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日两国领导人见面的的瞬间-照片值得我们回味
中日关系

(四) 中日关系的症结
1、日本对侵华历史的认识问题 1972年 1972年9 月日本 首相田 中角荣 访华, 访华, 实现了 中日关 系的正 常化。 常化。
2、东海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3、日本政要Leabharlann 拜靖国神社问题(五) 把握中日关系发展的大局
增进战略互信 深化互利合作
扩大人文交流
推动亚洲振兴
文化是封闭的和排他的, 2、“和”文化是封闭的和排他的,缺乏可超越性和 推广意义, 推广意义,难以上升为一种全球意识和普遍的人 类关怀。 生活在日本的朝鲜人, 类关怀。(生活在日本的朝鲜人,图2)
3、日本“和”文化所具有的狭隘性和极端性,使日 日本“ 文化所具有的狭隘性和极端性, 本民族难以通过平等互利、 本民族难以通过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方式实现 与其他民族的和平共处。 与其他民族的和平共处。(日本广岛和平公园内的 原爆遗址) 原爆遗址)
日军在二战中的暴行
3、 在国际关系和私人关系中应平等待人或互为 伙伴的观念,一般日本人民却很缺乏。 伙伴的观念,一般日本人民却很缺乏。 ——美国学者奥尔森 美国学者奥尔森 由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不可能变 成日本人,而日本人又难以通过平等互利、 成日本人,而日本人又难以通过平等互利、相互 尊重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尊重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就决定了这 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只能是一 种单纯的权力关系,即征服—反征服 侵略—反 反征服、 种单纯的权力关系,即征服 反征服、侵略 反 侵略、支配—反支配的关系 反支配的关系。 侵略、支配 反支配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日本“ (二) 日本“和”文化的特征
中日两国见面时礼仪的区别表格

中日两国见面时礼仪的区别随着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日见面时的礼仪差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礼仪规范,因此在见面时的礼仪行为上存在一些差异和特点。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在见面时的礼仪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和礼仪规范。
一、问候方式我国:中文见面时通常会用“你好”、“您好”、“你好吗?”等语言进行问候,通常以握手作为问候的方式,但在一些正式场合也会使用鞠躬的方式表示问候,尤其是面对长辈或者领导人的时候。
日本:日语见面时通常会使用“你好”、“您好”、“你好吗?”等语言进行问候,但问候的方式比较注重礼节性,通常使用鞠躬的方式,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鞠躬的深度也会有所不同。
二、穿着礼仪我国:中文一般在见面时会穿着正式的衣服,如西装、正装等,对于女性来说,一般会穿着裙子或者正装,但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也可以穿着休闲装。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时非常注重穿着礼仪,通常会选择正式的日本传统服装“和服”或者穿着西装进行见面,女性也会穿着正式的和服或者正装。
三、交流方式我国:中文在见面时交流比较直接,通常会用比较直接的方式进行交谈,对于不熟悉的人也会比较友好地介绍自己。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时会比较注重交流的礼仪,通常会比较谨慎地进行交谈,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立场,即便对方是年长的人或者地位较低的人。
四、礼物赠送我国:在见面时,中文通常会赠送礼物以示对对方的尊重,礼物的选择往往比较注重对方的喜好,并且在接受礼物时也会表达谦虚和感谢之情。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时也会赠送礼物,礼物的选择比较考究,通常会选择有寓意的礼物,并且在接受礼物时也会表达深深的谢意。
五、结束方式我国:在结束见面时,中文通常会用比较亲切的语言和姿态进行告别,如“再见”、“欢迎再来”等,如果与对方关系亲近,则经常会用拥抱的方式进行告别。
日本:日本人在见面结束时也注重礼仪,通常会用比较有礼貌的语言和姿态进行告别,如“失陪”、“期待下次再见”等,除非与对方关系非常亲密,一般不会使用拥抱的方式进行告别。
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

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
1.1994年《中日长期和平友好条约》签署
1994年八月十五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长期和平友好条约》,双方在原则和具体事项上达成了妥善安排,从而完成中日正常
友好关系的漫长磋商之路。
这一条约,实现了把中日关系从危机变成
机遇,并为两国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
2.1972年《中日建交银行新协定》签署
1972年日本实施经济禁运政策前,中国与日本签署了《中日建交银
行新协定》,特设银行,撤销实行若干年的中日建交银行协定,正式
建立和正式开始正常外交,标志着中日三代外交正式走出了历史穷途。
这一协定以及它鼓舞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兴起。
3.78家日本企业就在中国内地开展经贸活动
1978年,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中日银行及货币投资协定》,从而推
动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78家日本企业在中国内地开展外商投
资活动,为中日经贸关系增进更多的智慧与创新,搭建了新一轮的中
日经贸关系的桥梁。
4.日本实施新武器出口政策
1996年,日本实施新的武器出口政策,准许有适当地满足中国军事
装备需求的武器出口。
这一政策标志着两国关系更进一步。
此后,中
日义勇军纪念品张贴、古籍、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活动也蓬勃发展。
5.日本国家安倍晋三访问中国
2013年5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中国期内进行了国事访问。
此次访问理顺历史,而非淡化,2006-2007年双方建立的基础上展开新的对话。
此次访问表明了中日关系取得新的里程碑,两个国家在政治及经济技术上进行有益合作,以促进两国友好交往。
中日建交

周恩来审定《中日联合声明》
27日晚8时,毛泽东在书房约见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这表明谈判 双方已达成共识。会见之后,从22时10分起,两国外长就《中日联 合声明》做最后商定,对条文逐字逐句进行推敲,然后送交周总理。 周总理对《中日联合声明》做了极其仔细的审定。从序言到正文, 每条每款都经过再三思考和斟酌,直到能够表明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能够代表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才满意。 1972年9月29日10时2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 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日联合声明》指出,自 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 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 惟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1972 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 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 偿要求。
中日建交39周年
1972-9-29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周恩 来总理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在北京签 署了《中日联合声明》。
• 从甲午战争起的50年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 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国损失了千百 万人的生命,蒙受了难以计算的财富损失。这种 黑暗时代随着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而宣告 结束。但从法律程序上说,只有中日和平友好条 约的签订批准和生效,中日之间才是名符其实地 结束了战争状态。而举行交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批准书仪式、邓小平副总理作为中国高级领导人 在二战后首次踏上日本国土并参加条约批准仪式, 确实是中日关系的历史性时刻和大事。
中日建交原因
中日建交原因(过程)
中日关系大事记_谢路明

Cover Story
199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在一系列高层互访的基础上,江泽民于该年11月25-30日2001年以来小泉纯一郎五年间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陷入低谷。
2001 年以来
262015年09月05日·第17期
2006年,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应邀访问中国,被称作“破冰之旅”。
2007年,温家宝对日本进行了“融冰之旅”。
福田康夫当选新首相,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的访问。
2008年,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暖春之旅”,与福田首相签署了中日之间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2006 年
27
Studying Abroad Magazine
资料来源: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 资料整理:谢路明 张吉
39
9。
两位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助推中日民族矛盾

两位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助推中日民族矛盾自19世纪末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就一直紧张不安。
这种紧张关系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牵扯所引起的。
本文将以两位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分析它们如何助推中日民族矛盾。
一、十二年抗战期间的中日领导人关系在二战期间,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顶峰,也达到了最为矛盾的地步。
尤其是在十二年抗战期间,两国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
当时的中国领袖蒋介石与日本统治者冈村宁次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中日关系中的一大经典案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蒋介石出任中国政府主席后,便致力于与日本作斗争。
然而,他对日本的反应并不是全然的强硬。
在国共合作之时,他曾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中日矛盾。
不过,到了抗战阶段,蒋介石则开始认为自己的立场应该更为坚定。
冈村宁次是当时日本的陆军大臣,在指挥日本在中国的进攻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冷酷。
他对待中国人的态度非常残忍,曾呼吁日本这样做:“对无辜平民做的事情,请肃静轻声,保持低调。
”这种无情的言行,很快引起了蒋介石和中国全民的强烈反感和仇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十二年抗战期间的中日领导人关系,确实是助推了中日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的侵略行为和残暴手段引起了中国人的极大反感和愤怒,这种情绪在当时广泛传播,从而导致了两国间的关系矛盾加深。
二、晚期国共内战期间的中日领导人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日关系依然紧张。
在晚期国共内战期间,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日本首相吉田茂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张至极。
19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掌权后,决策者开始对日本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
毛泽东在1951年开展“三反运动”,在此期间攻击资本家和中小企业主,其中也包括在中国的日资企业。
1952年,中国在经济问题上进一步迫害了日本企业。
这些举措都成为日本与中国之间持久矛盾的导火索。
吉田茂着手推动日本重返国际社会的进程,同时也尝试平息与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北京—东京论坛:为中日关系新十年增加正能量

北京—东京论坛:为中日关系新十年增加正能量作者:张岩来源:《中国报道》2015年第11期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积极开展合作,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两国应对世界承担的责任。
10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举办的第11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召开。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困难与举措:如何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东亚的未来与中日两国应发挥的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与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日本公益财团法人国际文化会馆理事长、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明石康分别代表“北京—东京论坛”的中日主办方致辞。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原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也发表了讲话。
发展中日关系顺应时代要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系,中日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共促和平发展、共固世代友好、共创两国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我们的贡献。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来,两国关系实现很大发展,各领域合作的深度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两国经济更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紧密关系。
同时也要看到,40多年来,两国关系在前进中有曲折,一些消极因素始终存在。
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困难,两国人民为之担忧,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2014年4月,双方就处理改善两国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两国领导人实现了两次会面,中日关系出现了“回稳改善”的势头,这是两国人民的期盼,也是国际社会的希望。
“中日一衣带水,互为重要近邻。
在两国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历史的主流,中日两国人民互学互鉴,繁荣发展了东亚文明,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
历史证明,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在中日友好的轨道上,两国共同利益才会不断交流扩大,实现互利双赢。
”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
中日关系

在它的利益范围进行,当然会不高兴。日本无论是同俄罗 斯还是同中国的关系,都不是很简单。尤其是同中国。自 然联合军演也就不可能不让日本和日本人警觉。显然,在 他们看来联合军演不仅可能针对日本,也有可能针对美国, 后者已宣布把自己的战略重点移向亚洲。一边是日本和美 国,一边是俄罗斯与中国。军演的意图日趋明显:是的, 我们正在为假设的海上冲突做准备。
中国挂弹苏-27接近自卫队侦察机 日本公开清晰照
中日两国军机24日在东海上空出现相互接近至几十米的 尖锐一幕,日本自卫队一架OP-3C图像信息采集机和一 架YS-11EB电子侦察机挑衅性闯入中俄早已公布的演习 区域上空,该地区同时位于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内。中 国军队的飞机紧急升空,并对日军飞机进行驱离。中日 相互向对方进行了指责或交涉。 日方作为这次两军飞机“异常接近”消息的披露者, 做出“被挑衅”的表情,试图引导国际舆论。而明眼人 一眼就能判断出日方才是真正的挑衅者。为了保护中俄 联合军演部队的安全,中方派军机对日机施行识别和驱 离做得对,坚决而且有度。
西南诸岛由55个大小岛屿组成,地理位置很特殊。其中石垣岛和宫古岛 距东京2000公里以上,与日本本土相比,离中国台湾岛的距离反倒更近, 石垣岛离中国钓鱼岛只有170公里。日本海上自卫队前官员香田洋二在 “日本”网站撰文表示,中国急速的军力增强和强硬的海洋进出,让人 非常担心。他还强调,日本应该预防不测事态的发生,采取软硬两方面 的措施。他还称,比起钓鱼岛,日本西南诸岛受到的“威胁”在增大, 为此日本在加紧情报收集的同时必须进行相关军事部署,研究将冲绳本岛 及 西南诸岛的驻军人数,十年内增加到两万人。
他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