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区域经济研究三十年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147)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147)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

小李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部分材料,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政治创新)在当时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经济创新)货币变化(民族关系创新)夏商周以来中原民族往往看不起周边少数民族,把他们称为“夷”、“蛮”或“狄”。

但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1)上述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2)请写出第2、3、4 图中货币的名称。

图2、3 两种货币形状和过去比有什么好处?图4 货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你认为货币方面还会有怎样的创新?(3)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请举出唐朝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史实。

【答案】(1)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强调以才能为标准。

(2)半两钱、五铢钱和交子;便于携带和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出现电子货币。

(3)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文成公主入藏、册封南召首领等。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2)结合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纸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形成。

关于史实结合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92.连线题秦汉时期建立、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格局三国两晋南北朝开放革新的时代隋唐时期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宋元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商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权元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答案】【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其特征是建立、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格局;中国历史在三国时期出现了魏、蜀、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对外开放、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展,造就出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开放革新最能体现隋唐的时代特点;宋元时期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政权等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时战时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而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由于商都殷墟出士了大量的甲骨文,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较成熟的上古文字,基本具备汉字的结构,因此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证实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第一个统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一秦朝;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元军灭掉南宋,统一全国,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封建政权。

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照墙研究综述

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照墙研究综述
考古。
8 7
表 1
地区发年 地点 掘份
照墙题材的配置方式 ,敦煌佛爷庙湾西 8 —・ ]4 3 t 《 晋画像砖 墓》孙彦的《 、 河西 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 》分别 ,
进行 了简单 的总结 。
再进行 型式划分 , 照墙 分为曹魏 至西晋 中期 、 将 西晋 晚期
墙。截至 2 1 年 8 , 01 月 河西 地区已刊布 的带有照墙墓葬有
不少学者 的关注。这方 面值得提到 的是 19 年 出版 的《 98 佛 爷庙 湾西晋 画像砖墓》 这本报 告 , 墓葬介 绍 中照墙是描 在 述 的重点 内容 , 图清晰 , 线 为研究工作提供便利佣 。之后 陆 续也有 出版专 门图册 , 2 0 如 0 0年重庆 出版社 出版的“ 中国 古代壁 画精华 丛书” 出版河西地 区魏晋 十六 国时期 画像 有
第2 7卷 第 2期
21 0 2年 2月
乐 山 师范 学 院学 报
J u a o eh nT a h r olg o r l f s a e c esC l e n L e
Vo .7. . 12 No2
F b2 1 e .0 2
河 西 地 区 魏 晋 十 六 国 t 期 照 墙 xt 综 述 O- O- 究
14 ~ 9 4年 :9 4年甘肃发掘 的第 一座魏晋十六 国 94 19 14
时期的翟宗盈墓中就有照墙。在简报中, 将其称为‘ 壁’ 。 砖 , 田 嘲铊 15 年 在酒泉下河清 发现 的 M1M2 96 、 4上 的照墙 ,被称 为 “ 壁”] 武威 雷台汉墓 中将其称为“ 檐 1 2 。 照壁 ”在 《 , 河西 出土 汉晋绘画简述》 中称 “ 门楼 式照墙 ” 18 年 《 阳。 9 5 嘉峪关壁画 墓》 8座墓 中 , 的 称其 为“ 门楼” 并认 为“ , 门楼这 种建筑造 型是 象征墓 主人生前居 宅 , 概与 防守 御敌 的楼橹 ( 大 或望 楼) 一类 建筑有关 ” 。1 9 9 4年《 敦煌祁 家湾一西晋 十六国 墓葬发掘报告》 中使用照墙一词 , 以后沿用成 固定称 呼。另 有学者在对河 西地区魏晋十六 国墓葬进行分期 研究 , 或者 对绘 画、 画像砖材料进行研究时 , 附带涉及部分照墙材料 。 从 以上材料可 以看 出 , 这一 阶段对 于照墙没有给予应 有 的重视 , 在定名问题上仍然具有随意性 , 研究上并未引起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壁画墓出行题材的类型与演变研究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壁画墓出行题材的类型与演变研究

2020·03图1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鞍马图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河西走廊从东到西在以武威、张掖、酒泉和嘉峪关、敦煌为中心的四个区域内,发现汉代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58座,在历经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墓室壁画与壁画砖其形制和壁画内容再现了河西地区人们的风土人情、生活生产和礼仪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视礼仪文化,尤其是对出行有着严格的规制,河西魏晋壁画墓以百姓生活为主题的壁画砖反映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真实状态,为探究魏晋河西地区出行文化提供依据。

早在商周晚期我国就出现了车马形象的岩画、甲骨文以及车马坑的车马遗骸[1],商代时期的车马埋葬制度衰弱,春秋战国以来绘于器物之上的车马出行图开始在墓葬壁画中出现,表达墓主对死后生活的期望。

1973年咸阳3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了目前最早的宫殿建筑成组长卷壁画《车马出行图》[2]。

西汉以后壁画墓兴起,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河南永城柿园汉墓[3]为最早的壁画墓,但是此墓壁画中没有出现出行题材,直到东汉时期出行题材才在壁画墓中广泛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行图像在壁画墓中开始逐渐减少,河西地区作为汉文化的承传地,很好地保留这一传统并呈现地域特征。

1944年敦煌翟宗盈墓发现后,夏鼐在《敦煌考古漫记》将此墓定为东汉晚期至晋初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考古发现范围不断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分布从最初的酒泉、嘉峪关、敦煌扩大到高台、民乐、永昌、武威、瓜州等地,遍及整个河西走廊。

出行侧重于与礼仪密切相关的表演活动,这些日常生活的微观变化和潮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甚至是精神气质。

通过对壁画中出行仪仗的规模和墓主的冠服特点与文献对照分析,考古工作者认为,壁画墓的墓主身份均为当地的世家豪族。

图像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挖掘图像从产生到流变乃至消失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想是美术史图像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各区域文化间具有相对较强的主导地位,墓葬图像更加强调时代性和地域性,从而使得艺术取向更加多元化并相互影响。

2024北京顺义七年级(上)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4北京顺义七年级(上)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4北京顺义初一(上)期末历史一、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以下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的是()A.头盖骨化石B.肿骨鹿化石C.灰烬层、烧石D.尖状器等石器2.以下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共同反映了()图1骨耜图2碳化稻粒图3猪纹陶钵图4人面鱼纹彩陶盆A.人类的起源B.原始农耕生活C.远古的传说D.早期国家产生3.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尧和舜B.炎帝和蚩尤C.炎帝和黄帝D.黄帝和蚩尤4.李红在小组学习中汇报了“盘庚迁殷”和“武王伐纣”的故事。

据此可知,他学习的是()A.夏朝的建立B.商朝的兴亡C.西周的统治D.东周的开始5.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上述材料说明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体现在()A.金属原料配比B.高温焙烧技术C.泥范制模方法D.纹饰雕刻技术6.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开始使用()A.青铜农具B.铁制农具C.石制农具D.木制农具7.下列史实中属于战国时期的是()A.平王东迁B.齐桓公称霸C.吴越争霸D.长平之战8.以下资料卡片是某同学摘录的商鞅变法内容。

这些措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A.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 .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D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9.它充分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是( ) A .灵渠B .都江堰C .大运河D .三峡工程10.如果有机会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阳使用的货币应是( )A .蚁鼻钱B .刀币C .半两钱D .布币11.秦始皇命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该措施( ) A .结束了争战的局面 B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C .拓展了秦朝的疆域D .有利于政令的推行12.有史学家评价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暴虐的特点。

魏晋之际河西走廊经济主体的演变

魏晋之际河西走廊经济主体的演变

魏晋之际河西走廊经济主体的演变《汉书・地理志》在谈到河西时说:“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看来终西汉之世,畜牧业还是河西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朝时就不同了,《资治通鉴》卷216说:“自(长安)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说陇右河西走廊是唐天宝年间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恐怕需要商榷;说比过去富裕,人烟稠密,农桑已成为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且较发达,应该是事实。

如此历史巨变固然是唐前期在陇右河西采取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也是漫长的历史演进的结果。

河西走廊的初步开发,应归功于汉武帝为断匈奴右臂,设置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与之相应的是徙民实边和大力开展军垦民屯。

全盛时这里有户六万余,一度相当繁荣。

不过,两汉之际马援在这里“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①,充其量也还是农牧参半。

而贾思勰竟不留余地说“马援以牧养发迹”②。

“羌祸”一起,河西大受影响,人户下降到西汉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二。

汉末战乱,河西同样惨遭破坏,极目凄凉,乃至敦煌二十余年不见太守。

河西走廊的再度崛起,并且转向以农业为主体,应是魏晋之际。

这与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和人口的增加密切相关。

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大都集中在曹魏时期,其中仓慈、徐邈、苏则和皇甫隆等人功不可没。

――――――――① 《后汉书》卷24《马援列传》。

② 《齐民要术》卷6《养牛、马、驴、骡》。

《三国志・魏书・仓慈传》载:“太和中,迁�趸吞�守。

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慈到,抑挫权右,抚循贫羸,甚得其理。

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

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其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看来仓慈出守敦煌后,其首要措施是贯彻曹操的重豪强兼并之法,维持社会的稳定,确保中外贸易的正常进行。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与中原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与中原

信弦魏晉南北朝時,華北戰事頻仍,中原板蕩,人民流離失所,大批流亡華南或河西等地,流亡華南者促成燦爛的「六朝文化」,避難河西者也促成輝煌數百年的「河西文化」。

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重要走廊河西,在今日甘肅省西部,是由西北往東南走向的狹長盆地,其間分佈了數十個大小綠洲,在西北一望無盡的廣瀚沙漠中,這些綠洲無疑是當地「牛奶與蜜」之地,就像一串燦爛奪目的寶石項鍊串聯在無垠大漠中,是連接中原與西域兩大文明圈的重要走廊,這個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成為日後孕育河西文化的溫床。

這條肥沃的狹長走廊,最早原非中國領土。

早在秦始皇一統天下時,河西尚屬「化外之地」,自秦至漢初,河西先後雜居著月氏、烏孫與日後的匈奴等游牧民族。

到西漢武帝時,河西尚為北方匈奴所領,也阻隔了中國與西域兩大文明區之間的接觸機會。

為此,漢武帝尚曾派遣張騫偷渡河西,以聯合西域各國制衡匈奴,然而張騫西行探險卻為匈奴發覺並將之囚禁長達十餘年。

公元121年,漢武帝備妥軍力,派大將霍去病率領「萬騎出隴西」征討匈奴河西之地,歷經數次戰役後,這塊尚待雕琢的璞玉地帶,才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河西成為漢朝版圖後,漢朝實行大量移民實邊政策,將大量的漢人移居此處,也充分利用當地的肥沃綠洲,為此處帶來了漢民族擅長的農業經濟,歷史上有名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也就是所謂的「河西四郡」,也在此時建立起來。

經過漢朝不斷開墾,到西漢平帝時,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河西四郡人口總計,戶數已達7萬1270戶,人口也達28萬多。

由於河西走廊肥沃的綠洲土壤,加上祁連山豐裕冰川融水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還有中原漢人的先進農耕技術隨移民引進,河西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漢文明也因此深植此境。

河西,原本只是樸素的玉石,在此後才真正被雕琢成一連串美麗的寶鑽項鍊,在大漠之中散發耀眼奪目的光輝。

尤其在東漢時代,河西的敦煌更是漢朝控制西域的前哨,為當時中西交通孔道的咽喉。

然經過大漢四百年,帝國政權傾覆,時序進入戰一個歷史上的分合勢力筅漢武帝曾派遣張騫偷渡河西走廊,以聯合西域各國制衡匈奴。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结构新探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结构新探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结构新探刘红军(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8(2)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构成,在诸政权的共同经营下,经济结构日趋完善。

随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工商兼备的多元化、完整合理的结构。

多元化合理的经济结构既保证了河西诸政权的稳定,又为河西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经济结构多元化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地区,政权林立、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烈,社会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但就是在这样杀伐相继、日事干戈的社会环境下,地处偏远的河西地区却具“独安”局面。

虽然该地区随民族争夺也几经政权更替,但更迭后的各政权大都利用了河西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采取外和诸邦,内励农桑的举措,实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各政权的多元化开发,既促使河西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也使得河西一带成了内地人民向往的乐土,连世家大豪也纷纷西迁,将河西地区作为他们理想的“遗种”之地。

河西地区的初步开发,应始于汉武帝抗击匈奴而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1]而此之前的河西地区,则是月氏、乌孙、氐、羌等少数民族的蕃息之地。

他们“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2]从而保持着“河西畜牧为天下饶”的局面。

随两汉移民实边和河西屯田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修泽开堰,大力夯实农业基础,河西地区开始由游牧区逐渐转变为新型的农牧并举区,从而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结构。

这样的转变既提高了自然经济的产值,也带动了河西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多元化格局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东汉明帝后期的河西地区由于“羌祸”和漠北匈奴的入侵,社会经济的发展曾出现过一度的衰落,乃至敦煌地区出现“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强多逆断绝,既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3]的局面。

从墓葬壁画资料看魏晋十六国河西世族生活

从墓葬壁画资料看魏晋十六国河西世族生活

从河西墓葬壁画资料看魏晋十六国河西世族生活刘芳摘要: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世族在政治经济上拥有很多的特权,其中五凉存在的一百多年,是他们势力得到极大发展的一段时期。

河西世族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作为基础,构成了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而这一时期的河西墓葬及壁画,不仅反映了世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反映了其各种生产生活场景。

关键词: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河西世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河西世族,其主体是凉州域内的地主阶级集团,又被称为“河西著姓”,史书称他们中某某为“累世官族”或“世为冠族”。

他们往往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袭,门第森严,这与分割性的世族经济相适应。

河西的豪强大族从西汉后期开始逐渐形成,经过魏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势力很强的特权阶层,他们左右河西的政局,以致其后立国于此的五凉政权的兴衰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

世家大族占据五凉时期的历史舞台中心,借助五凉政权保存了自己的家族、文化和政治势力,五凉政权则借助这个阶级而得以保据河西。

当时的世家大族,拥有许多的政治经济特权,拥有大片土地和财富,众多的佃客、部曲和奴婢,蓄养有成群的马、牛、羊等牲畜。

而河西魏晋墓葬壁画,是研究其的重要资料,真实的反映了他们出行、宴饮、居住等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场景。

一、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的政治魏晋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半世纪,是一个大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3世纪中叶以后,司马氏凭借实力统一了中国,可惜西晋的“太康之治”只是昙花一现。

西晋王朝的内乱外祸使其最终灭亡。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豪强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而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五凉政权。

河西地区相对比较稳定,河西大族的发展也比较稳定,并未因政权的更迭而丧失其地位和权势。

如敦煌张氏、令狐氏、汜氏、宋氏、索氏、段氏等。

魏初,河西诸郡“自号将军,更相攻击”[1],曹魏王朝管辖时,重建凉州,河西局势趋于稳定,采取以用人为中心治理河西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区域经济研究三十年刘红军近三十年是中国史学繁荣发展的三十年,也是魏晋十六国史研究繁荣发展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魏晋十六国史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深度不断加深,水平不断提高,出版、发行的著作也不断增多。

在这个大背景下,关于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区域经济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河西地区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及河西走廊在军事和中西交通上所占的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中央王朝和地方割据政权都十分重视对河西地区的开发,虽然其经济的发展随着政权的更替有高低起伏,即使在同一王朝或政权的统治下,前后也有兴衰差异,但在历史长河中,河西的开拓和发展始终是河西社会经济的主旋律。

而魏晋十六国时期经营河西地区诸政权又采取外和诸邦、内励农桑的举措,从而为河西地区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以此为前提的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人口、城市迅速发展,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加深,同时又与西域的交往不断加强,河西地区经济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一.农牧业对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经济的研究中,农牧业经济是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

出版和发表的著作也较多。

有吴廷桢、郭厚安《河西开发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赵向群《五凉史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贾小军《魏晋十六国河西社会生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柯友根《试论十六国时期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3)、符丽明《魏晋十六国北朝对河西的农业开发》(北朝研究1990.2)等。

柯友根通过对十六国时期北方经济的概况研究,提出这一时期虽然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但这种破坏是不平衡的。

他认为十六国时期经济发展可以用“破坏后又逐渐恢复,逆转时也有发展,停滞中也有发展”来概括。

但是,是总体上概括性的,并没有详细对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而吴廷桢、郭厚安《河西开发史》(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则从五凉政权的“保境安民”政策出发,以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免受中原战乱为前提,来说明当时河西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同时提出,当时河西经济持续发展与河西著姓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其中,提到诸政权劝科农桑、率先恢复农村经济、轻摇役、薄赋敛等政策,促使河西地区的农牧业经济繁荣发展。

而贾小军《魏晋十六国河西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也对该时期河西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做了详尽的研究,得出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发展具有以维持地方性割据政权统治宗旨的地域性,同时,诸政权又与外界联系交流密切,而这种交流与联系又带有明显的“掳掠”性质。

同样的观点在其《十六国时期河西农牧业经济的新发展》(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二十四卷第1期)中也有所体现。

有关五凉时期河西著姓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对河西地区整体经济产生影响方面的研究,武守志的《五凉政权与西州大姓》(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和陈琳国《十六国时期的坞堡壁垒与汉人大族豪姓经济》(历史研究晋阳学刊2007年第2期)。

陈琳国提出,十六国时期大族坞璧经济及其依附关系的发展对十六国封建化产生的影响,其作用不可低估。

而与此观点相近的有贾小军《五凉时期河西著姓经济发展略论》(甘肃农业2006年第9期),他提出著姓经济在河西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马文涛《魏晋河西地区庄园的农副业和手工业经济模式-以嘉峪关墓壁画为中心考察》(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十卷第3期)和孙彦《试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农具与农业生产-以河西走廊墓壁画为例》(《农业考古》,2010.4),则是以河西地区出现的墓葬壁画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得出河西地区农牧业出现繁荣景象的结论。

同时又为研究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其它经济的发展新增了史料和论据。

其他著作如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西晋十六国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齐陈骏《西北通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也对河西地区农牧经济发展状况做了相对完整的论述,而高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等只是宏观的对魏晋十六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概述,缺乏详细的论据和详实的史料,也没有做深入的探究。

二.手工业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手工业方面的著作相对较少,除前面提到的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两晋十六国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外,王晓晖在《试论五凉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甘肃高师学报 2001年第六卷第4期)一文中提出,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手工业发展并未因政局的多变而停顿,而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五凉特殊的形式和地位,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各政权和各地区两个方面。

其中,前凉、西凉、北凉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而前凉最为发达。

在手工业各部门中,纺织、建筑、冶铸业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同时造纸、酿酒、制陶等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而此时手工业的发展地域性特征比较突出,许多手工业部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其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此外,郭厚安《河西开发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从总体上将魏晋十六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虽然提及的手工业部门较多,但由于篇幅有限而不尽详实,而其它著作只是粗略的提及,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故关于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手工业方面的发展状况还有待我们发现和研究。

三.商业从商业的角度来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文章较多,但其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认为,魏晋十六国时期由于各民族间杀伐相继、社会动荡,河西地区的商业活动基本处于不发达或停滞衰落状态,既是有贸易活动,也主要是以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的交换,总体水平不高。

持此类的观点的代表性学者为朱和平,其著作为《试论十六国时期的商业及其特征》(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商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商人的队伍也十分复杂。

商品化农业中的种植业成为商品的主要来源,长途贩运日益成为商品的主要流通方式,而且由于豪族大姓的参与和各政权统治阶级的重视,商品中的高档消费品数量增加。

商业性城市也大量发展起来,城乡联系紧密,城乡商业网络以及中外交往日趋完善和频繁。

此外,当时还在商业交流频繁和商品集中的地区设有专门供商品交易的场所和管理机构。

持此观点的有郭厚安《河西开发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贾小军《魏晋十六国河西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等。

而赵向群《五凉史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李清凌《魏晋十六国北朝西北经济的经济开发思想》(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3月第2期)等也有所涉及。

另外,关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其它著作中也涉及对该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探讨。

如张河生《十六国时期的货币探讨》(甘肃钱币专辑1992年增刊)等。

四.人口、城市魏晋十六国时期是民族大融合和交流的时期,随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程度的加深,河西地区的总体经济出现多元化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多。

近年来有关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人口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相关论文有高荣《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人口》(西北人口2003年第2期)以及部分已出版的书刊杂志等。

据高荣先生研究表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人口已大大超过汉代鼎盛之时。

但是,在此百年的时间里,河西人口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稳定增长的。

如前凉时期由于战乱和饥荒,出现人口剧减的状况。

不过,由于河西走廊当时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丰饶,成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和流民移徙之区,故河西人口繁盛,当时河西民众除汉族外,还有诸多少数民族,如资虏、卢水胡、鲜卑等少数民族,而武威则是当时河西走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而关于流动人口方面的研究,流动人口的数量,各政权对其安置情况,及流动人口对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是各学者研究的重点。

另外,对该时期河西著姓所萌庇下的人口研究也略见成就。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关于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城市的发展状况的研究,除魏晋十六国史的文献记载和论述外,任重《十六国城市二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一文作了深入详尽的探讨,该文通过对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城市数量、规模以及性质的分析,得出十六国时期的城市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诸政权为巩固政权,加强对城市的控制。

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城市实行都督制和护军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以城市代郡县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论断,同时指出城市成为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人口直接变现为生产力,土地的开发程度、社会物质财富的提供程度完全系于从事生产的人口和民户数量,而上述相关文章通过对河西地区人口与城市发展状况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又为研究河西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多角度的研究和新观点的出现,相互支持,相互补证,共同构成史学界对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丰碑。

由于笔者个人能力所限,对近三十年来有关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发展状况的回顾和评述相对简略和不全面。

然而,纵观三十年来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经济研究趋向和成果。

笔者认为虽然在各个领域和方向均有学者涉足,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各位学者的研究大都只是孤立的,对单一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对影响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加以探究,也没有完整的、综合性的著作出现。

(二)关于自然环境对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方面的研究很少。

同时,有关游牧文化对汉族农业文化的严重挑战,两种文化撞击引起的后果方面分析研究也较少。

(三)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由于史料和出土文物等不足,致使研究出现不同的结论和趋向,而且分歧较大,同时论述较粗略。

(四)对河西地区区域经济结构方面的综合性探析的文章也相对较少,且不全面。

综上所述,关于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方面的研究留给我们的研究空间还很大,相信随着多元化的研究思路的拓展和相关史料的出现,在各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