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三苏园》讲评课
初中语文_品味苏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自主导学”教师教案学情分析刚刚结束一轮复习,学生大多能够背诵这六首宋词,学生知道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并且都知道他们是爱国词人,但对于他们风格的不同点,学生却不甚了解。
设计本节课目的旨在于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把同一作者的文章归纳在一起,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诗人的风格,为学生做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在复习伊始,根据学生不能区别苏辛风格的现实,我在导入复习后,出示苏东坡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让学生初步判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对课本的复习,减少学生复习时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带着一种新鲜感复习。
在背诵六首词后,让学生讨论归纳苏轼与辛弃疾词的不同点,从而把复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归纳出苏辛词的不同点。
进而探索之所以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让学生掌握了解诗人风格一定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要知人论世。
最后在“写一写”这一环节让学生写出对苏轼辛弃疾想要说的话,进而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
效果分析在本堂课上为了避免复习的乏味,我首先运用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馆题的对子导入,让学生猜一猜“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去”写的是哪位词人。
学生大多猜苏轼,因为上句中有“东坡”二字,也有同学说是辛弃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接下来的判断《定风波》和《菩萨蛮》是哪位词人,也让学生带着一种好奇进入课本的复习。
所以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兴趣满满。
只是在朗诵诗歌时学生没有朗诵出那种豪放来,这主要是在平时没有注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另外老师也没有做到很好的示范,应当让学生听名家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豪放。
虽然朗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学生表现非常积极,好多学生积极主动站起来展示自我。
尤其是最后的写一写,从学生的展示中,我可以看出学生读懂了苏轼,读懂了辛弃疾。
这也启示我在今后复习中把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能够在复习时能够避免重复枯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拜谒三苏园评讲

拜谒三苏园
王剑冰
入乎其内:熟悉文章,读懂文本。
反思:你的答案言之有据吗? 中心对象:三苏园?三苏?苏轼?
立足文本,读出主旨。
苏轼与茶的情缘
嗜茶如癖
苏轼知徐州是北宋熙宁十年(1078),他42岁,也 正是仕途坎坷的岁月。到任不久,便遇上一场大水 灾害,数月水退,又碰上大旱。好在天不绝人,给 了一场喜雨。得雨后,苏轼去石潭谢神,得《浣溪 沙》五首,其中之一便写到茶: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 问野人家。” 把自己讨茶解渴的情景,形象地表露出来。 苏轼是大诗人,无论人生荣辱,他总是一路走来, 一路诗;并且行行走走不离茶。
出乎其外:审清题目,规范答题。
1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
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典型错例:我们要学会逆境中顽强,振作。 典型错例:一个人人生不顺会在其他方面有所收获。 典型错例: “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的乐观豁达, 他创作了很多诗文。
“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 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
定位答题区域!
典型错例:苏轼给后世留下了不朽佳作和文学成就;
正确表达: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 热爱敬仰之情; ①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
②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
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
针对你不应扣那么多分数的题目, 写下错因分析,总结应对策略。
苏轼与茶的情缘
种茶东坡
乌台诗案”苏轼幸免一死,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官小了,俸也少了,不用 说上品的好茶,连一般的茶也喝不起了。没有办 法,就想自己种茶。种茶得有田地,幸好,黄州 一位诗友叫马正卿的,向官府求来一片座落在荒 山东坡上的薄田给他耕种。苏轼很满足,自此他 除了在这块地上种粮种菜外,还请一位老者教他 种茶技术,并且写诗《向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 坡》,尤其可喜的是,在种茶中他得了多首《种 茶》诗。
高中语文《拜谒三苏园》讲评精选课件PPT

“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 她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 “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 我摇摇头。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忽然听到沙宝亮的这首《暗香》,似乎这香味把整间屋子浸染。我是如此迷恋香味,吸进的是花儿的味道,吐出来的是无尽的芬芳。轻轻一流转,无限风情,飘散,是香,是香,它永远不会在我的时光中走丢。 旧的东西其实极好。学生时代喜欢写信,只是今天书信似乎早已被人遗忘,那些旧的记忆,被尘埃轻轻覆盖,曾经的笔端洇湿了笔锋,告慰着那时的心绪。现在读来,仿佛嗅到时光深处的香气,一朵墨色小花晕染了眼角,眉梢,是飞扬的青春,无知年少的轻狂,这份带不走的青涩,美丽而忧伤。 小心翼翼珍藏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最后的几年光景几乎是在医院渡过,然而和母亲在一起的毎一刻都是温暖美好的。四年前,母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生命就是如此脆弱,逝去和別离,陈旧的情绪某年某月的那一刻如水泻闸。水在流,云在走,聚散终有时,不贪恋一生,有你的这一程就是幸运。那是地久天长的在我的血液中渗透,永远在我的心中,在我的生命里。 时光就是这么不经用,很快自己做了母亲,我才深深的知道,这样的爱,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不因万物毁灭而更改。只想守护血浓于水的旧时光,即便峥嵘岁月将容颜划伤,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时的时光无限温柔,当清水载着陈旧的往事,站在时光这头,看时光那头,一切变得分明。执笔书写,旧时光的春去秋来,欢喜也好,忧伤也好,时间窖藏,流光曼卷里所有的宠爱,疼惜,活色生香的脑海存在。 回忆的老墙,偶尔依靠,黄花总开不败,所有囤积下来的风声雨声,天晴天阴,都是慈悲。时光不管走多远,不管有多老旧,含着眼泪,伴着迷茫,读了一页又一页,一直都在,轻轻一碰,就让内心温软。旧的时光被揉进了岁月的折皱里,藏在心灵的沟壑,直至韶华已远,才知道走过的路不能回头,错过的已不可挽留,与岁月反复交手,沧桑中变得更加坚强。 是的,折枝的命运阻挡不了。人世一生,不堪论,年华将晚易失去,听几首歌,描几次眉,便老去。无论天空怎样阴霾,总会有几缕阳光,总会有几丝暗香,温暖着身心,滋养着心灵。就让旧年花落深掩岁月,把心事写就在素笺,红尘一梦云烟过,把眉间清愁交付给流年散去的烟山寒色,当冰雪消融,自然春暖花开,拈一朵花浅笑嫣然。 听这位老友,絮絮叨叨地讲述老旧的故事,试图找回曾经的踪迹,却渐渐明白了流年,懂得了时光。过去的沟沟坎坎,风风雨雨,也装饰了我的梦,也算是一段好词,一幅美卷,我愿意去追忆一些旧的时光,有清风,有流云,有朝露晚霞,我确定明亮的东西始终在。静静感念,不着一言,百转千回后心灵又被唤醒,于一寸笑意中悄然绽放。 唯用一枝瘦笔,剪一段旧时光,剪掉喧嚣尘世的纷纷扰扰,剪掉终日的忙忙碌碌。情也好,事也罢,细品红尘,文字相随,把寻常的日子,过得如春光般明媚。光阴珍贵,指尖徘徊的时光唯有珍惜,朝圣的路上做一个谦卑的信徒,听雨落,嗅花香,心上植花田,蝴蝶自会来,心深处自有广阔的天地。旧时光难忘,好的坏的一一纳藏,不辜负每一寸光阴,自会花香满径,盈暗香满袖。
拜谒三苏园分析课件

三苏园的游客流量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有力地促进了区 域经济的发展。
三苏园的社会教育意义
弘扬中华文化
三苏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展示和传播苏轼等 文学名家的思想、艺术成就,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 识中华文化。
培养爱国情怀
三苏园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展示历史文化名 人及其作品,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苏园的历史背景
三苏园的历史沿革
三苏园始建于金代,后经历代修葺, 至明清时已形成规模。新中国成立后 ,三苏园得到了保护和修缮。
三苏园的文化地位
三苏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标志 之一。
02
三苏园的文化价值
三苏园所代表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三苏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融合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
• 水:三苏园中的水以池塘和水渠为主,注重水的流动和循环。水面上有一些小 船和鸭子等水上活动,形成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景观。水边还有一些石阶和栏 杆等设施,方便游客观赏和互动。
• 植物:三苏园中的植物以花卉和树木为主,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和搭配。园中有 一些古树和花卉盆景等特色植物,形成了一个优美而具有特色的景观。植物之 间还有一些石块和木栈道等设施,方便游客行走和观赏。
拜谒三苏园分析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三苏园的背景介绍 • 三苏园的文化价值 • 三苏园的景观设计 • 三苏园的历史人物纪念 • 三苏园的社会影响 • 总结与展望
01
三苏园的背景介绍
三苏园的起源
三苏园的建立
三苏园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胜之 一,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的文学 家苏轼、苏辙、苏洵而建立的。
三苏园的建筑风格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九年级中考古诗文复习课之苏轼群文品析教案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九年级中考古诗文复习课之苏轼群文品析教案——中考古诗文复习课之苏轼群文品析写在前面:中考在即,面对课标中必考的古诗文,如何有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几经思索,觉得可以把这些诗文按照作者、情感、时代等分类学习。
当看到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三篇诗文时,就思索着这几篇诗文可以用一个什么主题来整合学习呢?《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报国豪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兄弟情深,《记承天寺夜游》的清新明丽,虽自成一体,但贯穿始终的是其中那份大胸怀、大气度,那份真性情,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比读,悟诗情,感受苏轼的家国情怀和旷达胸襟。
2.仿写,品语言,赏析俗语入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苏轼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难点:1.比读,悟诗情,感受苏轼的家国情怀和旷达胸襟。
2.仿写,品语言,赏析俗语入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苏轼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蒋勋:“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苏东坡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中这样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三篇诗文,一起感受苏东坡的至情至性!二.比读,感诗情——可豪迈,可深情,可忧伤,可旷达背景介绍:苏试一生仕途坎坷,课本中所选的这三篇诗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被贬密州太守之时,其余两篇节选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时,特别是在黄州时苏轼的官职越做越小,每天还要垦荒种地,但是他的诗文却在此时开创了新的天地。
统编本三上《苏轼》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苏轼》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2. 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分析和理解苏轼的诗词作品,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苏轼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2. 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追求。
3. 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播放苏轼的相关短片,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 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家庭背景和成就等。
2. 讲授(20分钟)- 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影响,重点强调他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 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解读其文学风格和艺术写作追求。
3. 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分发苏轼的诗词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并理解其意义。
-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让学生表达对苏轼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4. 创作实践(20分钟)- 针对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追求,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巧,写出符合苏轼风格的作品。
5. 展示与交流(10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作品,并分享写作过程和感受。
-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相互评价和借鉴。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鼓励和肯定。
- 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资源1. 苏轼相关短片。
2. 苏轼的诗词作品。
3. 创作用纸、笔等文具。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
2. 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集体和个别评价。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
2. 布置苏轼相关的研究作业,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苏轼的作品和思想。
七、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设计以苏轼为主题,通过讲授、阅读与理解、创作实践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创作实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能力。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九年级中考古诗文复习课之苏轼群文品析教案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九年级中考古诗文复习课之苏轼群文品析教案——中考古诗文复习课之苏轼群文品析写在前面:中考在即,面对课标中必考的古诗文,如何有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几经思索,觉得可以把这些诗文按照作者、情感、时代等分类学习。
当看到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三篇诗文时,就思索着这几篇诗文可以用一个什么主题来整合学习呢?《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报国豪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兄弟情深,《记承天寺夜游》的清新明丽,虽自成一体,但贯穿始终的是其中那份大胸怀、大气度,那份真性情,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比读,悟诗情,感受苏轼的家国情怀和旷达胸襟。
2.仿写,品语言,赏析俗语入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苏轼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难点:1.比读,悟诗情,感受苏轼的家国情怀和旷达胸襟。
2.仿写,品语言,赏析俗语入文的语言特点,感受苏轼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蒋勋:“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苏东坡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中这样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三篇诗文,一起感受苏东坡的至情至性!二.比读,感诗情——可豪迈,可深情,可忧伤,可旷达背景介绍:苏试一生仕途坎坷,课本中所选的这三篇诗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被贬密州太守之时,其余两篇节选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时,特别是在黄州时苏轼的官职越做越小,每天还要垦荒种地,但是他的诗文却在此时开创了新的天地。
第19课《苏州园林》课件(共28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说明结构:总——分——总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 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 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 按照游览顺序来说明,而是要在高度概 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 的事物到小的细节的事物,运用逻辑顺 序,进行分项说明。
说明方法
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 答题格式: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给补上 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2.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 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3.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例1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 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色彩搭配清新典雅的特 点,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打比方 答题格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 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 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 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语言特色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 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原指 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 用的动物、植物、矿物。例句是范本、样本 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各地园林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 响。例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 答题格式: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特点,不仅使事物更 有美感,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氛围。
1.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 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苏园位于河南郏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小 峨眉”山下,这里安葬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苏辙两兄弟的遗骨和其父苏洵的衣冠。
.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括苏轼 对后世的影响。(6分)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 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 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 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 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 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 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 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 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 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 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 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 •
•
•
• 13.“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 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 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这句话描写了窗外 的景色,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 选取湖面上代表性事物;(1分) • 运用视听结合、俯仰视角结合、远近结合、动静 结合多种描写手法;(任意2点得2分) • 句式对称、工整, • 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1分)
.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 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 排的理由。(6分)
审题不清,是情感意蕴的探究
探究题型
• (1)探究文本关键字词、句子和 标题的丰富意蕴。
• (2)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和情 感态度。 • (3)探讨创作意图及结构安排。
(1)探究文本关键字词、 句子和标题的丰富意蕴。
自纠反馈
13.“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 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 青山若现。”这句话描写了窗外的景色,请分析它的表达 特色。(4分) 《吃喝之外》陆文夫 1、表达方式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 3 、描写手法、角度、顺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视 听嗅触 俯仰;动静 虚实 正侧 点面;远近高低 ) 4、其他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映衬烘托、联 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 5另外:选取典型景物、色彩搭配、语言表达、篇章句式。
1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
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共性:审题不完整
生1: ①用了比喻修辞,将“田野”比作“江水”表现 了田野的苍莽,将“峰”比作“屏”,体现山峰连绵不 断。 ②借景抒情,写了田野江水天空广漠明月等景,表 文体意识混乱 达了喜爱之情。 表现特色单一 生2 :视听结合写出园子的静。与雄浑的大漠相照映。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 哪几层深意。(6分) 答案:①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 是上善之作; ②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 谓上善之人; ③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 要做上善之事。
•(2)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和情感态度。
2010《溜索》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 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 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 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 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 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 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 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链接高考
• 《麦天》(江苏卷) •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 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 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 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 的表达特色 (4分) •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 1分 • 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 1分 • 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 1分 • 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1分
有删改)
.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 对后世的影响。(6分)
•
• •
①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 谐; ②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 敬仰之情; 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 面生活。
• 1呼吁忙碌的人们停下脚步学会欣赏世界中 的美,生活中的美好。 • 2呼吁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 3放下生活背包,不要让快节奏使精神变得 空虚。 • 4升华主题,望回归自然纯朴的社会。
1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 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 生3 由远而近,由下到上,高低结合,视听结合, 突出了园子的空廓静寂。
不扣文本,大贴标签
提醒一: 审清题意是前提,研读文,不能脱离文本探讨。
1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 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 生4 表现特色:视听结合,同时用比喻的修 辞
1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 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 答:1 、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 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 (2 分), 2 、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 相照应(1分), 又为下文 写“‘三苏’该是在这里安 享歇息” 的感想作铺垫(1分)。
•
•
⑧“三苏”来后900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 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 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 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 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 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 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 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 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 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 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 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4日,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 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 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 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 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 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 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 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 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 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 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 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 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 之”。 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 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 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 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 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 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 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 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 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 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 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 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 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 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 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 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 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 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3 、描写手法、角度、顺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视听嗅触; 动静 虚实 正侧 点面;远近高低) 4、其他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渲染、映衬烘托、联想、想 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5另外:选取典型景物、色 彩搭配、语言表达、篇章句式。
作用 : ① 描写园子宽阔宁静(内容上) 描写景色的动人。
② 与开头相呼应(结构上)
术语空洞
忽略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
错因归纳
1审题不清 2 文体意识混乱 3表现特色单一 4不合文本 大贴标签 5 术语空洞 6忽略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
提醒二
• 1 针对不同体裁,面对同一考查角度,要有思维角度的侧 重; • 2 审题中,要充分利用隐性条件,进而避免答题的盲目性; • 3 针对某一题型,构建答题模式意识有一定必要性,但一 定要以文本内容决定答题方式,而不能有贴标签之感。
课堂小结
• 1 静心读文、潜心体物,以文解文的文本 (语境)意识; • 2 全面、深入、细致地审题意识 • 3重视分值的提示作用,避免要点遗漏 • 4储备知识,建立网络体系 • 5概括归纳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的答题规范意 识。
.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 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 排的理由。(6分)
• • • 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章前 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结构构思角度) ②“茶” 能洗净苏轼不平抑郁之气,是使他淡 泊、超然与心的外在体现。(内容主旨表达) ③ 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 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艺术技巧角度)
方法指导
3探讨创作意图及结构安排。
• 1 结构构思角度 • “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写茶使文 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 • 2 内容主旨表达角度 • “茶” 能洗净苏轼不平抑郁之气,是使他 淡 泊、超然与心的外在体现。 • 3 艺术技巧角度 • 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 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