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一轮:第三章第3单元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2013届高考一轮物理复习课件(人教版):第三章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第三章
第1节
高考调研
Hale Waihona Puke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例3
第三章
第1节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如上图所示,始终静止在斜面上的条形磁铁 P,当其 上方固定的水平直导线 L 中通以垂直于纸面向外的电流 时, 斜面对磁铁的弹力 N 和摩擦力 f 的大小变化是( A.N、f 都增大 C.N 增大 f 减小 B. N、f 都减小 D.N 减小 f 增大 )
的平板车的车面上,现在的状况是木箱 A 与车 B 一起水 平向右做匀速运动.当车 B 撞到墙 C 后,可能出现的现 象是( )
第三章
第1节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A.木箱向右倾倒 B.木箱向左倾倒 C.木箱向右做匀速运动一段时间 D.木箱向右做减速运动一段时间
第三章
第1节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第三章 第1节
高考调研
题后反思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 .. 时消失的.本题易错选 B,原因是误认为汽车先拉拖车, 才会产生拖车拉汽车的力. (2)一个物体如何运动, 由初速度和它受的合力决定, 并不是由一个作用力来决定的. (3)凡涉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实际问题,不要被一 些直觉印象所迷惑.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2013届高考一轮物理复习课件(人教版)
第 1节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第三章
第1节
高考调研
高三物理(新课标版)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①______状态或②______ 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③ ______迫使它改变这种状 态.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3-3《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ppt课件

教材梳理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基础律自测
教材梳理
第3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内容
考点一 对超重、失重的理解
考
点
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图像问题
考点三 动力学中的多过程问题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的基础知识。 1.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中学数学中的算法内容和其他内容是密切联系在一 起的, 比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数列的求和等。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含义,理解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语句,并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在本教科书中,首先通过实例明确了算法的含义,然后结合具 体算法介绍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以及基本的 算法语句,最后集中介绍了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几个算法问题,力求表现算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2.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把问题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示,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数量化表示的问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答问题。统计学是研究 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本教科书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及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本教科书介绍的统计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抽样 调查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侧重点放在了介绍获得高质量样本的方法、 方便样本的缺点以及随机样本的简单性质上。教科书首先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数据,通过边框的问题和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思考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必要性,以及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强化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教科书通过一个著名的预测结果出错的案例,使学生体会抽样不是简 单的从总体中取出几个个体的问题,它关系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是 否可靠。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进了随机样本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引入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方法,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最后,通过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三种随机抽样方法的优缺点。3.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为 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 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随机事件 的定义,通过抛掷硬币的试验,观察正面朝上的次数和比例,引出了随机事件出现的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并且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给出试验结果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 。概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概率的意义,
2013届高考一轮物理复习课件必修I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科版)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F 阻=(M+m)a. 以物块为研究对象, 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其中 F 摩擦力则 F=mg=μFN. 而 FN=ma, g 所以 a= ,代入①得 μ g F=F 阻+(M+m) . μ ①
答案
g F 阻+(M+m) μ
(1)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2)对研究对象所受力的处理方法 ①合成法 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利用平行四边形 定则求出两个力的合外力方向就是加速度方向. ②分解法 当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常用正交 分解法.分解方式有两种:分解力或者分解加速度.
【变式1】
在升降电梯内的地面上放一体重计, 电梯静止时,晓敏同学站在体重计 上,体重计示数为50 kg,电梯运动过 程中,某一段时间内晓敏同学发现体 重计示数如图3-3-4所示,在这段时 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晓敏同学所受的重力变小了 B.晓敏对体重计的压力小于体重计对晓敏的支持力 C.电梯一定在竖直向下运动 g D.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 ,方向一定竖直向下 5
【变式3】
质量为M的光滑圆槽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水平恒力F 作用在其上促使质量为m的小球静止在圆槽上,如图3- 3-7所示,则 ( ).
图3-3-7
MF A.小球对圆槽的压力为 m+M mF B.小球对圆槽的压力为 m+M
C.水平恒力F变大后,如果小球仍静止在圆槽上,小球 对圆槽的压力增加 D.水平恒力F变大后,如果小球仍静止在圆槽上,小球 对圆槽的压力减小 F 解析 利用整体法可求得系统的加速度为 a= , 对小 M+m 球利用牛 顿第二定律可得: 小球受到圆槽的支持力为 m2F2 mg 2+ 2,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只有 C 选项正 M+m 确.
《走向高考》2013高考物理总复习 3-4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45张

α=3° 的 滑 0 光斜 和 mB=2g k 的 A、B B 相连, A施
面,排着量别 上并放质分为 两 块一 度 数 物 。劲 系 k=40 m 0N /
的弹一与块 轻簧端物
另端固挡相。个统于止态现 一与定板连整系处静状。对 加沿面上力 一斜向的 已 力 F 在前 0s 知 2 . F的 大 和 小 。 最值最值 F使 块 A沿 面 上 匀 速 动 物 斜向做加运。 内变, 为力 0s 2 . 后恒, 为力 g=1m 0s /
考自 点清 1.概念 () 研 物 问 时 所 究 对 作 一 整 来 1 究 理 题 把 研 的 象 为 个 体 处 理方称 的法为
整体 法。
() 研 物 问 时 所 究 对 从 体 隔 出 2 究 理 题 把 研 的 象 整 中 离 来 进独研,终出论方称 行立究最得结的法为
隔离 法。
必考内容
第三章
必考内容
第三章
第4讲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以体 物 二律, 定得
C为究象其速大仍 研对,加度小为 F2-mCg=mCa mC=2g k
a, 牛 第 由顿 ②
解① 两 可 ② 式得
[答案] 2g k
必考内容
第三章
第4讲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02 21·
[总 评 结述 ]
临问的法般三方: 界题解一有种法 “最大”“最小”“刚好”
() 极 法 在 目 如 现 1 限: 题中出
等 语 , 般 含临 问 , 理 类题 , 把 词 时 一 隐 着 界 题 处 这 问 时 应 物 理 题 (或 程 )推 极 ,而 临 现 问 过 向 端从 使 界 象 达尽求的的 到快解目。 () 假 法 有 物 过 中 有 显 现 界 题 线 2 设:些 理程 没明出临问 的 索 但 变 过 中能 现 界 题 也能 出 临 , 在 化 程 可 出 临 问 , 可 不 现 界 问,答类,般假法 题解这题一用设。 (或 态 )暴 出 , 状 露来
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3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解析】选C、D。运动员刚接触床面时,重力大于弹力,运动员向下做加速运动, 运动员处于失重状态;当弹力增大到等于重力时速度最大;继续下降,弹力大于 重力,做减速运动,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即在第一过程中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 于超重状态,选项A错误,C正确。在第二过程中先向上加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 后减速向上运动,处于失重状态,选项B错误,D正确。
命题点二 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接体问题 【要点·融会贯通】 1.整体法的选取原则及步骤: (1)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一 般采用整体法。 (2)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2.隔离法的选取原则及步骤: (1)当涉及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一般采用隔离法。 (2)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3
(2)
2 2 mg 3
【规律方法】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的处理方法 (1)若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同,一般应采用隔离法。 (2)分别以各物体为研究对象,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和运动状态分析。 (3)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并注意应用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联立求解。
【典例·通法悟道】 【典例1】(多选)如图所示,蹦床运动员从空中落到床面上,运动员从接触床面 下降到最低点为第一过程,从最低点上升到离开床面为第二过程,运动员( ) A.在第一过程中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B.在第二过程中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C.在第一过程中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 D.在第二过程中先处于超重和失重现象判断的“三技巧” (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处 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 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3)从速度变化的角度判断: ①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 ②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
第三章第三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物体对箱子下底面有压力且压力越来 越大.故本题选C.
题型探究讲练互动
超、失重现象的分析
例1
(2012· 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
一人站在电梯中的体重计上,随电梯
一起运动.下列各种情况中,体,加速度的大小 为1.0 m/s2
B.电梯匀加速上升,加速度的大小
为1.0 m/s2
相对静止,必须满足木板在斜面上的合 力为零,所以人施于木板的摩擦力Ff 应沿斜面向上,故人应加速向下跑.现 分别对人和木板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对木板受力分析如图3-3-4所示:
图3-3-4
沿斜面方向有:Mgsinθ-Ff=0 对人受力分析如图3-3-5所示:
图3-3-5
mgsinθ+Ff=ma 人 (a 人为人相对斜面的加 速度) M+m 解得 a 人= gsinθ, 方向沿斜面向下. m
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向下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______的加速 度 3.完全失重 为零 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 挂物的拉力)_______ 的情况称为完全 失重现象.
4.视重 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 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 称为视重.视重大小等于秤所受的拉 力或压力.
即人相对木板向上加速跑动,而木板
沿斜面向下滑动,此时人相对斜面静
止不动.
【答案】
见解析
【规律总结】
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
问题,即可以用隔离法也可以用整体
法解决;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只
能用隔离法来研究.
变式训练2 (创新题)如图3-3-6甲所示,小车上 固定着硬质支架,杆的端点固定着一 个质量为m的小球.杆对小球的作用 力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关于小车的 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杆对小球 的作用力由F1变化至F4)( )
2013高考一轮:牛顿运动定律-第三章 第3单元

1.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救灾物资的箱子,如图1所示。
设投放初速度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态。
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A.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B.箱子刚从飞机上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C.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D.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起来”解析: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m)g-k v2=(M+m)a①设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为F N,以箱内物体为研究对象,有mg-F N=ma②由①②两式得F N=km v2M+m。
通过此式可知,随着下落速度的增大,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逐渐增大,所以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
答案:C2.(双选)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0沿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滑,斜面倾角为θ,物块与该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图3中表示该物块的速度v和所受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以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可能正确的是()图2图3解析:物块的运动情况是先向上做减速运动,所受滑动摩擦力为μmg cos θ,方向沿斜面向下,达到最高点后由于μ>tan θ即mg sin θ<μmg cos θ,滑块不会向下滑动,而是保持静止,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下滑分力mg sin θ,小于上滑时的摩擦力μmg cos θ,所以A 、C 正确。
答案:AC3.如图4所示,弹簧测力计外壳质量为m 0,弹簧及挂钩的质量忽略不计,挂钩吊着一质量为m 的重物。
现用一方向竖直向上的外力F 拉着弹簧测力计,使其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图4A .mgB .F C.m m 0+mFD.m 0m 0+mg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弹簧的弹力,设为F ′。
先将弹簧测力计和重物看成一个整体,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m +m 0)g =(m +m 0)a 。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鲁科版)课件:第三章第三节

不完全相同的某系统时,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力与运动
定律的表现形式为∑Fi=∑miai;mi为系 统各部分的质量,∑Fi为系统各部分所受 到的来自系统外部物体所施加的力的矢
量和,而ai则分别为系统各部分的不尽相
同的加速度.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力与运动
(2)合成法、分解法与正交分解法 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 加速运动,一般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 三角形定则)用合成法或分解法解题.
(2)加速下滑和减速下滑的受力及加速
度情况.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力与运动
☞解题样板规范步骤,该得的分一分不丢!
图3-3-7
(1)根据题意,作出消防员下滑过程的 v- t 图象如图 3-3-7 所示 1 根据图象,有 s= ×t×vm 2
图3-3-7
2s 2×12 vm= = m/s=8 m/s.(6 分) 3 t
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一
定相等,B错误;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力与运动
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有:mg-F=ma, 即50g-40g=50a,解得a=g/5,方向竖直 向下,但速度方向可能是竖直向上,也可
能是竖直向下,C错误,D正确.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力与运动
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步骤和思维方 法
作为一个物体来处理,而隔离法是把一
个系统(或一个物体)分为几个部分来处
理.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力与运动
通常情况下,当把该定律应用于单一物 体,或者是各个部分加速度完全相同的
某系统时,定律的含义并不难理解:m为
物体或系统的质量,F为物体或系统所受 到的所有外力的矢量和,而a则为物体或 系统的加速度. 若将定律直接应用于各个部分加速度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运动员由B→C的过程中,先向下加速后向下减速, 即先失重后超重,但跳板的形变量一直变大,所以跳板 所受的压力一直变大,A项错,B项对;运动员由C→B的 过程中,先向上加速后向上减速,即先超重后失重,跳 板所受的压力一直变小,C项错,D项对。 答案:BD
[思维启动] 如图3-3-1是我国长征火箭把载人神舟 飞船送上太空的情景,那么火箭在加速 上升阶段处于________状态(填“超重”或 “失重”,下同),火箭停止工作后上升阶 段处于________状态,神舟飞船在绕地 球匀速圆周运动阶段处于________状态。 图3-3-1
提示:火箭加速上升阶段,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处于超 重状态,火箭停止工作后上升阶段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处于失重状态,神舟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也 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处于失重状态。
(2)尽管整体没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的一部分 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整体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状 态。
(3)超重并不是说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说重力减小了, 完全失重也不是说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 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 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变化。
=m(g+a)
=m(g-a)
=0
无阻力的抛体
加速上升、减 加速下降、减 运动情况;绕
运动状态
速下降
速上升
地球匀速圆周
运动的卫星
3.对超重、失重问题的理解 (1)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
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即ay≠0,物体就会出现超重或 失重状态。当ay方向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当ay方向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知识联动] 1.视重
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 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视重大小等于测力计 所受物体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物体的压力。
2.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比较
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完全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 物体对 支持物的 物体对支持物的
力 (或 对 悬 挂 物 的 压力(或对悬挂物 压力(或对悬挂物 概念
弹到最高点A,然后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竖直
落入水中,跳板自身重力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运动员向下运动(B→C)的过程中,先失重后超重, 对板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
B.运动员向下运动(B→C)的过程中,先失重后超重, 对板的压力一直增大
C.运动员向上运动(C→B)的过程中,先超重后失重, 对板的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思维启动] 如图3-3-3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 和m2的物体A、B,m1>m2,A、B间水平连接着一轻质弹 簧测力计。若用大小为F的水平力向右拉B,稳定后B的加 速度大小为a1,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如果改用大小为F的 水平力向左拉A,稳定后A的加速度大小为a2,弹簧测力计 示数为F2。则:a1________a2,F1________F2(填“>”、“<” 或“=”)。
(3)整体法、隔离法交替运用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 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 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 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整体 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应用升级] 2.(双选)如图 3-3-4 所示,地面上有两个完全 相同的木块 A、B,在水平推力 F 作用下运动, 当弹簧长度稳定后,若用 μ 表示木块与地面间 的动摩擦因数,FN 表示弹簧弹力,则 ( ) 图 3-3-4
2.隔离法 从研究的方便出发,当求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 时,常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 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这种处理连接体问题的思维 方法叫做隔离法。
3.外力和内力 如果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到系统之外的物体的作 用力,这些力是该系统受到的外力,而系统内各物体间 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时不考 虑内力。如果把某物体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则内力 将转换为隔离体的外力。
图3-3-3
提示: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1+m2)a1=(m1+m2)a2 所以:a1=a2=m1+F m2 向右拉 B 时,对 A 分析:F1=m1a1 向左拉 A 时,对 B 分析:F2=m2a2 因 m1>m2 所以 F1>F2。
[知识联动] 1.整体法
一般当系统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时,我们可以把系统 内的所有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质量等于各物 体的质量之和。当整体受到的外力 F 已知时,可用牛顿 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加速度,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叫做整体法。
拉 力 )大 于 物 体 所 的拉力)小于物体 的拉力)等于零的
受重力的现象
所受重力的现象 现象
物体的加速度方
产生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 物 体 的 加 速 度 方
向竖直向下,大
条件 竖直向上
向竖直向下
小 a=g
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完全失重
F-mg=ma F mg-F=ma F mg-F=ma F
列原理式
4.整体法与隔离法的选取原则 (1)隔离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或关联体内各物体的加速
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 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 方程求解。 (2)整体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 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 个整体来分析整体受到的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 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A.μ=0 时,FN=12F B.μ=0 时,FN=F C.μ≠0 时,FN=12F D.μ≠0 时,FN=F
解析:当 μ=0 时,对系统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 2ma,隔离物体 B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N=ma,可得 FN=12F,所以 A 正确 B 错误;当 μ≠0 时,对整体和物 体 B 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同样可以得出 FN =12F,故本题应选 AC。
(4)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 都会完全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 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应用升级]
1.(双选)如图3-3-2所示,运动员“10 m
跳板跳水”运动的过程可简化为:运动
员走上跳板,将跳板从水平位置B压到
最低点C,跳板又将运动员竖直向上 图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