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合集下载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 ! )( 引言
话语标记语 ( .1B,:&8B/ 0-8C/8B) 又称话语联系语 ( .1B,:&8B/ ,:55/,D1E/B) 是指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 逻辑或时空关系的词或短语。大致而言, 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阵营 ( 黄大网, "##) ) : ()) 以 7,41FF815、 G/./C/8、 H8-B/8 等人为代表的 “ 连贯” 派。 (") 以 I’-,C0:8/、 %&,C/8 等为代表的 “ 关联” 派。两 派对交际的认知不同, 因此, 对话语标记语的看法也各不相同。连贯派认为话语标记语是表征性的 ( 8/J8/B/5D-D1:5) , 它限制了对话语关系的命题选择, 这些命题表达了听话人需恢复并用来理解语篇的连 贯关系。关联派认为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在于通过将听话人引入预设的上下文及其效果来限制听话人的 理解过程。I’-,C0:8/ ( )>@$ : $$ ) 认为话语标记语的唯一作用就是指明语境特征和语境效果, 从而引导 听话人理解话语。本文试图依据关联理论的框架, 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来探讨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理解中 的语用功能及在语篇理解中的明示作用和篇章组织功能。
! ! "( 话语标记语存在的理论依据
从 "# 世纪 @# 年代起, 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 年, K-5 7J/8L/8 和 K/18.8/ M1’B:5 联名出版了 《 关联: 交际与认知》 ( G/’/E-5,/:N:00&51,-D1:5 -5. N:651D1:5 ) 。)>>? 年, 该书又出 版了第二版。它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较大影响的一本专著。关联理论提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 人类认知假设, 即认为人类的认知以关联为取向 ( 8/’/E-5,/ :81/5D/. ) 。换句话说, 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 配合默契, 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 主要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 — —关联性。由此关联性成为话 语理解的理据: 话语的内容、 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 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 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理解, 他只用单一的、 普遍的标准去理解话语, 这个标准足以使听 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根据关联理论, 交际涉及说话人与听话人对信息的处理, 说话人通过明示交际行为, 使听话人获取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翻译虽然也是通过语言实行沟通,却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是一种语际交流。

翻译研究着重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

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1]。

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玆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这个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实际讨论语用等效翻译等问题。

一、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

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

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实行演绎推理。

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实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

浅谈话语标记语及其语用功能

浅谈话语标记语及其语用功能
manl rg t i y p a mai c.S ee rm h lv n e T o , Dic u s ak r ’ man f n to r e ci e n t ic u s n o d rt d rtn h i o h r,fo te Ree a c he r y so re M r e s i u cinsa e d s rb d i he ds o re i r e o un e sa d t er ids e a l tt si heg n r t n o r s n ip nsb esau n t e eai fwo d . o
Vaue En i e rn l gn eig
! !

13・ 3
浅谈话语标记语及 其语用功能
Dic so on Dic ur e M ar r nd I sPr gma i s us i n s o s ke s a t a tc Func i ns to
关键词 : 语 标记语 ; 用功 能 话 语
K e r s:Dic u s r k r ; a mai un to y wo d s o re Ma e Prg tc F cin s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1( 0 0)9 0 3 — 2 10 — 3 12 1 2 — 13 0
摘要 : 话语 标 记语 在 日常会话 中是 一种 十分 常见 的话 语 功 能主要 是在 语 用 方面 。有 必要从 其作 在 关联 理论和 顺应 论 的角度探 讨话 语 标记语 的主要 功 能, 尤其是 其 元语 用功 能 。其 在话 语生 成 和理 解 中的地位 不可或缺 的。
中图分类号 : O H
际与认知》 R l a c:o m nct nadC g io [ ( ee ne m u ia o n ont n)。他们在 此书 v C i i 2 1 目前 国 内外 学 者 既 有对 标 记 语 进 行 整 体 性 研 究 的 , 有 从 具 体 中 倡 导 的关 联 理 论 提 出 , 解 话 语 的标 准 是 人 类 的 认 知 假 设 , 也 理 即认 的某 个 标 记 语 入 手进 行 专 门研 究 的。 但 由于 研 究 角 度 不 同 , 语 标 为 人 类 的认 知 是 以 关 联 为 取 向 的 。 交 际 双 方 之 所 以 能 够 默 契 地 配 话 记 语 也 就 被 赋 予 了不 同 的 术 语 , 连 接 词 (0 int n )逻 辑 联 系 合 , 解 和 明 白对 方话 语 中 所 暗 含 的 内容 , 要 由于 有 一 个 最 佳 的 如 cnu c os , i 理 主 语 (oia cn etr)话 语 操 作 语 (i oreo ea r)话 语 小 品 认 知模 式 , 就 是 关 联 性 。关联 性 是 我 们 理 解 话 语 的 理 据 : 语 的 内 1 cl o nco , g s ds u p r os , c s t 那 话 词 (i or at l )语 用 表 达 式 (rg t xrsi s , 用 标 容 、 境 以 及 各 种 暗 含 使 听话 人 对 话 语 产 生 不 同 的 理 解 , 听 话 人 ds us prc s , c e ie pama cepes n )语 i o 语 但 记 语 (rg t res等 等 。从 其 术 语 的 多 样 性 , 们 就 可 看 出对 不 一定 要在 任 何 场 合 下 对 话 语 能 表 达 的 所 有 意 义 都 得 一 一 理 解 , pama c kr) i ma 我 他 话 语 标 记 语 的研 究 方式 是 非 常 广 泛 的 , 实话 语 标 记 语 的 功 能 也 是 只 需 用 单 一 的 、 遍 的 标 准 去理 解话 语 , 个 标 准 足 以 使 听 话 人 迅 其 普 这 非常 丰 富 的 。 速 地 认 定 一 种 唯 一 可 行 的理 解 , 个 标 ; 是 关联 性 。 这 隹就 1 话 语 标 记 语 的 定义 及 特 征 关 联 理 论 认 为 交 际 涉 及 说话 人 与 听话 人 对 信 息 的 处理 。 话 人 说 话 语 标 记 是 指 用 来 标 示话 语 之 间 各 种 逻 辑 或 时 空 关 系 的 词 或 通 过 明示 交 际 行 为 , 听 话 人 获 取 某 种 信 息 。 话 语 理 解 的过 程 实 际 使 短 语 。由于 国 内外 学者 对 话 语 标 记 语 进 行 的研 究 范 围 的角 度 不 同 , 就 是 交 际 双 方 的 语 言 解码 与推 理 的过 程 。 关联 理 论 指 出 , 言 交 际 语 因此话语标记语一直缺 少一个统一 的定义和固定的指称 术语。 这里 就 是 一 个 明 示一 推 理 的互 明过 程 。明示一 推 理 交 际体 现 了 交际 的两 采用话语标记语这一指称 , 因为它是使用范围最广 、 限制最小 的 个 方 面 : 说 话 人 的 角度 看 , 际 是 一种 明 示过 程 。 “ 示 ” 是 明 白 受 从 交 明 就 个 术语 。指 称 在 语 言 中 是 不影 响句 子真 值 、 只 表 达 态 度 或 步 骤 无 误 地 示 意 。 交 际 时 , 话 人 用 明 白无 误 的 显 义 表 达 出 自 己的 信 息 而 说 意 义 的语 言 成 分 的。 ( ce& i,9 81 J kr Zv 19 ) u [ ] 意 图 和 交 际 意 图 ;从 听话 人 的角 度 看 , 交 际又 是 一种 推 理 的过 程 。 话语标记语具有四个基 本特征 : ①话标记语不影响话语 的真值 “ 理 ”指 听 话 人 从 说话 人依 靠 明 示 手 段 提 供 的 信 息 中推 理 出 说话 推 条件 ; 不对话 语的命题 内容增加任何 新信息 ; 它们 与话 语的 当 人 隐 含 的 意 图 , 这 个推 理 的过 程 实际 就 是 寻 找 关 联 性 。 ② ③ 而 因此 , 言 在 时情 形有关 , 与被论及的事物本身无关 ; 它们 有情感和表达功 能, 语 交 际 活 动 中人 们 必须 寻 求 话 语 的 关联 性 。 ④ 然而 交际 活 动 又 是 一 个 而 不具 指 称 、 延 或 认 知 功 能 。 由 此 可见 话 语 标 记 语在 话 语 中 不 影 动态过程 , 外 当交际 出现 障碍 或变化时 , 说话人就不得 不采取 明示 的 响话 语 的 真值 条 件 , 对 话 语 的命 题 内容 增 加 任 何 新 信 息 , 对 话 方 式 , 时 听话 人 必 须 依 据 说 话 人 的 明示 信 息进 行 推 理 , 寻 找 最 不 但 此 并 语 的构 建 与理 解却 有制 约 功 能 , 而且 对 辨 认 两 个话 语 之 间 的 连 贯 关 佳 关 联 。 话 语 标 记 语 实质 上 是 话 语 交 际 过 程 中 的一 种 明 示 导 向标 系也 有 着 重 要作 用 。 它不 是 表 达 结 构 上 的 或 者 概 念 上 的 意 义 , 是 记 。 论 是 说 话 人 , 是 听 话 人 都 是 以 此标 记进 行 顺 利 的相 互 交 流 。 而 无 还 作 为 纽 带 使话 语 变得 连 贯 一 致 起 来让 人们 更 加 容 易 , 加顺 理 成 章 无论在何种语言中都存在着话语标记 语 , 更 话语标记语是一切言语交 地 理 解 话 语 。 因 为 说话 人 在 话 语 交 际 中 要让 受 话 人 领 会 自 己 的 意 际 的共 性 , 关 联 性 的要 求 , 确 保 言 语 交 际 顺 利 进 行 的 一种 手 段 。 是 是 图, 必须 要 用 恰 当的 语 言 手段 或语 言 成 分来 组 织 话 语 。 说 话 人 在 说 3 话 语 标记 语 的语 用 功 能 分 析 出一 段话 表 明 自己 的 同时 , 也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着 受话 人对 话 语 主 已经 有很 多专 家 学者 们 探 讨 过 了话 语 标 记 语 的各 种 各 样 的语 用 要 信 息 的理 解 和 接 受 。 说话 人 主要 是 通 过 话 语 标 记 语 , 其 在 立 场 、 功 能 , 他 们 普 遍认 为话 语 标 记语 至 少 有 两种 功 能 : 篇, 念功 能 和 将 但 语 概 态 度 和情 感 等 方面 的信 息传 递 给 说 话 人 来 实 现 的 。 人 际 功 能 。 因为话 语 标 记 语 的 最主 要 作 用 还 是 帮助 交 际 双 方控 制 话 2 话 语 标 记 语存 在 的理 论 依 据 语 交 际。下 面 笔者 探 讨 下话 语标 记 语 的基 本 的 , 是最 重要 的两 种 功 也 D nS ebr D i r l n于 1 8 a pre 和 er eWio d s 9 6年联名出版 了 《 关联: 能: 交 语篇组织功能和元语言功能, 其中重点分析 的还是 元语用功能。 因 为 元语 言 功 能抽 象 但很 重 要 , 家没 有 给 予足 够 的关 注 和 重视 。 大 作者简介 : 杨伟(9 9 , , 17 一)男 湖北黄梅 人, 士研究生 , 硕 主要研究方 向为外国 31语 篇组织功能 语篇组织功能是话语标记语能够使人们把 . 语言 学及 应 用 语 言 学 。

谈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1)(精)

谈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1)(精)

谈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1)摘要: 本文就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进行了一些探讨。

先简要介绍了交际的推理特性、文本语境、最佳关联、语言的解释性使用等关联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阐述翻译作为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解释性相似的观点、文本分类作为关联向导、翻译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基于语境的问题。

我们认为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语用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关键词: 关联理论、语用翻译1.引言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关联理论发展起来的语用学翻译理论模式日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界的重视。

很可惜,在我国翻译界似乎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亦屈指可数。

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

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

因此,关联理论就成为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

(何自然,1997)事实上,语用翻译这个说法只是近十多年来才出现的。

它实质上是一种等效翻译,如Nida (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 和Newmark (1982)倡导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后来,Wilss (1982)等人还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

鉴于本文建立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之上,我们认为有必要首先简明地介绍一下关联理论中一些基本概念。

2.关联理论概说2.1. 交际的推理特性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

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

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语言。

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更好地顾及读者的认知,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用翻译;语用等效Abstract:Relevance to make theory holds that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needs to find out relevance through context and inference.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can be achieved on the premise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Relevance theory has become a guidance to pragmatic translation. The study onpragmatic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levance theory can make us comprehend source language better, find out relevance and illustrate the trivalent translation progress, which involves the writer of source language, translator and readers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is way the translator can identify well with thereaders‘ cognition of target language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 pragmatic translation; pragmatic equivalence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和话语标记语YouKnow的语用功能

关联理论和话语标记语YouKnow的语用功能

一、 话语标记语存在的理据
Sperber 和 Wilso n 在∀关联性 : 交际与认知# 的第二版后记中 , 明确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 即认知原则
[ 6] ( 第一原则 ) 和交际原则( 第二原则) 。 第一原则阐明了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本质属性 , 认为人类认知常常
与最大的关联性相吻合, 这是人类本身固有的认知模式。然而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 , 交际环境随时会发生
68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 30 卷
上述例句中前一部分分别用了 I t ho ug ht 、 seem 均表示模糊不确定的命题 , 为后文构成一个显性 的语用提示, 而由 You kno w 引出的下文则表示实际情况 , 修正了上文提供的话语信息。 2. 信息追加标记 ( additio n marker) 为了交际的成功进行 , 说话者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 经常会使用话语标记语预 示自己会补充新信息 , 或对上文作出进一步地解释说明 , 从而使话语更完整更明确。例如 : 例 3: A: What w ould yo u like to drink? B: I∃ d like t ea; you know , t ea is m y favor it e. 例 4: A: What is t he w eat her like to day? B: It∃ s sunny. You know it is really a good day. 3. 信息短缺标记 ( insuff iciency marker) 在具体的会话语境中 , 有时候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会故意省略一定的信息 , 或者不愿意清楚地对某一 情况进行陈述, 或不能直接向对方解释清楚时 , 话语标记语 Yo u know 可能暗示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有 弦 外之音, 言外之意 。如: 例 5: A: What are y ou doing recent ly? B: Um %y ou know % 例 6: You m ay m isunder st and me, y ou kno w % 例 5 和 6 两个句子显然不是完整的 , 说话人没有直接提供对方希望获得的信息 , 或故意留下一定的信 息空缺, 让对方进行猜测 , 此时 You know 所起的作用就是一种 信息短缺标记 ( insuf f iciency marker ) 。 再如 : 例 7: P rincess: Yo u %you∃ re a % an og re. Shrek: Oh you are ex pect ing P rincess charming. P rincess: Well, yes. Oh y ou kno w, t his is all w ro ng . You are not suppo sed t o be an og re. 根据例 7 所提供的语境, 我们可以作出判断, 此时 P rincess 的表情一定很尴尬、 吃惊。 Well、 yes、 Oh you know 再现了她的惊讶 , 一时语塞 , 欲言又止的复杂表情, 这表明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背景假设存在 差异 , 隐含和省略了许多额外信息 , 需要听话人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推测。 ( 二) 话轮监管标记( t urn g overnment marker) 许多研究表明, You know 对话轮有监控功能 , 具体的说 , 它在话轮接受、 话轮转换以及话轮保持等三 个方面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起话轮接受作用的 Yo u kno w 通常位于话语的起始位置 , 是一个话语导入 标记( int roduct ory marker) , 又称话语起始标记( initiat ion marker) , 目的在于说话者向听话者表示有话要 说。 例如: 例 8: You know , as a manager, I have t o do a lo t of w ork. 例 9: You know , t here was a v iolent t hunderst orm. 当 You know 位于话语中间时, 可以作为延缓话语( delaying ut t erance) 产出的手段, 为组织好后面的 话语争取更多的时间 , 显示自己的话还没有说完, 是维持现有话轮的重要手段。例如 : 例 10: T hey w ould cut t hrough som e of t hese %you know % undulat ing f ields. 例 11: T hen first, I, you see, yo u m ay meet a lot of new w ords in, %er %you know % in y ou first y ear % 然而倘若 You know 位于话语末尾时 , 它标记一个话语的结尾, 意味着说话者将转换话轮 , 等待听话 者的回应。如: T hat is my lif e in colleg e, y ou kno w. 但是有时听话者未必就此接替话语权 , 除非通过模 糊限制语 uhuh 、 mhm 等形式表达反馈。如: And f inally he w as drow ned in order to save t he kids, yo u know . 综上所述, You kno w 可以用于话语的起始、 中间和末尾位置 , 他们对话轮起着监管作用。从会话互 动和认知的角度看, 在任何位置的 You know 的功能都可解释为说话者利用话语标记语激发或引导听话 者的对话语的理解和推理。由于听者的理解推理和说话者的话语过程是同步进行的 , 话语标记语的适当

论文名称:话语标记语Well语用功能及其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翻译

论文名称:话语标记语Well语用功能及其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翻译

摘要本文基于一个多达680000 字的现代汉语小说语料库,研究了英语话语标记语well 的翻译。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并利用前人对话语标记语well 的研究成果,作者分析并归纳了查尔斯·狄更斯的英语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出现在对话里作为话语标记语的well 的语用功能。

本文从译语是否传递了源语中well 的语用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张谷若的汉语译文,发现作为话语标记语的well 在不用话语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张使用了各种汉语叹词及话语标记语来翻译well,译文基本上传递了源语中well 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well,言外功能,话语结构, 修饰语,言语行为IIIAbstractThis thesis is a corpus-based research int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well with a corpus of Chinese novels of modern times with over 680,000 characters. On the basis of the Speech Act theory and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marker well, the present study has identified and classified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well in the utterances of the English novel David Copperfield by Charles Dickens. The translations of Zhang are analysis to see whether they retain the specific illocutionary function carried by well in the source text.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discourse marker well fulfills various illocutionary functions in different utterance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various Chinese interjections and discourse markers have been adopted in Zhang’s rendering most of which have fully conveyed the same illocutionary function as in the source language.Key words: discourse markers, well, illocutionary function, frame, qualifier, speech actII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与翻译

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与翻译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与翻译中北大学/史钰敏 黄远鹏【摘要】话语标记语的翻译在实现话语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Hatim和Mason的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以美剧《绝望的主妇》字幕中的话语标记语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话语标记语well在语料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 语篇分析理论 语用功能 Well一、引言上个世纪70年代,学者们开始了对话语标记的研究,后来话语标记逐渐成为话语分析、语用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由于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同,因此什么是话语标记,各家说法不一。

英语中常常把and,but,so,or,because,then,now,therefore,well,however,oh,you know,I mean等词和词组看做是话语标记。

二、话语标记语的定义及特征国内对话语标记的研究较晚。

上世纪80年代国外对话语标记的研究日益成熟,并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以Deborah Schiffrin、Bruce Fraser以及Diane Blakemore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Schiffrin(1987)认为,话语标记语被定义为依附在句子中的、非独立的、用来分割话语单元的话语成分,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Schiffrin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十一种话语标记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话语标记语具有指向功能,通过这种功能能够促进话语的连贯。

Fraser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话语标记语的代表人物。

Fraser(1990)形象地将话语标记语比喻成话语成分之间的“粘合剂”。

他认为话语标记语在句法研究方面不是独立的语法范畴;在语义研究方面具有核心意义;而其功能主要是语用方面的,并且对上下文的理解起着某种制约作用。

Blakemore(2002)是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研究话语标记语的,但她并没有给话语标记下定义。

她认为关联原则制约着听者对上下文连贯的理解,而听者对连贯的直觉是为了寻求关联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J O URNAL O F Q I NGHA I JUN I O R TEACHERS ’COLL EGE(Educa ti on Sc i ence) 2008年第3期No3.2008 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梁 爽(1957-),女,河北束鹿人,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文章编号:1007-0117(2008)03-0081-03从关联理论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梁 爽(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8) 摘 要: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话语标记语在会话互动中语用意义的多样性及其对它的翻译。

由于话语标记语的多样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不同的话语标记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目的语的等效表达及灵活处理,以便译出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和达到话语的连贯性及逻辑性。

关键词:关联理论;话语标记语;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4.2 文献标识码:A 一、关联理论与话语标记语Sperber 和W ils on 在1986年提出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1],他们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并从认知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特点与过程出发,将交际当作是一种认知活动,认为人类的认知有一个总的目标,既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就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最为关联的信息上。

根据该理论,说话者一般总会最大程度地表达话语信息,以便让对方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代价,为此说话者便会制约听话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找。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有理由相信,听话者会选择恰当的语境假设,并在不需要他提出额外帮助的情况下得出恰当的结论,否则说话者就会通过某种形式去制约或引导听话者对该话语的理解,获知所期待的信息。

使用话语标记语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语言机制。

话语标记语(D iscourse Marker )是指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的词(如:and,s o,but,however )或短语(如:after all,in conclusi on,on the contrary ),有时还有小句(如:I believe,youknow,Imean )。

其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听话者对语句、交际情景中各种因素之间连贯关系的理解过程,对话语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且作用非常丰富。

话语标记语也是一种连贯指示语(coherence in 2dicat ors ),主要是对话语的整体连贯起着重要作用,它不涉及话语命题意义(p r opositi onal meaning ),而在语用层次上起作用[2]。

它会对听话者的话语理解产生制约,即说话者希望使用这样的标记语表明话语各个部分之间的语用关系,以便对听话者的话语理解进行引导,使其对话语的理解尽可能与说话者的意图一致。

二、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话语标记语对理解话语结构和用意很有帮助,它可以使句子表达的命题或由这些命题引起的言语行为更明晰化且不改变句子表达的意义。

由此可见,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有制约作用,它具有表情、表义等功能,在话语中不影响命题的真值条件,但对听话人在辨认两个话语构成部分之间的连贯关系时起着重要的作用[3]。

话语标记语表达的不是结构上的或者概念上的意义,而是为人们理解话语指出一定的方向,制约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使话语表达的命题更明晰化,使话语中的各个命题・18・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之间变得更连贯,更能表达一定的言语行为。

下面分别讨论一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一)语篇构建功能从语篇角度看,话语标记语不仅可以起到局部的连贯作用,即表示邻近语对或两个语句之间的连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可以起整体的连贯作用,即表示该话语与前面或后面语篇之间的深层联系。

在语篇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二)对言语行为有强化及弱化功能所谓强化,就是在不拓展新的思考角度的前提下,通过对原话语的补充、说明,突出说话人的观点、立场、认识或看法。

所谓弱化,就是话语标记语通过表明相关言语行为的内容与话语主题关联不大,从而达到弱化其语力以避免对听话人面子可能的威胁或带来的不快。

例如:(1)Let ’s p lay another ga me,shall we?(2)That ’s my brush,isn ’t it?(3)I f I ’m not wr ong,the book was lent t o Eliza last week .(4)The boss,it see m s t o me,has been f ooling us .例(1)、(2)是在祈使句、陈述句等主干句后面增加一个肯(否)定疑问尾句,以减弱由于命令、建议、陈述等言语行为可能给听话人带来的不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交际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都会对听话人的面子构成威胁,这类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就是减弱这些言语行为的语力,从而缓和其对听话人面子的潜在威胁。

例(3)、(4)是通过表达说话人对断言命题内容有效性的怀疑来减弱断言的语力(即要求对方接受断言内容)的。

(三)修正、延缓、信息短缺功能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话语的延缓、迟疑、信息短缺、修正等现象。

标记语可以起到使话语延缓、迟疑及弥补和修正的功能。

例如:(5)你误会了,其实……这个句子显然是不完整的,说话人没有直接提供对方希望获取的信息,或故意留下一定的信息空缺,让对方进行推测。

此时“其实”所起的作用就是一种“信息短缺标记语”。

(6)A:Does she have any hobby?B:A s I know,she p lays the vi olin,I mean,the vi ola,really well .在此例中“I mean ”话语标记语对口误“vi olin ”进行了自我修正。

(7)Jeanne:Oh,come,Mathilde,surely you cantell an old friend .Mathilde:W ell,…well,it was all because of that necklace .例(7)中的Mathilde 因丢失了Jeanne 的一条项链而借债买了一条项链还给对方,为了偿还债务而含辛茹苦地工作了整整十年。

如今见到惜日的旧友,不好意思提及往事而显羞涩,言辞犹豫。

句中的“well ”就起到了这种语用功能,表示说话人因某种原因显得陈词犹豫,从而隐含“言外之意”。

如果Mathilde 开门见山直言“It was because of that neck 2lace ”,效果自然会大不一样,势必影响双方的人际关系[4]。

由此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在交际过程中被人们大量使用是因为它们在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语用功能。

同一个标记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就会传达不同的语用意义,因此对它们进行翻译时应该引起注意。

三、语用标记语的英汉翻译从以上讨论可见,话语标记语在言语行为中起着语用功能,那么,在翻译实践中如何翻译话语标记语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正确、准确理解其在语境中的语用意义是关键,译者要达到真正领会原文的神韵,翻译才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在翻译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注意逻辑关系英汉语篇成分之间的关系都存在显性和隐性的关系,英语使用显性关系多,而汉语则使用隐性关系居多。

汉语使用标记语的频率远不如英语,汉语表达话语之间各种关系的方式中更多依靠先后序列关系,从而无须加上话语标记语。

我们通过下列例子不难看出英汉不同语言的话语标记语。

例如:(8)He didn ’t come t o class yesterday f or he wasill .(译文:他昨天没有上学,他生病了。

)(9)你去,我就去。

(英译文:I will g o if you go .)显然,(8)、(9)两个句中的前后话语之间隐含了某种逻辑关系。

(8)隐含了前后话语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译文中可以看出);(9)隐含了假设关系。

因此,翻译时,要注意两种语言使用标记语的差别情况,译出标记语所表示的语际间的逻辑关系。

(二)注意语用意义如果译者在翻译中只识别话语的命题内容而没有理解话语的命题态度、情感等,即隐含的“言外之意”,就难以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从而导致翻译・28・梁 爽:从关联理论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E d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的失败。

因此,在翻译时,要充分理解话语标记语所表达的命题态度与语用意义。

(10)Peter is quite well-read.He’s even heard of Shakes peare.此句如果只按字面意思翻译:彼得读书很多,他甚至还听说过莎士比亚。

原文中的标记语“even”虽翻译了出来,但却不是说话者的真正语用目的,没有把说话者的真正情感表达出来,正确的应该是:彼得读的书真多啊,他还听说过莎士比亚呢。

此翻译把说话者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话人并不真正想说“彼得读书很多”,而恰好相反,是地道的反讽。

因此,汉译时应该在理解了原文的命题态度和说话人的语用用意的基础上,灵活使用一些语气词手段把原文的命题和语用用意表现出来,切忌在翻译时机械照搬[5]。

(三)注意语篇语气及连贯性译者要注意话语标记语与说话者的上下文保持语气连贯、内容连贯,能在标记语中透露出说话者的个性。

下面是名著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中的两个孩子的对话:(11)———You’re a coward and a pup.I’ll tellyou my big br other on you,and he can thrash you with his little finger,and I’ll make hi m do it,t oo.———W hat do I care f or your big br other?I’ve got a br other that’s bigger than he is;and,what’s more, he can thr ow hi m over that fence,t oo.———你是个胆小鬼,是个小狗。

我要到我大哥哥那儿告你,他只要拿小指头就能揍扁你。

我要叫他来收拾你。

———你当我怕你大哥哥?我有个哥哥比他还大,可厉害啦,还能一下把他摔过那道围墙哩。

这里的话语标记语“what’s more”,按字面意义是“更重要的是”也没有错,但是“可厉害了”的译文就显得与上下文的语篇语气比较协调,同时与儿童的话语连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