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序原文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原文

资治通鉴原文

资治通鉴原文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

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

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何谓名?谓公、侯、卿、大夫,贱有贱称,贵有贵号,所以辨尊卑也。

周衰,名器乱矣,以贱干贵,以小加大,上下无辨,此君臣之大害也。

《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之号以为诸侯,犹存三等之实。

使天子之命有所系,诸侯之禄有所归。

而为史者不察其义,专守周文,遂使王爵下逮于伯,伯爵下逮于子,子爵下逮于男,男爵下逮于附庸,降福祚,诒大祸,此礼之大失也。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言不胜其任也。

当汉祖之始定天下,隳坏名城,销锋镝,锄强本,封殖义种,圣德大业至矣,然犹道古始,复王莽之封,王莽之封由此起矣。

魏文帝之用陈群,背先所执,舍罪重罚,使天下失望,篡盗奸宄,皆逋其辜,虽欲为治,不亦难乎!夫矫枉过正犹恐不及,而举世固非之,矫之使正,复何过哉!失在于私意之不除,而公理之不尽行耳。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XXX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XXX将以XXX为后。

智果曰:"不如XXX。

XXX 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XXX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XXX,巧文辩慧则贤,XXX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XXX 也,XXX必灭"。

XXX,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XXX之子,长曰XXX,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XXX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XXX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XXX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XXX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XXX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XXX准备XXX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XXX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XXX;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XXX;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XXX。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XXX为后,XXX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XXX对此置之不理。

XXX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XXX大夫XXX的大儿子叫XXX,小儿子叫无恤。

XXX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XXX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资治通鉴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第一章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公元960年,宋太祖即位,建立了宋朝。

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极为复杂,众多的政治、军事事件交织在一起,使人难以理清头绪。

为了使后世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宋朝的起源和发展,司马光创作了《资治通鉴》这部史书,记录了一千余年的历史。

本文旨在对《资治通鉴》第一章进行原文与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著作。

《资治通鉴》第一章的原文内容如下:“夫天者,阴阳之精,变化之图。

日月星辰,所以纪年。

四时五行,所以序变。

庶物生也。

陈诞之初,谁既与盟。

普天同庆,同声以应。

群物毕贺,无贵无贱。

唯鸟与兽,不知其详。

上有仁人,下有愚民。

言不称旨,歌不和声。

物无秩序,末路惟弥。

夫天地者,所以载物。

日月星辰,所以照临。

水穷则竭,火热则灭。

治运之道,吴自权衡。

主唯圣人,安不忽倾。

岳阳楼高丽江南,先朝选择吴门旁。

座主五儿与六翁,义援南土兴夷疆。

”首先,我们来解析第一句话:“夫天者,阴阳之精,变化之图。

”这句话中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的理解。

他们认为天是阴阳之精,是自然界各种事物变化的图表。

接着,文中提到了日月星辰,这是编年史中记录年份的依据,也是世界的基本构成。

四时五行的变化序列是为了描述事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接下来的几句话:“陈诞之初,谁既与盟。

普天同庆,同声以应。

”表达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在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已经开始相互约定规则,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庆祝活动。

“群物毕贺,无贵无贱。

唯鸟与兽,不知其详。

”这句话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平等和壮丽,只有鸟和兽生活在人类之外,我们对其了解有限。

接下来,文中描述了上有仁人、下有愚民的情形。

仁人具有高尚的思想和品德,而愚民则相对无知。

言不称旨、歌不和声的形象描绘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夫天地者,所以载物。

日月星辰,所以照临。

”这两句话表达了天地作为宇宙的基础,赋予了生物以生存的环境和光明。

“水穷则竭,火热则灭。

”这句话以自然界的水和火为喻,说明了事物的运行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势必会导致问题的发生。

资治通鉴概述教学精选

资治通鉴概述教学精选
史部典籍導讀
——《資治通鑒》
• 新注《资治通鉴》序

古者国各有史以纪年书事,晋乘、楚梼杬虽不可復见,春秋经圣人笔削,周辙旣东,二百四十二年事昭如日星。秦減诸侯,
燔天下书,以国各有史,刺讥其先,疾之尤甚。诗书所以復见者,诸儒能藏之屋壁。诸国史记各藏诸其国,国滅而史从之,至汉
時,独有秦记。太史公因春秋以为十二诸侯年表,因秦记以为六国年表,三代则为世表。当其時,黄帝以来谍记犹存,具有年数,
●《資治通鑒》(四)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 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 使人对史事的发展一目了然。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 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 迹,作为历史的借鉴。《通鉴》基本上是一部历代政 治事件或兴衰治乱史,对历代典章制度虽有叙述,但 远不如纪传体中的书或志来得详尽有系统。尤其是经 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等,记载比较简略,对哲学、文学、 艺术、宗教、科学与文化等,叙述更少。

温公徧阅旧史,旁採小说,抉擿幽隐,荟稡为书,劳矣。而脩书分属,汉则刘攽,三国
汔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选也,历十九年而成。则合十六
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行事为一书,豈一人心思耳目之力哉!

公自言:「脩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己欠伸思睡。」是正文二百
九十四卷,有未能徧观者矣。若考異三十卷,所以参订羣书之異同,俾归于一。目录三十卷,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资治通鉴》选读(二)唐高祖武德九年626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 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 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因谓世 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 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 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 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 孝王故事。”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上曰: “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 烦悲也。”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 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 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闻 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遣近幸 之臣以利害说上。上意遂移,事复中止。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序原文
《》序原文及
宋神宗
原文: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楚汉春秋》,采经摭(zh ,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
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译文: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行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够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天天有长进。

《》也说: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

《》、《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汉代司马迁缀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据左丘明《国语》,推究《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博采经籍,摭(zh )取传记,收集天下轶事旧闻,考证它们(轶事旧闻)是否属实,纵横驰骋于上下数千年间,开篇记载黄帝轩辕氏,直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创作记、表、世家、书、传,使后世撰述历史的人都不能改变这种体
例。

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尝辍止读书。

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到五代为止的历史。

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周朝积弱,王室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侯任意自为,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齐、楚、秦、晋于是开始强大;齐恒公、晋文公先后相继称霸,还假托尊崇周王为辞以收服天下。

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时,周朝虽然没有灭亡,但王制却已完全毁掉了!这也是古人著书时开篇立意的原由。

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刑法双管的良善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略,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郅治与怠忽中抓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

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

《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是夏朝的灭亡。

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