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从侨置州县和土断制度,浅析东晋王朝对北来侨民的政策

从侨置州县和土断制度,浅析东晋王朝对北来侨民的政策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
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物,以神国用。
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
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
其军国所须杂物,随土所出,临时折课市取,乃无恒法定令。
列州郡县,制其任土所出,以为征赋。
上面这段文字取材于《隋书.食货志》。
讲的是东晋王朝的一个重要政策--侨置州县。
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是侨置州县。
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
晋成帝威和四年,司空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
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
《宋书.州郡一》中记载了侨置郡县的设置就是为了安置因北方战乱而逃难的流民的,使用北方州郡的名字就是为了安抚这些流民的心理,使得他们有归属感,讲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那时的北方的究竟发生了什么,会造成那么多的流民。
西晋永嘉年间,由于西晋朝廷内部原因,发生了皇族司马氏之间的“八王之乱”,相互混战使得国力削弱,天下大乱。
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胡人趁机侵入中原。
在那二三百年间,进入中原地区的胡人,对于汉人欺凌无止。
欺凌汉人的记载在是些魏晋南北朝的史书中随处可见。
有称呼“汉狗”、贼汉”的,有称呼“头钱价汉”,更有甚者竟然直接呼为“两脚羊”。
不仅仅是在语言上的侮辱,在法令上更是层层约束。
《南齐书·王融传》中就使用了“禁令苛刻,动加诛镮”来形容。
当时的中国南方,是西晋王朝的延续者东晋王朝,且不说政治是否清明,但是至少是在汉人统治。
这样一来,北方的汉人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跑到怎么样才能南方去。
如果北方通向江南国境的封锁线上,偶然绽裂出一个缺口,那些中原汉人,就会像潮水一样越淮渡江,奔向江南了。
_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_申论

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申论胡阿祥摘 要:谭其骧先生发表于1934年的 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是一篇影响广泛的经典论文;及1990年,谭先生自析该文尚有四个方面有待充实、提升或补充。
秉承此意,本文就其中的三个方面略作申论。
首先,西晋中后期迁徙人口大量出现,他们或因饥荒而四处奔流,或受非汉民族政权的掠夺与招引,或为带有明显政治性与目的地的西北迁河西、东北迁辽西、南迁江南。
其次,由于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往往是以呈团聚状态的侨流人口为对象的,又考虑到了利用侨流人口、避免土客冲突等因素,于是造成了不设侨州郡县的区域存在侨流人口,设置侨州郡县的区域侨流人口也不一定固定居住在相应区域内的复杂情形。
再次,依据 宋书!州郡志 所载侨州郡户口数,估算东晋刘宋时期南迁人口及其后裔的数量,不宜简单直接,而是需要考虑到其数字的复杂性,并引入一些历史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作出补充、修正与扩展。
关键词:谭其骧;永嘉之乱;人口迁徙;侨州郡县; 宋书!州郡志 ;西晋;东晋;南朝中图分类号:K 928.6;K 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0)05-0100-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S018)作者简介:胡阿祥,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93)。
1934年6月发表于 燕京学报 第15期的 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以下称 民族迁徙 ),是谭其骧师(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早年所撰的一篇论文。
关于该文的思路、方法与意义,葛剑雄在 中国移民史 ∃前言%中评述道:永嘉之乱后的南迁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由于正史中本来就没有具体记载,年代久远后更无史料可觅,对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的研究无由开展。
先师却在有限的史料中找到了一把∃钥匙%###侨州、郡、县的记载。
这是因为当时南迁的人口,大多依照他们原来的籍贯,在南方的定居地按原来的名称设置了侨州、郡、县,而这类侨州、郡、县在沈约的 宋书!州郡志 、萧子显的 南齐书!州郡志 和唐人所修的 晋书!地理志 中都有较详细的记录。
东晋南朝时期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

在东晋南朝时期,侨州郡县是一种行政区划单位。
侨州郡县系统是东晋时期汉族政权在南方的行政组织架构之一,主要在今天的江西、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建立。
侨州郡县系统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南方的统治,并通过行政区划来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在侨州郡县制度中,侨州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划,下辖若干个郡,而郡又下辖若干个县。
侨州郡县制度的设立,使得中央政权得以通过行政区划管理南方地区,并通过派遣官员和军队维护统治。
侨州郡县制度在东晋南朝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使得中央政权得以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还为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支持。
侨州郡县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得到了沿用,直到清朝时期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近三十年东晋南北朝时期侨州郡县研究述评

第3 2卷第 5 期
近 三 十年 东 晋南 北 朝 时期 侨 州 郡 县 研 究 述评
汪 翔
( 安徽大学 历史系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摘 要] 改革开放 三十 多年来 , 有关 东晋 南北朝时期侨 州郡县的研 究取得 了较 大进展 , 无 论是侨 州郡县本体研 究, 还是其相 关问题研 究均 出现 了一 系列研 究成 果。尽 管如此 , 从 总体上 看还存在一 些不足 , 为此 需要进 一步拓展 研 究的广度深度 , 加强考古资料的挖掘利用 , 促进海 内外学者相互交流。 [ 关键词 ] 近三十年 ; 东晋 南朝 ; 十六 国北朝 ; 侨 州郡县 ; 土断 [ 中图分类 ̄ ] K 2 0 7 ; K 2 3 5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9 8 8 2 ( 2 0 1 4 ) 0 5 —0 1 4 5 — 0 4
一
域让侨旧民就地人籍的方式达到消除寄寓的 目的。土断 的方式主要有 : 废罢部分侨郡县 , 调整部分侨郡县隶属关 系, 给予侨郡县实土。 L 5 J 张承宗略述东晋时期 长江 中下游 流域侨州郡县 的设置情形 , 以及由于政府政策适宜、 措施 得力 , 而使 长江流域得到 了很好的开发 。 L 6 J ( P 7 5 l 】
侨州郡 县是东 晋南北 朝时期 的特殊 政 区形式 。它 起 源于东 汉 , 东 晋十六 国时期 成 为制度并普 遍 推广 , 隋 以后 废弃不用。对 于该领域 的研究 , 从 清代乾嘉考 据学 者 钱大昕 、 洪亮 吉等人 开始 一直延 续至今 , 特别 是 近三 十年时间 内取得了丰硕 成果 , 一 系列相关学术论 文与专 著或发表或 出版 , 侨州郡县研究 在深度和广度 方面有 了 很大 的拓展 。本文试 对近 三十年 东晋南 北朝 侨州 郡县 研究进行评述 。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下)

历史地理第九辑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下)胡阿祥而产生这种区别的最大原因,则莫过于侨州二、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籍的整理——土断”土斷作为一项政策,涉及东晋南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而土断与黄、白籍的郡县的成立及侨籍制度的建立。
分析东晋南朝明确见载于史的十次土断③,可以看出,它主要是为了解决侨流问题与侨州郡县问题"这两方面问题又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土断侨 流,虽不限于注籍侨州郡县的侨民④{但注籍关系,由于理解不一,诸家观点亦多分歧。
又自来论土断者,例多忽略土断对侨州郡县的 整理。
本文限于选题,仅就土断整理侨州郡 县、侨籍进行讨爲。
按土断并不始于东晋南朝。
这一概念的 最早出现,当推《晋书-卫珈传》与《李重传九西晋武帝年间,卫琏、李重上疏陈九品,主张“尽除九品中正之制”,“复古乡举里选”。
而 当时“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S 为 了创造恢复察举脚度的条件,他们提出“以主 斯定,自公卿以卡①,皆以所居为正”,即自公 卿以下的客寓他乡人士,皆依现居地断入当地户籍,以客籍作为本贯,使侨寓成为“土著”,以参预当地选举/则冠带之伦将不分而自均, 即土断之实行矣”。
因此,西晋的土断,可以说与选举制度直接有关,它是试图解决当时流 寓人士及其子弟参预选举的一项特殊政策。
“皆以所居为正J 使侨流就地属籍的土 断方法,西晋以降迄南朝,一直沿而不废②, 旦已不占有主导地位。
东晋南朝的土断,从 目的、方法到内容,都与西晋土断区别甚大。
① 中华书屈标点本作亠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J 不■ 妥。
② .女恥宋书痒文帝纪渺元嘉二十八年诏:.流寓江淮者,并听即属,并躅复税调农韻梁书-武帝纪》夭监十七年诏厂凡夭下之民,有流移他境……不乐 还者,即使著土籍为民,准旧谋输飞戦陈书-胡颖 传浄:“昊兴东迁入也。
其先寓居吴兴,土断为民亠③ 东晋四次:咸和土断陈书*高祖紀”、咸康七年土断(星晋书-成帝纪町、兴宁二年三月庚戌土断U 晋书•哀帝纪叫唉宋书-武帝纪义熙九 年土断C 宋书•武帝纪“。
追慕乾嘉考证 追求卓越史识——胡阿祥新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评说

们 对魏 晋南 北朝地 理 的考据却 未 能尽如 人意 。
2 0世 纪 以后 , 统沿 革地 理 学发 展 为今 天 的 传
国疆域 志》 《 、 东晋 疆 域 志 》 《 六 国疆 域 志 》 和 十 以
收 稿 日期 :00—0 2 21 8— 0
历 史地理 学 , 人们 开 始 以现代 的视 角 承接 和发 展
统探 讨 , 显示 了可谓 半越 的 史识 。 则 关键词: 东晋 南朝 ; 州郡县 ; 侨 侨流人 口; 考证 ; 史识
中图 分 类 号 : 2 5 K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6 2 1 )2— 17—0 10 2 4 (0 1 0 0 0 5
二 十 五史 中有 十七 部 地 理 志 , 是 我 国传 统 这
鉴音 注》, 通 考 历 代 疆 域 政 区 沿革 时 将 笔 力 触 在 及 于其间外 , 其他 几 乎无人 可观 。降及 清代 , 随着
实证朴 学逐 渐 主盟 学 坛 , 有 人 专 门从 事 魏 晋 南 始
用 ; 沅《 书地 理 志新 补 正》 在 资料 苋集 , 毕 晋 功 考
证 乏 善可 陈 ; 大 昕 考 证 功 夫 了得 , 而 失 之 零 钱 然
均存 在一 些 问题 和缺 陷 , 如洪 亮 吉 补 志 除 《 国 三 疆域 志》 差 强 人 意 外 , 两 部 补 志仅 具 凑 数 之 稍 另
唐代 至 明朝 , 治魏晋 南北 朝地 理者不 多 , 除南 宋王
应麟 《 鉴地 理 通 释》、 末 元 初 胡县的几个 基本 问题 , 括侨置 的源流 、 包 东晋南
朝侨州 郡县 的产 生 背 景与 成立 原 因 , 侨州 郡 县设
史 全 部 集 中 于魏 晋 南 北 朝 段 。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释例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释例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广泛设立乃至成为制度。
侨州郡县是相对于原州郡县而言的,然而侨州郡县系统与原州郡县系统并不能够完全对应起来,原州郡县一经侨置,即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侨州、侨郡、侨县设立后,也并不稳定。
至于当地州郡县,由于侨郡县的插入、迭置以至混合编制,形成了新的地方行政辖属系统,也就是以《宋书·州郡志》与《南齐书·州郡志》为代表的地方行政辖属系统。
正文晋自永嘉丧乱,元帝南渡,出于招抚侨流计,出于正统观念计,出于北方大族利益计,亦出于政治与经济需要计,乃置侨州郡县,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宋承其流,萧齐、梁、陈沿波于后,自此南北名号既多重复,东晋南朝之政区亦侨实相杂,并因此而难以究诘。
前此笔者曾对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作过系统考证;①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就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的关系、东晋南朝侨州郡县设立后的变化,以及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当地州郡县的关系三个方面,归纳出若干情形,作此释例,以请教于方家。
一、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的关系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立情形,多种多样,区别之,略有处侨流而立、备职方而立、招诱侨流而立、位置失地官吏而立、出于边防需要或军事形势而立之五种情形。
[1]当然,具体到某州某郡或某县的侨置,则往往情形并非单一,如处侨流者,又可收备职方、位置官吏、招诱侨流之效果,而备职方者,也可起到招诱侨流、位置官吏及巩固边防等方面的作用。
唯计其初立之意,仍可粗分为上述五类。
又大体说来,处侨流而立者,以东晋及刘宋时期为多,且以侨郡、侨县为主;备职方而立者,刘宋泰始以后及齐、梁、陈三代之侨州,即多属此类;至于位置失地官吏及因边防或军事而立者,要以侨州居多。
虽然,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立情形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之处在于,既是侨州郡县,则是相对于原州郡县而言的。
原州郡县沦陷后,其地人民迁寓他处,“皆取旧壤之名”,[2](P673)侨置州郡县,是为原州郡县及其领民与侨州郡县及其领民的正常对应关系。
王珊:吸收流民与整合侨旧

吸收流民与整合侨旧——以东晋初年长江下游侨置州郡的设置为中心的探讨王珊【提要】本文从吸收南下流民与整合侨旧关系的角度,对东晋初年侨置州郡制度形成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作者指出,东晋朝廷作为流寓江东的侨人政权,既需要争取江东本土大族的支持,又必须依靠流民帅统领的流民集团的武力,同时还要时刻对这两股强大势力保持戒备。
因此,侨州郡县制度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东晋朝廷、流民帅与江东大族三种势力之间互相博弈的过程。
东晋政权最终采取侨置州郡形式,在临近建康的京口、晋陵地区安置流民集团,是在一系列冲突与平衡之后选择的最佳方案。
这一举措对东晋南朝江南地域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侨州郡县是东晋南朝时期最具特色的地方建制形式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历史地理学界一些学者开始持续关注侨置州郡问题,有关不同时期侨州郡县的设置演变及分合存废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使我们对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和演变过程建立起初步的认识①。
与大陆学者的具体研究不同,日本学者一开始就着重于从地域社会角度探讨侨州郡县问题。
早在战前,稲葉岩吉、増村宏等学者就将侨州郡县与流民、黄白籍、土断等问题联系起来,为侨州郡县问题的研究开拓了较为宏观的视野。
在战后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六朝江南地域社会是日本学界的一个关注重点。
侨州郡县和土断、黄白籍作为六朝政权地方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受到了学者的持续关注,越智重明、矢野主税、大川富士夫、安田二郎等学者都就这些问题发表过论著。
近年,中村圭爾先生的新著《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对侨州郡县问题有更为具体和深入的研究,在使用新出墓志资料探讨侨州郡县与世家大族关系方面,尤其富于启发性②。
虽然目前有关侨州郡县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这一问题尚有值得深入探讨之处。
侨州郡县在江东政权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南朝江南地方基层社会组织重构产生的具体影响,目前尚缺乏清晰的揭示。
从具体时段上看,东晋是侨州郡县制度的草创时期,东晋政权本身又是最早立国江东的侨人政权;要弄清侨州郡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作用,首先需要探讨东晋初年侨置制度草创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社科规划
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批准号:02CZS005)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
最终成果为专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该成果考、辨、述、论结合,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特别是东晋南朝的侨置制度及其流变,复原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具体设置,例说了东晋南朝侨流人口的状况及其影响,考释了研究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问题的关键文献资料与主要研究成果。
成果主要观点是:
1、作为我国历史上政区制度与政区建置中极为特殊的现象与极为复杂的问题,完全意义上的侨州郡县,需具备三要素,即①原州郡县的陷没与侨置,而侨置应“皆取旧壤之名”;②侨流人口的存在;③“侨置牧司”亦即行政机构的初备。
侨置制度并非东晋南朝所独有,侨州郡县的普遍设置乃至成为风气,侨置制度的发展、完善乃至成熟,则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而相对于十六国北朝,东晋南朝的侨置制度与侨州郡县又尤为正规、普遍。
2、侨州郡县是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一大关键。
东晋南朝的历史虽然错综复杂,但其中也有主要线索可寻,此主要线索即侨州问题。
侨州之间既颇多矛盾,又有各种形式的合作。
因有矛盾,促成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大量设置;因有合作,东晋南朝得以立国于南方。
以此,研究东晋南朝史,理解侨州郡县以及与之相关的侨流人口,是为关键。
3、侨州郡县在东晋南朝普遍设置,乃至成为经久不废的制度,①与侨流人口的大量存在及其地域乡里观念的深固,与其迁徙及定居过程中结成乡族集团形式密切相关;②与正统观念密切相关;③与讲究郡望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④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情势等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产生背景与成立原因的复杂,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立情形也相应地多种多样,计其初立之意,有:①处侨流而立者;②备职方而立者;③招诱侨流而立者;④位置失地官吏而立者;⑤出于军事需要而立者。
4、由于侨州郡县“上淆辰纪,下乱畿甸”,造成地方行政的不便与户籍制度的紊乱,大量白籍侨民的减免赋役,又影响了国家财政,这使得土断成为必要。
东晋南朝的土断,主要是:①“正其封疆”即整理侨置;②“土断人户”即使侨流人口重新定籍;③土断的目的在于“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
综而观之,土断整理侨置的效果并不理想,土断人户由于种种原因也进行得很不彻底,故对土断的意义不可估之太高。
5、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联系着当时北方的治乱变迁与南方的政局演进,反过来又对东晋南朝军事形势、地区开发、文化兴衰乃至朝代递嬗发生影响。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分布格局是大分散、小集中、诸点成线、诸线成面,同时侨州郡县的分布与侨流人口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交通因素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而土著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在不同地区与不同时期,也各自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6、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区内的影响,也有政区外的影响;既有对当时的影响,也有对后世的影响。
以对当时政区建置与政区制度的影响而论,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相对于西晋,东晋南朝各级政区的增滥现象堪称明显,增滥的基础又在侨州郡县;其次,侨州郡与东晋南北朝时代政区设置的特殊现象双头州郡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无侨州郡则无双头州郡;再次,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紊乱与特殊,不仅集中反映了、而且极大程度上加剧了东晋南朝政区制度与政区设置的紊乱、特殊以及随宜状况,并最终葬送了东晋南朝的政区制度。
7、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汉族以及其他非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之频繁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由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且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强制迁移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
而十六国北朝移民的性质、地位、目的、政策,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使得长期、普遍、广泛设置于东晋南朝的侨州、侨郡、侨县,在十六国北朝境内,总体上说,是不长期、不普遍、不广泛的;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的多数侨州郡县,是既无土地也无人民。
如此,十六国北朝的“侨流人口”、
“侨州郡县”,更为切实、妥当的称法是“流动人口”、
“虚州郡县”。
江苏大学田立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线性分析下东西部区域经济能源联动双赢的决策支持系统”
(批准号:02BJY051)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
项目最终成果是专著《能源经济系统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了以能源系统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如能源生产的Haavelmo模型和能源消费的Logistic模型),分别用这些模型预测江苏省能源生产及能源消费。
所用方法比传统的预测方法更为合理,准确度高,并将生产和消费理论应用在江苏省能源发展对策中。
2、对能源系统中不可再生能源进行了经济分析,考虑了在市场调节下的两期模型以及在国家控制下的两期模型和连续多期模型,分析了贴现率、能源消费量、生产成本和能源的消费价格的相互关系,并得出国家控制有利于保护能源,符合能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3、研究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由于在最优条件下,能源影子价格即能源价值的变化率由贴现率效应、生产成本的负效应、能源增长效应三项决定,所以应考虑贴现率、能源消费量、生产成本和最优存量的相互关系。
分析表明,贴现率相对过大,则系统无最优稳定点,会导致能源趋于枯竭,有悖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在考虑基于能源消费二重性的经济增长模型时,研究当人口保持不变时,能源的最优配置、资本存量、资本影子价格、贴现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系统的唯一均衡点和能源量的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
5、研究能源利用方程的约束之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一个新的尝试。
得出的结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技术进步。
没有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最终会导致能源的枯竭。
6、建立了中央、东部和西部能源战略选择博弈模型,在博弈中,三方都要兼顾经济增长及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两方面的得失。
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决策者如果充分重视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则能源作为稀缺资源可以得到节约和保护。
其次,西部能源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能源从西部流向东部,从全国资源最优配置角度上看,这对于缓解能源紧缺现状是有利的。
7、在能源东西联动系统中,东部对西部能源生产的诱发性投资和自发性投资与西部提供东部消费的能源产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依此关系建立了投资发展模型。
通过控制模型,提出了保证能源东西联动系统稳定发展的措施。
8、通过对能源系统东西联动的Logistic反馈控制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将东西部能源联动系统分为崩溃区域、动荡区域和协调发展区域。
如果系统状态处于崩溃区域,东西联动的能源系统处于瘫痪状态,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受到影响;如果系统状态处于发展区域,在有限时间内,东部能源需求缺口趋于最低线,保证了东部国民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若系统状态不在发展区域,提出了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的三项对策。
该成果的学术价值是:不仅能够对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能源系统进行预测和控制,同时也能够协调好能源系统与对其产生影响的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东西部经济合作、优势互补、将西部能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东西双赢的战略目标,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短期经济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等方面将起到较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栏目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平啸〕
非线性分析下东西部区域经济能源联动双赢的决策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