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科学方法论(下)科学发现的逻辑

合集下载

《科学发现的逻辑》文章梗概

《科学发现的逻辑》文章梗概

《科学发现的逻辑》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9年。

在这本书中,波普尔讨论了科学发现的方法论,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科学发现的逻辑框架。

他主张科学方法应该基于对自然界的可观察性和可预测性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形而上学或主观臆断。

波普尔强调科学发现的本质是建立在可检验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可以通过经验证据来验证或否定。

他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有可证伪性,即能够被经验证据所否定,并且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才能得到验证。

此外,波普尔还提出了科学发现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科学发现往往受到科学家个人的创造力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科学发现也受到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一本关于科学方法的哲学著作,对于理解科学发现的本质和方法论有很大的帮助。

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6汇总

科学发现的思维方法6汇总


很久以来,人们发现有些鸟能远航万里而不 迷失方向。原因是什么呢?人们对此曾作过不少 的猜测,但都没有得到证实。近年来,科学工 作者发现每当天晴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 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反之,每当天阴见不 到太阳时,它们就迷失方向。由此,科学工作 者作出结论说,有些鸟能远航万里而不迷失方 向的原因是利用太阳来定向的。 • 差不多同样成绩考入一所学校的学生,经过 一年学习以后,出现了成绩的差异。经调查, 成绩好的,都是学习努力的;成绩差下去的, 都是学习不够努力的。经过比较,我们可以推 断,学习刻苦努力是成绩好的原因。
科学史有无数创造性的例子: • 有的人埋头于实验,通过细心观察, 发现了新的现象,如伦琴发现X射线;琴纳 通过接种牛痘防治天花,从而奠定了免疫 学; • 有的人按预定的概念与计划去实验,取得 了预期的结果,如居里夫人从大量的沥青 铀矿中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有的人通过广泛的观察、体会,“ 悟”出 新概念,从而提出新理论,如达尔文的进 化论;

又如,获得1976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的美国科学家盖达塞克揭示库鲁病传染方式, 就是利用乘余法。库鲁病是新几内亚的原始部 落发现的一种新疾病。得病人会双手发抖,身 体摇晃,最后悲惨地死去。

盖达塞克通过调查发现,发病的人群中 只有妇女和孩子,孩子不只是女孩也有男孩, 而成年男子都不生这种病。造成这种情况的 原因何在呢?盖达塞克发现,新几内亚人的 夫妻不吃一锅饭,不住在一个屋檐下,未成 年的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还发现,这种 部落的亲人死后,奔丧都是由女子操办,未 成年的孩子跟母亲一起参加悼念。为了对死 者表示哀悼,在告别仪式上要对死者净身解 剖,剖开脑颅,然后分吃脑髓。认为这样可 以把死者的智慧转移到自己身上,也是对死 者最大的尊敬。成年男子不参加这种仪式, 没有吃脑髓的机会,也就没有传染库鲁病的 可能,由此可以判定库鲁病是由吃脑子而传 播的。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后感2008-10-07 12:39:47|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在科学发展史上,“归纳方法”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

归纳主义不能用理论来解释规律性,因为他们的看法是,理论只不过是有规律地同时发生的事件的陈述而已;而对于科学问题的证明通常是证明其结果的真实性或者是正确性。

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科学问题是很难被证实的,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方法——证伪,即认为科学问题的证实和证伪不是对称的,科学问题很难被证实,但是却能够被证伪。

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在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不能够被证伪那就可以认为该理论(或者说至少在现阶段)是正确的或者是可接受的。

波普的科学发现逻辑可用下图粗略表示:一.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当自然界中出现了某种现象或问题时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或现象人们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对于问题之间的关系,波普阐述了几个与别人不同的概念:全称陈述,单称陈述。

给予某一事件以因果解释就是演绎出一个描述这一事件的陈述。

在这里,现象、或者说单个的观察陈述,就是单称陈述;而规律、或者说一般性的普遍陈述,则是全称陈述,波普认为科学理论应划为全称陈述的范畴。

从逻辑上说,单称陈述的简单堆砌永远无法证明全称陈述的合理性,但是反过来单称陈述却可以对全称陈述进行证伪,从而推翻或反驳原有的科学理论。

这就是波普的科学逻辑的核心思想。

二.科学理论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释作者认为,理论是我们撤出去抓住“世界”的网;使得世界合理化,说明它,并且支配它。

我们尽力使得这个网的网眼越来越小。

作为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约定”,一种是“经验的或科学的假说”。

约定论可以说是归纳逻辑的基础,它以证实性作为自己验证性的结果;经验或科学的假说则是证伪逻辑的工具或条件。

对于理论的选择,波普引入了可证伪性(或可检验度)这一概念来作为选择理论的条件。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

《科学发现的逻辑》读书笔记第一部分科学逻辑导论第一章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1.归纳问题(1)归纳的定义: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即这些归纳方法的逻辑分析,一般把这样一种推理称作“归纳的”。

(2)归纳问题的定义:如何确立根据经验得出的全称陈述真理性的问题,经验科学的假说和理论系统就是这样的全称陈述。

(3)归纳原理的定义:归纳原理是我们借以能把归纳推理纳入逻辑上可接受的形式中去的陈述。

(4)归纳原理易于产生的矛盾:因为这个归纳原理本身也必须是一个全称陈述。

假如我们试图认为它的真理性来自经验而得知,那么,导致引入归纳原理的同一个问题就再一次产生了。

为了证明这个原理,我们就必须运用归纳推理;而为了证明这些归纳推理,我们就必须假定一个更高层次的归纳原理;如此等等。

这样,想把归纳原理建基于经验之上的试图就破产了。

因为这样做必定导致无穷后退。

(5)Kant对于归纳原理矛盾的解决:Kant试图摆脱这个困难,办法是他把归纳原理(他称作“普遍因果性原理”)看作是“先验地正确的”。

(6)概然性推理易于产生的矛盾:和归纳逻辑的其他任何一种形式一样,概然推理的逻辑,或“概率逻辑”,不是导致无穷后退就是导致先验论的学说。

2.心理学主义的排除(1)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与事实相关还是与正确性相关: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与事实的问题(无关,而只与正当或正确的问题有关。

(2)科学发现的过程都是理性所为:有人会反对说,把已导致科学家作出一个发现——找到某一新的真理——的步骤加以“理性重建”看作认识论的事更为合适。

但是,问题在于,确切地说,我们要重建什么?假如要重建的是灵感的激起和释放的过程,那么我将不认为它是知识逻辑的工作。

这种过程是经验心理学要研究的,而不是逻辑要研究的。

3.理论的演绎检验(1)批判地检验理论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理论的方法:批判地检验理论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理论的方法,总是按下列路线进行的。

借助演绎逻辑,从尝试提出来且尚未经过以任何方式证明的一个新思想——预知、假说、理论系统,或任何其他类似的东西——中得出一些结论;然后将这些结论,在它们相互之间,并和其他有关的陈述加以比较,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如等价性、可推导性、相容性、不相容性)。

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题库考试

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题库考试

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题库考试专业课程目录(2010年之前)(2010年之前通过资格审查者适用本目录)各专业的共同要求政治课文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学分理、工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学分《自然辩证法》 2学分外语专业外语 1学分(含15分基础外语听力考试,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可带外语词典参加考试)外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每年5月份考试综合考试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每年5月份考试(具体专业请查看当年国家文件,也可致电学位办62233605咨询)个别学科没有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属于这些学科专业的考生需参加我校组织的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时间等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由所在院系组织考试,并出具成绩证明)。

公共课教材及考试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陈锡喜等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从理想发展到现实、从一国模式发展的本国特色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选编;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陈锡喜主编,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

精读篇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

教材可与朱莉老师联系:021-6223 2275。

《自然辩证法》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张怡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科学发现的逻辑,经验世界的认知与构造,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学,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与社会。

经济学门类政治经济学(020101)世界经济学(020105)区域经济(020202)金融学020204国际贸易学020206政治学理论(030201)社会学(030301)人口学(030302)教育学门类教育学原理(040101)课程与教学论(一)(040102)课程与教学论(二)(040102)课程与教学论(数学)(040102)课程与教学论(语文)(040102)课程与教学论(英语)(040102)职业教育专业(040108)教育技术学(040110)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2)应用心理学(040203)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理学门类概率与数理统计(070103)分析化学专业 (070302)自然地理学(070501)人文地理学(0705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企业管理(120202)旅游管理(120203)教育经济与管理(120403)情报学(120502)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课件 第六章 数学方法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课件 第六章    数学方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了模糊数学这门新兴学科。 现代数学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集合论的重要意义就一个侧面
看,在于它把数学的抽象能力延伸到人类认识过程的深处。一组对象确 定一组属性,人们可以通过说明属性来说明概念(内涵),也可以通过 指明对象来说明它。符合概念的那些对象的全体叫做这个概念的外延, 外延其实就是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集合可以表现概念,而集合论中 的关系和运算又可以表现判断和推理,一切现实的理论系统都一可能纳 入集合描述的数学框架。
1)计算机的快速,准确计算能力 为自然科学的定量研 究 和用科学理论定量地指导实践打开了新的局面。
2)计算机提供了进行多次试验计算的可能性,使数学也 能进行“实验”,并使这种“数学实验”获得广泛应用。
3)开拓数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新方法,新的学科 不断诞生。
第三,研究模糊数学的应用。
模糊数学的应用
模糊数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已初步应用于模糊控制、模糊识别、 模糊聚类分析、模糊决策、模糊评判、系统理论、信息检索、医学、 生物学等各个方面。在气象、结构力学、控制、心理学等方面已有具 体的研究成果。然而模糊数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职能,不少 人认为它与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制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数学的发展也是阶段性的。经典集合论只能把自己的表现力 限制在那些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和事物上,它明确地限定:每个集合都必 须由明确的元素构成,元素对集合的隶属关系必须是明确的,决不能模 棱两可。对于那些外延不分明的概念和事物,经典集合论是暂时不去反 映的,属于待发展的范畴。
模糊数学的产生
在较长时间里,精确数学及随机数学在描述自然界多种 事物的运动规律中,获得显著效果。但是,在客观世界中还 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以前人们回避它,但是,由于 现代科技所面对的系统日益复杂,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 出现。

浅论科学发现的方法与逻辑

浅论科学发现的方法与逻辑

【 图分 类号 】 8 中 B0
方 法 论 问题 从 来 是 哲学 关 心 的 最重 要 的问题 之


由于现代 哲 学 与科 学 紧密 相联 , 探讨 哲 学 的方法
的“ 归纳——演绎” 方法 , 曾在很 大程度 上促 进 了古 代 欧 洲 科 学 技 术 的发 展 , 而 , 然 同样 不 可 忽 视 的是 ,


g 岈
曩啊_ I
L L NT N S O l I U A U



— — 全优 ( 中共 山西省 直机 关党 校 , 山西
【 摘 要]
太原
0 02 ) 30 1
科学发现不存在一种 固定的形式化逻辑 , 各种逻辑 方法在科 学的发现过程 中起 重要作 用。古代和 但 近代科 学发现的思维方式各有利弊。在现代 , 因斯坦的“ 索性演绎法” 爱 探 作为一个发现模 式范例 , 对
素 直 观 的 “ 纳—— 演 绎 ” 其 基 本 形 式 是 : 验 观 归 , 经 察 — 觉 归 纳 一 一 般 原 理 一 三 段 论 演 绎 — 对 直 (
而 且 , 根 强 调列 “ 培 三表 ”具 有 表 、 异 表 、 度 表 ) ( 差 程 的方 法 和 “ 除 法 ” 排 除偶 然 的相 关 因素 , 而 找 排 来 从 到事 物 间 的必 然 联 系 ,这 使 归纳 的程 序得 到 了较 为
学 发 现 的前 提 是 通 过 “ 觉 ” 归 纳 产 生 出 来 的 , 直 的 即
具体的说明 , 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之归结为“ 直觉” 。 但 是 ,培 根 的科 学发 现方 法也存 在 明显 的缺点 :
他 公 然排 斥 科 学 发现 中的 演绎 、 象 和 假设 , 图 把 想 试 十分 艰难 复 杂 、 丰富 多 彩 的科 学 发现 过 程 , 单 归 结 简 为一 种 机械 地 填 写 表格 式 的 归纳 过 程 ,不 能 不 陷 于

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现的逻辑

归纳主义存在的问题
1
确切地说出在何种条件下一个概括构成一个好的归纳论证的问 题,也就是说,不清楚归纳究竟是什么。
2 3
许多科学定律采取了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定律形式。如果 科学定律是来自可观察事实的归纳概括,就很难明白人们如 何能够避免构成归纳论证前提的测量的不精确性。
分 析
归纳问题。任何人持科学知识在各个方面必须或者诉诸(演绎) 逻辑来辩护,或者从经验推导出来给予辩护的观点,就会发生 这个问题。
新思想
其他陈述
获得逻辑关系 (等价性/可推 导性/相容性等)
一些 结论
演绎推理注意
3.总结归纳与演绎
六、针对波普尔理论的反思
过于极端(片面)
过分否定(人类认知是逐 步完善的过程)
精神可嘉(不拘泥于传统)
优缺点并存,批判地接受
谢谢
1964年,他受封为英国爵士。他是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和英国科学院成员。
三、作者风格及著作
他早年就开始与维也纳学派交流思想,并接受其影响,但又是最早批判该学 派的科学哲学家之一。 波普尔与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诸如罗素、维特根施坦、爱因斯坦、珀尔等人 都有交往,他最推崇的哲学家是柏拉图、斯宾诺莎、康德和休谟。在科学哲 学上,他自认受康德和罗素的影响。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 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4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 《猜测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1963)、《客观——一个进化论的观点》 (1972)、《自我及其大脑》(与约翰·艾克尔爵士合著,1978)等。 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 事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 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此其理论被称为证伪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问题与科学发展的背景相关 知识背景决定着科学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途径。 知识背景决定着科学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途径。 同一问题,在不同知识背景下,其内涵深度是不同的。 同一问题,在不同知识背景下,其内涵深度是不同的。 比如,探索遗传的奥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比如,探索遗传的奥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在19世纪的 世纪的 知识背景下孟德尔提出的是“体质” 种质”的问题, 知识背景下孟德尔提出的是“体质”和“种质”的问题, 20世纪初摩尔根提出的则是“基因”的问题。到了 世 世纪初摩尔根提出的则是“ 世纪初摩尔根提出的则是 基因”的问题。到了20世 年代, 纪50年代,沃森和克里克则提出了生物大分子 年代 沃森和克里克则提出了生物大分子DNA的 的 结构问题。 结构问题。
问题是接 生婆, 生婆,它 能帮助新 思想诞生。 思想诞生。
苏格拉底
“科学在每个时代都有 科学在每个时代都有 它自己的问题, 它自己的问题,而这些问 题的解决对于科学发展具 有深远意义。 有深远意义。” “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 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 提出大量的问题, 满着生命力, 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 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 和终止。 和终止。”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
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 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的著名 讲演。 讲演。他根据过去特 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 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 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 提出了23 23个最重要的 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 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
问题: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交界。 问题: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交界。 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
一般来说, 一般来说,问题表现为一个 疑问句。 疑问句。逻辑学家对疑问句 的研究发现, 的研究发现,疑问句在逻辑 特征上不同于一般的陈述句。 特征上不同于一般的陈述句。
“任何疑问句 都存在一个或多 个预设” 个预设”
问题有科学的问题和非科学的问题
如果问题的预设是真实的,则问 如果问题的预设是真实的, 题的提法是正确的; 题的提法是正确的; 如果问题的预设是虚假的, 如果问题的预设是虚假的,那么问 题的提法是错误的。 题的提法是错误的。
什么是问题呢? 什么是问题呢? 波普尔说问题就是 矛盾和不一致” “ 矛盾和不一致 ” 。 哪里 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 哪里 就有问题。 就有问题 。 人们对事物的 某种现象、 某种现象 、 特性和规律或 对生产领域、 对生产领域 、 有了这些问 题或不一致, 题或不一致 , 人们就要对 它们进行猜测, 它们进行猜测 , 于是就有 了理论。 因此, 他断言: 了理论 。 因此 , 他断言 : “ 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 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 始于问题 , 终于问题 愈来愈深化的问题, 愈来愈深化的问题 , 愈来 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 。
非科学问题的类型: 非科学问题的类型:
逻辑问题, 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是真的吗? ①逻辑问题,如“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是真的吗?一些问 题表面上不是逻辑问题,但实际上可化归为逻辑问题, 题表面上不是逻辑问题 , 但实际上可化归为逻辑问题 , 如 “ 生物是有生 命的物体吗? 因为其预设“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命的物体吗 ? ” 因为其预设 “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 实际上是一个重言 式命题。 式命题。 数学问题, ② 数学问题 , 如 “ 2+2=4吗? ” 按照数学哲学的三个重要的学派逻 + = 吗 辑主义、构造主义和直觉主义,这是一个非科学问题。 辑主义、构造主义和直觉主义,这是一个非科学问题。 形而上学问题, ③形而上学问题,即有关讨论经验之外的物质与意识关系等传统的哲 学问题, 宇宙意识是否是一个实体? 学问题 , 如 “ 宇宙意识是否是一个实体 ? ” 由于其预设是形而上学的知 它们不涉及经验内容,不可能被证实和证伪, 识 , 它们不涉及经验内容 , 不可能被证实和证伪 , 所以是非科学的问题 。 伪科学问题,它们虽然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混不清, ④伪科学问题,它们虽然讨论经验问题,但用词含混不清,论断模棱 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 两可,无法用经验证伪。 宗教问题, 上帝是善的吗? 由于其预设涉及到超验的知识, ⑤宗教问题,如“上帝是善的吗?”由于其预设涉及到超验的知识, 因此应被列入非科学的问题中。 因此应被列入非科学的问题中。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内部应当在逻辑上是无矛 盾的,这是一个科学理论的基本要求。 盾的,这是一个科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如果 理论内部出现了矛盾, 理论内部出现了矛盾,一个理论可以推出互 相对立的论断, 相对立的论断,则这个理论的逻辑前提必然 有问题。 有问题。抓住这种问题往往是科学发展的关 键。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地球表面上,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地球表面上,重 物下落的速度比轻物下落的速度快。 物下落的速度比轻物下落的速度快。按照亚 里士多德的理论, 里士多德的理论,可以推出两个截然相反的 结论。设想有两个小球为A和 , 大于 大于B, 结论。设想有两个小球为 和B,A大于 ,A 下落比B快 现在将A与 连在一起 再与A 连在一起, 下落比 快,现在将 与B连在一起,再与 比较。 下落的快, 下落的慢 下落的慢, 和B比较。由于 下落的快,B下落的慢,那 比较 由于A下落的快 连在一起的下落的速度应该界于A 么,A与B连在一起的下落的速度应该界于 与 连在一起的下落的速度应该界于 之间, 而大于B。然而, 、B之间,即小于 而大于 。然而,连在一 之间 即小于A而大于 起的A和 重量又大于 重量又大于A, 起的 和B重量又大于 ,下落的速度应大于 A。这样,就有连在一起的 和B下落的速度 。这样,就有连在一起的A和 下落的速度 既有大于A又有小于 又有小于A。 既有大于 又有小于 。同样的一个前提得出 相反的两个结论,说明前提有问题。 相反的两个结论,说明前提有问题。
第六章 科学发现的逻辑
第一节
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 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 先进民族之林” 先进民族之林”。 -------江泽民 江泽民
波的粒说
普朗克方程 光电效应实验 爱因斯坦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原子线光谱和巴尔麦实验式 玻恩氢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
粒的波说
德布罗意方程 电子束衍射实验 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玻恩对衍射花纹的统计解释 薛定谔方程和波动力学模型 波动力学
1927年索尔维会议
第二.从理论的内部中发现问题 第二 从理论的内部中发现问题
1. 科学发展始于问题
“问题是新知识、 问题是新知识、 问题是新知识 新学问的老祖宗, 新学问的老祖宗,古 往今来的一切新知识 的产生与积累都是因 为要解答问题” 为要解答问题”。
--胡适在 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 胡适在 年 月为北大毕业生 的赠语
思维是 从疑问和 惊奇开始 的。
亚里士多德
2.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来源
第一,从已有的理论与经验或实验事实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第一,从已有的理论与经验或实验事实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人们进行的任何观察, 人们进行的任何观察,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 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 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指 导下进行的, 即所谓“ 观察渗透着理论” 导下进行的 , 即所谓 “ 观察渗透着理论 ” 。 一旦 某一观察现象与现有的理论发生矛盾或不一致, 某一观察现象与现有的理论发生矛盾或不一致 , 人们更多的是相信事实, 旧理论就会发生危机, 人们更多的是相信事实 , 旧理论就会发生危机 , 就需要对旧理论进行修改或彻底推翻, 就需要对旧理论进行修改或彻底推翻 , 从而建立 能够解释观察事实的新理论, 达到科学的创新。 能够解释观察事实的新理论 , 达到科学的创新 。 例如, 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 例如 , 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 , 人们总是觉得天 圆地方, 无边无际, 圆地方 , 无边无际 , 但为什么远来的船只先见桅 杆后见船身呢? 太阳总是这样的东升西落, 杆后见船身呢? 太阳总是这样的东升西落, 但为 什么会有四季更替? 什么会有四季更替 ? 正是这些经验事实与传统理 论的矛盾, 才促使人们去思考, 去探讨, 论的矛盾 , 才促使人们去思考 , 去探讨 , 并提出 假说,才有日心说的发端。 假说,才有日心说的发端。
有关问题,特别是科学问题,从逻辑上讲可分为三种: 有关问题,特别是科学问题,从逻辑上讲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是什么” what)的问题。 一种是“是什么”(what)的问题。 这类问题是关于研究对象的识别与判定的, 这类问题是关于研究对象的识别与判定的 , 如 “ 原子是什么 遗传基因是什么? ?”、“遗传基因是什么?”、“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某个斑 驳陆离的图案是什么? 等等; 驳陆离的图案是什么?”等等; 二种问题是“怎么样” how)的问题。 二种问题是“怎么样”(how)的问题。 这类问题是询问研究对象的状态及运动转化过程的, 这类问题是询问研究对象的状态及运动转化过程的 , 如 “ 太 阳系的结构是怎么样的?”“铁元素的原子量有多大 铁元素的原子量有多大? 等等; 阳系的结构是怎么样的?”“铁元素的原子量有多大?”等等; 三种问题是“为什么” why)的问题。 三种问题是“为什么”(why)的问题。 提出这类问题是要求对某个事实进行解释,例如, 提出这类问题是要求对某个事实进行解释 , 例如 , “ 为什么 牛有四个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等等。 牛有四个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等等。
“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始于问题” 科学始于问题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 科学发展的四段式: 科学发展的四段式:P1 →TT →EE →P2 P1是研究最初所面对的问题 是研究最初所面对的问题problem,它是科学发展的开端,也是理论的对象。 ,它是科学发展的开端,也是理论的对象。 TT表示试探性理论 表示试探性理论tentative theory。面对问题,科学家进行了各种大胆的猜测, 表示试探性理论 。面对问题,科学家进行了各种大胆的猜测, 试着去解答,并提出了各种假说。 试着去解答,并提出了各种假说。 EE是排错、消除错误 是排错、 是排错 消除错误elimination of error。通过观察、实验或实践中的生产应用, 。通过观察、实验或实践中的生产应用, 加以检验,淘汰不合理的成分,正确的被保留下来从而使科学理论得到了发展。 加以检验,淘汰不合理的成分,正确的被保留下来从而使科学理论得到了发展。 P2是新的问题 是新的问题problem。 。 经过长期确认的理论一旦被证伪,就产生一个新问题。新问题的解决, 经过长期确认的理论一旦被证伪,就产生一个新问题。新问题的解决,又要 求提出新的假说、理论,于是又需要新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求提出新的假说、理论,于是又需要新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线 飞进的微粒流,而且, 飞进的微粒流,而且,他用这 种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传播、 种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传播、 反射和折射等一系列实验现象。 反射和折射等一系列实验现象。 格里马弟发现 发现, 格里马弟发现,光透过两个 紧挨的小孔, 紧挨的小孔,在某些位置出现 干涉现象。同时, 干涉现象。同时,他还发现在 狭窄的光束路径上放一物体, 狭窄的光束路径上放一物体, 其影子的边缘出现衍射现象。 其影子的边缘出现衍射现象。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现象显然 与牛顿的粒子说相矛盾, 与牛顿的粒子说相矛盾,光应 是一种波。 是一种波。 特别是法国科学家菲涅耳 特别是法国科学家菲涅耳 的双镜实验, 的双镜实验,有力地支持光的 波动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