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武汉市生态现状研究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下武汉远城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城镇化下武汉远城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城镇化下武汉远城区生态环境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推进的城镇化战略,其目标是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构建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

作为武汉市的远郊区域,远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和人口聚集等诸多挑战。

因此,针对远城区的生态环境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究新型城镇化下武汉远城区的生态环境评价及其发展路径。

通过对远城区生态环境的评价,确定其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具体包括:1. 定量分析远城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特征,明确其生态环境问题和瓶颈,找出限制远城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 评估新型城镇化对远城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找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3. 构建远城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实现可持续性。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武汉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远城区的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三、研究内容1. 远城区生态环境评价通过对远城区生态环境的定量评价,包括气候、水文、土地、植被、动物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确定其生态环境问题和瓶颈。

2.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城镇化对远城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为远城区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参考。

3. 远城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情况下,构建远城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定量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结合信息技术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远城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演变趋势。

五、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3 研究方法和框架1.4 论文结构第二章远城区生态环境评价2.1 研究区域的特点和现状2.2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3 定量分析远城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演变趋势第三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3.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3.2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第四章远城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4.1 路径和模式的构建4.2 建立远城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4.3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结论5.2 展望未来研究六、预期成果1. 构建一套适用于远城区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演变趋势。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和 框 架 .通 过 6 步 骤 来 完 成 生 态城 市 指 标 体 系 的选 取 :( ) 定 个 1确
生 态 城 市 发 展 目标 ; () 定 指 标 分 类 框 架 ;( ) 定 指 标 选 取 标 2确 3确
本 文 旨在 介 绍 中 国城 市科 学 研 究 会 开展 的生 态 城 市 指标 体 系 构 建项 目最 新 进展 。本 指 标体 系充 分 参 考 著 名 国际 机 构 和 中 国各 部 委制 定 的 指标 体 系 ,采 用德 尔菲 法 意 见 征询 、专 家 小 组讨 论 案例 城 市 实 践等 多种 方 式 ,确 定 生 态 城市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通 过 综 合研 究 ,确 定 资源 节 约 、环境 友 好 、经 济持 续 、社 会 和 谐 、创 新 引领 5 目标层 水 资源 、能源 等2 个 专题 ,3 个 定 量指 标 9 个 8 6 个
特 别 关 注
T S eci cu he p al Fo s
■ 项 目背景
生态城 市指标体 系构建 与生态城市示范评 价
中国城 市科 学研 究 会研 究 项 目— — 《 态城 市 指标 体 系构 生
举行 的第 七 届 国 际绿 色 建 筑 与建 筑 节 能 大 会 上 举 行 了 生态 城 市 指 标 体 系构 建 与 生态 城 市 示范 评 价 年度 成 果 发 布会 ( 0 O 2 1 一 2 1 )” 。 中国城 科 会 秘 书长 李 迅 介 绍 了该 课 题 的 立题 背 景 及 01 研 究进 展 .课题 组 李 海 龙 博 士 和刘 琰 助 理 研 究 员分 别介 绍 了 生 态城 市指 标体 系 和生 态城 市示 范 案例 ( 期特 约 刊 登 )。 本
1 生 态城 市 指标体 系构 建 方法 与特 点

武汉生态发展调研报告题目

武汉生态发展调研报告题目

武汉生态发展调研报告题目武汉生态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生态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在生态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旨在对武汉的生态发展进行调研,以了解其取得的成果、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生态环境的现状1. 空气质量:近年来,武汉市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限制车辆污染排放、提高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加强绿地覆盖等措施,武汉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实现了PM2.5浓度的大幅度降低。

2. 水资源: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武汉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武汉面临着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例如,水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生物多样性: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然而,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破坏和威胁。

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断减少,某些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受到严重影响。

三、生态发展的成果1. 城市绿化:武汉市大力推动城市绿化,通过建设公园、绿地和植树造林等行动,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垃圾分类:武汉市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和设立垃圾分类收集点等措施,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生态保护区建设:武汉市建立了多个生态保护区,包括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了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维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四、生态发展面临的挑战1. 城市化进程:武汉市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给生态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例如土地资源的消耗、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2. 污染治理:尽管在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武汉市仍面临着污染治理的长期挑战。

特别是水污染治理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3. 社会参与度:武汉市的生态发展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意识改变,但目前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市城市化探究

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市城市化探究

∑j 1 3 毗
毗 j
第 i项 指 标 的 最
逐步成为城市 问题研究 的重要 内容 。印度学者查 英从人 口比
例 、 口密 度 、 口规 模 和 城 市 之 间 的平 均 距 离 四 个 方 面 分 析 人 人
其 中:广 第 i项指 标 的比较数值 ;, F F _人 口城市化 指数 ;


理谂视野
基 于生态足 迹 的武 汉市城 市化探 究
邵艳 红
( 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 科学学院, 华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9
【 摘 要 】 生 态 足 迹模 型可 定量 反 映 城 市 人 类 活 动对 自然环 境 产 生 的 压 力 和 影 响 程 度 , 为城 市生 态 系统 研 究提 供 了新 的 思 路
F_经 济 城 市化 指 数 ; 生 活 方 式 城 市化 指 数 ; 一地 域 景 观 『_ 一 城 市化指 数; 厂 第 i指 标 的 实 际 数 值 ;
了城 市化水平 ; 国学者林疏鹏等运用人 口、 济、 我 经 社会和居住 环境 4 2 类 2个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 ;张耕 田从人 口集聚规模
全面高速 发展的 同时, 城市化 也直接 导致周边地 区资源 、 能源 了四 个测 度 的计 算 公 式 , 别 为 : 分 的大量耗竭 , 使环境 与生态系 统遭 到一 定程 度的破坏 , 为区域
可 持 续发 展 带 来 了严 峻挑 战 。如 何 度 量 并处 理 城 市 化 发 展 与 自
4 .

Wi


. L 一

然环境之 问的相关关系就成为城市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主J 毗
1 / . 3 !』 一 \ _ _ 1 / 7 F. 一些 L \

中法武汉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解读

中法武汉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解读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低碳交通 住区热岛效应 绿色建筑 空气环境质量
社会经济和产 业发展
规划定位 及目标
文化及城市空 间特色
低碳专题
能源基础 设施规划
垃圾处理
资源环境 承载力及生物
多样性
绿色交通 系统
水生态 环境保护
绿色建筑
[初步框架修正] 通过技术团队的多次对接,进行层层整合,初步筛选出44个指标 通过两轮问卷调查法,综合评判各指标重要程度,逐步取得相对一致的预测结果
汉江 Riviere Han
【Part 1】
构建与量化
后官湖 Lac Houguan
[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寻求城乡规划领域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结合点,能系统指导规划编制及后续 实施建设。 (2)个性化原则 在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前提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指标体系要结合地方特色解决 资源和环境问题。 (3)可拓展原则 生态城指标体系立足于总体规划层面,同时考虑指标能在城市设计、控规等各个层 次上予以分解。
政考核性 质的 规划标准指标(沈清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基)
评 价 体 系 , 其 深圳光明新区绿色城 30
目 的 是 为 了 有 市建设指标体系
效加强总体规
划 实 效 , 作 为 无锡太湖新城生态城 21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指标体系
成 果 的 组 成 部 生态城市综合指标体 64
分。
系(黄光宇)
[指标因子的选取] 编制阶段树立了“指标统领”的指导思想 目标体系
”“生态型城市”基数指标
“资源节约"类指标
“环境友好”类指标
经济可持续 社会和谐 科技创新 文化融合
土地集约利用 水资源 能源 废弃物

武汉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构建与保护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构建与保护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构建与保护对策研究2013-11-03[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武汉城市规模剧增,建设用地不断蔓延,山水生态空间不断遭受侵蚀,生态廊道被阻隔。

为保护生态空间资源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武汉市基于GIS平台的城市生态适应性评价等研究,提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并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三区,制定相应的分区空间管制政策,以引导城镇空间的有序拓展。

[关键词]生态空间体系空间管制政策武汉市21世纪,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建设的潮流。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同时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已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高度。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相放,城乡空间在急剧的变化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以牺牲生态空间和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一系列问题。

在国家两型社会发展战略的统领下,构建城市生态空间体系、保护生态空间资源环境,成为武汉建设生态城市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

1 国际生态空间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趋势1.1 生态空间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关于城市生态空间体系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系统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但其所依托的生态规划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生态规划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6世纪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18世纪-19世纪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田园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和赖特的“广亩城”。

20世纪初,生态学开始与城市规划、景园设计等学科全方位融合,格迪斯等人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乡建设的研充奠定了生态规划的基础。

20世己60年代后,以《赠长的极限》为代表,生态学与规划学科的融合日趋加快,麦克哈格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更是掀起生态规划思想的热潮。

武汉城市生态系统

武汉城市生态系统

武汉生态城市建设【摘要】真正的生态城市,是以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构建起一个持续、高效、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下面我以武汉为例,来简要分析武汉的城市生态系统。

关键字:武汉、生态城市、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评价一、简析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城市神态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这里的生物主要是人,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是城市的主体。

2)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它是以人的社会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但它仍然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是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3)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依赖性。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每一个城市都不断地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进行大量的物质、能源,输出产品和废弃物。

城市生态系统的状况与周边的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

4) 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完整性,导致了其的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仅使人类自身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还因此导致了自然生态的非正常变化。

二、武汉自然环境分析地域分析: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 4T -115 ° 05 , 北纬29° 58’ -31 ° 22'。

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镇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乡李冲村。

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

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

生态环境分析:1 、水域:全境水域面积2217.6 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 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武汉市为例
三 产 业 逐 步 外 迁 , 展 方 向 有 着 明 显 的 主 次 差 异 。 同 时各 级 地 方 扩 政 府 追 求 本 级 利 益 的 自主 意 识 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提 高 了武 汉 市 城 市 化水平 。
城 市 化 进 程 对 城 市 大 气 环 境 的 影 响 主要 为 : 生 城 市 热 岛效 产 应 和 城 市 增 温 现 象 ; 大 气 中 排 放 二 氧 化 碳 和 氮 氧 化 物 等 有 害 向 气 体 , 成 城 市 大 气 环 境 污 染 ; 生 “ 岛 一 湿 岛 ” 象 。此 外 , 造 产 干 现
境 的 良性 互 动 , 们 必 须 走 “ 集 中 、 分 散 ” 人 口 适 度 集 中 与 我 小 大 的 分 散 有 机 统 一 的 道 路 。 人 口 向 城 市 适 度 集 中 , 小 集 中 ” 其 土 即“ ,
一 部 分 固体 垃 圾 直 接 丢 弃 , 接 的 危 害 了 土 壤 环 境 。 直 22 .4 城 市 化 对 生 物 环 境 的 影 响 .
运 行 的 污 水 处 理 厂 仅 有 两 座 , 有 3 城 镇 生 活 污 水 被 处 理 , 仅 7 其
1 武 汉 市 城 市 化 与 生 态 环 境 的 现 状 分 析 武 汉 市 总体 生 态 环 境 水 平 较 低 , 城 市 化 水 平 相 比处 在 滞 后 与 他直 接排放到河 道 中。 22 . 2 城 市 化 对 大 气 环 境 的 影 响 .
大 幅度上升 。 223 城 市 化 对 土 地 环 境 的 影 响 . .
在 城 市 用 地 不 断 扩 张 的过 程 中 , 合 理 的 土 地 利 用 加 剧 水 土 不
源 、 境 和 经 济 之 间 的 协 调 性 较 差 , 成 自然 生 态 景 观 强 烈 萎 环 造 缩 , 坏 了城市化 与生态环 境的平衡 。 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L主 王
Ⅸ £ }

t mi

值 ( D G P) 氧化 =
后 在 目 内
* * K 日 日 可
碟 排 放 2 5年 F降 40% ~45 。 00 % 究 蚺 潮
建 水 较 为领 先 的城 市 中选取 . 以便 通过 刘 _ ,拉 武汉市 现咱±怠 城市建 设中的 不足 r - 北京 自2 0 年实 施 04 则 和详细 的 成 型阶段 。 海作 全 经 济文 化重 锁 20年遘 03 海
彭建东 陈 洁
P n J e g i d an on g Ch n J e l e
中图分 类 号
文 献标 识 码
rj }4 L 2 i

1 研究背景
碹若我 目城市 化进程 不断加 深.城市 在过 高速发展 过程 中暴本出亲 的生态 艟 问 题 起人 *注。 目前目 内大多数 城市郭 遵渐
1 去掉 一些 目前 未进行 统} 或 法谨 过 - _ 有统 计 资料 算 的指 标选 项 如 应 实施 强 制1 清洁 生 产 【 过骑 收的 例 、单 位工 业 通 增加 值新 鲜 水耗 、农 业潜 水 有效 利月 系数 等
于 此娄
3 研究步骤
31 现状 数 据
现 状 评 价 、 指 出 不 足 并 提 出 赢 繁。
海 ± 型 城市建 设进行 , 较为深 ^的研 究 市 发展 的步伐。
甘 博会 的举办 进一步促 进 , 海朝着 生态型 城 上 自2 0 年 来 深 g 就 实 施 恕 优 先 垃 0 4 l
略 , 出 奇 ± 态 市 建 没 、 定 生态 拧制 线 、
城 乡规划 ・ 园林 景观
Ur n P n i Ga e sL nsa e a l n g・ r n a dcp b a n d
基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武汉市生态现状研究
R viw c -on ii n W uh n B s d on E o— i n i a or y t e e on E o- c dt on i a a e c ct I d c t S sem y
减 的 目 如 T -
并 向新 加 坡等 内 外先 进城 市学
谴 过 目 家 环 境 保 护 模 范 城 r 、 S
深 先后
目 京 卫 生
城市

荣获
中 十 佳 绿 色城 市

家 态 林 范城 市 ’、保 护 奥氧层 示 范 市 等荣 誉。 综上所 进 , 京、 北 海、深 圳=市 发展 成 就 在国 内有 日 睹,同 也是我 目走存 圭怠城 市 其 建 设前列 的大城 市,目 此本次研 选取 这三十 较 发 选 城 市与武 市衄状 进行 。
过 目 家 日林 城 市 验 收 20 年 有 学 者 就 盯 05
*娃
^学 & 日

武涩 城市 型
i 家确 的 首个 试骑 F.
‘ 资源 节约
体 规 提出特 北 京 起步 阶段步 ^
环境友 好型社 会
确将资 节约 *探 索,世
建 设成 生 城 市 目 标。 月时还 制 7建设的原 表. 目 刚 前
女 《 目 t 0
开 始朝着集 约化、 生态化、 捞凋化 的方向 发展。 存哥 本哈根 举行的 世界能源 大会 .我 政府承 谱 2 2 年单 位 目内生 O0
掀拉 股生 态城市
2 2 对 比城 市 的选 取 在选取 城 市时 ,±要考 虑在经 济 城 市
2 根 据研 究纳 ^辑 城市 境 统计公 报 中的

数 据 来 源 为 《2 8 中 目 城 市 统 计 年 O 年 0 鉴 ,、 { 0 8 2 0 全 城 市环 境管理 综 台 计公 报、 年 度报 告 、 北 京、上 海、深 圳、 武汉口市 艟统 及 * 的京 深 识 口 官方 站公布 地 的 数据 。2 0 年 公布 的各 项 意 现状 指标 数怕 08
柏 黄统计 指标。 如 建 成 绿地 率、万 ^拥 城市 境基础 设施建 设丰年 完成
有公交 牟数
投资额 等。
3 纳 ^ 年 ± 态城 市 研 究 普遍 关注 的
盘表 1 口 所
l 5 『 ∞ 2

3 2 指 标 极重 的 确 定
确 定指标权 法 般 井 ± 观 赋 杈 和
2 研 究 方 法 21 指标 项 的 选取 本文所列 指标 项丰要H 目家 ±恋市建 设指 标 所驯 的 1 项指 标 基础 ,根 据研 究过 程中 9 遇 到的实际 情况进 行增减。 且遵榍 其分类准 则 , 把 指标项分 箍济 发展、生 态 境 状况和社 会进 步 =种娄型 。对 ? 目家 态 市建设 指标 , 行增 进
与 环境 友好作 建 设 主题。 武汉 市 自 0 3 2 0 年起 开 展7 列生态 城市建设 方 行 7武汉 城市生 态 境窑 研究 、武 市 城市 气候 善与 宜居 磕优化研 究等多 A方向 的课题 研 究。丰研 究的 目的,在 通过与 n个目 内发选 城讳 的数槲 比较分析 ,得 出武 市 生态城市 建设
镕 ∞ { 句
指 标 如 R &D 费 占GD 经 PM重 、
¨ 等 例
文…行
文 章编 号
# 要

】} 79 (1 c 3 3X 2 1—
t 一 女# # № * 女
由 于本 i 竞选取 城市 中 海、 深圳 和 F f 武双皆 非强制 l 采暖地 ,欹 呆暖地 集中供 f e 热 普厦率 驶不 十承月。
o’ — 0_二 I 。0 一 — _ _ 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