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十一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3.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玻璃片、试管、研钵、导管、橡胶塞、烧杯。
2.实验材料:蒸馏水、胆矾、氢氧化钠、石灰石、稀盐酸、两瓶氧气、两瓶二氧化碳、木条。
【导入新课】教师: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着,如天上的云会变成雨水或雪降到地面,地面上的水也会变成水蒸气挥发到空气中,而冰雹也会融化成水;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
在这些变化中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各种变化又体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呢?举一些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
在讨论中切入本节正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探究新知】1.物理变化【演示】演示[实验1-1(1)]水的沸腾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并提示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应注意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形状及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将现象记录在课本P7实验记录表格中。
【提问】这两个变化分别是物质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并尝试总结物理变化的概念。
【小结】这两个变化都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学会辨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认识到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化学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二、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分三、教学难点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一年有四季的更迭,春夏秋冬,循环往复,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同学们,畅所欲言,说一说你想到的变化。
生: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请学生举手发表意见师:(展示课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同学们,观察多媒体的图片,说一说图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答案预设:加湿器加速液态水挥发成水蒸气;木梳摔断;烟花绽放;冬天水结成冰师:小组讨论,畅所欲言,说一说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答案预设:合理即可师:同学们开拓思维,回答的都非常棒,那从化学的角度看,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们一起来探索,行动起来。
2.新课讲授(1)实验探究实验一:水的沸腾师:介绍实验仪器,播放实验视频(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实验,视频播放中,教师配以文字讲解,提示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答案预设:液态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玻璃片,液化。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水的状态变化,那在这个过程中,水还是水吗?有新的物质生成吗?(完成课本P7表格实验记录)生:水还是水,整个过程中水发生状态改变,除了水没有其他物质,所以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实验二:胆矾的研碎师:介绍实验仪器,实验试剂,播放实验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课本P7表格实验记录)学生答案预设:块状胆矾研磨成粉末状师:在本实验中,除了胆矾还有没有其他新物质呢?生:没有,实验中胆矾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实验三:配制硫酸铜溶液及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师:介绍实验仪器,实验试剂,播放实验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课本P7表格实验记录)生:第一步蓝色固体逐渐消失,得到蓝色溶液。
第二步生成蓝色沉淀师:你们认为本实验中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呢?学生答案预设1.认为胆矾消失了,认为蓝色硫酸铜溶液是新物质师:(纠正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第一步胆矾并没有消失,胆矾变得更小了,肉眼看不到了,我们看到的蓝色还是胆矾的颜色,第二步,蓝色消失了,说明溶液中胆矾被反应完全,新的蓝色沉淀生成表示有新的物质产生,新的物质是氢氧化铜。
【九年级上册化学】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1.人教版)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变化有所了解,小学科学课中就有让学生制碳酸饮料的实验课,学生已经清楚将水果榨成汁,只是将水果中的液体提取出来,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而燃烧时物质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大家想不想这节课学会怎么做,等
爸爸妈妈或朋友过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们?
并用图片展示“蛋雕”的制作过程。
【巡视指导】
在班内巡视,
观察水分的蒸发与冷凝的过程;向鸡蛋上凃蜡,需要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石蜡的融化和凝固过程;向鸡蛋皮上刻画;向鸡蛋皮上涂盐酸。
【展示作品】将学生制作的“蛋雕”成品用
环节三、制作礼品“背景”
学生分组做实验
环节四、竞赛巩固提升。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本课的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的探究学习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能较为准确的描述现象,初步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本课学生所接触豆子、沙、白糖、蜡烛4种物质,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经常接触的,对于白糖加热后的现象,有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就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
这节课主要是引领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本课的实验操作没有难度,主要是对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本课通过观察这几个实验现象,学生能够体会到物质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三、设计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会观察、描述实验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教材中的实验可尽量安排由学生动手完成,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对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去动手实践,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科学思维】1.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2.通过检验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初步学会利用烧杯检验水蒸气的方法。
3.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性质分类、生活应用等方面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促进知识的内化。
3.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强调,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其性质。”
3.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如查阅资料、做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本教学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背景,将化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思考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思考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物质性质的分类。本案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问题导向的探究学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技能目标:怎样学习化学?如何学好化学?情感目标:化学为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化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归纳小结,指导学法。
【教学用品】滤纸、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浓氨水、浓盐酸、集气瓶、玻璃片等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言】同学们,今天陆老师首先来给大家“变几个魔术”,严格来说是做几个实验。
请看下面的演示。
【演示】将两只预先已分别滴入几滴浓盐酸与浓氨水的集气瓶口对口,抽去玻璃片(如下图所示)。
师:观察原来两只集气瓶是否有异样?生:都是空瓶,无异样。
师:抽去玻璃片后,有什么变化?生:空瓶中出现大量白烟。
师:怎么回事?如何解释?(学生思索,同桌同学小声切磋,最后还是摇头。
)师:目前还无人能解释,那我们就暂时放一下,先看下一个“魔术”(实验)。
【演示】预先在两张圆形的滤纸上用酚酞写上化学二字,将两张滤纸贴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上,再贴在黑板上(如下图所示)。
师(指着滤纸问学生):白色的滤纸有什么异样吗?生:看不出,好像什么都没有。
师:再将一喷壶中的液体(氢氧化钠溶液)喷少许上去,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了?生:出现了红色的“化学”二字。
师:很惊奇吧。
下面还有更惊奇的,陆老师又将另一喷壶中的液体(稀盐酸)喷少许上去,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生(惊讶):看,红字又没有了。
(班级气氛热烈,很多学生都在讨论,既想解释,但又解释不清。
)师:以上实验用你们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生(摇头):无法解释。
师:是的,目前我们还无法解释,但在这里我们将这两个实验的原理留给大家思考,谁最先解释出原因的,老师有奖。
好了,言归正传,要解释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必须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解答。
【点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二环节:阅读讨论,开阔视野。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及其表征方法;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认识观察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具备科学实验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及其表征方法。
2.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3.认识观察物质性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实验器材和药品–课件、多媒体设备2.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实验报告本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或引导性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第二步:学习新知(15分钟)1.简要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和重要性。
2.分别介绍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解释二者的区别。
3.介绍观察物质性质的方法,包括质地、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第三步:实验探究(4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3~4人。
2.实验一:物质的溶解性–材料:细盐、水、细砂、酒精–方法:将细盐、细砂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将酒精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结果记录:将观察到的物质的溶解情况进行记录。
3.实验二:物质的颜色变化–材料:铜线、盐酸–方法:将铜线放入盐酸中,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记录:将观察到的颜色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4.实验三:物质的气味变化–材料:铁粉、稀硫酸–方法: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闻气味。
–结果记录:将观察到的气味变化情况进行记录。
第四步:实验总结(15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特点。
2.教师进行总结,回答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课堂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记录和实验总结。
2.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2.案例分析:提供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应对措施:
1.通过丰富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明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加强实验前的指导,确保学生熟悉实验操作。
3.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包括:
1.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知识掌握程度。
2.进行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
3.观察学生在下一节课的表现,评估知识运用情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讲解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和性质,增强直观感受,提高实践能力。
3.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使其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物质变化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标要求: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
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2、过程与方法
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学用具: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
总课时数:4课时
铺垫起重要作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
科学的物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
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
、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