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三子能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萧统《陶渊明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育文,达成9-12 题。
( 共 12 分)陶渊明字光明,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渊明罕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何如自苦这样?”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从军。
谓亲友曰:“聊欲弦歌,认为三径③ 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改日解绶离职,赋《回去来》。
渊明不解乐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这样。
.(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修改) 注:①偃卧瘠馁:卧床受饿。
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
③三径:指归隐者的住所。
9.以下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2分)A.博学善属.文 ( 属:写)B.州召主簿不就.( 就:上任)C.认为彭泽令( 认为:认为)..D.便语客 ( 语:告诉).()(2 分10.为文中画波涛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贤者处此/ 天下无道则隐有道/ 则至B.贤者处世/ 天下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C.贤者处世天下/ 无道则隐/ 有道则至D.贤者处世天下/ 无道则隐有道/ 则至()(2 分 )11.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归纳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品。
B.陶渊明已卧床受饿多天,江州刺史檀道济馈送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陶渊明不肯束带迎接督邮,当天辞官,表现了他“不汲汲于荣华”的质量。
D.陶渊明嗜酒。
亲友不论穷富,都会设酒款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3

【浙文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文言文阅读训练3新高考新题目2010-01-26 1841送孟东野序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於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至于人也亦然,人之声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
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也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楚。
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苟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期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之者不及于古,然未尝绝也。
就其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衰,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折、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也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
其他侵淫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之鸣信善矣。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者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于人也亦然②鸣者不及于古B.①凡出乎口而为声者②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C.①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②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D.①人之于言也亦然②有若不释然者9.下列名句编者按为四组,分别表现曹端“不平则鸣”和“善于鸣”的一组是A.①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②伊尹鸣殷。
2020-2021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注释)①予:给,送。
②子:你,代词。
③履:鞋子。
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B.万事莫贵于.义/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乡.为身死而不受/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D.今谓.人曰/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用鱼与熊掌为喻,引出“含生取义”的观点,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贞观政要·诚信》原文及翻译(二)贞观政要【原文】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
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②而废也。
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
”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解释】①格:来,至。
意谓信服,归顺。
②斯须:须臾,一会儿。
【译文】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
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
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
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
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
”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
”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
”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
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原文】自王道休明①,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
普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
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②。
謇谔之辈③,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
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
谓之为朋党,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而无咎。
重难点11 文言文翻译-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新高考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11 文言文翻译试题1.翻译的总原则是“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
(字字翻译)“达”,要求通顺。
(特殊句式、省略等)“雅”,要求优美。
2.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留、删、补、调、换、增、固定词语。
留:①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朝代、年号、帝号、谥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爵位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②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词序句序。
删: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有些倒装结构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补: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省略主语(尤其是暗换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翻译时将省略内容增添进去,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
调:调指句式的调整,尤其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翻译时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调整,使句子畅达。
换:换,即替换,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词语基本上按照“换”的原则进行翻译,这些词语是文言文翻译时做主要得分点。
增:可以理解为组词,古汉语多用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固定词语:古汉语的一些固定词语要有相应的翻译。
如:“所以”“是故”“无以”等。
新高考沿用了两道翻译的考查方式,每道题4分,共8分。
基本上把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变换等方面的知识点考查到。
一、【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文言文阅读李善长,字百室。
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太祖礼之。
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祖起于布衣,知人善任,五载成帝业。
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
法其所为,天下足定也。
”太祖称善。
从下滁州,为参谋,主馈饷,甚见亲信。
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
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注释

饮酒其五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并无车马之句。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定居在人世间,却没车马的喧闹。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栽种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识别,却无人知晓怎样抒发。
注释(1)结庐:修建住宅,这里指定居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倚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道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自得还:结伴而归属于。
▲参考资料: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抒发了作者厌烦官场腐败,决意归隐田园,超然世俗的崇尚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萧统《陶渊明传》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萧统《陶渊明传》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陶渊明,半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潺阳柴桑人也。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多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童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嬴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日:“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日:“聊欲茗等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日:“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
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违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溥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寻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看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谥号“靖节先生二(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每往A必酣饮B致醉C弘D欲邀E延之坐F弥日G不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即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诗文阅读】陶渊明《三子能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古诗文阅读】陶渊明《三子能言》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阅读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4分)三子能言沛国有一士人,姓周,同生三子,且弱冠,皆有声无言。
忽存有一客从门试过,因乞饮,言其儿声,反问之曰:“此是何声?”请问曰:“就是仆之子,皆无法言。
”客曰:“君可以还内省过,何以至此?”主人异其言,言非常人。
片刻播磨:“都不忆存有罪过。
”客曰:“试更思幼时事。
”进内,甲壳类顷①,出来语客曰:“记小儿时,当床上存有燕巢,中存有三子,其母从外春时哺,三子皆出口受到之,积日如此。
陈芷澄指内巢中,燕雏亦出口忍受。
因挑三蔷茨②,各与食之。
既而皆死去。
母还,不见踪影子,暮而回去。
昔存有此事,今虚悔之。
”客闻言,遂变成道人之孟,曰:“君既奈何悔,罪今除矣。
”言讫,便言其子言语。
周亦忽不见踪影此道人。
(选自《搜神后记》陶潜著有删改)【注解】①甲壳类顷:喝一顿饭的时间。
形容时间长。
②蔷茨:蔷薇的一部分,存有毒性,待考证。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1)表述以下句中加点的词(4分后)①且弱冠()②主人异其言()③出来语客曰()④言讫()(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因挑三蔷茨,各与食之。
a.罔不因势象形b.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c.问塔颤抖之因d.余因得母姚氏群书。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2分)其母从外春时哺10.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1)君既奈何悔,罪今除矣。
(2)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送东阳马生学》)11.阅读了这个故事,有人说道:“古人真是太盲从了,这个故事充分反映出来了古人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
”而你不赞同这一观点,你指出写作古典名著必须本着“取其精华,回去其糟粕”的态度,恳请你谈谈自己的认知。
(2分后)答案:8.(1)①且:将近、将要、快要②异:指出……很奇特,以……为奇特③语:告诉,对……说④讫:结束、完(2)d9.(2分)其母/从外得食/哺10.(1)您已经自己晓得生气(懊悔)了,罪孽现在即使除去(赎回)了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4分)
三子能言
沛国有一士人,姓周,同生三子,年且弱冠,皆有声无言。
忽有一客从门过,因乞饮,闻其儿声,问之曰:此是何声?答曰:是仆之子,皆不能言。
客曰:君可还内省过,何以至此?主人异其言,知非常人。
良久出云:都不忆有罪过。
客曰:试更思幼时事。
入内,食顷①,出语客曰:记小儿时,当床上有燕巢,中有三子,其母从外得食哺,三子皆出口受之,积日如此。
试以指内巢中,燕雏亦出口承受。
因取三蔷茨②,各与食之。
既而皆死。
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
昔有此事,今实悔之。
客闻言,遂变为道人之容,曰: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
言讫,便闻其子言语。
周亦忽不见此道人。
(选自《搜神后记》陶潜著有删改)
【注释】①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形容时间短。
②蔷茨:蔷薇的一部分,有毒性,待考证。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年且弱冠()②主人异其言()
③出语客曰()④言讫()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因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因取三蔷茨,各与食之。
A.罔不因势象形 B.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C.问塔动之因 D.余因得遍观群书。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
(2分)
其母从外得食哺
10.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送东阳马生学》)
11.阅读了这个故事,有人说:古人真是太迷信了,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古人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
而你不赞成这一观点,你认为阅读古典名著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2分)
答案:
8.(1)①且:将近、将要、快要②异:认为很奇异,以为奇异
③语:告诉,对说④讫:结束、完
(2)D
9.(2分)其母/从外得食/哺
10.(1)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
(2)略
11.(能从多行善事、懂得自省、闻过即改、从善如流、善待动物、爱惜生灵等方面概括看法,言之成理皆可。
)
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警告和批评了那些虐杀动物的人。
(观点)周氏因为杀死了小燕子,尝到了自己儿子是残疾的苦果,看似很荒唐,但曲折了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提醒我们能像善待人类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参考译文】
沛郡有位姓周的士绅,一次添了三个儿子。
(然而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年龄眼看都快二十岁了,都是一张开嘴只能呜哩哇啦地,却不会说话。
(一天,)突然有位客人从他门前经过,口渴了想讨杯茶水。
听到了屋里那几个傻儿的声音,问道:这是什么声音啊?周某回答:这是我的儿子(发出的声音),(他们)都不会说话。
客人说:您可回想、反省过(自己曾经犯过的)过错呢,(否则,)怎么到这样的地步呢?周某听他所说的话,认为很奇异,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
想了很长时间,出口说:我(积德行善,实在)都想不起做过什么缺德坏良心的事啊。
客人说:你换着(思路)再想想,幼年时做过什么事。
周某进入内室,(大约)一
顿饭的时间,出来对客人说:我想起来了。
记得在我小时候,正当床上面有燕子窝,窝里有三个小燕子,母燕子从外面寻食回来喂它们。
三个小燕子都张着嘴等着,天天都是如此。
我试着用手指伸进窝里,小燕子以为母燕来喂食,也张嘴承受。
我找了些蔷茨,各自喂给它们吃。
不大会儿,都死了。
母燕回来,不见自己的孩子,悲惨地鸣叫着飞走了。
许多年前,我实在办了件蠢事,今天想起来也实在是追悔莫及啊。
客人听到这些话,就变成了道人的模样,说: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算除去(赎)了吧。
话刚说完,就听到周某几个儿子说话的声音。
而周某也突然不见了这个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