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习俗的变化》参考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民国时期我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国时期服饰、发式、称谓、礼仪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节了解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习俗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内容。
2.难点:理解社会习俗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民国时期的社会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资料:民国时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民国时期的服饰、发式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导学案: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
2.方法过程: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 重难点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二、知识概览图 男装:西服、中山装女装:旗袍改称谓: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 人做称谓 废跪拜 禁缠足 倡女权三、新课导引右图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的情景。
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规定所有男子自法令颁布之日起20天内一律剪去辫子,逾期不执行者,以违法论罪,于是军警走上街头为群众剪辫子。
清末民初,人们不仅剪掉了长辫子,社会生活方面还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中国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思考讨论】 除此之外,清末民初,在社会生活方面还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 易服饰 改称谓 废跪拜四、教材精华1.辛亥革命在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其突出表现是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限期剪辫,剪辫深入城乡各地。
辛亥革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山装日渐成为中国男子的礼服。
旗袍样式不断更新,深得女性的青睐。
2.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称谓与礼节的改革,使人们人格独立,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3.禁缠足、倡女权是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社会习俗的演变优秀教案

社会习俗的演变
【教学目标】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图片)你了解这些社会习俗吗?
学生:略
(一)剪辫放足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讨论:缠足好不好,应不应该被废除?
小结:
1.剪辫: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限期剪去象征清王朝的辫子。
2.放足:辛亥革命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
孙中山还下令,内务府通令各省一律劝禁缠足。
(二)服饰的变化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思考:与晚清时期相比,民国时期旗袍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说说变化原因是什么。
小结:
1.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长袍马褂。
到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
孙中山整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2.晚清时期女子传统服装为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进,使其更加称身合体,旗袍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三)礼仪的革新
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自学。
讨论:你知道传统婚姻的六仪之礼有哪些吗?(展示相关资料。
)
小结:
1.民国政府废除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称“先生”或“君”。
2.民国时期,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新式婚礼。
总结:男子剪发辫、易服饰、禁止女子缠足、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是中国近代化进程在社会习俗变化方面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进步,有利于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发展。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导学案华东师大版【学习目标】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
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习要点】要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奴重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难点: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比较归纳【自主学习】分钟完成阅读教材,完成空白处,要与时间赛跑啦!辛亥革命【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
【达标检测】1.下列哪些社会习俗的变化是由孙中山下令进行的?( )①剪发辫②易服饰③改称谓④废跪拜⑤禁缠足⑥倡女权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2.北京大学招收第一批女生,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令是在( )A.1912年B.1917年C.1919年 D.1920年3、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A、1905年一位中国商人在北京东交民巷建造住宅B、1913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南京街头热烈握手C、1917年,张謇的大生纱厂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D、1916年6月,《申报》报到了上海工人罢工的情况4、下列各项,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可能出现的是()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电视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女子不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其目的是()A、消除清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影响B、美化人们的生活C、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D、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
《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设计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实验学校刘树梁一、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第六个学习主题“经济与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伏彼起;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的过程,而经济和社会生活作为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自然应该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学习主题。
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被忽视,涉及较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却鲜有反映。
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感。
事实上,生产力的发展固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其最终的呈现方式还是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不断进步上。
该主题选择了近代中国张謇兴办实业的例子反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实业救国、振兴民族经济和反映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以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最具代表性的新式交通工具和娱乐方式的兴起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申报》和商务印书馆最有特色的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反映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的轮廓。
这些社会变迁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1.从基础知识来看,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史实;从能力来看也初步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和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社会习俗的变化》导学案.doc

《社会习俗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发型服饰的变化称谓的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2.分析: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化的意义;认识这是道徳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3.理解: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和人们道徳观念发生巨变,这是近代文明的标志,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问题导学.剪发辫易服饰请各小组同学自学阅读教材136-137页,探究下列问题,并选一名代表将本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
1.讨论: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人民在发式、服饰方而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何意义?2.选一选:下列属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大城市流行的服饰有( )①黄马褂②西装③中山装④旗袍⑤格格装.改称谓废跪拜请各小组同学自学阅读教材138页,探究下列问题,并选一名代表将本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
1.讨论:辛亥革命前,我国官场和民间中存在着一些怎样的称呼?辛亥革命后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人们追求什么的思想?2.动动脑:我国清朝时通行的礼节有哪些?辛亥革命后有何变化?请选一种礼节到讲台前做给同学们看。
3.大显身手:阅读课文140页中间阅读卡片内容,回答:(1)民国礼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民国礼制的颁布有何进步意义?三•禁缠足倡女权请各小组同学口学阅读教材139页,探究下列问题,并选一名代表将本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
1.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地位极为低下,你能举一例说明吗?2.辛亥革命后解放妇女的呼声越来越高,请问:妇女解放表现在哪些方面?1.何谓女权?它有哪些表现?2.讨论:妇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本课小结总结一下:民国初年,我国社会风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完成下列表格内容.时期发式服饰称谓礼节脚形义务辛亥革命留辫顶戴花翎大人前老爷少爷天足走向社会辛亥革命鞠躬后脱帽握手思考:这些变化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能力拓展1.课本140页小议论.2.课本140页材料分析.小组课堂PK大赛—.选择题1.中国近代的剪辫运动出现在哪一事件后()?A洋务运动B戊戌变化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A理发业B服装业C制帽业D饮食业3.旗袍、中山装成为近代各大城市流行的服装开始于()A. 19世纪20年代B. 19世纪80年代C. 20世纪初D. 20世纪20年代4•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A脱帽礼B跪拜礼C握手礼D鞠躬礼课外知识阅读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秋瑾1904年,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秋瑾,摆脫了不幸婚姻,只身来到日本.留学期间,秋瑾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6年回国后,开始协助同盟会军事团体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她牺牲后还不到三十岁,秋瑾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出洋留学、参与政治、策划武装起义,止是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妇女倡导女权的典型例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设计基础导学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2)近代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PIAN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①传入:鸦PIAN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②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来源:ks5u]③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教案)

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民国以业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一板块:剪发辫,易服饰1、全国各地掀起剪辫运动是在哪一事件爆发之后?通令全国各地男子限期剪辫的临时大总统是谁?2、剪发辫的意义:3、之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4、易服饰的意义:4、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各大城市流行的服饰中,男装主要是、、;女装主要是。
第二板块:改称谓,废跪拜改称谓:1、1912年3月,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
2、称谓改革的意义:废跪拜:2、中华民国成立后,专门制定的“礼制”中,核心内容是以和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西方的。
4、礼仪改革的意义:第三板块:禁缠足,倡女权1、扫除缠足这一恶俗是在(事件)之后。
颁布法令禁止妇女缠足的人是。
2、辛亥革命后,妇女在政治、教育、婚姻三个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自主达标题1、剪辫运动兴起于()A、维新变法运动后B、辛亥革命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新文化运动后2、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废除“大人”、“老爷”称呼的人是()A、孙中山B、袁世凯C、廖仲恺D、黎元洪3、下列风俗的改变,跟孙中山无关的是()A、男人不再留辫子B、不再行跪拜礼C、女人不再缠足D、开价开始穿旗袍4、延续千年的缠足是残害中国妇女的陋习。
扫除这一恶俗是在()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五四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5、近代史上,“解放脚”的出现与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A、孙中山B、毛泽东C、周恩来D、邓小平6、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当补充称为()A、老爷B、大人C、先生D、陛下7、你认为孙中山的部下见到他时不可能行的礼节是()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参谋意见
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不仅是人们观念的变化,而且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学流程
1.剪辫运动是何人发起的?
2.洋装洋饰何时在我国流行?
3.民国成立后,制定的“礼制”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4.中国何时扫除了缠足这一恶习?
5.清末民初,倡女权的表现有哪些?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哪些社会习俗的变化是由孙中山下令进行的?( )
①剪发辫②易服饰③改称谓④废跪拜⑤禁缠足⑥倡女权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2.北京大学招收第一批女生,打破男女不同校的禁令是在( )
A.1912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0年
二、问答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
参考答案
第21课
一、单项选择:1.A 2.D
二、问答题: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政治方面,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经济方面,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潮流。
思想文化方面,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思想领域的主潮流。
社会习俗方面,剪发辫,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理发业成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易服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称谓、废跪拜,以平等观念取代了封建时代的尊卑等级观念;禁缠足、倡女权促进了妇女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