂→水溶液(成品)。
在中药提取液或提取浓缩液中加入一种吸附澄清剂,以吸附的方式除去溶液中的粗粒子,经过滤达到精制和提高制剂成品质量的一项新技术。
3、酶法澄清:
工艺:原料→提取→浓缩液酶解→灭酶→过滤→灌装。
酶是一种蛋白质,其特点是反应专一。
故不是所有的口服液都可以用酶法澄清、精制。
与醇沉法相比不仅可以节省工时并且周期缩短,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中药提取过程中除杂的技术与方法

2、 被吸附的化合物的结构的影响 被吸附化合物的分子量大小不同,要选择适当孔径 的树脂以达到有效分离的目的。 在同一种树脂中,树脂对分子量大的化合物吸附 作用较大。 化合物的极性增加时,树脂对其吸附力也随之增 加。 若树脂和化合物之间产生氢键作用,吸附作用也 将增强。
普通 微米级 直孔 过滤 超滤 20-500 不对称 Å 孔
超滤技术的优势
可在常温下操作,不需反复加热,分离时无相变 化,尤适用于受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保味性和 对化学物质有反应的中草药制剂; 可同时实现分离与浓缩,大大提高了过程效率; 可分离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在中草药制剂特别是 注射剂的制备中倍受青睐; 选择范围广,适用性强。超滤膜分离过程不仅适 用于从病毒、细菌到微粒广泛围的有机物和无机 物的分离,而且还适用于许多特殊溶液体系的分 离,如共沸物或近共沸物的分离,为适用于中药 生产的多样化要求,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在中药提取液中除杂 的应用
结构特点 有机高聚物吸附剂
具有很好的大孔网状结构ຫໍສະໝຸດ 苯乙烯、丙烯酸酯、丙烯腈吸附原理 物理吸附 表面吸附 表面电性 形成氢键
水溶液中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
大孔吸附树脂的特点
应用范围广 理化性质稳定 除杂效果好 使用方便 有机溶剂用量极少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
吸附澄清技术
是在中药提取液中加入吸附澄清剂,将固液分离,达到 精制的目的。 吸附原理:中药水提取液中除含有苷类、水溶性生物碱 类、多酚类,还有含有大量微细粒子、粘液质、蛋白质、 果胶、淀粉等复杂成分, 这些物质共同形成1~100 nm 的胶体分散体系。是动力学稳定体系,热力学不稳定性 体系。吸附澄清剂则是通过絮凝剂高分子的电中和、吸 附架桥等破坏了分散体系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