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浅述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

浅述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

浅述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摘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和设计精髓,对研究我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同时,苏州园林也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信息、物质和精神内容,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果想探求我国古典园林必要深入了解苏州园林。

关键词:古典园林;苏州园林;美学思想Abstract: Suzhou garde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f the work, which embodies the aesthetic ideas and design ess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ve a very high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t the same time, Suzhou garden also save a lot of historical, cultural, ideological and informatio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ontent,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f you want to explor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gardens need to understand.Keywords: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gardens; aesthetics;1.前言早在小时候就拜读过叶圣陶先生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当时就已经被其描述出的园林景色深深吸引住。

那移步换景,楼榭假山、小桥流水在脑海中浮现过千百回。

苏州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独自包揽了几乎我国所有的名园。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的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是指在古典园林中通过植物的设计和布置,营造出独特的情境氛围。

这种氛围除了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外,还会融入人文和诗情画意的元素,通过合理的构图和布景,使得整个园林建筑展现出人文和自然的和谐美。

一、景色的转移、隔断和变幻
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在布局和设计上,往往会采用隔断和转移景色的方式,通过变幻的布局手法使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之间产生一种移步换景的错觉。

这种视觉的变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引起注意力,同时也能使人们心情有所波动,带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景象。

二、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的生态环境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春季开花的桃花、夏季满树的杨柳、秋季的菊花和冬季的松柏等。

古典园林将万物的自然之美巧妙地融入了建筑之中,让自然之美成为园林建筑(如亭、池、岛、桥等)中的一部分,形成了美妙的景观。

三、人文情趣和诗情画意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展现出人文情趣和诗情画意,由于植物造景的布置和安排不同,呈现的景观也各不相同,有的景观会让人们联想到某种文化,有的景观会给人们一种心灵的抚慰和感悟,也有的景观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这些情感都来源于植物造景体现出来的艺术表现。

综上所述,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美学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升华,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园林艺术之美,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美好的期待。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巧妙的布置和选择,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意境美。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

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在古典园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古人在园林设计中注重“生气”和“象景”,认为植物可以赋予园林以生命力和丰富的意象。

精心挑选的奇花异草可以为园林增添色彩,吸引人们的目光;参天大树可以为园林增添立体感和气势;水边的芦苇和荷花可以营造出宁静和雅致的氛围。

植物在园林中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通过大小、高低、密度等不同的搭配和组合,形成层次感和对比效果。

这种有机的植物布局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宁静、和谐和自然的意境。

植物的色彩和形状在古典园林中展示出了独特的美感。

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色彩在园林中的运用,认为色彩可以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以其绚丽多样的色彩,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红色的牡丹和石竹可以给人以热烈和欢快的感觉;白色的梅花和兰花可以给人以高雅和纯洁的感觉;蓝色的紫藤和蔷薇可以给人以浪漫和柔美的感觉。

植物的形状也是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不同形状的植物可以给人以不同的触感和美感。

矮小的山杏和柳树可以给人以柔和和婉约的感觉;直立的松树和柏树可以给人以坚毅和挺拔的感觉。

这些植物的色彩和形状在园林中交相辉映,使人们在欣赏之余也可以体验到丰富多样的美感。

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在古典园林中传递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代人们赋予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将其置于园林中,以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松树在古代被赋予了坚贞和长寿的象征意义,被人们用来表达对友谊和生命的追求;莲花被人们用来表达对纯洁和美好的向往;竹子被人们用来表达对节操和清高的追寻。

植物的象征意义和意境通过园林的布局和装饰得到了传承和展现,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 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 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独特的美学魅力。

它不仅仅是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的艺术表达。

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之美。

它追求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将山水、植物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

园林中的山峦起伏、水流潺潺、花草繁盛,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

这种对自然的崇尚,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四季的更替,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每一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比如,春天的桃花盛开,满园芬芳;夏天的荷叶田田,清风送爽;秋天的枫叶如火,绚丽多彩;冬天的梅花傲雪,香气清幽。

自然之美在园林中得以永恒定格,让人随时都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

中国园林艺术强调意境之美。

它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的设置,营造出一种含蓄、深远的意境。

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致都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让人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引发内心的联想和思考。

比如,一座小小的亭子,置于山水之间,便让人联想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畅怀抒情的情景;一条曲折的小径,通幽处或许是一座静谧的庭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等文字元素,更是点睛之笔,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点明了园林的主题和意境。

这种意境之美,超越了物质的表象,直达人们的心灵深处,让人在园林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空间布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园林往往采用曲折迂回、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避免了直线和对称的生硬感。

通过巧妙地运用借景、对景、障景等手法,使园林的空间显得更加丰富和富有变化。

比如,借远处的山峦作为园林的背景,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纵深感;在庭院中设置一道屏风,挡住视线,待绕过屏风,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片新的景致,给人以惊喜和新鲜感。

这种空间布局的巧妙处理,让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无限的可能,让人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美景,感受到园林的无穷魅力。

中国园林艺术还注重人文之美。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我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植物造景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籍中有“园林之美,在植物”之说,说明了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也可以为今人在园林艺术创作中提供借鉴与启发。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艺术具有独特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在古典园林中,对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十分讲究,注重植物的形态、色彩、香味等特点与园林整体布局相协调。

在造景中,通过对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敬之情,以及对园林艺术的精湛造诣。

比如在江南园林中常见的假山造型中,常常会使用密叶灌木、攀援植物、岩生植物等,以随意疏密的植物搭配营造出山水之趣,使园林景观更加生动。

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不仅考虑了其景观效果,更多的是追求心灵的愉悦和寓意的表达。

二、植物的意境表达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艺术注重通过植物来表达一定的意境,塑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在园林中布置竹林,通过竹林的摇曳姿态和竹叶的清脆声响,营造出一种清逸幽静的意境;在假山的塑造中,运用不同种类的攀援植物,营造出一种险峻灵动的气息;在花卉布置中,选用时令花卉,传达出四时更替的生机和美好的生活情趣。

通过植物的布置和搭配,古典园林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意境,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三、植物与人文融合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艺术强调植物与人文的融合,注重营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

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会利用一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四季桂花”象征吉祥如意,“梅兰竹菊”象征高雅清洁,“荷花”象征纯洁与高贵等,在植物的选择与布置中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古典园林中还常常布置有数以百计的名贵花木,如紫藤、紫薇、杜鹃等,这些植物既展示了主人的品味和财力,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底蕴。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对植物的选择与搭配、植物的意境表达、植物与人文的融合等方面。

浅析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浅析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浅析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美学思想,然而,园林建筑艺术往往与这个民族的美学思想密切相关。

可以这样认为:园林建筑艺术是在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分析中国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基础概念,总结出中国园林建筑的形态、建筑特征以及其作用所在;从中国园林建筑的造型美、空间美、布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几个层面对中国园林建筑内在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底蕴进行分析和探讨。

标签:中国园林;园林建筑;美学思想、艺术一、引言灿烂的古代榜样的生命力将激励我们追求某种特定效果而不是无益的模仿,如果我们寻找出这些遗产的基本特征并将它运用于现代条件,我们将能在看似贫瘠的不毛之地上播下具有新的生命力的种子。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园林是人化自然环境,是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一个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便是自然山水,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园林建筑属于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园林又不同于长城、桥梁、庙宇等,它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

园林建筑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环境这一有利条件,既满足游者观赏自然风景的需要,又成为了被观赏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园林建筑是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的建筑,换句话说,园林建筑具有观景和点景双重功能。

二、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形态及作用与艺术特征(一)艺术形态及作用中国园林建筑各式各样:厅、堂、轩、楼、阁、榭、舫、亭、廊等,无与伦比的美尽显其中。

园林建筑布局形式颇有章法,疏密景致、虚实结合、步移景异、亦动亦静。

无论是厅堂、楼阁、小榭、回廊以及扶梯小品,均展现了“灵动”两字。

园林中的建筑临水而建、建于园中心、屹立于小山之巅、因势而曲、亦或藏于藤蔓之间,可谓情趣横生、意境深邃。

布局随意,亲于自然,巧于借鉴,小桥流水,建筑与自然生态景观融和为一体。

园林建筑通过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形态变化体现灵动和雅致美,主次分明。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分析摘要:园林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中最重要的设计门类之一,对其美学的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园林是一个宽泛的、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它和自然、建筑、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连。

并且,园林美学需要考虑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人化的自然”,甚至就是“人造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协调的产物。

关键词:园林设计;环境;美学一、设计背景园林设计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栖居生活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并且促进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景观设计不懈的追求。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希望创造出一个健康而舒适的生存环境,以便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园林设计可以使人的内心获得宁静、满足并产生一种愉悦和美的体验。

二、“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提出和阐述的一系列概念开始的,老子的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数千年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地在这个领域探索,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

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

儒家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论证了其环境美学的思想,这一理论对园林设计美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道家老子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主宰万物的运行,如果从道家的观点出发,园林设计最大的道就是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做合乎道的园林设计,符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现代设计发展潮流,违背自然之道的园林设计必然会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气”的概念基础上的风水学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思想,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

从客观角度上可以反映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思想真谛,其中的某些观念,如生态环境理论,与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一些美学主张不谋而合。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于世。

植物造景艺术作为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意境美。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布局、造型和搭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意境,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植物营造情境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一个核心意境就是通过对植物的精心布局和塑造,营造出与建筑、水景相辅相成的情境美。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常常被运用来营造出特定的情境,比如通过挂藤垂柳、萝蔓缠绕等手法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使整个园林充满了绿意盎然、清幽静谧的氛围,令人感到舒适宁静。

从而使人产生宁静、舒适、愉悦的情绪,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二、借景造势营造视觉美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布置也常常以借景造势的手法进行,将周围山水、建筑等元素纳入形成一种虚实相映的视觉美。

在园林中选植一些怪石、奇树,通过巧妙的摆放和点缀,使得植物与周围的山石水景相互映衬,相互辉映,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立体和丰富,给人以审美愉悦之感。

三、植物造型营造情感美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不仅局限于植物的自然形态,更注重对植物造型的雕琢和塑造,通过修剪、造型等手法,赋予植物以更多的情感和寓意,从而营造情感美。

通过对植物的修剪造型,可以将植物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象,如动物、神人等,不仅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更能赋予园林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使整个园林充满了生命力和灵气。

四、通过植物传递文化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布置和塑造,更深层的内涵在于通过植物的运用和布局,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常常被赋予特定的寓意和象征,如松树象征坚韧不拔、腊梅象征坚贞不屈等,通过植物的种植和塑造,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彰显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美学思想摘要对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

1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技法1.1 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1.2 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若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1.3 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1.4 对景在园林中登上亭、室、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等,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室、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对景有正对和侧对、单对与互对之分。

1.5 框景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1.6 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1.7 借景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

在橫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

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与因借”。

借景有远借、临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

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临近的大树叫临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1.8 透景美好的景观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上物所挡住,要开辟透景线,这种处理手法叫透景。

1.9 障景在园内设障景,视线受阻,令游人产生“山穷水尽”之感。

经改变空间方向,园景逐渐展开,达到“柳暗花明”境界,这种仰止视线提高主景艺术魅力的手法叫障景。

2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构成要素2.1 山石堆山叠石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园不分南北、大小,几乎有园必有山石。

所以有人认为山石应与建筑、水、花木并列,共同作为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①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为此,又常称之为“假山”。

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

园林中的山石除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

②特置石峰因形象生动、优美、突出而成为景区的主题。

如留园冠云峰、石林小院、怡园拜石轩等即是因石而得名。

③山石除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以点缀空间外,尚可起分隔空间和遮挡视线的作用。

④山石还可以用作水池的驳岸。

追求自然曲折作为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贯穿于造园手法的一切方面。

2.2 水体园林用水,从布局上看可分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看则有静有动。

2.2.1 集中用水。

集中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一般中、小型庭院多采用这种用水方法。

其特点是整个园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

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常可使有限空间具有开朗的感觉,所以它尤其适合于小型庭院。

2.2.2 分散用水。

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便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

某些中型或大型私家园林就是以这种方法而给人以深邃藏幽的感觉。

2.3 植物陈植先生在《“造园”词义的阐述》一文中曾对“园”作过引证:“种果为园”;“园,所以种树木也”。

所以说,园林从它一开始的草创阶段,便离不开花木的种植,或者换句话说,园林就是以种植花木而起家的。

园林中的树可以有两种种植形式:点种与丛植。

①以视觉的观点看点种的树更加引人注目,所以一般多为比较高大的乔木。

点种的树可以起到两种作用:一是烘托陪衬建筑物,二是点缀庭园空间。

②大面积地丛种密植,将可形成葱葱郁郁的树林,配置方法一般忌规则而求自然。

对于绝大多数庭园来讲,总是取法于自然,务使密中有疏,大小相间,高低参差错落,从而做到虽由人工种植,却宛如自然山林。

如留园西部的枫树林,即采用此法。

2.4 建筑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舫、榭、桥、轩、斋、馆、殿、堂等木、竹、土、石结构的构筑物。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①建材和形态。

中国园林的建筑仍是土、石、瓦类参半,故显厚重。

②色彩。

中国的色彩鲜艳明快,一座建筑分上中下三段式,辉煌尊贵无比。

③对称。

中国园林建筑以对称为主,大到建筑,小到亭桥,全为中心或轴线对称。

2.5 其他要素(包括建筑小品、环艺设施)从材料上看,园林小品主要是园林中的石制小品、金属小品、竹木小品和墙壁小品等。

从形态上看,有动物类、建筑类、文表类。

从功能上看,有实用性、景观性、厌胜性。

3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美学思想渊源园林创作既是物质创造,也是精神创造。

在精神创造过程中,中国古典哲学支柱的儒、道、佛三体系在彼此的消长过程中,不仅反映于社会,而且反映于园林。

3.1 儒家与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儒家思想表现有以下几点特征。

①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思想是一致的。

②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也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

隋唐统一中国后儒家一改魏晋南北朝道家思想,提倡的文学艺术审美观把园林作为修身齐家的场所,使其自然意味渐淡,人文气息渐浓。

③儒家文化武装起来的文人造园家参与园林的创作。

④中庸思想。

它首先表现在儒家与道家和佛家的融合上。

⑤儒家的孝表现于为报父母之恩而建园,如清晖园、清漪园和豫园等。

⑥儒家与道家、佛家的消长也反映到园林中来。

园林中儒、道、佛的同时存在本身也反映了儒家的折衷和中庸思想。

3.2 道家与园林道家崇尚自然之旨,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

在园林上,表现为崇尚自然山水,沉醉于其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

①中国园林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自然山水的崇尚。

虽说山水创作不是因道家才有,园林审美的自然观则是道家的总结,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的观点和自然的营造是中国造园史自始至终的观点和活动。

②园林在原生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的反复历程,一直是在自然中的人工创作和人工中的自然模仿之间,不间断地以自然为母题进行的人类活动。

道家的自然观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领域,作为评判建筑、园林、文学、艺术等人文创作活动的标准。

“人化自然,胜似自然”是创作的基本原则。

③阴阳、无极、气、道等观点既是《易经》理论的继承,也是天地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和总结。

3.3 佛家与园林佛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佛教的兴盛期也是佛教园林的兴盛期。

②寺观园林是通过园林所属、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和部分园景来表达宗教气氛的。

③寺观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常呈现出对个别植物花卉的偏好,也与其他园林形式略有不同。

④佛教八功德水不仅为唐代寺院中的水庭提供了依据,而且为一般寺院的放生池和圣泉提供了依据。

⑤对佛教的尊崇也表现为园林佛寺或佛堂的出现。

皇家园林中寺院建筑繁多,除政治目的外,还表明宗教对园林的渗透。

如颐和园万寿山的主体建筑佛香阁以及轴线上的其他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多宝殿、智慧海都是佛教建筑。

4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美学思想再现中国园林诗情画意的产生是中国园林美的反映,它同文学、戏剧、书画是同一种感情不同形式的表现。

如明末清初的园林,同晚明的文学、书画、戏剧是同一种思想感情,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

明末的计成,他既是园林家,也是画家。

清朝的李渔也是园林家,又是一个戏剧家。

中国文化是个大宝库,从这个宝库中可以产生出很多不同的学问来。

而中国文化又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感染。

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建筑、文学艺术等的综合体。

参考文献[1]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袁龙义,杨小林,付燕玲,等.水生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309-11310,11313.[3]陈从周.惟有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4]张颖,毛明,汪源.浅析棕榈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生态美[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855-10856.[5]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黄永高,奚惠良,沈志远.论观赏竹与园林造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14-11915.[7]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8]李敏捷,向国红,顾振华,等.灌木在湘北地区园林造景中的应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14-11815,11848.[9]项忠平,帅晓艳.竹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80-84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