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doc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XXX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XXX将以XXX为后。

智果曰:"不如XXX。

XXX 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XXX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XXX,巧文辩慧则贤,XXX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XXX 也,XXX必灭"。

XXX,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XXX之子,长曰XXX,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XXX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XXX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XXX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XXX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XXX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XXX准备XXX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XXX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XXX;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XXX;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XXX。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XXX为后,XXX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XXX对此置之不理。

XXX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XXX大夫XXX的大儿子叫XXX,小儿子叫无恤。

XXX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XXX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资治通鉴》文言文翻译

原文:《资治通鉴》者,宋司马光之所撰也。

光字君实,陕州夏阳人。

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

光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史。

年二十有二,举进士,登第,授将作监丞。

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召还,官至宰相。

光在相位,屡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嘉其忠直,赐金帛以旌其节。

光尝言:“吾欲撰史,当以事实为本,以义理为宗,以文辞为辅,以考订为要。

”于是,乃博采群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始作《资治通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讫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其书分纪、表、志、传四部分,纪以年月为序,表以事类为次,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计有五百余万字。

光撰《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元祐元年成书。

书成之后,仁宗赐名《资治通鉴》,意谓此书可资君主治国之用。

光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事实确凿,论断公允,文辞简练。

书中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译文:《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司马光,字君实,出生于陕西夏阳。

他于宋仁宗景祐元年出生,哲宗元祐元年去世。

司马光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学研究。

他在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将作监丞。

由于他直言进谏,被贬为谏议大夫。

哲宗即位后,将他召回朝廷,官至宰相。

在相位期间,他多次上疏,力陈国事,劝进仁宗。

仁宗赞赏他的忠直,赐予金帛以表彰他的节操。

司马光曾说过:“我想撰写一部史书,应以事实为依据,以义理为宗旨,以文辞为辅助,以考订为关键。

”于是,他广泛收集书籍,考订异同,择善而从。

开始撰写《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结束。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纪按年月顺序排列,表按事类分类,志以典章制度为纲,传以人物为经。

全书共294卷,约五百余万字。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至哲宗元祐元年成书。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荡驰马逐北,中矛而死。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5篇】篇一:评析篇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

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

当智瑶正沉浸于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篇二:翻译篇二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以他那里作为依靠"。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

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

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

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

《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的怨恨往往克制着不表露出来,所以要在不显著时谨慎提防。

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

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不行啊!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篇三:读资治通鉴心得篇三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

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

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文言文《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引言《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汇集了从西周至北宋实际统治时期的历史记载,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通史。

本文将以文言文《资治通鉴》的原文为基础,提供翻译作为参考。

原文及翻译以下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原文及其翻译:原文:会稽山,环镇海,越阡陌之间,著有志盈千载者,当告昔人之斯迹。

正始中,岩穴巅侧,殷荐碑识,颂曰:“中和岁月,再建康邑;寄治身焉,悲吁斯息。

”碑自刻于孔氏世殷之记,及存亡阙实叶泽之盛论。

君臣教化,悠悠焉,其遗迹可盈其中矣。

中和六年,阳翟郡太守邴原开碑读之。

信之者以《呜乎哀哉》为谶,瑞气将来。

郡守郑充等解读,别问当于时议;盖元和大中之昌运,果逢其盛者矣。

翻译:会稽山位于环绕镇海的地方,其间有连绵的田野和道路。

这里有着被记载了千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值得告诉后人。

在正始年间,山顶旁的岩穴侧面,刻有殷殷嘉言,称颂道:“中和的岁月中,两次建立康邑;将治理身世,叹息不已。

”这块碑刻自孔氏时代开始,记录了存在与消逝,也载有叶泽盛论的真正内涵。

君主与臣民的教化历程,流传已久,其遗址堪称丰富。

中和六年,阳翟郡太守邴原开碑读之。

相信此碑的人将《呜乎哀哉》视为预言,认为祥瑞即将降临。

郡守郑充等人解读碑文,另行详加讨论,这恰逢元和大中盛世繁荣运的真实体现。

总结通过提供《资治通鉴》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历史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本文的翻译仅供参考,原文的解读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请以权威研究为准。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下面是关于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资治通鉴·肥水之战》原文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

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

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

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

伐之,必有天殃。

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

天道幽远,未易可知。

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

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

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

”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

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

吾当内断于心耳!”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

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

”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

”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

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

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

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

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

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

资治通鉴五纪文言文翻译

资治通鉴五纪文言文翻译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五纪部分内容的文言文翻译:五纪者,周、秦、汉、晋、隋也。

周自武王克商,始建国号。

秦并天下,一统六国。

汉继秦之后,兴于高祖,盛于武帝,衰于成帝。

晋承汉统,分立东、西两晋。

隋承晋之后,一统天下,传二世而灭。

周纪周武王十一年,兴师伐纣,战于牧野。

纣兵败,纣自焚死。

武王定天下,立诸侯,封子弟为王。

武王崩,成王即位。

成王幼,周公旦摄政。

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

成王崩,康王即位。

康王修文德,国家大治。

康王崩,昭王即位。

昭王南征,不返。

穆王即位,修明堂,作《穆天子传》。

穆王崩,共王即位。

共王崩,懿王即位。

懿王崩,孝王即位。

孝王崩,夷王即位。

夷王崩,厉王即位。

厉王暴虐,诸侯叛之。

周公召诸侯,共伐厉王,立宣王。

宣王中兴,国家大治。

秦纪秦孝公二十一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

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

惠文王用张仪连横之策,合纵诸侯,吞并巴蜀。

惠文王崩,武王即位。

武王用白起,破赵、魏、楚,统一六国。

秦王政即位,是为始皇。

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立郡县,定法制。

始皇崩,胡亥即位,是为二世。

二世暴虐,陈胜、吴广起义。

二世崩,胡亥弟子婴即位,是为秦王子婴。

子婴立,秦灭。

汉纪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推翻秦朝,建立汉朝。

汉高祖崩,惠帝即位。

惠帝继位,国家大治。

惠帝崩,吕后摄政。

吕后崩,文帝即位。

文帝修文德,国家大治。

文帝崩,景帝即位。

景帝继位,国家大治。

景帝崩,武帝即位。

武帝用卫青、霍去病,开疆拓土,国家大治。

武帝崩,昭帝即位。

昭帝继位,国家大治。

昭帝崩,宣帝即位。

宣帝继位,国家大治。

宣帝崩,元帝即位。

元帝继位,国家大治。

元帝崩,成帝即位。

成帝继位,国家大治。

成帝崩,哀帝即位。

哀帝继位,国家大治。

哀帝崩,平帝即位。

平帝继位,国家大治。

平帝崩,新朝王莽篡位。

新朝立,汉室灭。

晋纪晋武帝司马炎继位,平定八王之乱,统一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部网络版《资治通鉴》原文部分,主要参照光绪刻本《资治通鉴》影印件予以校对,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
王闻其贤,欲见之。

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du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

”王悦之,未任用。

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

”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王嬴政听说韩非是个德才兼备的人,便想约见他。

韩非正好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就趁机写信呈给嬴政,劝说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

而我鲁莽地冒死渴求见您一面,是想说一说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略。

您若真能听从我的主张,那么,您如果不能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战领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不能令秦国确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邻国的国君前来
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诚的人。

”嬴政读后,心中颇为喜悦,但一时还没有任用他。

李斯很崐忌妒韩非,便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现在您不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

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

”秦王政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把韩非交司法官吏治罪。

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

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但却无法见到秦王。

不久,秦王政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戊寅),尽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


〔〖胡三省注〗《尔雅》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彊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是为岁阳。

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掩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是为岁阴。

周纪分注“起著雍摄提格”,起戊寅也。

“尽玄黓困敦”,尽壬子也。

阏,读如字,《史记》作“焉”,于乾翻。

著,陈如翻。

雍,于容翻。

黓,逸职翻。

单阏,上音丹,又特连翻;下乌葛翻,又于连翻。

牂,作郎翻。

涒,吐魂翻。

滩,吐丹翻。

困敦,音顿。

杜预《世族谱》曰周,黄帝之苗裔,姬姓。

后稷之后,封于邰;及夏衰,稷子不窋窜于西戎。

至十二代孙太王,避狄迁岐;至孙文王受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

自武王至平王凡十三世,自平王至威烈王又十八世,自威烈王至赧王又五世。

张守节曰因太王居周原,国号曰
周。

《地理志》云右扶风美阳县岐山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邑。

《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

纪,理也,统理众事而系之年月。

温公系年用《春秋》之法,因史、汉本纪而谓之纪。

邰,汤来翻。

夏,户雅翻。

窋,竹律翻。

在雍,于用翻。

〖按〗胡三省翻切(或曰反切)注音中,多有古音或方言之音,如“夏”“下”,户雅翻,便是当时读音,今仅在南方方言中稀存。

故而除非有必要保留,凡文中注音基本略去。

注“〖按〗”,即子夜星网站整理编校者按语。


◎周威烈王
〔〖胡三省注〗名午,考王之子。

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沈约曰诸复谥,有谥人,无谥法。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胡三省注〗上距春秋获麟七十八年,距《左传》赵襄子惎智伯事七十一年。

惎,毒也,音其冀翻。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胡三省注〗此温公书法所由始也。

魏之先,毕公高后,与周同姓;其苗裔曰毕万,始封于魏,至魏舒,始为晋正卿,
三世至斯。

赵之先,造父后;至叔带,始自周适晋;至赵夙,始封于耿。

至赵盾,始为晋正卿,六世至籍。

韩之先,出于周武王,至韩武子事晋,封于韩原。

至韩厥,为晋正卿,六世至虔。

三家者,世为晋大夫,于周则陪臣也。

周室既衰,晋主夏盟,以尊王室,故命之为伯。

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

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奸名犯分之臣也,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


臣光曰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文】
●周纪一
◎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司马光曰
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

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

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

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

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

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