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汉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汉纪)(5)原文

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汉纪)(5)原文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
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
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今兄弟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操从之。
辛毗到西平拜见曹操,转达袁谭求救的请求。
曹操部下官员多认为刘表势大,应当先消灭刘表,袁谭、袁尚自相残杀,不足忧虑。
荀攸说:目前,正是天下英雄争霸之机,而刘表坐守江、汉之间,可知他胸无占有四方的大志。
袁氏家族占据四州之地,有兵马数十万,袁绍以宽厚而得民心,假如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共守已有的基业,则天下灾难不能平息。
如今他们兄弟相争,势不两立,如果一个人吞并了另一个人,则力量就会集中起来,力量集中后,再想进取就困难了。
应该乘他们相持不下时动手夺取,天下就可以平定了。
这个机会不能失去。
曹操表示同意。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
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已也。
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
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今往攻邺,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
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
仲虺有言,取乱侮亡。
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
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修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
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资治通鉴第六十三卷(汉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六十三卷(汉纪)原文第六十三卷(汉纪)汉纪五十五孝献皇帝戊建安四年(己卯、199)汉纪五十五汉献帝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1]春,黑贼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
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
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
瓒以为救至,遂出战。
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
绍为地道,穿其楼下,施木柱之,度足达半,便烧之,楼辄倾倒,稍至京中。
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
绍趣兵登台,斩之。
田楷战死。
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
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
续为屠各所杀。
[1]春季,黑山军首领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援救公孙瓒,张燕的援军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使者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铁骑到北方低洼地区埋伏,点火作为信号,公孙瓒打算自己出城夹击袁绍部队。
袁绍的巡逻兵得到这封书信,袁绍就按期举火,公孙瓒以为援军已到,就率军出战。
袁绍的伏兵发动进攻,公孙瓒大败,回城继续坚守。
袁绍围城部队挖掘地道,挖到公孙瓒部队固守的城楼下,用木柱撑住,估计已挖到城楼的一半,便纵火烧毁木柱,城楼就倒塌了。
袁绍用这种方法逐渐攻到公孙瓒所住的中京。
公孙瓒自料必定不能幸免,就绞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儿女,然后放火自焚。
袁绍催促士兵登上高台,斩公孙瓒。
田楷战死。
关靖叹息说:以前,如果不是我阻止将军自己出城,未必没有希望。
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时,自己一定与他分担患难,怎么能自己独自逃生呢!就骑马冲入袁绍军中而死。
公孙续被匈奴屠各部杀死。
渔阳田豫说太守鲜于辅曰:曹氏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宜早从之。
辅乃率其众以奉王命。
诏以辅以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
渔阳人田豫劝告本郡太守鲜于辅说:曹操尊奉天子来号令诸侯,最终能够平定天下,应该早早归顺他。
鲜于辅于是率领部下归附朝廷。
献帝下诏任命鲜于辅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军务。
初,乌桓王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总摄上谷大人难楼、辽东大人苏仆延、右北平大人乌延等。
《资治通鉴》目录(点击欣赏)

陈纪一陈纪二陈纪三陈纪四陈纪五陈纪六陈纪七陈纪八陈纪九陈纪十
隋纪
隋纪一隋纪二隋纪三隋纪四隋纪五隋纪六隋纪七隋纪八
唐纪
唐纪一唐纪二唐纪三唐纪四唐纪五唐纪六唐纪七唐纪八唐纪九唐纪十唐纪十一唐纪十二唐纪十三唐纪十四唐纪十五唐纪十六唐纪十七唐纪十八唐纪十九唐纪二十唐纪二十一唐纪二十二唐纪二十三唐纪二十四唐纪二十五唐纪二十六唐纪二十七唐纪二十八唐纪二十九唐纪三十唐纪三十一唐纪三十二唐纪三十三唐纪三十四唐纪三十五唐纪三十六唐纪三十七唐纪三十八唐纪三十九唐纪四十唐纪四十一唐纪四十二唐纪四十三唐纪四十四唐纪四十五唐纪四十六唐纪四十七唐纪四十八唐纪四十九唐纪五十唐纪五十一唐纪五十二唐纪五十三唐纪五十四唐纪五十五唐纪五十六唐纪五十七唐纪五十八唐纪五十九唐纪六十唐纪六十一唐纪六十二唐纪六十三唐纪六十四唐纪六十五唐纪六十六唐纪六十七唐纪六十八唐纪六十九唐纪七十唐纪七十一唐纪七十二唐纪七十三唐纪七十四唐纪七十五唐纪七十六唐纪七十七唐纪七十八唐纪七十九唐纪八十唐纪八十一
宋纪
宋纪一宋纪二宋纪三宋纪四宋纪五宋纪六宋纪七宋纪八宋纪九宋纪十宋纪十一宋纪十二宋纪十三宋纪十四宋纪十五宋纪十六
齐纪
齐纪一齐纪二齐纪三齐纪四齐纪五齐纪六齐纪七齐纪八齐纪九齐纪十
梁纪
梁纪一梁纪二梁纪三梁纪四梁纪五梁纪六梁纪七梁纪八梁纪九梁纪十梁纪十一梁纪十二梁纪十三梁纪十四梁纪十五梁纪十六梁纪十七梁纪十八梁纪十九梁纪二十梁纪二十一梁纪二十二
后梁纪
后梁纪一后梁纪二后梁纪三后梁纪四后梁纪五后梁纪六
后唐纪
后唐纪一后唐纪二后唐纪三后唐纪四后唐纪五后唐纪六后唐纪七后唐纪八
后晋纪
后晋纪一后晋纪二后晋纪三后晋纪四后晋纪五后晋纪六
后汉纪
后汉纪一后汉纪二后汉纪三后汉纪四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汉纪》原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汉纪·楚汉相争【原文】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谓陈平[1]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2],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3]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捐[4]数万斤金,行反间[5],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6]所为,不问其出入。
平多以金纵反问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注释】[1]陈平:刘邦谋臣。
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
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2]骨鲠之臣:忠直敢于直言进谏的属下。
[3]亚父:即范增,项羽的主要谋士,被尊称为'亚父'。
钟离昧:楚王项羽的大将。
龙且、周殷:均为项羽的大将。
[4]捐:舍弃。
[5]间(jiàn):离间。
[6]恣(zì):放纵,没有拘束。
【译文】汉太祖高皇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对陈平说:'纷乱的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陈平说:'项王身边正直忠心的臣子不过是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些人,只几个人而已。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8

目录分析
卷第六十汉纪五十 二(公元191年— 193年,共3年)
卷第五十九汉纪五 十一(公元188
年—190年,共3年)
卷第六十一汉纪五 十三(公元194
年—195年,共2年)
卷第六十二汉 1
纪五十四(公 元196年—198 年,共3年)
卷第六十三汉 2
纪五十五(公 元199年—200 年,共2年)
作者介绍
这是《华杉讲透《资治通鉴》8》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书笔记
这是《华杉讲透《资治通鉴》8》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华杉讲透《资治通鉴》8》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8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资治通鉴
智慧
普通人
公元
华杉
三国
书
汉纪
资治通鉴
内容摘要
想赚钱,先分钱!《资治通鉴》突然变得很好懂!《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 1362年的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讲 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翻开本书,读三国群 雄的创业史,避开领导者常走的那些弯路!
3 卷第六十四汉
纪五十六(公 元201年—205 年,共5年)
4 卷第六十五汉
纪五十七(公 元206年—208 年,共3年)
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汉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汉纪)原文第六十五卷(汉纪)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一年(丙戌、206)汉纪五十七汉献帝建安十一年(丙戌,公元206年)[1]春,正月,有星孛于北斗。
[1]春季,正月,有异星出现在北斗星座。
[2]曹操自将击高干,留其世子丕守邺,使别驾从事崔琰傅之。
操围壶关,三月,壶关降。
高干自入匈奴求救,单于不受;干独与数骑亡,欲南奔荆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斩之,并州悉平。
[2]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并州刺史高干,留下世子曹丕镇守邺城,派别驾、从事崔琰辅佐曹丕。
曹操大军包围壶关。
三月,壶关投降。
高于亲自去向匈奴求救,被匈奴单于拒绝。
高干身边只剩几名骑兵卫士,想南逃到荆州去投奔刘表。
半路上,被上洛都尉王琰捉获,斩首。
并州全部平定。
曹操使陈郡梁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
时荒乱之余,胡、狄雄张,吏民亡判入其部落,兵家拥众,各为寇害。
习到官,诱喻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令诸将分请以为勇力。
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
单于恭顺,名王稽颡,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
长老称咏,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如习者。
习乃贡达名士避地州界者河内常林、杨俊、王象、荀纬及太原王凌之徒,操悉以为县长,后皆显名于世。
曹操派陈郡人梁习以别部司马的职务,兼任并州刺史。
当时在兵荒马乱之后,匈奴等各北方胡狄各族的势力都很大,官吏及百姓往往叛逃到他们的部落中;其余许多地方势力也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各霸一方。
梁习到任后,用引诱和劝导的方法招纳那些地方势力,对那些首领都以礼相待,并推荐其中一些人作官,让他们到州府来任职。
等这些首领都离开本乡后,就征发当地青壮年充当志愿军。
梁习又借大军出征之机,把这些志愿军分送到将领们部下,至别处作战。
在这些官员、兵士都离去以后,就陆续把他们的家小迁到邺城,前后送走的共有数万人。
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汉纪)(3)原文

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汉纪)(3)原文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在平阳包围南匈奴单于,未能攻陷,而对方援军已经到达。
钟繇派新丰县令、冯翊人张既劝说马腾,为他分析利害。
马腾听后,犹豫不决。
部下将领傅干对马腾说:古人说过: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曹操尊奉天子,平定暴乱,法纪严谨,政治清明,上下听从命令,可以称为顺德;袁氏家话族倚仗势力强大,犯上作乱,勾结匈奴来侵掠中国,可以称为逆德。
如今将军已尊奉朝廷,却又暗中骑墙,想坐观成败。
我恐怕等到成败定下来之后,曹操奉旨问罪征讨,将军将第一个被杀!马腾听后十分恐惧。
傅干乘机建议说:明智的人能转祸为福。
如今,曹操与袁氏家族相持不下,而高干、郭援合力进攻河东郡,曹操虽然有万全之计,也无为挽救河东郡的危局。
将军假如能在此危急关头领军征讨郭援,内外夹击,必能取胜。
将军这一举动,既斩断袁氏家族的臂膀,又解救了河东郡的危急,曹操必然深深感激将军,将军的功名将无人能够相比。
于是,马腾派儿子马超率军一万余人与钟繇会合。
初,诸将以郭援众盛,欲释平阳去。
钟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
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援至,果径前渡汾,众止之,不从。
济水未半,繇击,大破之。
战罢,众人毕言援死而不得其首。
援,繇之甥也。
晚后,马超校尉南安庞德,于中出一头,繇见之而哭。
德谢繇,繇曰:援虽我甥,乃国贼也,卿何谢之有!南单于遂降。
起初,将领们看到郭援军势强盛,想放弃平阳离去。
钟繇说:袁氏的势力正强,郭援这次来,关中的势力暗中与他相勾结,他们所以没有全部背叛朝廷,只因为顾虑我的威名罢了。
如果弃平阳而离去,向郭援示弱,则各地的百姓都会成为敌人,即使我想回去,又怎么能退得回去呢?这是未作战而先自败退。
而且郭援刚愎好胜,必然看不起我军,如果他渡过汾河来扎营,趁他未渡完时,我们突然袭击,可获大胜。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套装共7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0 1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
0 2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一唐纪五十 七
0 3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二唐纪五十 八
0 4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三唐纪五十 九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晋 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四晋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三晋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五晋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七晋纪九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六晋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八晋纪十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九晋纪十一
目录分析
资治通鉴卷第 1
一周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 2
二周纪二
3 资治通鉴卷第
三周纪三
4 资治通鉴卷第
四周纪四
5 资治通鉴卷第
五周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六秦纪 一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 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秦纪 三
资治通鉴卷第九汉纪 一
资治通鉴卷第 1
十汉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 2
十一汉纪三
3 资治通鉴卷第
十二汉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四隋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五唐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七唐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六唐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八唐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九唐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唐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一唐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二唐纪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汉纪)原文
第六十四卷(汉纪)
汉纪五十六孝献皇帝已建安六年(辛巳、201)
汉纪五十六汉献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
[1]春,三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1]春季,三月,丁卯(疑误),出现日食。
[2]曹操就谷于安民。
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
荀曰:绍既新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欲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
操乃止。
夏,四月,操场兵河上,击袁绍仓亭军,破之。
秋,九月,操还许。
[2]曹操率军移驻到粮食丰足的安民地区。
曹操认为袁绍才被击败,打算利用这个间隙去进攻刘表。
荀说:袁绍刚吃了一场败仗,军心涣散,应该乘他尚未摆脱困境之机,一扫而平。
而您却要远征、汉水之间,如果袁绍收拾残部,乘虚从后面突袭,则您的事业将付诸流水。
曹操便停止了远征荆州的打算。
夏季,四月,曹操率军沿行进,炫耀军威,进攻袁绍驻在仓亭的军队,打败袁绍军。
秋季,九月,曹操回到许都。
[3]操自击刘备于汝南,备奔刘表,龚都等皆散。
表闻备至,自出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备在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慨然流涕。
表怪,问备,备曰:平常身不离鞍,髀肉皆
消。
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日月如流,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3]曹操亲自率军到汝南进攻刘备,刘备败走,到荆州投靠刘表,龚都等人都四散而逃。
刘表听到刘备来的消息,亲自到郊外来迎接,用上宾的礼节接待刘备,又给刘备增加一些部队,让刘备驻扎在新野。
刘备在荆州住几年。
曾有一次,他在会见刘表时起身上厕所,感慨地流下泪来。
刘表感到奇怪,问他是什么原因,刘备说:我平常身不离马鞍,大腿内侧没有什么肉。
如今不再骑马,大腿内侧长出了肉。
日月如同流水,人已经快老了,但功业没有建立,所以悲伤。
[4]曹操遣夏侯渊、张辽围昌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
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计犹豫,故不力战。
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
乃使谓曰:公有命,使辽传之。
果下与辽语。
辽为说操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
乃许降。
辽遂单身上三公,入家,拜妻子。
欢喜,随辽诣操;操遣还。
[4]曹操派遣夏侯渊、张辽率军在东海围攻昌,数月未能攻下,曹军粮草已尽,将领们商议撤军。
张辽对夏侯渊说:几天以来,我每次巡视阵地,昌的目光总追随着我,而且他们的箭也比以前射得更少。
这必定是昌心中犹豫,所以未尽全力作战。
我准备引动他交谈,或许能诱使他归降。
于是,张辽派人对昌说:曹公有命令,让张辽传达给你。
昌果然下城与张辽交谈。
张辽向他盛赞曹操的谋略武功,说曹操正广施恩德,招纳四方豪杰,先归附的可受到重赏。
昌便答应
投降。
张辽就孤身一人上三公山,到昌家中,会见他的妻子,昌十分高兴,随张辽一起去拜见曹操,曹操命昌返回原处。
[5]赵韪围刘璋于成都。
东州人恐见诛灭,相与力战,韪遂败退,追至江州,杀之。
庞羲惧,遣吏程祁宣旨于其父汉昌令畿,索兵。
畿曰:郡合部曲,本不为乱,纵有谗谀,要在尽诚,若遂怀异志,不敢闻命。
羲更使祁说之,畿曰:我受牧恩,当为尽节,汝为郡吏,自宜效力。
不义之事,有死不为。
羲怒,使人谓畿曰:不从太守,祸将及家!畿曰:乐羊食子,非无父子之恩,大义然也。
今虽羹祁以赐畿,畿啜之矣。
羲乃厚谢于璋。
璋擢畿为江阳太守。
[5]赵韪率军在成都包围刘璋,东州人恐怕受到屠杀,都拼死作战,杀退赵韪,并追击到江州将他杀死。
庞羲听说赵韪被杀,心中恐惧,派属官程祁传达命令给他父亲汉昌县令程畿,征调人队伍。
程畿说:郡里召集队伍,本不是为了叛乱,纵然有人进谗言加以陷害,也只能对上表白我们的忠诚,如果因此而怀有异心,则我不敢遵从命令。
庞羲又派程祁去劝说程畿,程畿说:我受到刘州牧的大恩,应当为他尽节;而你身为郡的官员,自当为庞太守效力。
不义的事情,我宁死也不会去做!庞羲大怒,派人对程畿说:如果你不服从太守,将给你全家带来灾祸。
程畿说:乐羊吃下他儿子的肉,并不是没有父子间的恩情。
而是为了维护君臣大义。
如今,即使庞太守把程祁煮成肉羹来赐给我,我也会吃下去。
庞羲无奈,便送上重礼,向刘璋道歉。
刘璋提拨程畿担任江阳郡太守。
朝廷闻益州乱,以五官中郎将牛为益州刺史;徵璋为卿,不至。
朝廷听说益州局势混乱,任命五官中郎将牛为益州刺史,征召刘璋入京担任卿,刘璋不去。
[6]张鲁以鬼道教民,使病者自首其过,为之请祷;实无益于治病,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
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
民、夷便乐之,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其道。
后遂袭取巴郡。
朝廷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
张鲁用鬼神之道教化百姓。
他让病人自己坦白所犯的过失,再由他为病人向上天祈祷。
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能治病,但那些愚昧的人却深信不疑,争着一同信奉张鲁。
对犯法的人,张鲁饶恕三次,然后才施用刑法。
不设置官吏,而全部由天师道中的首领祭酒来管理各级行政事务。
当地的百姓以及夷人对张鲁的制度都很欢迎,外地流亡到汉中地区的人,也不敢不信奉天师道。
后来,张鲁又夺取巴郡。
朝廷无力进行征讨,只好安抚张鲁,任命他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郡太守。
张鲁对特朝廷,只是进贡当地土特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