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晋纪)(2)原文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晋纪)(8)原文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晋纪)(8)原文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晋纪)(8)原文司马亮想取得众人对他的喜爱之心,论次评定铲除杨骏的功劳,督将中有一千零八十一人分别被封了侯的爵位。

御史中丞傅咸写信给司马亮说:如今赏赐显赫盛大,震动了天地,是自古以来所不曾有过的。

没有功劳却可以得到奖赏,那么人人都希望国家有祸事,这就使灾祸的根源没有穷尽了。

开了这个头的人是东安公司马繇。

人们以为殿下您来到后,应当有所匡正、整饬,以法规来匡正政务,众人又有什么可发怒的理由呢?众人之所以动怒,原因在于不公正,而现在加倍论功行赏更甚于东安公,大家都很失望。

司马亮对于权势独断专行,傅咸又进谏说:杨骏有震动君王的权势,任用他的亲戚,这正是天下喧闹的原因。

您现在处于重要的地位,应当纠正杨骏的错误,沉静缄默,保养精神,有了大的事情就去维系、保持,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就不要去管。

我多次经过府上,看到官吏的车马把道路都堵塞了,这种众人争相趋附的状况应当停止。

另外,夏侯骏没有功劳却突然被越级提拔为少府,人们议论说,夏侯骏就因为是和您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所以才能有今天的地位,传闻远播四方,这并不是有益的事情。

司马亮一概听不进去。

贾后族兄车骑司马模、从舅右卫将军郭彰、女弟之子贾谧与楚王玮、东安王繇,并预国政。

贾后暴戾日甚,繇密谋废后,贾氏惮之。

繇兄东武公澹,素恶繇,屡谮之于太宰亮曰:繇专行诛赏,欲擅朝政。

庚戌,诏免繇官;又坐有悖言,废徒带方。

贾皇后同族哥哥、车骑司马贾模,贾皇后母亲的堂兄弟、可卫将军郭彰,贾皇后妹妹的儿子贾谧,与楚王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一起参与国政。

贾皇后的凶恶乖张一天比一天厉害。

司马繇秘密谋划要废掉贾皇后,贾氏很害怕。

司马繇的哥哥、东武公司马澹,平时就憎恨司马繇,多次在太宰司马亮面前诬陷司马繇说:司马繇擅自决定惩罚与赏赐,他这是要独揽朝政。

庚戌(二十七日),皇帝下诏书免去司马繇的官职,又因为有忤逆言论而获罪,被废黜迁徒到带方县。

于是贾谧、郭彰权势愈盛,宾客盈门。

谧虽骄奢而好学,喜延士大夫,郭彰、石崇、陆机、机弟云、和郁及荥阳潘岳、清河崔基、勃海欧阳建、兰陵缪征、京兆杜斌、挚虞、琅邪诸葛诠、弘农王粹、襄城杜育、南阳邹捷、齐国左思、沛国刘、周恢、安平牵秀、颖川陈、高阳许猛、彭城刘讷、中山刘舆、舆弟琨皆附于谧,号曰二十四友。

资治通鉴第八十卷(晋纪)(2)原文

资治通鉴第八十卷(晋纪)(2)原文

资治通鉴第八十卷(晋纪)(2)原文[9]六月,乙未(二十九日),东海王司马祗去世。

[10]秋,七月,丁酉朔,日有食之。

[10]秋季,七月,丁酉朔(初一),出现日食。

[11]诏选公卿以下女备六宫,有蔽匿者以不敬论;采择未毕,权禁天下嫁娶。

帝使杨后择之,后惟取洁白长大而舍其美者,帝爱卞氏女,欲留之。

后曰:卞氏三世后族,不可屈以卑位。

帝怒,乃自择之,中选者以绛纱系臂,公卿之女为三夫人、九嫔,二千石、将、校女补良人以下。

[11]晋武帝下诏,挑选公卿以下人家的女子补充六宫,有隐蔽藏匿的以不敬论处;挑选未结束时,暂时禁止天下嫁娶。

晋武帝让杨皇后去挑选美女,杨皇后只挑选肤洁白、身材修长的而舍弃了容貌美丽的女子。

晋武帝喜爱卞氏之女,想把她留下。

杨皇后说:卞氏是三代为皇后的家族,不能屈尊以就后宫的卑微地位。

晋武帝动了怒,就自己挑选,凡是中选的女子,就用深红色的纱巾系在臂上。

公卿之家的女子封为三夫人、九嫔;俸禄二千石的官员以及将校之女,补充良人以下的位置。

[12]九月,吴主悉封其子弟为十一王,王给三千兵,大赦。

[12]九月,吴主把他的十一个子侄都封了王,每个王都配备三千士兵。

大赦罪人。

[13]是岁,郑冲以寿光公罢。

[13]这一年,晋朝郑冲以奉光公的身分、地位免职。

[14]吴主爱姬遣人至市夺民物。

司市中郎将陈声素有宠于吴主,绳之以法。

姬诉于吴主,吴主怒,假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

[14]吴主的宠妾派人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一向受到吴主的宠幸,他依法处理了这件事。

吴主的宠妾向吴主诉说,吴主勃然大怒,借其他事情为由,烧红刀锯截断陈声的头颅,把他的身躯扔到四望下。

十年(甲午、274)十年(甲午,公元274年)[1]春,正月,乙未,日有食之。

[1]春季,正月,乙未(初二),出现日食。

[2]闰月,癸酉,寿光成公郑冲卒。

[2]闰月,癸酉(十一日),晋朝寿光成公郑冲去世。

[3]丁亥,诏曰:近世以来,多由内宠以登后妃,乱尊卑之序;自今不得以妾媵为正嫡。

资治通鉴第八十卷(晋纪)(12)原文

资治通鉴第八十卷(晋纪)(12)原文

资治通鉴第八十卷(晋纪)(12)原文吴主每宴群臣,咸令沈醉。

又置黄门郎十人为司过,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视谬言,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刑戮,小者记录为罪,或剥人面,或凿人眼。

由是上下离心,莫为尽力。

吴主每次宴会群臣都要把大臣们灌醉。

他设置了黄门郎十人,专门负责搜集大臣们的过失。

每次宴会结束以后,这十个人就向吴主汇报大臣们的过失,凡是大臣中有抵触的、说了错话的,都向吴主举报,严重的被判刑、处死,轻的也要当作罪状记录下来;有的被剥下脸上的皮,有的被挖去眼睛,因此朝廷上下人心相离,没有人肯为吴主尽力。

益州刺史王浚上疏曰:孙荒淫凶逆,宜速征伐。

若一旦死,更立贤主,则强敌也。

臣作船七年,日有配朽败;臣年七十,死亡无日。

三者一乘,则难图也。

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帝于是决意伐吴。

会安东将军王浑表孙欲北上,边戍皆戒严,朝廷乃更议明年出师。

王浚参军何攀奉使在洛,上疏称:必不敢出,宜因戒严,掩取甚易。

晋朝益州刺史王浚上疏说:孙荒淫,凶暴反常,应当迅速地征讨他。

如果一旦孙死了,吴国又立了一个贤明的君王,那么就成为我们的强敌了。

我造船已经七年,每天都有船因腐烂而毁坏;我年已七十,离死亡没有几天了。

这三点只要一有失误,那么伐吴的大事就难以实现。

我真诚地希望陛下不要失去机会。

晋武帝于是下定决心伐吴。

这时,安东针军王浑上表说,孙要北上,吴国边境地区已经戒备森严。

朝廷于是又商议明年再出后。

王浚的参军何攀奉命出使正在洛阳,他上疏说:孙必然不敢出兵,应当乘着吴国防备严密而突然袭击,这样更容易取胜。

杜预上表曰:自闰月以来,贼但敕严,下无兵上。

以埋势推之,贼之穷计,力不两完,必保夏口以东以延视息,无缘多兵西上,空其国都。

而陛下过听,便用委弃大计,纵敌患生,诚可惜也。

向使举而有败,勿举可也。

今事为之制,务从完牢,若或有成,则开太平之基,不成不过费损日月之间,何惜而不一试之!若当须后年,天时人事,不得如常,臣恐其更难也。

今有万安之举,无倾败之虑,臣心实了,不敢以暖昧之见自取后累,惟陛下察之旬月未报,预复上表曰:羊祜不先博谋于朝臣,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今朝臣多异同之议。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二卷(后晋纪)(2)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二卷(后晋纪)(2)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二卷(后晋纪)(2)原文[7]灵州戍将王彦忠据怀远城叛变,后晋高祖派供奉官齐延祚去招谕他投降;王彦忠投降了,齐延祚却把他杀了。

后晋高祖发怒,说道:朕登极以来,不曾失信于人,王彦忠已经打着旌旗仪仗出迎投降,齐延祚怎么能擅自把他杀了!便罢了齐延祚的官,重杖责打之后流放发配到远地。

议论的人还觉得对齐延祚不应当免除他的死刑。

[8]辛酉,册回鹘可汗仁美为奉化可汗。

[8]辛酉(十九日),后晋朝廷册立回鹘可汗仁美为奉化可汗。

[9]夏,四月,唐江王徐知证等请亦姓李;不许。

[9]夏季,四月,南唐江王徐知证等也请求改姓为李,南唐主李没有答应。

[10]辛巳,唐主祀南郊;癸未,大赦。

[10]辛巳(初十),南唐主祭祀南郊;癸未(十二日),实行大赦。

[11]梁太祖以来,军国大政,天子多与崇政、枢密使议,宰相受成命,行制敕,讲典故,治文事而已。

帝惩唐明宗之世安重诲专横,故即位之初,但命桑维翰兼枢密使。

及刘处让为枢密使,奏对多不称旨,会处让遭母丧,甲申,废枢密院,以印付中书,院事皆委宰相分判。

以副使张从恩为宣徽使,直学士仓部郎中司徒诩、工部郎中颜并罢守本官。

然勋臣近习不知大体,习于故事,每欲复之。

[11]自从后梁太祖朱温以来,军国大政,天子往往同崇政使、枢密使议定,宰相不过是接受成命,颁行制敕,讲求典故,治理文事而已。

后晋高祖借鉴后唐明宗时期安重诲专横的教训,因此,即位之初,只任用桑维翰兼枢密使。

到刘处让任枢密使时,奏言对事往往不能称意,适逢上刘处让的母亲去世而守丧,甲申(十三日),废除枢密院,把印交给中书省,枢密院的事务都委交宰相分别判处。

任用枢密副使张从恩为宣徽使;直学士、仓部郎中司徒诩,工部郎中颜一起罢守本官。

然而勋旧大臣近来的习惯不识大体,习惯于老的做法,常常想恢复老办法。

[12]帝以唐之大臣除名在两京者皆贫悴,复以李专美为赞善大夫,丙戌,以韩昭胤为兵部,马胤孙为太子宾客,房为右骁卫大将军,并致仕。

[12]后晋高祖因为后唐的大臣罢除官职后仍在东、西两京的都比较清贫困迫,便重新任用李专美为赞善大夫,丙戌(十五日),任命韩昭胤为兵部尚书,马胤孙为太子宾客,房为右骁卫大将军,一同以此终官退休。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晋纪四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己酉、289)晋纪四晋武帝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1]夏,四月,太庙成;乙巳,袷祭;大赦。

[1]夏季,四月,太庙建成。

乙巳(十一日),集中远近祖先进行合祭。

大赦天下罪人。

[2]慕容遣使请降;五月,诏拜鲜卑都督。

谒见何龛,以士大夫礼,巾衣到门;龛严兵以见之,乃改服戎衣而入。

人问其故,曰:“主人不以礼待客,客何为哉!”龛闻之,甚惭,深敬异之。

时鲜卑宇文氏、段氏方强,数侵掠,卑辞厚币以事之。

段国单于阶以女妻,生、仁、昭。

以辽东僻远,徒居徒河之青山。

[2]慕容派使者来晋朝请求投降。

五月,晋武帝下诏拜慕容为鲜卑都督。

慕容晋见何龛,持士大夫的礼节,以幅巾裹发,身着单衣。

他到了门口,何龛却整肃部队会见他,慕容于是又改换军服进了门。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慕容说:“主人不以礼节来接待宾客,客人又能怎么样呢?”何龛听到了他的话,心中非常惭愧,同时又深深地敬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

这时,鲜卑的宇文氏、段氏正处于强盛时期,多次侵犯掠夺慕容,慕容只好以恭敬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钱财侍奉他们。

段国单于段阶,把女儿嫁给慕容,生下了慕容、慕容仁、慕容昭。

慕容因辽东位于偏僻遥远之地,于是迁居到徒河的青山。

[3]冬,十月,复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3]冬季,十月,恢复了明堂以及南郊五帝的牌位。

[4]十一月,丙辰,尚书令济北成侯荀勖卒。

勖有才思,善伺人主意,以是能固其宠。

久在中书,专管机事。

及迁尚书,甚罔怅。

人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皇池,诸君何贺邪!”[4]十一月,丙辰(疑误),尚书令、济北成侯荀勖去世。

荀勖才思敏捷,善于观察人君的心思,因此能巩固皇帝对他的宠受。

他长期在中书省供职,专门掌管机密要事。

后来他升迁为尚书令,心中非常惆怅。

有人向他贺喜,他说:“夺去我的凤皇池,诸君有什么可祝贺的呢!”中书省设在禁苑,禁苑中有凤皇池,因此中书省又称凤皇池。

[5]帝极意声色,遂至成疾。

资治通鉴第九十八卷(晋纪)(2)原文

资治通鉴第九十八卷(晋纪)(2)原文

资治通鉴第九十八卷(晋纪)(2)原文[3]朝廷论平蜀之功,欲以豫章郡封桓温。

左丞荀蕤曰:温若复平河、洛,将何以赏之?乃加温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加谯王无忌前将军;袁乔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蕤,菘之子也。

[3]东晋朝廷讨论平定蜀汉的功劳,想把豫章郡赐封给桓温。

尚书左丞荀蕤说:桓温如果再平定了、洛水一带,那将用什么赏赐他呢?于是朝廷让桓温担任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临贺郡公,让谯王司马无忌担任前将军,让袁乔出任龙骧将军,并封为湘西伯。

荀蕤是荀菘的儿子。

温既灭蜀,威名大振,朝廷惮之。

会稽王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温;由是与温相疑贰。

桓温平定了蜀地以后,权威日盛,名声大振,连朝廷对他也惧怕三分。

会稽王司马昱认为扬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朝野对他都很推崇佩服,便以他作为心腹骨干,让他参与总揽朝廷权力,想以此来和桓温抗衡。

从此殷浩和桓温便逐渐开始互相猜忌,进而彼此产生了异心。

浩以征北长史荀羡、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夙有令名,擢羡为吴国内史,羲之为护军将军,以为羽翼。

羡,蕤之弟;羲之,导之从子也。

羲之以为内外协和,然后国家可安,劝浩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

殷浩认为征北长史荀羡和前任江州刺史王羲之历来名声不错,便提升荀羡为吴国内史,提升王羲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自己的辅佐。

荀羡是荀蕤的弟弟,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

王羲之认为只有朝廷内外融洽团结、和谐相处,然后国家才能安定,于是就劝说殷浩不要和桓温制造隔阂,但殷浩却没有听从。

[4]燕王有疾,召世子俊属之曰:今中原未平,方资贤杰以经世务。

恪智勇兼济,才堪任重,汝其委之,以成吾志!又曰:阳士秋士行高洁,忠干贞固,可托大事,汝善待之!九月,丙申,薨。

[4]前燕王慕容身患疾病,他召来太子慕容俊嘱咐说:如今中原尚未平定,正是需要依靠贤良杰出人士掌管朝政的时候。

慕容恪智勇双全,才能出众,你应当委他以重任,以实现我入主中原的远大志向!又说:阳鹜具有高尚的士大夫品行,忠诚不二,坚贞不屈,可以委托他掌管大事,一定要很好地对待他!九月,丙申(十七日),前燕王慕容去世。

交趾之史

交趾之史

交趾州(越南)历史(转)封印归档2008-08-27 22:16:29 阅读65 评论8字号:大中小引言西元十世纪的东亚,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且不说中原大地的五代十国相继登台亮相,就北部中国的“契丹开国史”,朝鲜半岛的“后三国演义”,云南地区的“四朝迭兴”,日本列岛的“庄园武士勃兴”,等等,便足够值得细细研究一番了。

更何况现在的越南也恰好是在十世纪左右脱离中国而独立,并保持这种状态直到历朝中国政府不得不予以承认。

而本文便是想通过对十世纪交趾地区历史的一个梳理,来弄清此块地域是如何一步步脱离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而单独成为一个政治实体的。

一对于交趾的地理的初步描述自然,要对一个地方的历史做梳理,地理知识是必须具备的,这也是我写文章的一个原则之一。

所以先要弄清交趾的地理,才能继续展开对交趾的历史的探讨。

首先,关于交趾的从属,在唐朝是岭南五府经略使之一的安南都护府。

《元和郡县图志》卷38《岭南道五·安南都护府》有载:“隋开皇十年,罢交趾郡为玉州,仁寿四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交趾郡。

武德四年又改为交州总管府,永徽二年改为安南都督府,至德二年改为镇南都护府,兼置节度,大历三年罢节度,置经略使,仍改镇南为安南都护府,贞元六年又加招讨处置使。

”到了唐懿宗咸通七年(西元866年),在安南都护高骈从南诏手中夺回交趾之后,“于是诏置静海军于安南,授骈节度使。

”[1]从此,交趾正式成为典型的唐末藩镇之一,并走向了同内地藩镇同样的割据道路。

其次,关于交趾(静海军节度使辖区)的范围,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安南,[交趾。

上都护府。

](升元户二万五千六百九十四。

乡五十五。

元和户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五。

乡五十六。

)今为安南都护府理所。

管州十三:交州、爱州、驩州、峰州、陆州、演州,(已上朝贡)长州、郡州、谅州、武安州、唐林州、武定州、贡州。

(已上附贡)县三十九。

羁縻州三十二。

”而《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则为:交州交趾郡、陆州玉山郡、峰州承化郡、爱州九真郡、驩州日南郡、长州文阳郡、福禄州唐林郡、汤州汤泉郡、芝州忻城郡、武峨州武峨郡、演州龙池郡、武安州武曲郡,一共十二州。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晋纪)(9)原文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晋纪)(9)原文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晋纪)(9)原文亮帐下督李龙,白外有变,请拒之;亮不听。

俄而兵登墙大呼,亮惊曰:吾无贰心,何故至此!诏书其可见乎?宏等不许,趣兵攻之。

长史刘准谓亮曰:观此必是奸谋。

府中俊如林,犹可力战。

又不听,遂为肇所执,叹曰:我之赤心,可破示天下也。

与世子矩俱死。

司马亮的帐下督李龙,禀告司马亮说:外面发生了变乱,请求抵抗。

司马亮没有同意。

过了一会儿,士兵爬上墙头大声喊叫,司马亮吃惊地说:我没有二心,为什么到了如此地步!我可以看一看诏书吗?公孙宏等人不答应,催促士兵加紧进攻。

长史刘准告诉司马亮说:我观察这肯定是邪恶的阴谋。

府里有才能的人很多,还可以尽力作战。

司马亮还是不同意,于是被李肇抓住,他感叹说:我的真诚的心,可以剖开让天下的人看一看。

司马亮和他的长子司矩一起被处死。

卫左右亦疑遐矫诏,请拒之,须自表得报,就戮未晚;不听。

初,为司空,帐下督荣晦有罪,斥遣之。

至是,晦从遐收,辄杀及子孙共九人,遐不能禁。

卫的手下人也怀疑司马遐是假冒皇帝诏命,请求卫抵抗,等候上表有了答复,再听任惩罚也不迟,但是卫不听从劝告。

当初,卫任司空的时候,帐下督荣晦犯了罪,卫斥责并且赶走了他。

到了此时,荣晦跟随司马遐拘捕了卫,自作主张杀了卫及其子孙一共九人,司马遐都制止不住。

岐盛说玮:宜因兵势,遂诛贾、郭以正王室,安天下。

玮犹豫未决。

会天明,太子少傅张华使董猛说贾后曰:楚王既诛二公,则天下威权尽归之矣,人主何以自安!宜以玮专杀之罪诛之。

贾后亦欲因此除玮,深然之。

是时内外扰乱,朝廷惧,不知所出。

张华白帝,遣殿中将军王宫赍驺虞幡出麾众曰:楚王矫诏,勿听也!众皆释仗而走。

玮左右无复一人,窘迫不知所为,遂执之,下廷尉;乙丑,斩之。

玮出怀中青纸诏,流涕以示监刑尚书刘颂曰:幸托体先帝,而受枉乃如此乎!公孙宏、岐盛并夷三族。

岐盛劝说司马玮:应当借着军队的气势,顺便除掉贾、郭,以扶正王室,安定天下。

司马玮犹豫不决。

这时天亮了,太子少傅张华派董猛劝说贾后道:楚王已经杀了司马亮和卫,天子的威势权力全都归属于他了,君王还能依赖什么得到安稳呢?应当凭着司马玮专擅杀人的罪行惩处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晋纪)(2)原文
淮南相刘颂上疏曰:陛下以法禁宽纵,积之有素,未可一旦以直绳御下,此诚时宜也。

然至于矫世救弊,自宜渐就清肃;譬犹行舟,虽不横截迅流,然当渐靡而往,稍向所趋,然后得济也。

淮南相刘颂上疏说:陛下由于刑法禁令宽松放任,想改变这种状况,但是这种局面是平时日积月累形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用公正的标准治理下民,这确实要等到时势所宜的机会。

然而至于矫正世风,救治时弊,自然应当逐渐走向清廉整肃。

这就好比行船,虽然不能径直渡过急流,然而应当渐渐随着水势往前走,一点一点地朝着自己要去的方向,然后就能渡过河去。

自泰始以来,将三十年,丹诸事业,不茂既往。

以陛下明圣,犹未反叔世之敝,以成始初之隆,传之后世,不无虑乎!使夫异时大业,或有不安,其忧责犹在陛下也。

自从泰始以来,已将近三十年了,各项事业却并没有比以往更加兴旺。

凭着陛下的明圣,还没有纠正衰乱时代的弊病,以成就最初的隆盛,传之于后世,这难道不值得忧虑吗?假使以后大业或许不安稳,那么忧虑与责任也还是在陛下。

臣闻为社稷计,莫若封建亲贤。

然宜审量事势,使诸侯率义而动者,其力足以维带京邑;若包藏祸心,其势不足独以有为。

其齐此甚难,陛下宜与达古今之士,深共筹之。

周之诸侯,有罪诛放其身,
而国祚不泯;汉之诸侯,有罪或无子者,国随以亡。

今宜反汉之敝,循周之旧,则下固而上安矣。

我听说为国家打算,不如分封亲属与贤能之人。

然而应当审度、衡量事情发展的趋势。

假使诸侯服从正义而行动,其力量足以护卫京城,如果他们包藏祸心,那么他们的势力也不足以独立地有所作为。

这件事情要整治好是很困难的,陛下应当与通达古今的人士在一起,共同深入地筹划这件事情。

周代的诸侯,如果犯了罪就要遭到惩罚放逐,但其爵位不断绝。

汉代的诸侯如果犯了罪或者没有儿子,那么他的封国也就随之失去了。

如今应当改变汉代的弊端,遵循周代的旧制度,那么下面巩固上面也就安定了。

天下至大,万事至众,人君至少,同于天日,是以圣王之化,执要于己,委务于下,非恶劳而好逸,诚以政体宜然也。

夫居事始以别能否,甚难察也;因成败以分功罪,甚易识也。

今陛下每精于造始而略于考终,此政功所以未善也。

人主诚能居易执要,考功罪于成败之后,则群下无所逃其诛赏矣。

天下极其大,万种事物极其多,而君王却极少,就像天空和太阳。

因此圣明的君王实行教化,要自己掌握住根本,把事务委托给手下去办理,这并不是好逸恶劳,实在是由于国家的体制适宜于如此。

处理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去区分事情办得好还是不好,是很难观察出来的,等到事情的发展显示出了成功与失败,这时候再去区分功劳与罪过就很容易识别了。

如今陛下常常是精心于初始的构建却忽略对结局的考察,这正是治理的功效所以不完美的原因。

人君如果确实能
够处于平易而抓住根本,于成功失败的结局之后考察功劳与罪过,那么手下的官员们就没有地方逃避奖赏与惩治的处理了。

古者六卿分职,冢宰为师;泰、汉已来,九列执事,丞相都总。

今尚书制断,诸卿奉成,于古制为太重。

可出众事付外寺,使得专之;尚书统领大纲,若丞相之为,岁终课功,校簿赏罚而已,斯亦可矣。

今动皆受成于上,上之所失,不得复以罪下,岁终事功不建,不知所责也。

古时候六卿分工,各司其职,冢宰是统领。

秦、汉以来,九卿的职掌,由丞相总管。

现在事情都由尚书裁断,各官署奉行成规,与古时候的制度相比,尚书的事务太重。

可以把众多的事务交付各官署办理,使各官署有专门负责的权力。

尚书统领根本大纲,如同丞相所做的,年终考查功效,校阅簿籍,实行赏罚而已,这也就可以了。

现在动不动就接受上面的现成的决定,上面如果有失误、过错,就不能怪罪于下属,等到年终,没有功绩上的建树,也不知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夫细过谬妄,人情之所必有,而悉纠以法,则朝野无立人矣。

近世以来为监司者,类大纲不振而微过必举,盖由畏避豪强而又惧职事之旷,则谨密网以罗微罪,使奏劾相接,状似尽公,而挠法在其中矣。

是以圣王不善碎密之案,必责凶猾之奏,则害政之奸,自然禽矣。

夫创业之勋,在于立教定制,使遗风系人心,余烈匡幼弱,后世凭之,虽昏犹明,虽遇若智,乃足尚也。

细微的过失,荒谬的言行,这是人的本性所难免的,但是全都
要用刑法来矫正,那么朝野上下就没有人能够立身了。

近世以来,担任监察的官员,大都不抓根本大事,却对微小的过失抓住不放,这大概是因为畏惧、躲避豪强却又担心荒废了职责,因此就谨慎地使法律周密,以搜罗微小的过错,使得上奏的揭发罪行的文状接连不断,表面看来是在为公事尽职,实际上却扰乱了法规。

因此圣明的君王对那些琐碎细密的公事不感兴趣,而对于那些揭发了凶恶、奸诈大事的奏章则一定要过问,那么损害国家政事的邪恶的人或事,自然就被抓住了。

创立基业的功勋,在于设立政令,制定规章,使得遗留下来的风尚能够使后人的心有所寄托;遗留下来的功业,能够辅助、纠正年小而又软弱的后人。

后代能够凭借前代制定的法规,即使是昏庸的人,仍然能作出明智的事情,即使是蠢笨无知的人,也如同有才智的人,使得后人足以得到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