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专家讲座-以变促学的科学复习课设计2013[1].10.21
浙教版《科学》初三复习教学策略与建议PPT课件

三、建议
3、情境:常与学生说说新闻
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中考化学情景素材可从多个角度去挖掘:
▪ ①化学科学发展; ▪ ②化学与社会; ▪ ③化学与生活; ▪ ④科学发展史; ▪ ⑤探究、活动; ▪ ⑥化学实验; ▪ ⑦专题研究; ▪ ⑧工农业生产; ▪ 等等。
图1 试题的结构和内容的技术要素
三、建议
3.年年岁岁又年年,新的一年又起航。将所 有的苦辣留在昨天,用所有的快乐和幸福畅享 新的一年。 愿各位领导、同行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心如意!
虎年吉祥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温水效应在中考的中很。有因积为极条意件义反,因射为你我一们定每存次在的,模拟我考们试每个人。
就是“慢慢对锅里的水加热”,我们早就适应了考试,现在, 你想跳出考试的习惯都已不可能了,因为你“在水里自由自在 的徜徉,毫无知觉,不亦乐哉”,而一次失败感的模拟,就是 你的“热水”,这也是我为什么笑着让大家面对四月或五朋的 失败,因为这种失败就是“热水”。 而真实的中考,就是“煮沸”的水,希望你有一次“用尽全力跃 出那滚烫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只是你在考第一门语文的 时候才能碰到。接下来的四门学科,最多只不过是水温不断 下降的“温水”,“在温水中享受温暖”,值得终生回忆的。
明了,看透,认真地做。 不明了,没看透,研究着做。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精品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涉及第三章《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节至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化学反应的类型,了解质量守恒定律。
3. 培养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类型的识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三态变化、化学反应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冰、水、水蒸气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三态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强调质量守恒定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及时给予指导。
5.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反应过程。
7. 课堂小结: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3. 化学反应类型4. 质量守恒定律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
(2)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2. 答案:(1)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变化。
(3)化合反应。
(4)Cu + 2AgNO3 = Cu(NO3)2 + 2Ag。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对难点和重点的讲解是否到位。
浙教版教案科学初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特征的好奇心。
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要正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3.反应条件要注明,如加热、点燃等;
4.化学反应中气体产生或消耗,要在化学式后加上↑或↓表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讲解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则,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示例演示,让学生模仿练习;
3.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强化正确书写方法;
2.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时间;
4.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5.实验操作环节是否安全、有序,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方法;
6.作业设计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反思是否及时,是否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了教学调整;
2.讲解:详细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和类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式的书写方法,通过示例进行示范。
5.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及时给予反馈。
6.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变化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六、板书设计
初中浙教版科学讲课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讲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第五节“化学变化中的能量”。
详细内容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实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掌握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2. 学会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 了解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能源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判断,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实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化学反应演示装置,如燃烧蜡烛、锌与稀硫酸反应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卡片,能量转换图解。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燃烧蜡烛、热水加热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让学生判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并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实例,如电池、燃料电池等。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放热反应:燃烧、金属与酸反应等吸热反应:溶解、某些分解反应等2. 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3. 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举例说明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实例。
2. 答案:(1)①放热反应,因为燃烧产生的热量大于反应物所吸收的热量;②放热反应,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③吸热反应,因为碳酸钙分解需要吸收外界热量。
(2)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实例:电池放电、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024年浙教版教案科学初中

2024年浙教版教案科学初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内容涉及第三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第四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反应类型的认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平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学会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并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平衡。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特征及其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石蕊试纸等)、教学PPT。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如燃烧、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理论讲解(15分钟)(1)介绍化学变化的定义,阐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关系。
(2)讲解化学反应类型,举例说明。
(3)详细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其平衡。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题目、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的定义及特征2. 化学反应类型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平衡4.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化学变化的特征。
(2)举例说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根据实验现象,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 答案:(1)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例如: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气反应新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而冰融化是物理变化,因为冰融化过程中,冰变成了水,但没有新物质,也没有能量的变化。
(3)实验现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初中科学-浙教版-专家讲座-有效复习合理应试

6.不重视思维缺陷的暴露与完善。
(二)科学复习教学建议
泰勒原理:
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
(二)科学复习教学建议
1.整合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2.基于目标,精心选择和设计检测练习 3.基于学生,有效建构知识体系 4.重视双基,严守课堂教学底线 5.重视应用,悉心提高迁移能力
谢谢!
有效复习,合理应试
一、对科学学业考试的反思 二、对科学学业考试复习的建议
一、对科学学业考试的反思
稳中求变
(一)、近几年学业考试特点分析
1.立足基础,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体现 学以致用。 3.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考查, 体现学科的本质。 4.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现 科技为人类服务的理念。 5.适度的综合、开放,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三)学业考试学生答题失分归因分析
原有知识、方法、 态度、习惯
考试说明中 的要求
合理 运用
学生
对情境与问 题的理解
试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应用的 问题情境
考查的 能力
学生答题易失分的原因何在?
A、审题不清
——不注意题中的关键词、隐含条件及问题的
指向。 B、解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方法 有缺陷 C、无法正确选择和运用相应的知识与 技能 D、考虑问题不周密,表达不科学、不
(一)、近几年学业考试特点分析
6.对核心概念、原理的考查不足。
7.对基于核心实验的探究考查不足。
8.对探究技能的考查不足。
科学探究的技能(13种)
1.观察 2.分类 3.应用数学 4.测量 5.应用时空关系 6.交流 7.预测 8.推理
中考科学专题复习 物质的变化教案 浙教版

物质的变化太阳的升降、月亮一、要点提纲:1,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物质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请从微观角度来判别水电解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②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学生:硫酸铜晶体能溶解,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蓝色的液体。
③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④取1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成白色。
⑤实验完成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粉末中滴加入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变成蓝色。
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变化的应用二.题型分类:题型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题型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例1】(★★★)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变式训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题型二:物理变化的判断【例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蜡烛熔化变式训练:变式训练:D.变式训练::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题型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例5】(★★★)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变式训练:小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答案】C(★★★)(2012•株洲)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了 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有绿色物质生成下列属于油脂化学性质的是.易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答案】淡蓝色液体;强氧化性或毒性;杀菌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的 理解本质
学会迁移
发展思维
有 效 复 习
变问题的条件
变1:等质量的金属A和B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和 质量分数均相同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如图所示。 请回答: (1)请比较这两种金属的 活动性: 。 A (2)若这两种金属在盐中的 化合价均为+2价,则它们相对 B 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
变问题方向
实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思考1:若将木块换成小车,实验效果会更好吗? 思考2:水平面是否越光滑越好?为什么? 思考3:为了让实验更成功,对斜面有什么要求?
二、如何应用变式教学复习
(一)概念或规律类复习中的变式 (二)实验类复习中的变式 (三)计算类复习中的变式 1、变换图形,掌握本质
A
二、如何进行变式教学复习
(一)概念或规律类复习策略 (二)实验类复习策略 (三)计算类复习策略 1、变换“图形”,掌握本质 2、变换“数形”,学会分析 (四)专题类复习策略 以某类专题组合求变式,指导解决问题 的策略或一般方法
变2.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拉力 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 速移动5m, 不计滑轮、绳子 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 擦,拉力F做的功为 焦。
A
变3.如右图所示,在竖直向上拉力 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 速移动5m, 其滑轮重为10牛、 不计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 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焦。
实验二: 干燥某些 气体
实验三: 浓硫酸稀 释
案例2 《浮力的复习》的片断
原上课方案:
任务: 测出该木块在某种液体中受到 的浮力!
说说: 你有几种方的片断
讨论,下列设计能测量木块漂浮在水中时 受到的浮力吗?如果可以,请用图中的量 表示浮力。
改 进 后
1、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 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 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 F做的功为 焦。
F
A
变1.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 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 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 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焦。
《酸的复习》
硫酸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硫酸+某些金属=盐+氢气 硫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硫酸+碱=盐+水
硫酸+某些盐=硫酸盐+酸
案例1
《酸的复习》
思维方式的变化
在四个反应中,怎样判断酸雨中的酸刚好反应完呢?
案例1
《酸的复习》
如果是池塘水受酸雨污染, 能否用下列方案处理呢? 方案一:倒入大量氢氧化钠(NaOH)
A
抽查一个较好班的 50位学生
B
A 35
C
B 2 C 7
D
D 6
一道检测题所引发的思考
原题:.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和 质量分数均相同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下列图 像中能正确表示其反应情况的图像是( )
A
B
C
D
一道检测题所引发的思考
没有从本质上认识问题,只为解题而解题。 没有进行很好进行变式教学,因而也就没有 真正解决学生内心深处所存在的困惑 ……
问题二:
新课拼凑
问题三:
练习代替复习
例谈复习课中变式教学
一、何为“变式教学” 二、如何进行变式教学复习 三、变式教学对我们的要求
一道检测题所引发的思考
相同质量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和质量分数相同 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结果锌粉和铁粉过量。 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其反应情况的图像是( )
二、如何进行变式教学复习
概念或规律类复习中的变式 1、与生活素材结合
案例1
《酸的复习》
提问方式的变化 如何检测是否 是酸雨?
国家环保部通 报2010年上半 年温州酸雨频 率达到100%
案例1
《酸的复习》
知识呈现的方式变化
降低这杯酸雨的酸性,有哪些方法?以硫酸为例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 的方法
案例1
一、何为“变式教学”
我的观点: 1、变式教学: 是相对于某种常规或熟悉事件(包括思维模式、 知识结构、内容呈现、提问方式、典型试题等) 为达成教学目标而产生变化的教学,促成学生 更加有效学习,有效掌握本质或规律。
2、复习课中变式教学之本质
变问题的条件 激发兴趣
变 式
变问题的方向
变组合的形式
变呈现的方式
方案二:倒入大量石灰石粉末(CaCO3)
方案三:倒入大量氧化铜粉末(CuO)
案例1
《酸的复习》
板书结构的变化 共性
H+
组成
酸根 离子
酸
用途
个性
二、如何应用变式教学复习
概念或规律类复习中的变式 1、与生活素材结合 要求:简洁有趣、启迪思维、促进理解本质 2、与直观图形结合
案例1
《酸的复习》 实验一:白 糖变黑炭
变2 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和质量分数 均相同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 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请说明这两种金属与盐酸 反应所得到相同氢气质量 的原因是 。 (2)若锌粉和铁粉的质量均 为m克,则m的最小值为 。
对教的变式:
变3 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和质 量分数均相同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氢气。 问题一:若盐酸是过量的, 请在如图的坐标中画出 锌粉和铁粉与盐酸反应 所生成氢气与反应时间 的关系
教育分享
以变促学的科学复习课设计
-----------例谈复习课中变式教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人都有天生的好奇感
学 生
老生常谈 索然无趣 枯燥乏味 重练代讲
有趣
有效
以学定教
以变促学
当前科学复习课中存在问题?
问题一:
复习课的目标定位
设计复习课需要思考:
1、找准“四点”:
围绕课标找准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题) 是复习依据。 2、明确“三注重”: 注重学生主动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倾向, 注重规律性的呈现知识, 注重建构认知框架。
二、如何应用变式教学复习
概念或规律类复习中的变式 1、与生活素材结合 2、与直观图形结合 形象生动,激发思考,促进厘清本质。
二、如何进行变式教学复习
(一)概念或规律类复习中的变式 1、与生活素材结合 2、与直观图形结合 3、与科学实验结合
二、如何应用变式教学复习
(一)概念或规律类复习中的变式 (二)实验类复习中的变式 1、在放大错误中求变 向学生的弱点方向变 2、在实验设计中求变 向探究的重点方向变 3、在实验对比中求变 向中考的模式方向变 4、在实验分析中求变 5、在挖掘问题中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