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群落生态
第四章群落生态部分习题

《普通生态学》“群落生态学”部分自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2.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
A.优势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亚优种3.在以下生物群落中,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大的是哪种类型[]。
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热带季雨林 D.常绿阔叶林4.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区域是[]。
A.潮间带 B.浅海带 C.珊瑚礁 D.远洋带5.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6.下述对常绿阔叶林描述正确的是[]。
A.常绿阔叶林区属于亚热带气候B.常绿阔叶林又称为夏绿林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90%以上7.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是共建种群落B.阔叶林群落中出现的马尾松是罕见种C.板状根植物多属浅根植物D.湖泊中的生产者多分布在深底带11.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常高于相邻群落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2.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13.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形态、生理等反应的产物B.生态型是同种生物的趋同适应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D.生态型根据形成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5.按丹麦植物学家C.Raunkiaer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
生态学-群落

生态学一群落(四)(总分:282.00 ,做题时间:—、判断题(总题17,分数:17.00)1. 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水的利用有关。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
2. 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物候变化。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群落季相变化的主要标志是群落主要层的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变化。
3. 从群落中生态位是否重叠可以反映出群落中种间的竞争程度。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并非绝对条件。
而决定于资源状态。
资源丰富,供应充足,生态位重叠也不发生种间竞争。
资源贫乏,供应不足,生态位稍有重叠,即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
4. 生物量和生产量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所以是同一个概念。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生物量和生产量虽都是表示植物有机的物质积累量,但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
而生物量则无此意义,所以不是同一个概念。
5. 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可以有多个而建群种只有一个。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6. 所有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有些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分。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多样性指数是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性指标,与种的均匀度有关。
8. 基盖度也称真盖度或显著度。
()(分数:1.00)A. 正确B. 错误V解析:应改为:乔木的基盖度特称为显著度;基盖度也称真盖度。
9. 分盖度或群盖度之和常大于总盖度。
()(分数:1.00)A. 正确VB. 错误解析:10. 温带和北极地区的植物中,地面芽植物占多数,而北极的地下芽植物比例高于温带。
群落生态学

1.1.2 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具有一定的结构.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具有边界特征 具有边界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 性.
1.3.1 群落的结构单元
1. 生长型和生活型: 生长型和生活型: A.生长型 A.生长型 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 群. 植物许多形态特征都用于区分植物 的生长型. 的生长型.
陆生植物6 陆生植物6种主要的生长型
1,乔木: 乔木: 高度在3米以上.包括针叶树, 高度在3米以上.包括针叶树,阔叶 常绿树(叶中等大小),硬叶常绿 常绿树(叶中等大小),硬叶常绿 ), 树(叶小而坚韧),阔叶落叶树, 叶小而坚韧),阔叶落叶树, ),阔叶落叶树 多刺树和莲座树(如棕榈,树蕨, 多刺树和莲座树(如棕榈,树蕨, 铁树等). 铁树等).
理论根据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从先 锋阶段到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 锋阶段到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 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 这个演替过程, 体的生活史. 体的生活史.
2,"个体论"学派认为: 个体论"学派认为 认为: 在连续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 化的, 化的,因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 意认定的. 意认定的. 前苏联的Ramensky 美国的Gleason Ramensky, Gleason, 前苏联的Ramensky,美国的Gleason, Whittaker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 和法国的Lenoble Whittaker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 上述观点. 上述观点.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讲授,让学生较全面掌握以下内容: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 群落的演替教学方法:1.结合大量事例剖析讲解概念2. 幻灯片的使用重点及难点:难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重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一、群落的概念(一)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biotie 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它们和相邻的生物群落,有时界限分明,有时则混合难分。
其结合较松散,但都由其组成的种类及一些个体的特点而显现出有一些特性。
生物群落可简单的分为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和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community)三大类。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因为它强调的是在自然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时、空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物种的面貌任意散布在地球上;它强调生物间有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联系,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
在时间过程中,经常改变其外貌,并具有发展和演替的动态特征。
它不是物种的简单总和,在群落内由于存在协调控制的机能,因而在绝对的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态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高级层次。
它是一个新的整体,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包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
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它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
“机体论”学派奥根(Orgnj 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一个真实的有机实体,它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的有组织的集合体。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教学内容

4.3、群落的结构
▪ 生活型 ▪ 群落的垂直结构 ▪ 群落的水平结构 ▪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益 ▪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 群落结构是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种群在协同进 化中形成的,其中生态适应和自然选择起了 重要作用。
▪ 协同进化包括物种间作用(即通过竞争决定 生存,确定种类组成)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 (生活型)。
1、生活型
▪ 定义:生活型是生物对气候条件长期适应的外
部表现形式。
▪ 植物划分标准:丹麦生态学家C.Raunkiaer:
选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作为划分生活 型的标准。
▪ 类型: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
植物的生活型
•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
几种常用的多度等级
德鲁捷(Drude) 克 列 门 茨 布 朗 - 布 朗 奎 (Braun-
(Clements)
Blanquet)
Soc Cop Cop2
极多 D
很多 A
多
F
Cop1 尚多 O
Sp
尚少 R
Sol
少
Vr
Un
个别
优势 丰盛 常见 偶见 稀少 很少
5
非常多
4
多
3
较多
2
较少
1
少
+
很少
R
稀少
Fig4.1 Desert Iandscape dominated by the creosote bush, Larrea tridentate,
▪ 应该强调,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 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 变化;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变化。
群落生态学

• 5.高度: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 • 6.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
• 在中纬度及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四季分明, 群落的季节变化也最明显。我国北方草原 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就是一个例子,如羊草 草原5月初植物萌动返青,7月份开花结实, 8月中旬地上生物量达到高峰值,9月下旬 植物地上部分枯黄并停止生长。
• 动物也有相似的周期活动:青蛙到了冬季 就进行冬眠,春天来了就苏醒过来。
• 四、决定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 (1)时间因素 • (2)空间异质性因素 • (3)气候稳定性因素 • (4)竞争因素 • (5)捕食因素 • (6)生产力因素
时间因素
空间异质性因素
气候稳定性因素
竞争因素
捕食因素
生产力因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
植物的垂直分布
• 一、垂直结构
• (二)物种多样性的衡量 – 丰富度指数 – 多样性指数
• (三)物种多样性梯度 • (四)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二)物种多样性的衡量
物种多样测度—丰富度指数
• Gleason指数
群落中物种数目
D=(S-1)/lnA
单位面积
群落中总物种数目
• Margalef指
数
D=(S-1)/lnN
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0 1
群落A 群落B
2
3
5
多度等级
(三)物种多样性梯度
• (1)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 着纬度的增高,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 趋势。
(高考生物)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科技行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个体生态学以生物个体及其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2种群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种群的特征及其增长的规律;3群落生态学以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群落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群落中各个种群的关系,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动态演替及群落的自我调节等;4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5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一定区域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6全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栖居的地球这个生命维持系统的基本性质、过程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研究。
生态学方法论:层次观、系统观、整体观、综合观、进化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试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生态网络与综合分析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系统的三要素:两个以上的组分;各组分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系统的基本性质: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的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研究过程。
过程:第1阶段:定性分析阶段包括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层次;第2阶段:定量分析阶段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系统结构有序性分析,包括定量研究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影响关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第3阶段:模型分析阶段是在系统组分及基本量化关系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模型的试验,分析系统要素的动态关系;第4阶段:系统结构优化阶段是通过模型分析,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使系统具有系统功能整合特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片大小、性质及叶面积指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叶片大小及性质
– 叶片大小与水分平衡密切相关(图6-5)
• 大叶片在光照时叶温高,蒸腾量大;阴蔽时叶温降低速度快; • 光合收益与叶片大小的关系则呈现峰值,叶片太大,光合收益反 而降低(呼吸作用的限制)。
– 最佳叶片大小与光照条件和土壤水分条件有关(图6-6)
• 图中虚线分隔的斜带代表雨林的林冠到地被的光照和水分条件
4、岛屿与群落结构
岛屿的种-面积关系:面积越大,物种数越 多。 S(物种数)=cAz (A为面积) 岛上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 衡。而迁入率则与岛屿距大陆的远近有关。 大而近,则迁入率高,死亡率低,物种多, 反之,则反。
27
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保护区可看成岛屿。 建立保护区,则会出现边缘 区,适于边缘生境的物种会 增加。形状以园形为好。 面积大有利于保护更多的物 种。 同样面积下,一个大保护区 好还是若干小的好取决于: ①若每个小区内都是相同的 种,则一个大的好;②从传 播疾病的角度看,隔离的小 区好;③在一个异质性高的 区域,建多个小区好于一个 大区;④对大型动物,一个 大区好。 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 地的破碎化。 各小区间是否应建立走廊?
18
群落内小群落(即群落内部的某些小区域由于 生态因子的不均匀而形成一些小型的植物组合, 它具有一定的种类成分和生活型组成)所形成 的镶嵌性与群落分布中的复合性是两个不同的 概念。①在镶嵌性的情况下,群落内部的各个 斑点的大小是几十厘米或几米,而在复合性的 情况下,不同群落的斑点大小是各为几米到几 十米。②在镶嵌性的情况下,相邻斑点的植株 相互影响,而在复合性的情况下则几乎没有。 ③镶嵌性是一个群落内部的水平分化,而复合 性则是不同群落的一些小地段或斑点相互间隔 的现象。
物 种 比 例
4
4.2.2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 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与生态系统。一 般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 样性三个层次。 物种多样性:包括两种涵义,一是群落所含有 的物种数目的多寡,即种的丰富度;其二是种 的均匀度。 物种多样性包括:(1)α多样性:反应群落 中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在各物种中的均匀程度; (2)β多样性是指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 种替代的程度;(3)γ多样性:反映不同地 理地带的群落间物种更新替代的速率。
24
图中的圆圈内是5种植物共存的范围。说明多种植物在竞 争少数共同资源时能够共存。空间异质性是其共存的 一个重要根据。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使其达不到现有 空间和食物条件下应该达到的密度而出现共存。 25
捕食
泛化捕食者(如野兔):草地植物多样性与兔捕 食强度间为一单峰曲线。 特化捕食者:①捕食对象为优势种,则捕食可提 高多样性;②捕食对象为非优势种,则捕食降低 多样性。
20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 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 种密度增大的趋势。有三个特征:
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在此相 互作用强烈,常常是非线性现象显示区和突变发 生区。 这里的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性 相对较低,一旦遭破坏,很难恢复原状。 这里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 因而也造成生态恢复的困难。
9
4.3生物群落的结构
4.3.1群落的结构单元 群落结构是指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 的配置情况。群落空间结构取决于生活 型和层片两个要素,两者可看成是群落 的结构单元。 生活型: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 形式。《中国植被》书中按植物的外观 体态划分生长型类群。如乔木、灌木、 藤本、草本等。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 系统分成5类。
1
4.2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4.2.1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1、种类组成
用最小面积法来统计 和编制一个群落的植 物组成名录。所谓最 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 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 生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用种类-面积曲线上 曲线开始变缓处所对 应的面积定为取样的 最小面积。
2
2、数量特征
多度 :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 指标。常用于野外调查。常采用Drude的七 级制。 密度 : 盖度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 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高度 重量 体积 优势度 、重要值: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 地位与作用
第四章 群落生态
4.1群落的概念
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 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有机结合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的复合体。 定义中强调时间的概念、相同的地区、物种在群落中 的分布是有序的。 群落的发展能导致物种的发展,因此,对某种特定生 物进行控制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其群落;如控制蚊子 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改变整个水生生群落,而不是毒 杀。同样,企图保护和发展某种生物时,首先就要保 护好并发展与其共处的群落和适宜的栖境。
13
图6-6 最佳叶子大小模型预测的叶子大小与光照和水分的关系
14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AI)是群落 的一个重要指标,与群落的功能有直接关系,一 般定义为:
• LAI=总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 • 它与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有直接关系。
15
4.3.2群落的结构类型
垂直结构:指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多样性指数 :反映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性的 指标。低丰富度和高均匀性群落与高丰富度和 低均匀性群落可能得到同样的多样性指数。 ①辛普森指数
0 ~(1-1/S)
7
②香农-威弗指数
8
• 多样性梯度
–随纬度的变化: –随海拔的变化: –随水深的变化:
• 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7个学说)
–7个学说涉及到时间、空间、气候、竞争、 捕食、生产力等6个因素。
21
4.3.3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主要是竞争和捕食)
竞争:可导致生态位分化,使更多物种共存。群落 中的竞争常出现在同资源种团和生态位比较接近的 种类之间。大型生物间的竞争较小型生物间的多, 而植食性昆虫间的竞争比例最低(因植物到处都较 丰富)。 高等植物间的竞争比较特殊,他们都需要光、二氧 化碳、水和营养物等几乎一样的资源。Tilman模型 以零增长线(ZNGI)为出发点,ZNGI表示一种植物 利用两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植物能存活和增殖 的边界线,资源量位于ZNGI上边和右边,植物能存 活和增殖;若位于ZNGI线的下边和左边,则不能存 活。分析种间竞争时,将两个物种的ZNGI线叠合在 同一图上。两个物种对资源的消耗率不同,但供应 率只有一个。种间竞争的结局取决于供应点的位置.
17
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群落在空间的水平分化或镶嵌现象。 镶嵌性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造成的, 从而形成许多小群落。它不同于层片,是由于生态 因子的不均匀性造成;生物本身的生态学和生物学 特性也有重要作用。地形和土壤条件的不均匀性引 起的镶嵌分布现象很普遍。 森林群落的镶嵌性是由于林内光斑与暗斑的分布、 草本层和苔藓层在不同树龄树冠下的差异、小地形 的起伏、腐朽树桩和倒木及残落物的积累的不均匀 性等引起。 草原群落的镶嵌性在某些情况下是由挖土动物的生 活活动引起;某些情况下是由个别植物种的生长繁 殖而引起。
10
层片(层群):是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需 求的物种所组成的机能群落。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 生活型的植物只有在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 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每一层片在群落中都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 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群落环境。 每一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 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并可按其作 用和功能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 片等。 层片是群落的三维结构,与层有相同之处,又有质 的区别。层片比层的范围窄,一个层的类型可以由 若干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
22
23
图c表示资源供应点的位置有3种可能:如果供 应点落在①区内,物种A和B都不能生存;落在 ②区内,物种A生存,B灭亡;落在③区内,开 始时,两个物种都能生存,但竞争结果是物种 A排斥B,最终结果是物种A生存,B灭亡。 图d表示资源供应点的位置有6种可能:如果供 应点落在①区,两物种都不能生存;落在②区, 物种A生存,B灭亡;落在⑥区,物种B生存,A 灭亡;落在③、④和⑤区,开始时,两者都能 生存,但最终竞争的结果不同,在③区,物种 A排斥B,在⑤区,物种B排斥A,只有在④区, 两者才能长久稳定共存。
– 右上:光照强,水分充足 – 中间:光照和水分中等 – 左下:光照弱,水分不足
• 热带雨林中叶子的大小由林冠向下有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 • 古代以叶子的大小进行气候预测(表6-1)
• 叶面积指数
– 单面总叶面积与单位土地面积的比值,以LAI表示; – 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成正比关系
12
图6-5 最佳叶子大小模型
5
α多样性的测定
丰富度指数 :反映物种丰富度的指标。 ①Gleason指数: D=S/lnA 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物种数。是最简 单的测定方法,表示一定面积生境内的物种 数目。
6
②Margalef指数:D=S-1/lnN S为群落中物种数,N为调查样方中观察到的个体总 数(随样本大小而增减)。
19
群落的时间结构(时间格局、时间成层)
指群落结构在时间上的分化或在时间上的配 置。是群落的动态特征之一。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的时 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 应的周期性变化;二是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 过程中,由一种类型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 过程,即群落的发展演替。 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层片结构决定群落的外貌。 群落随气候季节性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外貌, 即季相。外貌随季节的变化称为季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