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东晋十六国解析
十六国名词解释

十六国名词解释在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是指公元304年至439年之间的一个时期,这段时间被认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开端。
以下是对一些与十六国相关的关键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1.十六国:十六国是指公元304年至439年期间,中国北方地区出现的十六个政权。
这些政权大都是在中国东晋末年和西晋灭亡后,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起来的。
2.五胡十六国:五胡指的是中国北方的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
这些少数民族在十六国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建立了各自的政权,使中国北方形成多个割据的局面。
3.汉赵:汉赵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由前燕所建立。
前燕的君主慕容儁在公元337年建立了汉赵政权,其疆域涵盖了今天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
4.汉赵王:汉赵政权的创始人慕容儁被尊称为汉赵王。
他是一个杰出的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张,使汉赵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
5.前燕:前燕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由慕容皝所建立。
公元337年,慕容皝在今天的辽宁和河北地区建立了前燕政权,其疆域曾一度扩展到中原地区。
6.后燕:后燕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慕容垂所建立。
公元384年,慕容垂在前燕瓦解后建立了后燕政权,其疆域位于今天的辽宁和山东一带。
7.前秦: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由苻坚所建立。
公元351年,苻坚在今天的陕西和甘肃地区建立了前秦政权,其统治范围曾一度扩展到中原地区。
8.后秦:后秦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姚兴所建立。
公元384年,姚兴在前秦灭亡后建立了后秦政权,其疆域位于今天的甘肃和宁夏一带。
9.前凉:前凉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段楚所建立。
公元299年,段楚在今天的甘肃一带建立了前凉政权,其疆域涵盖了今天的甘肃和青海地区。
10.南凉:南凉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张轨所建立。
公元397年,张轨在前凉瓦解后建立了南凉政权,其疆域位于今天的甘肃和四川一带。
11.北凉:北凉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吕光所建立。
图解五胡十六国

图解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十分混乱,让很多人都眼花缭乱,为帮助大家理清这段历史的脉络,作者将用图解的方式为大家轻松解读五胡十六国的兴亡史(主要国家)。
公元304年,西晋八王之乱愈演愈烈,朝廷的权威洒落一地,为五胡乱华揭开了序幕。
匈奴人刘渊建立了汉国,氐人李雄建立了成国。
公元316年,汉帝刘聪(刘渊之子)攻陷长安,俘虏了晋愍帝司马邺,西晋至此灭亡。
公元319年,汉国发生内乱,刘曜(刘渊族子)平定内乱后,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是为前赵。
羯人石勒不服从刘曜的统治,也在襄国自立为王,建立了后赵。
二赵对峙的局面形成。
公元320年,凉州刺史张茂弃用西晋年号,改元永元,前凉宣告成立。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在洛阳大败前赵刘曜后,派军队攻陷长安,前赵至此灭亡。
公元337年,鲜卑人慕容皝在辽东自称燕王,建立了前燕。
公元338年,鲜卑人拓跋什翼健正式建立了代国。
公元347年,东晋桓温西征成汉,生擒李势,成汉至此灭亡。
公元350年,后赵石虎(石勒之侄)死后,诸子为争夺皇位爆发了内乱,后赵随之瓦解:汉人冉闵建立了魏国,氐人苻健建立了前秦。
两年后,魏国冉闵灭亡了后赵刘显,几个月后,前燕慕容俊(慕容皝之子)又灭亡了魏国冉闵。
公元367年,北方各种势力经过十余年的混战后,最终形成了代国、前凉、前秦、前燕四国并立的局面。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派王猛讨伐前燕,生擒慕容暐(慕容皝之孙),前燕至此灭亡。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派军队先是讨伐前凉,生擒张天锡;后是讨伐代国,生擒拓跋什翼健,终于统一了北方。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征集百万大军南征东晋,在淝水被东晋大将谢玄以少胜多,苻坚惨败而退。
公元384年,前秦国内各族趁机自立,羌人姚苌建立了后秦,鲜卑人慕容垂(慕容皝之子)建立了后燕、慕容泓(慕容暐之弟)建立了西燕。
公元385年,前秦正式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氐人吕光建立了后凉,鲜卑人拓跋珪(拓跋什翼健之孙)建立了代国、乞伏国仁建立了西秦。
中国历史—(东晋十六国)〈2〉

中国历史—(东晋十六国)〈2〉东晋十六国(公元217年——公元439年)〈2〉十六国(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十六国,全称是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代的一段时期。
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
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
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基本情况在西晋时期,五胡居于西晋北方、西方的边陲地区,对晋王朝呈现半包围局面。
由于晋廷的腐败和汉官的贪污残暴,五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
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
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
永嘉之祸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
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
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
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北方各族的内徙促成民族大融合,在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各国的君主为了增强实力,也在各自的根据地上实行一些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华北动荡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稳定的局面。
该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续到南北朝时期,最后于隋朝时期完全融合。
此外,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罗马帝国也在经历被日耳曼人、匈人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称“蛮族入侵”。
十六国释名五胡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
“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
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
东晋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黄金时期,不是在秦朝时已经统一全国了么?怎么又会出现十六个国家呢?那么东晋十六国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下其形成的原因。
还得从西晋末年说起.西晋是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的,国号晋,定都洛阳。
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
西进的门阀士族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他们完全掌握了国家的政治权利。
西晋门阀政治的形成是由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造成的,其已形成之初及表现出了极大的腐朽性。
其贪婪和奢侈是这种腐朽性的具体标志。
其次是在晋惠帝时期,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长达16年之久的武装冲突。
史称“八王之乱”。
其中士族背弃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魏晋之际周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而西魏统治者和官僚地主对这些内迁民族实行残酷的奴役,因而使民族矛盾尖锐、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加之政治腐败和天灾流行造成各族人民的流亡。
流亡人民生活无望,只能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导致西晋王朝短促而亡。
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欲结刘渊外助,晋惠帝建武元年,刘渊称汉王。
建兴四年,刘渊之子李聪派族弟攻入长安,俘虏晋憨帝,西晋亡。
为东晋十六国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而西晋末年士族势力正盛,所以他们放弃西晋和中原,在江南建立符合自己意志的新的统治乐园,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主观上是拥护西晋王朝的,西晋分裂中国、葬送西晋的步骤有三:首先是控制江南地区,而江南的士族也没闲着江南的士族也没闲着。
但江南有变他们就不能坐视不管了,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组成一支堪与正规军媲美的武装。
江南士族在顾荣、纪瞻等人的带领下独力与起义农民、庶族武士作战,往往扭转战局,赢得“三定江南”的胜利。
可见其实力之强。
其次是寻找合作伙伴。
这个皇帝必须有当然的资格,而且无能无权不会给士族专权带来大麻烦。
结果士族政治家王导慧眼识“宝”,看中了西晋宗室司马睿,司马睿老先生爵封琅琊王,又无才无势,唯一一个天才儿子司马绍还身体不好。
东晋十六国简明史

东晋(十六国)简明史东晋(317年—420年)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持续了东晋和南北朝两个时代近三百年的时间。
316年,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命运,仍在积极活动,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
自晋元帝至晋安帝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
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
他们在短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402年,才被彻底消灭。
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桓玄便借此机会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
此时晋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谢、王、瘐三家已相继衰落,唯一有实力与桓玄对抗的只有在对抗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
于是,刘裕率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裕自己手中。
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建立了宋国,东晋王朝103年共历十一帝。
十六国(304年—439年)东晋王朝存在的同时期,中国北方一直处于分裂混战状态,入主中原的民族以匈奴、羯、鲜卑、羌、氐为主,统称五胡。
各胡族纷纷建立政权许多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东晋十六国

376年前秦灭前凉
376年前秦灭代 代
370年前秦灭前燕
373年前秦取蜀
373年前秦取襄阳
不 计 较 。 隐 居 华 阴 山 。
和 耻 笑 。 王 猛 却 悠 然 自 得 , 从
时 常 遭 到 浅 薄 浮 华 子 弟 的 轻 视
更 不 屑 于 与 俗 人 打 交 道 , 因 而
弘 , 对 琐 细 之 事 略 不 关 心 ,
民族冲突中的十六国政权更迭
• 一、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 二、淝水之战前的北方政局(304-383) • 三、淝水之战后的北方政局(384-439) • 四、北方民族政权的政治走向
•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在中国北部 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 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 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十六国之外。共有 二十国。 五胡十六国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 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 “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 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 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 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 京氏《 马氏《尚书》 尤好《春秋左氏传》 孙吴《兵法》 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皆略 诵之。 诸子,无不综览。 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 不诵之。工草、 善属文, 述怀》诗百余篇, 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 五十余篇。 弱冠游于京师, 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 弱冠游于京师 名士莫不交结。 • 慕容儁: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论不倦。览政之暇, 慕容儁: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论不倦。览政之暇, 唯与侍臣错综义理,凡所著述四十余篇。 唯与侍臣错综义理,凡所著述四十余篇。 • 苻坚:博学多才艺。……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 苻坚:博学多才艺。 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 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 问难《五经》 博士多不能对。 ——晋书《载记》 晋书《载记》 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 晋《载记》诸僭伪之君,虽非中国人,亦多有文学……皆生 载记》诸僭伪之君,虽非中国人,亦多有文学 皆生 于戎、 以用武为急,而仍兼文学如此, 于戎、羌,以用武为急,而仍兼文学如此,人亦何可轻量 赵翼《 哉!——赵翼《廿二史札记》 赵翼 廿二史札记》 胡羯氐羌…其间立学养才 所在多有……或亲临讲试,或建 其间立学养才, 或亲临讲试, 胡羯氐羌 其间立学养才,所在多有 或亲临讲试 坛宫中,虽旦夕小朝,兵戈云扰,而文教之盛,转胜江东。 坛宫中,虽旦夕小朝,兵戈云扰,而文教之盛,转胜江东。 岂非盗亦有道者欤? 李慈铭《 岂非盗亦有道者欤?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
晋朝之后的政权更迭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演变

晋朝之后的政权更迭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演变晋朝之后的政权更迭——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演变晋朝的灭亡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十六国时期从公元304年持续到439年,期间涌现出了十六个割据政权。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简要介绍晋朝之后的政权更迭以及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演变。
1. 割据局势的形成晋朝在永嘉之乱后逐渐衰弱,内忧外患使得中央政权难以维持统一。
桓温北伐后,晋室的统治权转向了各地方豪强。
各地割据势力的形成导致政权更迭成为必然。
2. 西晋的灭亡与十六国的兴起西晋的灭亡标志着十六国时期的正式开始。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崛起,其中后赵、前燕、前秦等十六个政权涌现。
这些政权多由五胡族人建立,混战不断,形成割据的局面。
3. 后赵与前燕的兴亡后赵由石勒建立,主要势力范围位于今天的山西、河北一带。
但后赵政权存在着统治不稳定、内部矛盾以及与其他政权的冲突等问题,最终被后燕所灭。
前燕的兴起则与其创始人慕容垂密切相关。
慕容垂在统一北方后,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改革。
然而,慕容垂逝世后,前燕政权逐渐衰落,最终被北魏所灭。
4.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北魏由拓跋珪建立,其政权的统一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拓跋珪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魏政权的昌盛时期主要集中在孝文帝与文成帝时期。
5. 十六国混战与士族政权的兴起十六国时期,各政权之间的争斗不断,形成了一种混战的局面。
以前燕、前秦为代表的士族政权陆续兴起,为政权更迭增添了新的因素。
前秦的兴起与苻坚密切相关。
苻坚推行一系列的政治与军事改革,且采用了租佃土地制度,发展了农业经济。
然而,前秦政权的统治不稳定,最终被后秦所灭。
6. 十六国时期的分裂格局在十六国时期,除了士族政权的兴起外,西域地区的凉州政权也逐渐壮大。
凉州政权由各地的豪强建立,继承了前秦的统治地位。
同时,南方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割据政权,如李特的江南政权和刘裕的东晋政权。
这些政权与北方割据势力相互对峙,分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中国东晋十六国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东晋⼗六国地图及其说明中国东晋⼗六国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1.全图2.东晋3. 成前赵前凉后赵4. 前凉前秦前燕代5. 前秦6. 后秦后燕西秦后凉魏7. 后秦魏南凉北凉西凉南燕夏西秦北燕东晋⼗六国时期图说晋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于四世纪初为东汉以来⼊居内地的各族所推翻。
317年镇守江东的琅邪王司马睿即晋王位于建康,次年称帝;以建康在洛阳之东,史称东晋。
传⾄420年禅国于刘宋。
⾃西晋末到刘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了⼆⼗多个割据政权,史称其中前后⼆赵、前后西三秦、前后南北四燕、前后南北西五凉及成、夏为⼗六国,并⽤以泛指这⼀时期晋宋以外各国。
这⼀时期各个政权的疆域政区变化极为频繁,本图所画是淝⽔之战前⼀年即382年的概况。
其时⼗六国中的前秦臻于极盛,《禹贡》九州有其七,东晋的版图只限于淮⽔以南、汉⽔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长江以南。
前秦境内共有⼆⼗⼆州:关中为司⾪校尉及秦、南秦、河、凉州;河淮间为豫、东豫、兖、南兖、青、徐、扬州;河以北为雍、并、冀、幽、平州;汉中南阳为梁、洛、荆州;巴蜀为益、宁州。
辖有⼀百多郡。
东晋境内分为⼋州:长江中下游为扬、江、荆三州,江北为徐、豫⼆州,珠江流域为⼴州,越南北部为交州,云贵⾼原为宁州。
辖有⼋⼗多郡。
⼜有兖、青、幽等侨州和若⼲侨郡侨寄在⼤江南北。
前秦的西境尽于敦煌、⾼昌,后⼆年(384)西域三⼗余国降附,始置西域校尉于龟兹以领护葱岭以东,天⼭以南诸国。
其时前秦的东北是⾼句丽、契丹、库莫奚、夫余、⾢娄、寇漫汗、乌洛侯、地⾖于等国族。
北边鲜卑、柔然收⼊境内,境外为⾼车、契⾻、匈奴等族。
西域校尉诸属国的西北是乌孙国。
青藏⾼原羌族有宝髻、孙波、象雄、⼥国、⽩兰等国族,⼜有从辽东迁来的鲜卑、吐⾕浑部建国于黄河河曲⼀带。
淝⽔战后前秦分裂⽡解,延⾄394年为西秦所灭。
东晋乘胜收复了⼀些失地。
⾄安帝义熙中刘裕北伐,六年(410)灭南燕,⼗三年(417)灭后秦,晋⼟遂北以黄河与北魏为界,西有关中,置北徐州治彭城,北兖州治滑台城,北青州治东阳城,司州治虎牢城,雍州治长安以统新得郡县,这是东晋⼀代的极⼤版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北方大分裂和 北魏统一北方
(384年~439年)
淝水战后,前秦逐 渐瓦解。原来在苻坚控 制下的各族上层分子纷 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在半个多世纪里,北方 再度陷于分裂和混乱之 中。自384年到439年, 各族上层分子先后建立 了十三个政权。 淝水战后形势图
前秦亡后
北方分裂
前秦亡后,北方重新出现分裂。公元384年,羌族姚苌建立后秦,鲜卑族慕容垂 建立后燕。后秦于永和二年(417年)被东晋刘裕所灭。慕容垂发动对北魏的进攻, 遭到惨败。北魏把后燕分割成两部,垂弟慕容德在青州建南燕,南燕在410年被东晋 所灭。公元385年,鲜卑乞伏氏在陇西建立西秦,氐族吕光在凉州建立后凉。在这个 地区,后来又有公元397年由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公元400年由汉人李暠建立的 西凉和公元401年由匈奴沮渠氏建立的北凉。公元407年,匈奴族赫连氏在朔方建立 夏国。公元409年,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在辽西建立北燕。此外,十六国时期还有西燕、 翟魏、蜀及仇池等较小的政权。
各族所建政权 的性质
建立政权的诸少数族 原先处于不同的历史发 展阶段。不论诸族原先 的发展阶段怎样有差异, 由于他们置身于一个成 熟了的封建社会中,在 封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 政权,因此基本上都是 封建政权。
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
十六国主要是由“五胡”建
十六国政权名称
匈奴三:汉—前赵、 夏、 北凉 鲜卑五:前燕、 后燕、 南燕 、 南凉、 西秦 羯一:后赵 氐三(包括賨):前 秦、 后凉、 成汉 羌一:后秦 汉三:前凉 、 西凉 、 北燕
王猛
淝水之战
前秦建元十九年 (383年),苻坚不听群 臣劝谏,大举进攻东晋, 结果大败于淝水。淝水 战败后,前秦立刻陷入 土崩瓦解,次年灭于后 秦。
淝水之战评价
淝水之战是前秦企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战争。当时,综合各个方面的 情况看,时机和条件显然还不成熟。淝水战后,南方由于战争的胜利, 避免了一场大的混乱和破坏,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同时确定了南北 长期对峙的局面。
立的,但也有部分汉族政权。 十六国历史始于304年,终于 439年。起始与西晋相叠,后 期与北魏相叠。 十六国是一个习惯性称呼, 指此期立国较长的十六个割据 政权。另有几个政权年代较短, 不在其列。拓跋鲜卑建立的代 -北魏亦未计入。 除立国川蜀的成(汉)外, 其余十五国均在北方。
十六国简表
十六国大势
胡汉结合
后赵尤为突出。如 石勒以汉人张宾为 “ 谋主”。“ 机不虚 发,算无遗策。”采用 汉法进行统治。如用九 品中正制、租调制、办 学校,用经书考学生等。 石勒之所以这样做是因 为统治区内绝大多数是 汉人。二赵中石勒强, 329年灭前赵。
《晋书·刘元海载记》
梁犊起义
石勒333年死,政权落到其 侄石虎(季龙)手中,石虎是个 非常残暴的异族君主,他调40万 人大修宫殿,大肆压榨。石虎残 暴,激起反抗,349年爆发梁犊 起义。一直打到邺城附近。后被 镇压。石虎死后,诸子争位,相 互残杀。其养子冉闵夺权,他是 汉人,搞民族报复,大杀羯人达 二十万,甚至高鼻多胡者也被杀。 350年称帝,改国号为魏。352年 被鲜卑人慕容俊所灭。北方出现 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建于十六国时的麦积山佛窟(甘 肃天水)
2、前赵和后赵时期(317~353年)
前后赵是刘渊建立的汉政权分裂而成。刘渊310年死,其子及族子 刘聪、刘曜灭西晋,318年刘聪死,曜夺权,建都长安,主要势力在关 中地区。改国号为赵。后原部下羯人石勒反赵,在东部地区建立了后赵, 都襄国(今邢台)。几个政权皆为少数民族建立,其统治的共同特点是, 都与汉族地主相结合,以他们为帮手,并采用汉法进行统治。
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
从304年巴氐李雄和匈奴刘 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 , 到 439 年 魏灭北凉止,一百三十六年间, 在中国北部和四川先后建立了 习惯上称之为十六国(其实不 止十六国)的各族割据政权。 其中除四个汉族政权(西凉、 北燕、前凉、冉魏),建立这 些政权的统治者为匈奴、羯、 鲜卑、氐、羌五族,史称“五 胡”。
前秦东晋形势图
苻坚与王猛
苻坚在汉人王猛的帮助下改革内 政。政治上,重用王猛和太原薛赞等 参掌机要,下令“复魏晋士籍”,维 护士族地主特权,争取汉族地主的支 持。对其他各族上层分子也采取宠络 政策。 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常派 官吏巡行郡国,劝课农桑。针对关中 少雨易旱的情况,下令在关中推广汉 代的区种法。后来又征发三万人,兴 修水利。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又注意 发展交通事业。 在思想上,苻坚禁止老庄玄学和 图谶神学,广立学校,提倡儒学。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 中国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但是不同区域、不 同时期,情况也不尽相同。 经过流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成 汉政权地处西南,李雄统治 的三十年内(304~334 年)“事少役稀,百姓富实”, 益州成为全国最安定的地区。 在北方,前凉统治的河西走 廊和前燕统治下的辽河流域, 都比较安定。
第三节
一 二 三
十六国和东晋
十六国的兴替 东晋的社会矛盾 江南经济的开发
重点思考
五胡
石勒459 王猛 淝水之战(463——464)
坞壁474 十六国的统治特点471 胡汉分治 汉族士大夫作用
一 十六国的兴替
1.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 2.前赵和后赵时期 3.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锦
3、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
(353年~383年)
前秦是氐族苻氏所建。后赵亡时,苻洪聚众10多万,其子苻健进占 长安,于352年称帝,建国号秦,史称前秦。苻健侄苻坚继位后,在汉 族士人王猛的辅助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了大 乱以来最为繁荣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前秦统一了北方,并派兵进攻西 域。
前赵后赵形势图
汉化程度颇深的少数 族首领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 《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 《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皆略诵之。 《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 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 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 余篇。……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 慕容儁: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 讲论不倦。览政之暇,唯与侍臣错综义理, 凡所著述四十余篇。 苻坚:博学多才艺。……亲临太学考 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 博士多不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