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地图
东晋与十六国年表

东晋与十六国年表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 ---- -----317 建武元帝(司马睿,276-321)即位建康(今南京) 318 太兴322 永昌明帝(司马绍,-325)323 太宁325 成帝(司马衍,-342)326 咸和335 咸康342 康帝(司马岳,-344)343 建元344 穆帝(司马聃,-361)345 永和353 王羲之(303?-361?)等27人开阑亭之会356 桓温(312-378)北伐,夺回洛阳357 升平361 哀帝(司马丕,-365)362 隆和363 兴宁363 葛洪(284-363?)逝,著有《抱朴子》364 甲子年365 废帝(司马奕)365 陶渊明(365-427)生366 太和371 咸安简文帝(司马昱,-372)372 孝武帝(司马曜,-396)373 宁康376 太元379 淨土宗始祖慧远(334-416)于庐山结白莲社383 淝水之战,谢石谢玄(343-388)破秦军苻堅(338-385)396 安帝(司马德宗,-418)397 隆安399 法显(337?-423?)往印度取经402 元兴405 義熙418 恭帝(司马德文)419 元熙420 东晋(317-420)结束Sixteen Kingdoms 十六国(304-439,计136年)304 甲子年304 刘渊(-310)国号汉,刘曜(-333)改为赵,即前赵(304-329) 304 成(汉)立(304-347),即前蜀319 石勒(274-332)立后赵(319-350)324 前涼立(324-376)329 前赵灭337 慕容皝立前燕(337-370)347 成(汉)灭348 后赵僧佛图澄(232-348)逝350 后赵灭351 苻健立前秦(351-394)364 甲子年366 沙们乐僔起造敦煌石窟370 前燕灭384 后秦立(384-417)384 慕容垂立后燕(384-409)385 西秦立(385-431)386 吕光(337-399)立后涼(386-403)394 前秦灭397 南涼立(397-414)398 南燕立(398-410)400 西涼立(400-420)401 沮渠蒙逊(386-433)立北涼(401-439)401 天竺国鳩摩罗什(Kumarajiva,343?-413?)到长安403 后涼灭407 赫连勃勃(-425)立夏(407-431)409 北燕立(409-436);后燕灭410 南燕灭414 南涼灭417 后秦灭420 西涼灭424 甲子年431 西秦灭,夏灭436 北燕灭439 北涼灭439 十六国(304-439)结束。
十六国

石勒为一时雄才,他得汉人张宾相助,安抚世族,重建经济。当时胡汉关系欠佳,石勒采胡汉分治,于皇帝 外另设大单于。称胡人为国人,汉人为赵人。但这样未能缓和双方关系,仍然有冲突发生。石虎于石勒去世后杀 石弘自立为天王。他奢侈极淫,任意滥杀,又听信谗言,后赵国势渐衰。因帝位等因素,石虎与其太子石邃、石 宣、石韬发生骨肉相残,宗室关系降至冰点。349年石虎称帝后,旧太子党人梁犊于关中叛变,石虎遣羌将姚弋 仲及氐将苻洪平定,羌氐二族坐大。石虎去世后,诸子争位,残杀甚烈,后为养孙石闵夺得,于350年建国冉魏。 他为一己之私鼓励诛杀胡人,致使许多无辜的胡汉百姓丧命。之后石袛于襄国称王,号招鲜卑、氐、羌等族抵抗 冉闵,直至隔年后赵方亡。另外,346年东晋将领桓温攻击成汉(成汉于338年为李寿篡位,改国号为“汉”), 次年讨灭,成汉亡。
北魏崛起
关东方面,西燕在并州(今山西省范围)建国后,于394年被后燕帝慕容垂所灭。由于北魏帝拓跋珪派兵帮 助西燕,所以隔年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北伐北魏。慕容宝于参合陂之战惨败给拓跋珪后,请求其父慕容垂为他雪 耻。于是慕容垂于隔年亲率大军伐魏,攻陷平城,拓跋珪则率众北遁以回避之。但慕容垂于返途中去世,之后后 燕逐渐衰弱。396年拓跋珪攻下并州,隔年慕容宝企图反击并州,最后被拓跋珪击败。而后拓跋珪大举入侵,围 陷后燕首都中山,并迁都到平城。慕容宝则撤至根本之地龙城,后燕分裂为两地。此时慕容德不愿撤往北方,南 下滑台,建国南燕,之后迁都至广固。后燕在慕容熙称帝后,君主昏庸,百姓劳苦,国家衰败。407年冯跋举兵 杀慕容熙,拥高云为帝,建都龙城,之后冯跋继立,史称北燕。而南燕在慕容超继任后屡次攻伐东晋,最后于隔 年被东晋的刘裕讨伐而亡。此时关东仅北魏、北燕两国。
东晋二十二国灭亡顺序图表

后赵
390 后凉
395
400
南凉
405
410
西凉
415
420
425
430
435
440
东晋诸国灭亡顺序(箭头后者灭前者)
西蜀
代国 前燕 前凉
后凉 前秦
南燕 成汉
后秦
东晋(被刘宋所灭 开启南朝)
西秦
西燕 翟魏
胡夏 西凉
后燕
吐浑 北凉 北燕
北魏(统一北方开 启北朝)
诸国存在时间轴
政权
前赵
15 后秦 22 胡夏
汉
前赵
赵
山西吕梁、临汾 陕西西安
304 329
25 后赵
后赵 赵 河北邢台、临漳 319 352 33 冉魏
冉魏 大魏
河北临漳
350 352 2 前燕
大成
成汉
汉
四川成都
304 347 43 东晋
胡夏 夏
陕西靖边
407 431 24 吐浑
代国 代
内蒙
338 376 38 前秦
西蜀 蜀
后赵 冉魏 前燕
代国
前秦
西燕
成汉
东晋
西燕
后燕
西凉 北凉
北燕
西秦1
后秦
南燕
西秦2 胡夏
国名 国号
都城
起 止 延续 亡于
前凉 凉
甘肃武威
317 376 59 前秦
后凉 大凉
甘肃武威
386 403 17 后秦
南凉 凉 青海乐都、西宁 397 414 17 西秦
西凉 凉 甘肃酒泉、敦煌 400 421 21 北凉
北凉 凉 甘肃张掖、武威 397 439 42 北魏
东晋十六国年表

东晋十六国年表304年,益州氐族难民领袖李雄,于成都称成都王,建立成汉帝国。
匈奴左贤王刘渊于山西离石称大单于,后称汉王,建立汉赵王朝。
306年,成汉李雄自称皇帝,国号「成」。
晋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惠帝司马衷,立怀帝司马炽。
八王之乱结束。
307年,鲜卑慕容嵬自称大单于,石勒投效汉赵王朝308年,汉赵刘渊正式称帝。
309年,汉赵帝刘渊迁都平阳,领有山西中部地区。
八月,汉赵刘聪第一次进攻洛阳,战败。
十月,汉赵刘聪第二次进攻洛阳,战败。
310年,汉赵帝刘渊死,子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篡位。
311年六月,汉赵刘聪、刘曜等攻陷晋王朝首都洛阳,掳晋怀帝司马炽。
史称「永嘉之祸」。
洛阳陷落后,晋帝国建立五个行台。
312年,石勒进军河南新蔡葛陂,准备攻击晋朝琅邪王司马睿,不利,率军北返,攻陷河北襄国、邺城,吞并冀州313年,二月,汉赵刘聪杀晋怀帝司马炽,四月,晋朝秦王司马邺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
祖逖击楫渡江北伐,收复河南地区。
314年,石勒攻杀晋幽州刺史王浚,吞并幽州。
汉赵刘曜第一次进攻长安,失败。
315年,汉赵将领曹嶷占领青州316年十一月,汉赵刘曜第二次进攻长安,攻陷。
掳晋愍帝司马邺,吞并关中地区,西晋结束。
十二月,石勒击败并州刺史刘琨,占领并州。
刘琨投奔辽西鲜卑段氏,后被杀。
317年三月,琅邪王司马睿称晋王,是为晋元帝,东晋开始。
十二月,汉赵帝刘聪杀晋愍帝司马邺。
318年,晋王司马睿正式称帝。
七月,汉赵刘聪死,子刘粲继位。
大将军靳准发动政变,杀刘粲及所有匈奴刘姓皇族,自立为天王。
大将刘曜、石勒攻陷平阳,杀靳准。
319年,刘曜称帝,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前赵)。
石勒在襄国称赵王,原汉赵帝国分裂为二,两赵并立,后赵帝国建立。
晋平州刺史崔毖攻鲜卑慕容嵬,失败。
慕容嵬攻陷平州320年,晋凉州刺史张寔被杀,弟张茂继位,前凉王国建立。
东晋豫州刺史祖逖与后赵赵王石勒隔黄河对峙。
321年,后赵石虎击败辽西段氏,河北、山西尽入后赵版图。
十六国皇帝世系图

十六国皇帝世系图“五胡十六国”,西晋时期北方塞外(有时包括蜀地)北方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时代。
时间跨度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刘渊之子刘聪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时间政权更迭,征战不休。
在入侵中国北方的众多游牧民族中,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五大胡人部落合称为“五胡”,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还有丁零族(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
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北燕等)。
“十六国”因北魏史学家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
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巴氐)、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燕(鲜卑)、后秦(羌)、西秦(鲜卑)、后凉、南凉(鲜卑)、西凉(氐)、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及夏国(匈奴)等国。
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此外影响较大的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
十六国世系五胡十六国各政权列表东晋十六国帝王世系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混乱时期。
开始自西晋灭亡前的304年,成汉政权建立,伴随着西晋316年灭亡,混乱的时代正式开始。
为什么要将东晋与十六国归纳在一起?这个时代还有其他一些割据势力,但是影响力十分有限,列举其中最重要的十六个北方国家势力以及南方的东晋王朝;另外十六国也是此消彼长,这期间有一些国家是并存的。
东晋十六国背景自西晋一统中原不到半个世纪,中华大地再次分裂。
(夏-民国)中国各个朝代时期疆域地图

(地图可以随意拉大到任何大小)
中国各个朝代时期疆域地图
地图顺序对照如下:
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西汉;汉代西域;西汉-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王莽新政;东汉;东汉-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益州;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前后赵前凉成汉;东晋、前秦前燕前凉;东晋、后秦后燕后凉及变化;南北朝时期——宋北魏时期;齐北魏时期;梁东.西魏时期;陈北齐北周时期;隋朝;初唐;初唐武周时期;中唐;晚唐;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晋等;后唐等;后晋、后汉等;后周北汉等;辽.北宋时期;金.南宋时期;元初期;元晚期;明初期;明晚期;清朝;民国;。
中国各朝代地图

中国各朝代地图春秋列国形势图: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战国形势图:秦时期全图:秦(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西汉时期全图:汉(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
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
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
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实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三国时期全图:(魏:59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少量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极少量土地)(吴:26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9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西晋时期全图:西晋(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
在云贵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
)东晋十六国时期全图:南北朝时期全图:南北朝(国土总合约为935万平方公里)隋时期全图: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唐朝时期全图:唐(强盛时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
国学导航-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2)——金南宋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1)——元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2)——明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图组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国学导航-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1)——原始社会图组、夏、商、西周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2)——春秋、战国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1)——秦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2)——西汉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3)——东汉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三国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2)——西晋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1)——东晋十六国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2)——南北朝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册(2)——唐时期图组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3)——五代十国时期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