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文言文整理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经典诗词的词语注释及整篇翻译1、滥竽充数——《韩非子》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1: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2、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3、廪:粮食仓库。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道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2也。

立。

5破它。

“拿你的存在的。

3宋国笑。

注释14、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4、邑人:谓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

6、文不识:姓名。

7、与:给。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报酬。

10、怪:感到奇怪。

11、遍:尽12、资:借。

13、遂:终于。

14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一个学问家。

道理: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困难的客观条件难不倒有志者。

5、囫囵吞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类型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B(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类型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B(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B《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注释: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是亲戚。

伯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②既通,前.坐。

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④人以其语语.之。

2.翻译系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2.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了结论。

请你把它补写出来。

4.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请你写出一个。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3.作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言文+注释+译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言文+注释+译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古诗文言文+注释+译文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5、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6、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2、迢迢(tiáo):遥远。

3、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4、皎皎:明亮。

河汉:即银河。

5、河汉女: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指织女星。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6、擢(zhuó):伸出,拔出,抽出。

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7、札(zhá)札弄机杼: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8、弄:摆弄 9、杼(zhù):织机的梭子10、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11、零:落。

12、几许:多少。

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13、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专题3 日积月累+文言文及运用(知识盘点+试题)-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

专题3 日积月累+文言文及运用(知识盘点+试题)-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

专题3日积月累+文言文及运用一、全册日积月累、文言文盘点。

(一)日积月累相关内容。

1.日积月累。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大意】读书时应该好好下一番苦功夫,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干金。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大意】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大意】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胜过读许多年的书。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大意】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脚力高低;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大意】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能听懂林中鸟儿的声音。

指长久地接触某种事物之后,就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

2.日积月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大意】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大意】强调不断革新,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大意】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汜论训》。

【大意】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3.日积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意】有心去栽花,花却始终不开放;无心插柳,柳却自然地长大成荫。

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情竟然成功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大意】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就如同苦口的良药,虽然听起来难受,实际上对自己的行为大有裨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大意】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要静也静下来;儿女想要孝敬父母了,父母却已过世。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含答案)

六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东坡为钱塘守时 ( )(2)遂悉偿所负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 )(2)吾为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智犬破案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①,香火颇旺。

一夕,有盗逾墙而入。

犬吠,僧觉。

盗劈僧首,立仆。

遂越②货而亡。

翌日③,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

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途经一酒肆④,见五六酒徒狂饮。

犬伫足不前,僧怪之。

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

僧疑为盗,缚而送官。

吏审之,果然。

盖犬有智也。

注释:①刹(chà):寺庙。

②越:抢劫。

③翌(yì)日:指第二天。

明日,明天。

④肆:店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去杭州百里许()()(2)香火颇旺()(3)僧觉()(4)遂越货而亡()(5)乃诣官府诉之()(6)僧怪之()(7)啮一徒不置()()(8)盖犬有智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阅读附加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ɡ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②使侄录.之________③侄罔然..而止________ ④执所书.问曰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何字也?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琊临沂人。

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

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

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用两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2)下列各句中,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丞相语郗信:告诉B.白郗曰:姓氏C.咸自矜持:都D.因嫁女与焉:于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4)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完整)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

(完整)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
古诗
一、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凶残的不满。
泣:小声哭。
何:何必。
【译文】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二.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译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④。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⑤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⑥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⑧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荆:指楚国。

②谏:劝阻。

③舍人:侍从。

④三旦:三天早晨。

⑤委身:曲身。

⑥傍:同“旁”。

⑦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⑧患:忧患、灾祸。

1.写一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2分)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3.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2分)蝉←__________←__________←人4.上题中的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2分)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部分)(一)《论语》八则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学:学到的知识(2)时:按时(3)习:实习,温习(4)说:通“悦”,喜悦(5)朋:志同道合的人(6)自:从(7)愠:怨恨,生气译文:学到的知识然后时常温习,不也是喜悦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的君子吗?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之:代词(2)为:是(3)知:通“智”,聪明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者:……的人(2)好:喜欢(3)乐:以……为乐译文: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三:几个,多个(2)焉:于此,在这里(3)其:他们(4)从:跟从,学习译文:几个人同行,必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

我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学习,他们不好的地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故:旧知识(2)为:成为(3)矣:了译文:(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它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岁:年(2)然:才(3)之: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4)凋:凋谢译文:一年寒冷的季节,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的。

7.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无:不要(2)欲:想要(3)达:达到(目的)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尝:曾经(2)寝:睡(3)以:用来(4)益:好处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二)《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天时:指有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译文: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又不如得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1)城:外城。

(2)郭:内城。

(3)环:围。

(4)而:并。

(5)而:却。

译文:譬如这里有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敌人包围攻打却无法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夫:发语词译文:敌人既来围攻,一定是选择时日得天时的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然:可是。

(2)是:这。

译文:可是无法取胜,这是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1)池:护城河。

(2)兵:武器。

(3)米粟:粮食。

译文:又譬如这里有另一座城,它的城墙筑得并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并非不深,士卒们的兵器和盔甲并不非锐利、不坚固,粮食也并不是不多;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委:抛弃。

(2)去:离开。

译文: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守兵便弃城而逃),这是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故:所以(2)域:限制(3)以:用(4)封疆:划定的边疆。

(5)固:巩固。

(6)险:险要。

(7)威:建立威信。

译文:所以说:限制人民不能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恃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得道者:得治国之道的人(2)寡:少译文:得治国之道,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便多;失治国之道,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便少。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亲戚畔之(1)之至:达到极点(2)亲:指族内(3)戚:指族外(4)亲戚:亲属(5)畔:同“叛”,背叛(6)之:代词(7)顺:服从译文:少助到了极点,连自己的内亲外戚也会背叛他;多助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愿意顺从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以:用译文:让天下都顺从他的人去攻打连他的内亲外戚都背叛的人,所以,那些高举正义旗帜的圣君要么不去攻打,一去攻打立即就会获得胜利。

”(三)《引婴投江》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投之.江中。

..婴儿而欲于:到方:正在、正要引:牵,拉而:并且欲:想要之:代婴儿译文:有一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有人正在拉着婴儿并且想要把他投入江中。

婴儿啼.。

啼:哭译文:婴儿大哭。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故:原因善:善于,擅长译文: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回答)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虽:即使岂:难道遽:就,遂译文:即使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任:处理悖:荒谬译文: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

(四)《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涉:渡自:从坠:落译文:楚国有一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落入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遽:急忙,快契:用刀刻所:地方译文:他急忙用刀刻(他的)船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停,靠岸求:寻找译文:船靠岸了,他从他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寻找他的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行:行驶而:但若:像惑:糊涂译文:船已经行驶了,但剑没有行驶,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糊涂的吗?(五)《橘逾淮为枳》晏子将使.楚。

1.使:出使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出国。

楚王闻.之,谓.左右..者也。

..曰:‚晏婴,齐之习辞2.闻:听说3.谓:对……说4.左右:身边的侍卫、大臣们5.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译文:楚王听说了(这件事),对身边的侍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6.方:正要7.辱:羞辱译文:(晏子)现在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8.对:回答9.为:于,当10.请:请求,要求11.缚:用绳绑一个人译文:身边的侍臣们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说:‘是干什么的人?’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12.坐:犯……罪译文:回答说:‘是齐国人。

’大王说:‘犯了什么罪?’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13.赐:赏赐译文:晏子到达(楚国),楚王赏赐晏子喝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14.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15.诣:拜见,谒见16.曷:通“何”,什么译文: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史绑着一个人拜见大王,大王说:“绑着的人是做了什么的人?”对曰:‚齐人也,坐盗。

‛译文: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17.固:本来译文: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避席..味不同。

..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18.避席:离开座位19.徒:只,仅仅20.其:指橘和枳21.实:果实22.其实:它们的果实译文: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相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23.所以:……的原因24.然:这样,如此译文: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风俗不相同。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5.得无:莫非译文: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善于偷盗?”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6.熙:通“嬉”,戏弄27.病:辱译文: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六)《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译文:园中有一棵树,树上有只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悲鸣饮露: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译文:蝉高高地停在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这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

傍:通“旁”,旁边。

译文: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要吃掉蝉,但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延:伸长译文: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吃掉螳螂,但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务:必须,一定利:利益顾:关心患:灾祸译文:这三个小东西都力求想要得眼前的利益,却不关心隐伏在他们身后的灾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