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_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
“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多维要素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之 路 。鉴 于此 ,研 究 “ 丝 绸 之 路 ” 交 通 经 济 新 带 经济 持续 、快 速增 长 ,对 于促 进党 中央 提 出 的 “ 西部 大开发 ” “ 、 中部 崛起 ” 关 中一 天水 经 济 、“ 区” 等 战 略的实 施 l ,实 现 “ 贫 困 ,促 和谐 , 3 J 反 保 畅通 ,求稳 定 ,谋 发 展 ” 的 目标 ,缩 小 东 部 、
收稿 日期 :2 1 - -0 0 01 2 2
通基础设施落后 ,成为制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地区经济发展 的
“ 颈” 瓶 ,严 重 阻碍 了地 区经 济 贸易 和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J ,人 均 G P相 差 悬 殊 ,在 中 国一 中亚 地 D
区之间形成 了一 个经 济 凹陷带 ,面对 曾经 的辉 煌
( ) 问题 的提 出 一
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追求 的 目标 之 一 ,也 是 实 现 充 分 就 业 、促 进 社 会 稳 定 、增进社会福利的重要保 障。在 “ 丝绸之路 ” 这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为人类经济文化交流作 出重要 贡献 的 国际通道 上 ,一 头连 着繁 荣 的东 亚
和残酷的现实 ,20 07年 1 月 8 一 1 _9日在西安 隆 重召开的 “0 7 20 欧亚经济论坛” ,欧亚国家决定
联手实施投资 12 9 亿美元复兴这条 “ 经济脉络”
基金项 目:2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j 1 ) 0 0年 by 2 ;国家统计局全 国统计科学研究项 目 (0 9y 1 ;西安财经学院 2 1 O 20 l 0) O 0 0年基 地项 目 ( Oa 6 ;2 1 1jo ) 0 0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 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 基金项 目 (0 1 ) 1J 1 ;陕 西师范大学 “1 2 1工程” 三期项 目 “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 作者简介 :李忠民 ( 96一 , ,河南洛 阳人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院长 ,经济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 事中 16 ) 男 国发展经济学研究 。 刘育红 ( 97一 ,女 ,陕西西安人 , 士研究 生,主要从 事 中国发展 经济学 、财税理论 与政 策等 方面 的研 究。E 17 ) 博 -
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22 11 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213400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2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1M70057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2CDJSKJC30)通讯作者简介:王丹,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建设可持续,项目绩效管理。
E mail:wangxiaodan@cqu.edu.cn。
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刘炳胜1, 郭慧文1, 王丹1, 陈思2(1.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44;2.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 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爆发的历史交汇时期,发展新基建是开辟新型发展路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现有研究大多定性分析新基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明确新基建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关系。
本文以2003—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各省区市新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新基建投资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他地区新基建投资水平的提高会抑制本地区经济增长,即新基建投资具有虹吸效应。
此外,在不同区域,新基建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规律。
本研究为新基建投资的布局及区域间平衡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新基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溢出效应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 0145(2023)02 0059 08doi:10.11847/fj.42.2.59AnalysisofSpatialSpilloverEffectofNewInfrastructureon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EmpiricalStudyBasedonSpatialPanelModelLIUBing sheng1,GUOHui wen1,WANGDan1,CHENSi2(1.SchoolofPublicPolicyandAdministration,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2.SchoolofCivilEngineering,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1100,China)Abstract:Atthehistoricalintersectionoftechnologicalrevolution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thedevelopmentofnewinfrastructureisanimportantdrivingforceforopeningupnewdevelopmentpaths,promotingtheconversionofoldandnewkineticenergy,andpromotinghigh qualityeconomicgrowth.Althoughpreviousstudieshavediscussedthetheoreti calmechanismthathownewinfrastructurepromoteseconomicdevelopment,thequantitativerelationshipbetween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andregionaleconomicgrowthisstillunclear.Takingthepaneldataof30provinces(excludingTibet)inmainlandChinafrom2003to2019astheresearchsample,thispaperusesaspatialeconometricmodeltoex aminetheimpactof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ineachprovinceoneconomicgrowthanditsspatialspillovereffect.Theresultsshowthatingeneral,localimprovementof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playsasignificantroleinpromotingeconomicgrowth,butthatinotherregionswillinhibitlocaleconomicgrowth,thatis,the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hasasiphoneffect.Inaddition,indifferentregions,newinfrastructurehasdifferenteffectsoneconomicgrowth.Thisstudyprovidescertaindatasupportanddevelopmentideasforthelayoutof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fromanempiri calperspective,soastofacilitatethebalanced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regions.Keywords:newinfrastructure;regionaleconomicgrowth;spatialeconometricmodel;spatialspillovereffect1 引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够形成公共资本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1]。
我国30个省(市)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一、引言交通基础设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先行要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交通对扩展市场的重要作用,其后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都将交通基础设施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交通基础设施是地区之间经济要素流动的前提条件,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也被当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可以提高全社会的产出。
我国也十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国2008年投资4万亿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投资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投资交通基础设施;2018年我国交通部发布《交通运输服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这都表现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极大提高,其中铁路里程在1978年为5.17万公里,2017年为12.7万公里,增我国30个省(市)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易其国马灿丁锐【摘要】以地理学第一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与人口流动理论,利用30个省(市)空间关联、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数据,构建三种权重矩阵,对比分析公路铁路在不同矩阵下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对比分析东中西部地区。
结果发现,铁路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矩阵下都大于公路,在三大地区比较时发现东部公路的溢出效应最强,而中部铁路的溢出效应最强。
本研究拓展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溢出效应研究方法,对我国区域交通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区域经济;空间溢出效应;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林木生物质热转化技术评估与潜在环境影响研究”(黔教合KY 字(2015)365);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贵州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研究”(2016ZC041)。
【作者简介】易其国,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生态经济;马灿,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丁锐(通讯作者),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交通网络、城乡规划。
空间集群、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城市视角的空间计量分析

21 02年 3 月
工 业技 术经 济
o n u t a e l lgc c n mi8 fI d sr l e i T mo i E o o c o a l
N . G nr ,N .2 ) o3( eea o2 1 l
Ma .Ol r2 2
策 建议 。
[ 关键词】 空间集群
空间相关性 区域增 长差异
空间计量模型
D I1 .99 ii n 10 —9 0 .0 2 0 .0 O :03 6 /. s .0 4 1 X 2 1 .3 0 5 s
[ 中图分类号]F0 [ 27 文献标 识码 ]A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由城市发展形成 的
三 角三 大 都 市 圈 地 级 及 以 上 城 市 地 区生 产 总 值
1 文 献综 述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差异问题一直是地理学家、 经济学家、以及政府等社会各界所关 注的课 题。
自 2 世 纪初 以来 ,有 关研究 就层 出不 穷 ,这些 研 0 究 主要 强调 生产 要 素 的差 异 ,认 为 落 后 地 区 的物 质 资本 、人 力资本 或者 技术水 平要低 于发 达地 区 。
作者简介 :周国富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教授 ,经济学博 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区域非均衡增长与协调发 展。兰宇宁 ,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 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国民经济统计分析。
一
3 一 l
第 3 总第 21 ) 期( 2期
2 1 3月 02年
工 业 技 术 经济
( 包括市辖县)1 226 0 4 . 亿元 ,占全 国地级及以上 6 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 包括市辖县)的 3% ( 3 国家 统计局 ,20 ) 09 。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 、珠海
工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研究

作者: 邓若冰 刘颜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经济问题探索
页码: 66-7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工业集聚 空间溢出 经济增长 空间杜宾模型
摘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空间局域LISA分析,考察2001-2013年我国省际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并构建三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进一步分析中国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我国工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若不考虑空间因素,结果会被高估;在仅考虑经济因素的空间权重下,其他地区工业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回流效应占主导地位,工业集聚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负溢出效应,加剧区域不平衡增长;而纳入地理因素后,其他地区工业集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抵消了回流效应,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太显著。
当然,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将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引擎。
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和支持,以期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根据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60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0。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方面的突破,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上,还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为数字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府部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为实现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数字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1. 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点数据驱动: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之一,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强调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创新。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连接各地区经济活动的关键纽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物资和人员的流动效率,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
本文旨在从中国区域差距的视角出发,探讨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增长的潜在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其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早期的政策倾斜,经济发展迅速,交通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交通布局来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首先回顾国内外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利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深入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连接各个经济单元的关键纽带,交通基础设施在促进资源流动、提升市场效率、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的交通网络能够显著降低运输成本,加速原材料、产品和人员的流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扩大市场范围,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本身就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尤为重要。
从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区域差距的角度来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涵盖了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省份,这一区域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理解和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和溢出效应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首先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进行梳理,明确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随后,本文将详细分析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包括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空间互动。
文章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设计和区域合作机制优化,促进京津冀地区内部经济均衡发展,减少区域间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而且对于指导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空间溢出效应,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这一效应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在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上起步较早,理论体系和实证方法相对成熟。
他们普遍认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源于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和互动。
例如,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过程,指出这种过程会导致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
一些学者还从技术创新、资本流动、人口迁移等角度分析了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
国内学者在京津冀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上,则更加注重与区域一体化、产业协同等议题的结合。
例如,有学者指出,京津冀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资源的共享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方面。
同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该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愈发显著,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评论 2010年第4期ECONOM I C REV I E W N o .4 2010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魏下海*摘要:针对大多数经验文献往往忽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缺乏解释力的事实,本文采用较为前沿的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中国29个省区1991-2006年间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1)我国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绝大部分省区位于高-高和低-低类型区;(2)城市化作为综合反映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的指标,有效地促进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实现收益递增效应和经济增长;(3)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区域间的空间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区域间经济往来,实现经济增长。
关键词: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空间计量模型一、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一场由农村到城市的全面经济改革,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林毅夫等,1999)。
资料显示,1978-2008年的3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超过9%,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0%的速度,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由原来的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引发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主流研究文献多是从要素投入(克鲁格曼,1999;张军,2002)、全要素生产率(易纲等,2003)、制度变革(王小鲁,2000)、对外开放(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04)以及比较优势战略(林毅夫,1999)等方面进行解释。
另有一些学者独辟蹊径,他们从基础设施发展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问题(郭庆旺等,2006;踪家峰等,2006;王任飞等,2007)。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有效地扩大国内需求,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然,基础设施投入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早在20世纪40年代,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就引起发展经济学家们的普遍关注。
罗森斯坦 罗丹最早提出了大推进理论,他认为基础设施应作为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只有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才能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走出!贫困恶性循环∀。
同一时期,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经济起飞创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期的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有文献从实证角度来研究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然而实证研究所得的结论可谓见仁见智,存在较大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是否真正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A schauer(1989)率先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利用美国的年度时间序列来分析公共基础设施与私人部门总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M unnell(1990)进一步使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同样发现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的证据。
然而,H oltz-Eak i n (1994)以及Garcia 等(1996)质疑了这种观点,他们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是有关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方面。
从理论上讲,基础设施(比如高速公路、通讯设施等)具有极强的网络特征,这些基础设施通常连接于区域之间,而相邻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较为* 魏下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政编码:510006,电子信箱:x iaha i w e i 2005@ 。
谢利,2009:#中国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三位所占份额达7.8%∃,#金融时报∃9月18日。
密切,所以某一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邻地区的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换言之,一个地区基础设施对于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这种理论上的判断得到一部分经验证据的支持(Perira and Roca-Saga les,2003;Cohen and M orrison,2004; Cohen,2007)。
然而H o ltz-E akin和Sc hw artz(1995)认为并没有证据表明基础设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Boar net(1998)甚至认为某一地区基础设施对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利影响:当某一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越完善,该地区将比相邻地区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从而能从相邻地区吸引到更多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最终对相邻地区产出增长产生负的外部性。
上述经验研究均以国外为研究对象,那么中国的情况又将如何呢?郭庆旺和贾俊雪(2006)基于全国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方法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对总产出增长具有较强、持续较长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
王任飞和王进杰(2007)同样运用VAR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中,主要门类基础设施指标都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
踪家峰和李静(2006)则利用全国29个省区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张学良(2007)基于面板数据研究表明,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综观已有国内文献,大多数研究采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或者常规面板数据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
然而,这些研究存在着共同的局限性:忽视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上的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容易导致模型设定出现偏误,使得研究结论缺乏应有的解释力。
从笔者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鲜有文献将空间溢出效应纳入到模型中进行分析,近期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张学良(2009)的研究,他综合比较在4种空间权重矩阵设置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发现,外地交通基础对本地经济增长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主,只有在人口密度空间权重矩阵中找到负向空间溢出的证据。
需要提及的是,本文研究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张学良(2009)学术思想的启发。
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总是与其他相邻或者周边的经济体有着密切联系。
正如Rey和Jan i k as(2005)所言,当研究样本的边界仅仅定义为行政边界时,技术外溢、迁移、贸易往来、交易模式和公共政策等能把经济体连接起来的因素往往被忽略,而忽略经济体之间潜在的空间联系往往造成对经济变量推断产生误差。
考虑到诸如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明显,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基于此,本文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因素纳入经济模型,采用较前沿的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来重新考察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并对现有研究文献作进一步拓展与补充。
二、研究方法、模型与数据说明现实中的人类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对经济社会的研究不仅仅涉及到时间维度,而且涉及到空间维度。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空间单元上的某种经济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与邻近地区空间单元上同一现象或者属性值是相关的,也就是说各区域之间的数据与时间序列存在相对应的空间相关。
空间依赖的存在打破了大多数经典统计和计量分析中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吴玉鸣等, 2006)。
针对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理论中空间事物无关联及均质性假定的局限,以及普遍使用忽视空间效应的OLS进行模型估计,导致经济学研究结果和推论缺乏应有的解释力问题(王家庭等,2009),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将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纳入模型,对经典的基本线性回归模型通过一个空间权重矩阵W进行修正。
构造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研究对象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相互作用进行判断;二是对空间计量模型类型的选择。
(一)空间自相关性的判断检验区域变量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常用方法主要有M oran I指数,其计算公式为:M oran I=%ni=1%nj=1W ij(Y i-Y&)(Y j-Y&)S2%n i=1%n j=1W ij(1)其中,S2=%n i=1(Y i-Y&)2,Y&=1n%n i=1Y i,Y i代表第i个地区的观察值,n为地区总数,W ij为地理相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邻接标准或距离标准,其目的是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系。
一般邻接标准为两个地区相邻取值为1,否则为0。
M oran I取值范围为[-1,1],取值大于0表示各地区之间为空间正相关,数值越大,正相关程度越强;小于0表明空间负相关;等于0表示各地区之间互不关联。
进一步,可通过M o ran I散点图来划分四种空间联系类型:第一象限为高值区域的周围是高值区域(高-高型);第二象限为低值区域的周围是高值区域(低-高型);第三象限为低值区域的周围是低值区域(低-低型);第四象限是高值区域的周围是低值区域(高-低型)。
(二)空间计量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的空间效应包括空间自相关(或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差异性。
前者指一个地区的样本观测值与其他地区的观测值相关,观测值在空间上缺乏独立性,而且空间相关程度及模式由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布局、距离)决定。
后者指由于空间单位的异质性而产生的空间效应在区域层面上的非均一性,即空间相关性由模型没有涉及的其他因素所决定(Anseli n,1988)。
根据模型设定对!空间∀体现方法的不同,空间计量模型主要分为两种: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 ode,l 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 rror M ode,l SE M),分别表示如下:空间滞后模型(SL M):Y= W Y+X +(2)空间误差模型(SE M):Y=X +,其中=!W+∀(3)其中,Y是被解释变量,X是外生解释变量矩阵, 是X的参数向量, 和!分别是空间滞后回归系数和空间误差回归系数。
和∀表示随机误差项。
W为空间权重矩阵,在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上,有三种方法:一是地理相邻空间权重矩阵,即依据空间是否相邻来设定,相邻区域被赋予!1∀,其他区域被赋予!0∀(Lesage,1999),目前国内多数文献均采用这一做法。
该权重矩阵定义如下:W ij=1当区域i与j相邻i=j或不相邻二是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即根据两个地区之间地理距离的倒数来设定,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近,则赋予较大权重,距离越远,则赋予较小权重。
定义如下:W ij=1d ij若i∋j 0 若i=j这里的d ij是指i省与j省的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国内文献一般用铁路距离和公路距离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到。
三是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一般依据两个省份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的倒数来设定,两省之间收入差距越小,则经济水平越接近,因而赋予较大的权数,反之则赋予较小的权数(林光平等,2006),定义如下:W ij=1Y&i-Y&j若i∋j0若i=jY&i=1T-T0%Tt=T0Y it本文与国内多数文献的做法相似,采用地理相邻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