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物质的变化与常见的化学反应”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其中,小苏打和白醋经常被用来做实验,通过观察它们的反应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过程不太理解,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教学设计。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小苏打和白醋之间的化学反应;•掌握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及加工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过程并说明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学生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及加工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习惯。
3.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小苏打和白醋之间的化学反应;•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反应过程的细节来推断和判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学内容及方法4.1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与常见的化学反应”,章节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4.2 教学方法4.2.1 知识导入在上课之前,先通过讲解或小视频等方式对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进行概述,引导学生对反应有初步的了解。
4.2.2 准备工作•实验材料的准备:烧杯、试管、小苏打、盐酸、白醋、蓝色羽毛、烧杯钳、玻璃棒、过滤纸等。
•实验操作的指导:由教师示范,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实验操作。
4.2.3 实验操作•实验1:效果观察法1.在烧杯中倒入白醋,插上一根羽毛,观察结果;2.在另一个烧杯中倒入小苏打,插上一根羽毛,观察结果;3.在第三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再加入盐酸,观察结果。
•实验2:量的测定法1.在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白醋和蓝色羽毛,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小苏打,加入盐酸搅拌,然后开水烘烤,观察结果。
•实验3:质的分析法1.在烧杯中加入白醋、一小勺小苏打,搅拌均匀后,观察结果;2.把上述物质过滤一下,分别观察滤液和滤渣的性质,《物质分离的方法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剖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中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详细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随同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如、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各样化学变化,总结归纳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物质。
这个实验波及到小苏打和白醋。
教学目的:认知目的:⑴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馈?产生新的物质。
⑵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技能目的:⑴通过观察、实验、剖析和浏览资料得出正确结论⑵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情感目的:⑴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紧密的逻辑推理。
⑵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以实验探究为主、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注重联络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在感知性的基础上取得认识。
学法指导: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剖析、讨论等伎俩,教会学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等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现象剖析等各方面能力。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剖析和浏览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观察和论述小苏打和醋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剖析小苏打和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蜡烛、火柴、白纸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刘青是什么人、你喜爱他吗?说说你为什么喜爱他。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刘青)其实,教师也会魔术,大家想不想看看教师给大家玩个魔术。
教师这里有两瓶矿泉水(其中一瓶装苏打水),大家可要看认真了(可以让学生尝一尝)。
你们看见过红色的矿泉水吗?教师将用神奇的魔法把它变成红色的矿泉水,同学们相信吗?(演示:将苏打水倒入浸透过酚酞溶液的杯子里,苏打水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两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知道它们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其能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1. 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
2.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1.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容器、导管、气球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苏打和白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
2. 讲解: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阐述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步骤包括:将小苏打放入容器中,加入白醋,观察现象。
4. 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的原因。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知道它们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其能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1. 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
2.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1.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容器、导管、气球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苏打和白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否会发生反应。
2. 讲解: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阐述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步骤包括:将小苏打放入容器中,加入白醋,观察现象。
4. 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的原因。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原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 4 小苏打和白醋的 变化|教科版 (8)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化学变化的判定,二氧化碳特性的检验。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2、二氧化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通过看、摸、闻、尝等方法直观了解小苏打和白醋两种物质的特点;2、实验,动手操作把小苏打与白醋按一定比例混合,观察分析现象,感悟化学变化的重要特点就是生成了新物质。
3、实验对生成气体进行鉴定,检验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1、懂得用足够的证据做出正确的判断,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2、在实际操作中引导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及现象分析。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二氧化碳特性的检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小苏打试剂瓶、白醋试剂瓶、药匙、两个玻璃杯、玻片、细木条、火柴(打火机)、蜡烛等实验用品(四个小组的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化学变化是物质变化的一种方式,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常见的现象,像前面学习过的淀粉与碘酒混合能改变颜色,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新物质混合的变化和现象:小苏打和白醋,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会看到什么现象?(小苏打在发面粉、制汽水、家庭清洁剂、医药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白醋主要用于烹调、制泡菜、清洁剂。
)(二)探求新知:1、物质的认识:小苏打和白醋有什么特点?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它们?对物质的认识我们一般采用看、摸、闻、尝(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品尝的)等方式来了解,按这种方式我们先集体来认识认识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
动手操作。
看:颜色、状态、形状;摸:手感、状态;闻:气味、刺激性;尝:味道、咸度。
共同完成表格。
2、物质的混合: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怎样操作?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现象?讲操作要领,演示示范。
教科版科学六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以及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材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丰富的插图,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前面的课程中学过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有一定的基础。
但二氧化碳的性质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
2.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试管、导管、澄清石灰水等。
2.实验仪器:试管架、酒精灯、显微镜等。
3.教学课件:实验步骤、插图、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将小苏打撒在白醋中,观察产生的气泡。
2.呈现(10分钟)介绍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原理,以及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的性质。
通过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插图,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观察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总结实验现象。
5.拓展(5分钟)提问学生: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如何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
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两篇)

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两篇)第一篇: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
2.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2. 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量筒等。
2.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酚酞指示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反应。
2. 讲解: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性质,阐述它们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
5. 总结:概括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特点,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第二篇: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物理变化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性质。
2.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物理变化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 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物理变化的原理。
2. 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变化。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量筒等。
2. 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性质及可能发生的物理变化。
2. 讲解:讲解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性质,阐述它们发生物理变化的原理。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小苏打和白醋物理变化的原理。
5. 总结:概括小苏打和白醋的物理变化特点,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以及这个反应产生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化学实验现象能够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对于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反应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能够观察和描述反应产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原理,反应产生的现象。
2.难点: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理解反应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将小苏打加入白醋中,观察产生的气泡。
2.呈现(10分钟)展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反应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反应原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烹饪、清洁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学习内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把小苏打和自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1、实验材料白醋、小苏打、汤勺、玻璃杯、玻璃盖片2、实验步骤①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
注意:小苏打和白醋比例为1:3②马上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变化。
注意:观察时可以用看、听、摸等多种方法,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③用手触摸集气瓶外壁,感知混合前后瓶身温度的变化。
3、实验现象①产生气泡,有“嘶嘶”声。
②集气瓶外壁有点凉。
③集气瓶底部有白色沉淀。
④瓶子里还有无色透明的液体。
三、产生了什么气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这是什么气体呢?1、实验材料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火柴、蜡烛2、实验与观察①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和把燃烧的细木条伸进一个空玻璃杯里的情况一样吗?注意:不要伸到液体中现象:火柴上的火熄灭了准备实验材料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准备实验材料实验观察通过实验,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知道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结论: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②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会有什么现象呢?注意:不要把玻璃杯中的液体倒出来现象:蜡烛熄灭了3、讨论(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讨论:这种气体比空气重还是轻?明确:重(2)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能知道这种气体的什么特点?明确:①无色透明、无味、无毒。
②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③这种气体比空气要重。
(3)从上面的现象中,我们能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明确:虽然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但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己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资料】4、小结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①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②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分析】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
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一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经经过实验验证。
【学情分析】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
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课堂练习:
一、精彩补白。
1.蜡烛燃烧时会有()气体产生。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一种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二、择优录取。
1.在混合小苏打和白醋时,正确的操作是()
A 将白醋倒入小苏打中
B 将小苏打倒入白醋中
C 都可以
2.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属于()
A 化学变化
B 物理变化
板书设计: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混合后的现象:发生了剧烈的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有嗤嗤的声音,用手摸瓶壁,感觉凉凉的。
产生的气体特点:无色透明,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教后反思:
小苏打和白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学生对它的外观只能说有所认识,但没有深刻认识,教学本课时还应该从两种物体的特点入手,例如,小苏打是家常用来发馒头用的,是一种白色粉末状无色.透明无气味还有味道的物体,白醋是一种无色.透明有气味还有味道的液体,这些特点也是他们的物理性质,但是我们要把百醋与小苏打混合在一起,在混合这两种物质之前,一是要强调学生特别注意观察(用眼.耳.鼻.舌.手),观察时不能放过任何微小的变化与现象,此时教师必须注意取用两种物质的量要适当,三匙白醋、一匙小苏打,如果白醋取少了会发现瓶底有许多沉淀物,学生会误认为反应后产生的物质沉淀下来了;如果白醋取多了,会反应不充分,会剩余许多液体,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这时没有强烈视觉冲击感。
这种反应属是一种吸热反应,还应该让学生用手触摸一下玻璃杯的外壁,问学生是否有什么感觉(有凉的感觉),老师可将反应时产生的气体神秘的往点燃着的蜡烛上倾倒,火马上熄灭了,学生会惊奇的发现这种气体有神奇的作用,可用做灭火的好材料,老师这时可告诉学生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用表达式表达以上的反应: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醋酸钠
本课的教学的环环相扣,还带点神秘,还有点深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如果实验不当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