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五点建议

合集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和扩展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很多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遇到了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

一、了解文章结构阅读理解的第一步是了解文章结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例如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

学生应该学会分析文章的主题句、主要段落和关键细节,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通过对文章结构的深入了解,学生将能够快速定位关键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二、培养词汇量词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学生应该不断扩充词汇量,并掌握不同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可以通过词汇表、词根词缀的学习和课外阅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词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三、关注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效果。

例如,学生可以先快速浏览文章,获取整体印象。

然后,可以注意标题、首句和结尾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判断、推断和归纳等技巧来理解文字中隐含的信息和逻辑关系。

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和演示这些阅读技巧,并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实践。

四、注重背景知识阅读理解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阅读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积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语境,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五、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可以使用绘画、演讲和讨论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布置阅读作业,并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评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1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浓厚阅读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因此,要潜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一段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其次,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

如“课文讲了什么事?”“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是哪里?”等,使学生有目的阅读。

但要注意到,提出的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引起学生浮躁;最后,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如可以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为学习课文内容和养成阅读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2、朗读默读结合,掌握正确阅读方法在进行学生语文阅读训练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关键。

朗读和默读相互结合,对于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朗读还有利于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而默读要求阅读速度快,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含义和作者感情进行深入思考,能让学生在默读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种语言的法则规律、手法技巧。

在教学中需要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抒情性较强的语言以朗读为主,叙事性较强的语言可以默读为主;同时,在学生阅读中,要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朗读训练,围绕“理解――体会――吸收运用”这三个指导目标进行默读训练。

从而使学生真正懂阅读,会阅读,能够从正确阅读中终身受益。

3、适当鼓励引导,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五个要求”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五个要求”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五个要求”大家都知道,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及凭借。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

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就按照新课程新理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探索了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

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以下五个要求: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應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

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

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

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抑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在阅读中激励学生思维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

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

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

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统编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统编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部编版语文阅读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部编版语文阅读教学应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和语言积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阅读内容内涵丰富、语言典范、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编排体例创新灵活,目标要求清晰明了,语文要素层次分明。

教师要准确把握阅读教材的特点,发挥其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阅读教材内容编排体例的创新性1.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变单一的主题单元结构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创新。

一条线索是“人文主题”,每个单元的课文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选编。

另一条线索是“语文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

这样编排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本体,使得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与要求清晰明了,增强了教材的可操作性。

2.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

统编教科书创新阅读教学体制,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精读课给例子,教方法,学方法;略读课学生自己读,用方法,不断实践、巩固;课外阅读课程化,增大阅读量,全面促進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3.特殊单元设置。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有目的地编排了4个阅读策略单元,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

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每单元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语文园地组成。

编排策略单元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学习阅读的策略,提高阅读效率,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统编教材除了在阅读单元有序地安排习作训练,还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序列,有计划地编排了8个习作单元,突破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习作单元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每单元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和习作组成。

这样编排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改变多年来语文教学重阅读轻习作的现状,强化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基于“五点教学法”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基于“五点教学法”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基于“五点教学法”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作者:龚粉青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9年第07期摘要“五点教学法”包括5个方面内容:趣点、重点、难点、疑点和亮点。

在英语阅读课上,用学生的兴趣来激活他们的相关生活经验,让导入环节体现趣点;紧扣“重点”,解决“难点”,构建思维导图;设计读后活动,让课堂呈现“亮点”。

关键词五点教学法初中英语阅读课要真正打破传统的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英語阅读课教学就必须在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让阅读课教学真正有效、高效。

为此,可以“五点教学法”为抓手,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何为“五点教学法”?它包括5个方面内容:趣点、重点、难点、疑点和亮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将“五点教学法”渗透到阅读教学各个环节中。

一、 Lead-in 环节以“趣点”来激活学生的“前语篇”学生在没有正式进入英语文本学习之前,他们实际上已经储备了一些与即将学习的文本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

所以,导入环节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前语篇”。

为此,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基于这样的考虑,阅读课导入环节应该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与契合做准备。

以学生的兴趣来激活他们的相关生活经验,让导入环节体现趣点。

以牛津译林版《英语》八(上)Unit2 School lives Reading为例,学生在学习 Reading之前已经对 British English 和 American English 间的差异有所了解(二者在读音和表达法上的差异),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课外活动、课程学习等)。

阅读教学的建议

阅读教学的建议

阅读教学的建议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主要表现在:1、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

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

2没有真正的对话。

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

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3、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

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

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

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2、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

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

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

怎么想。

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

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那么,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读好书呢?首先说说朗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五轻五重

阅读教学的五轻五重



出停顿 、 对偶句, 排 比句处读 出那种排山倒 海的气势 , 整散结合的句子 , 读 出其轻重缓 疾的错落之美 ; 第三便是引导学生深入领 会每段每句的感情 ,当然不是靠讲析和肢
解, 而重在学生主动参与诵读实践。 那种节奏 明朗、 音韵 和谐 、 抑扬顿挫 、 充满感 情 的诵 读往往 能深深地 感染诵 读 者 自己, 使人不知不 觉沉 醉于其中。要真 是这样 , 我们 的阅读 教学 少说也 已成功 了 半。 另外 , 在指导诵读 中, 另忘 了范读 的 功效是很大 的。 二、 轻 教 师 的 自我 鉴 赏 。 重 阅读 方 法


语文活动课要真“ 活"
口 高 雪萍
语 文活动课具有拓 展性 、 延伸性等特征 , 实践性 、 探 究性都很 强, 担负着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 活、 从课堂走 向社会 的任务 , 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为 此 ,我们 在设计语文活动课时 ,要特别 注重其 开放 的作 用, 要让活动课真 正地 “ 活” 起来 。 活动 内容要“ 活” ,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有时候活动课 的主题是确定的 ,但活动内容必 须要 “ 活” 。 学生 的认知能力 、 实践能力以及生活环境和经历的 差异是客 观存 在的 , 因此 , 活 动课 要具有一定 的弹性 : 内 容过易 , 看似热闹 , 其实学生 的思维活动少 ; 内容过难 , 超 越学生认知水平 , 只会让 大多数学生知难而退 , 同样难 以 取得实效 。 在八年级学习有关战争的内 容后, 很多学生都想对战争 有更多的了 解。 我适时开展了 一次《 战争知多少》 的活动课 , 让 学生 自己选内容、 选角度去收集和整理。在展示课上, 学生热 情高涨 , 交流活跃 , 个性特别鲜明。 男生大多展示战争f 青 节, 有 古今中外的历史实战, 有文学作品描述 的战争 , 还有动漫内 容。 女生大都展示战争的 起 因和历史影响 , 也有评论战争中 的悲剧人生 和人l 生变化 。活动课突破了学科勃学 中交绐学生 结论 l 生 知识 的传统方式,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 让 学生在 自主体验中得到发展。 二、 活 动模 式 要 “ 活” 。 凸显 学 生 主 体地 位 “ 活动 ” 是 活动课 最大 的特点 , 教 师应将活动贯穿于 活动课 的全过程 , 始终把学生的 自主活动摆在第一位 。 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五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五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五读”教学模式“五读”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这个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五个层次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五个层次,并进一步说明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这个“五读”教学模式。

第一读:粗浅的了解在这个层次上,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段落的首句和结尾句等,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这种阅读方式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够培养学生抓住重点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导读、提问、预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第一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读:深入理解第二读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包括理解词句的意义、揣摩作者的意图和把握文章的脉络。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词汇解释、句子解析、情感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第二读。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词和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第三读:积累语言材料在第三读中,学生要通过阅读,积累相关的语言材料,并掌握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

这种阅读方式强调对细节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四读:分析与评价在第四读中,学生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思考文章的优劣之处,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阅读方式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第四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文章的主题、观点、结构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读后感或感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读:运用与拓展在第五读中,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活动、实践任务、作品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第五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鼓励学生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阅读教学的五点建议武汉教科院罗昆霞优质高效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诉求,判断教学是不是优质高效,有三个基本的参考因素:一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量度,学习的内容是饱和还是单薄;二是学生学习感悟的深度,是浅尝辄止还是刻骨铭心;三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是少数代表还是全员参与。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有很多途径和方法,但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良好的客观条件,也不是美好的主观愿望,更不是几处别出心裁的设计,而是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所谓“千个法万个法,不循规律都白搭”。

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那么阅读教学有哪些基本规律呢?通过对大量常规教学的观察分析和对一些名师课例的学习揣摩,笔者认为一节好的阅读课,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追求,恰如其分地处理好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五对矛盾。

一、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目标定位长期以来,单纯的以理解内容为目标的阅读教学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是衍生“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的主要原因。

“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总是围绕“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打转转。

而对于“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哪些表达方法?”则很少关注。

耗费大量时间去分析诸如人物、事件、背景等,费力不讨好地拽着学生去琢磨那些一目了然的问题,如“开始怎么样?接着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最后怎么样?”等。

更有甚者,教师根据上句提问,学生用下句作答。

这样一问一答将课文内容从头到尾串一遍。

还有的在这个过程中随意穿插一波又一波的所谓思想教育。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涉及内容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答案都在课文中写着,只要认真读书并不难回答。

提出大量没有挑战性的理解内容的问题和一些牵强附会的说教,学生感觉智商被低估,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要么有口无心的附会,要么沉默不语的回应,教学兴味索然。

课堂充斥这样的提问和说教,同那些艰涩难懂的问题一样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容易将教学拖入沉闷、平庸、低效的泥潭。

“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形成,主要是在思想上没有弄清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关系,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内容,弄清课文写了什么。

至于表达则在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中去专项学习。

许多教师的教案包括竞赛课的一些教案,根本没有学习表达的目标描述。

他们忽视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不知道语文教学要“沟通听说读写”。

其次是在教学设计上有心无力,有心确立学习表达的教学目标,但理解内容的设计繁杂、冗长,既不善简化又不忍删减,所以学习表达的时间被理解内容的时间所挤占,学习表达要么被取消,要么蜻蜓点水,一晃而过。

“内容分析式”阅读教学是缺乏语文味的教学,是不完全的阅读教学。

它被崔峦先生称之为“顽固的魔障”,认为不解决这个问题,阅读教学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针对这一现象,一些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将学习表达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这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可见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言文字学习的根本目的。

语言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是语言文字运用最经常最普遍的方式。

在课标“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有这样的表述:“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那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呢?就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也可以进行专门训练,但最经济最实效的途径是在阅读教学中学习。

因此课标在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可见,学习表达是阅读教学固有的重要任务,不是附加的,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学习表达也要避免形式主义和模式化。

例如阅读写人的课文,只是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句段,让学生认识这就是什么什么描写而已;写事的课文其表达方法的学习基本上就是弄清按什么顺序写的;写景状物的课文,在教学尾声戴上一顶“借景抒情”或“借物喻人”的帽子就算完事儿。

并且年复一年、千课一面,没有变化。

客观地讲,这比完全不涉及学习表达的教学是一个进步,所述内容也属于“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但这远不是理想状态。

阅读教学中学习表达要“因课制宜、因材施教”。

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可以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修辞逻辑等方面归纳出几种乃至十几中表达方法来。

换句话说,每一篇文章的写成一定是多种表达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所谓“因课制宜”就是看这篇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法中最突出最适宜学生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将课文中“最突出最适宜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确立为学习目标;所谓“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现实水平,确定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表达方法,然后在课文中去选择相应的表达方法来学习。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点,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或淡化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相反,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内容的理解。

我们要改革的是单纯理解内容的阅读教学。

我们不能忽视或淡化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因为理解内容是学习表达的基础。

我们也见过教学伊始,在学生完全不熟悉内容的情况下,就急切叩问课文的写作特点,这样的教学如同没有根基的沙漠上的建筑,这样的教学往往难以为继,学生往往迷惘茫然,因为这违背了人们普遍的阅读心理。

不能忽视或淡化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另一个原因是:阅读教学还有人文教育的任务。

阅读教学还必须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超越对内容的理解而学习表达,因此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确立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目标定位。

二、视野开阔与恰当取舍整合的内容呈现有两句话在语文学科颇为流行,一句是“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一句是“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前者强调语文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主张开拓视野、联系生活、网上查阅、广泛搜集;对后者的解读相对多样化,比较集中的一种解读是:强调突出教学重点,改革面面俱到的教学弊端,主张着眼课文、加工改造、大胆取舍、详略处理。

因为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即特定时间、特定内容、特定目标。

所以,无度的搜集和不当的取舍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怎样做到既视野开阔又恰当取舍呢?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命题,也是体现教师智慧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把“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基本理念。

并指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还强调“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不能作井底之蛙,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视野开阔。

此外,阅读教学所呈现的内容包罗万象,所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能涉及。

如果教师不能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阅读教学不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阅读目的。

所以阅读教学就是要跨越学科联系其他课程、关注社会发展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就是要推开一扇扇门,打开一扇扇窗,凿开一条条渠道,使阅读教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当我们视野开阔之后,当我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时,我们要警惕患上“选择障碍症”,我们尤其要防止阅读教学“跑偏”。

这种“跑偏”现象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且形式多种多样。

1、用音画欣赏代替语言文字的阅读。

如教学《二泉映月》时直接用音像制品的欣赏来代替对乐曲“二泉映月”文字描述的感受和体会;教学《荷花》时则是用对几幅表现荷塘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代替对文字描述的品味,将阅读课上成音乐美术欣赏课。

2、用科学实验代替语言文字的阅读。

如教学诸如《蝙蝠与雷达》、《捞铁牛》等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不是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理解其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耗费大量精力准备科学实验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科学实验演示。

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不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获得,而是进行科学实验或观察科学实验获得,将阅读课上成自然科学课。

3、用堆砌的背景材料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如教学毛主席诗词《长征》时,花大量时间,对长征涉及的大量背景信息及历史故事进行介绍,而对诗词的诵读感悟则匆匆而过,将阅读课上成历史课。

4、用搜索的信息淹没课文基本的信息。

如教学《世纪宝鼎》时,通过投影仪先后在屏幕展示了近百幅宝鼎照片,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司母戊鼎到中国赠与联合国的世纪宝鼎,应有尽有,把阅读课上成了鉴宝节目。

5、用无中生有的思想教育扭曲文本的基本解读。

如《刺猬》一课讲的是作者散步遇见一只刺猬,出于好奇把它带回家观察,发现了刺猬许多有趣的行为和习惯。

一些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会进行爱护小动物、关心小动物的思想教育。

可是我们阅读课文会发现,作者突出表现的是自己的好奇心,他的主要行为,如把刺猬带回家、喂养刺猬、观察刺猬等都是好奇心使然,并非关爱之心使然。

课文隐含的思想意义应该是:好奇心会驱使人们认真观察,而认真观察就可能发现奥秘。

牵强附会地进行热爱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势必将阅读课上成品德课,而且是蹩脚的品德课。

6、用相关篇目的阅读挤占本篇的阅读。

如教学《鲁智深行侠桃花庄》时,为表现鲁智深敢打、能打、善打的智勇双全的侠义形象,在教学中引入了《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多个片断,虽然鲁智深的侠义形象树起了,但课文《鲁智深行侠桃花庄》被冷落而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阅读。

教学犯了舍近求远、顾此失彼的毛病。

面对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海量信息,我们一定要恰当取舍。

怎样做到恰当取舍呢?1、主次分明,不可喧宾夺主。

就一篇课文的阅读而言,阅读中产生的多数问题,都能够也应该在本篇课文中寻找相关信息来解决,这可使本篇课文发挥最大的阅读价值。

一些阅读教学,只要遇到问题就在课本之外查阅信息资料帮助解决,这是对教材资源的浪费。

实在需要引用一些课外材料,也一定要主次分明。

有些材料形式过于炫目,有些材料内容刺激性强,有些材料介绍用时过长,有些材料演示操作复杂,凡此种种,分散学生注意力,占用课文阅读时间,且易喧宾夺主。

课外信息资料的引用,都是为帮助本篇课文的阅读服务的,课外信息资料的引用是手段,本篇课文的学习是目的。

对引用材料的阅读永远也代替不了对课文本身的阅读。

2、主旨一致,不可牵强附会。

这类问题与解读有密切关系,首先教师对教材文本要有比较准确、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解读。

其次对引用的材料与课文主旨的关系要有敏锐的把握。

比如前文所述《刺猬》的教学,教师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爱护小动物的故事呀?因为本课主旨并非爱护小动物,所以学生所举之例子就与课文主旨相悖,不免牵强附会。

3、以少胜多,意在突破难点。

阅读教学中引用课外材料过多,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挤占课文深入阅读的时间,二是材料不典型,例证力度不够。

一个材料能说明问题,谁还会抛出一堆材料?好的材料应该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好钢用在刀口上,好的材料的恰当引用能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