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及应用

合集下载

测量误差分析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

测量误差分析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

测量误差分析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引言测量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各种实验和工程项目中,准确的测量结果对于建模、分析和决策都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

测量误差分析就是研究这些误差产生原因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校正方法和精度评估标准。

本文将探讨测量误差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测绘中的应用。

测量误差的分类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环境或操作引起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例如,温度、湿度、仪器漂移等都会导致系统误差的产生。

而随机误差则是由于各种无法预测的因素而引起的,其大小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正方法来减小,而随机误差则需要通过多次测量和统计分析来降低。

测量误差的传递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误差往往会传递并累积。

例如,在进行链条测量时,如果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存在误差,那么整个测量结果都会受到影响。

这种误差传递的现象被称为误差传递。

为了准确评估测量结果的误差,必须将误差传递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加以修正。

误差评定与校正误差评定是指对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估计和判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

通过多次测量并统计分析,可以得到误差的均值、标准差等指标,从而评估测量结果的精度。

校正是指在误差评定的基础上,通过补偿或调整的手段,减小或消除误差的影响。

校正方法包括仪器标定、环境控制、数据处理等。

测绘中的误差分析测绘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地球表面进行测量和制图的过程。

在测绘中,准确的地理信息对于国土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测绘结果的精度要求也很高。

在测绘中,误差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形测量中,误差分析可以用于判断地图的精度和可靠性。

通过对高程数据的误差分析,可以得出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同时,还可以根据误差分析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表达地形信息的方法和精度水平。

第二章 误差理论及应用

第二章  误差理论及应用

第二章误差理论及应用第一节误差的来源与分类一、误差的来源与误差的概念每一参数的测量都是由测试人员使用一定的仪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测量方法和程序进行的。

尽管被测参数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的真值,但由于受到人们的观察能力、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其真值是无法得到的。

所得到的测量值只能是接近于真值的近似值,其接近于真值的程度与所选择的测量方法、所使用的仪器、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测试人员的水平有关。

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误差。

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这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

当对某一参数进行多次测量时,尽管所有的条件都相同,而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却往往并不完全相同,这一事实表明了误差的存在。

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当对某一参数进行多次测量时,所得测量结果均为同一数值。

这并不能认为不存在测量误差,可能因所使用的测量仪器的灵敏度太低,以致没有反映出应有的测量误差。

实际上,误差仍然是存在的。

由于在任何测量中,误差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因此对所得到的每一测量结果必须指出其误差范围,否则该测量结果就无价值。

测量误差分析就是研究在测量中所产生误差的大小、性质及产生的原因,以便对测量精度作出评价。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在测量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按照这些因素的出现规律以及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来区分,可将测量误差分为三类。

1.系统误差在测量过程中,出现某些规律性的以及影响程度由确定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由于可以确知这些因素的出现规律,从而可以对它们加以控制,或者根据它们的影响程度对测量结果加以修正,因此在测量中有可能消除系统误差。

在正确的测量结果中不应包含系统误差。

2.随机(偶然)误差随机误差是由许多未知的或微小的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这些因素出现与否以及它们的影响程度都是难以确定的。

随机误差在数值上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正、有时负,其产生的原因一般不详,所以无法在测量过程中加以控制和排除,即随机误差必然存在于测量结果之中,但在等精度(用同一仪器、按同一方法、由同一观测者进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测量参数作多次测量,若测量次数足够多,则可发现随机误差完全服从统计规律。

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的公式

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的公式

结构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是测量精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反映了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下面,就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的公式及应用,来进一步解释这两种概念。

一、相对误差的公式及应用相对误差的公式为:相对误差=(测量值-实际值)/实际值×100%举例来说,假如实际值为10m,测量值为9.8m,则相对误差等于:(9.8-10)/10×100%=-0.2%相对误差可以用来衡量精度,一般来说,当相对误差小于一定的标准时,才可以算作精度较高。

例如,在某些应用中,相对误差的标准是±0.2%,即当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在±0.2%以内,才算作精确的测量结果。

二、绝对误差的公式及应用绝对误差的公式为:绝对误差=|测量值-实际值|比如,假如实际值为10m,测量值为9.8m,则绝对误差等于|9.8-10|=0.2m绝对误差可用于衡量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来说,绝对误差越小,精度越高。

例如,在量测某些物体的宽度时,要求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小于0.1mm,这样才算精确。

三、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的比较从定义上来说,相对误差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值占实际值的百分比,而绝对误差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绝对值。

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的区别在于:(1)相对误差受实际值的影响,如果实际值变大,相对误差也会变大;而绝对误差不受实际值的影响,即使实际值变大,绝对误差也不会变大。

(2)相对误差可以衡量精度,而绝对误差可以衡量准确性。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均可用来衡量测量精度,它们各有特点,在一定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指标,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

中误差和极限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含义和区别

中误差和极限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含义和区别

中误差和极限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含义和区别摘要:1.误差的含义及分类2.中误差、极限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定义3.中误差、极限误差和相对误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应用场景及注意事项正文: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误差可分为三类:中误差、极限误差和相对误差。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三类误差的概念、区别及应用场景。

1.误差的含义及分类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是衡量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误差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将误差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关注随机误差,即中误差。

2.中误差、极限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定义(1)中误差:也称为均方根误差,是测量结果误差的平均值。

它反映了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稳定。

(2)极限误差:是指测量结果在一定概率下的最大误差。

极限误差越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越低。

(3)相对误差:是指测量误差与真实值之比。

相对误差越小,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越高。

3.中误差、极限误差和相对误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定义上看,中误差、极限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反映了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三者都是衡量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指标,彼此之间相互补充。

区别:中误差关注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极限误差关注测量结果的最大误差范围,相对误差关注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4.应用场景及注意事项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测量任务的不同需求,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类型的误差。

例如,在工程测量中,通常关注中误差和极限误差;在科学研究中,相对误差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1)合理选择测量设备,降低系统误差;(2)增加测量次数,减小随机误差;(3)对测量数据进行精度分析,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4)针对不同测量任务,关注相应类型的误差,提高测量准确性。

滴定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滴定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引言概述:滴定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然而,在滴定分析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仪器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误差。

正确处理这些误差并进行数据处理,对于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滴定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方法。

一、体积误差1.1 仪器误差:滴定分析中常用的仪器有分析天平、容量瓶、滴定管等。

在使用这些仪器时,应注意校准和使用规范,以减小仪器误差。

1.2 液面误差:滴定分析中,液面的读取对于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读取液面时,应注意垂直读取、避免液面的折光等因素对读数的影响。

1.3 滴定管的容量误差:滴定管的容量误差是滴定分析中常见的误差来源。

为减小这一误差,可以使用一定体积的滴定管,或者采用称量法确定滴定管的容量。

二、滴定试剂误差2.1 试剂纯度误差:滴定试剂的纯度对于滴定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滴定分析中,应选择高纯度的试剂,并进行纯度检验。

2.2 试剂滴定度误差:试剂滴定度是指滴定试剂与被滴定物质的化学反应当量比。

在实际操作中,试剂滴定度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应根据实验条件和反应特性精确测定。

2.3 试剂保存误差:试剂的保存条件对于滴定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着重要影响。

应将试剂保存在干燥、避光、低温的条件下,避免因试剂的降解或者氧化而引起误差。

三、指示剂误差3.1 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指示剂的选择应根据被滴定物质的性质和滴定反应的特点来确定。

应选择颜色变化明显、与被滴定物质反应快速的指示剂。

3.2 指示剂的浓度误差:指示剂的浓度对于滴定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应根据实际需要精确配制指示剂,并在使用前进行浓度检验。

3.3 指示剂的添加量误差:指示剂的添加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对滴定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应根据滴定试剂的滴定度和指示剂的滴定反应比确定适当的添加量。

四、操作误差4.1 滴定速度误差:滴定速度的快慢会对滴定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误差怎么算的计算公式

误差怎么算的计算公式

误差怎么算的计算公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评价测量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的重要指标。

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而误差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误差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误差的定义。

误差通常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种。

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通常用|Δx|表示,其中Δx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通常用|Δx/x|表示,其中x表示真实值。

误差的计算是通过对测量结果与真实值进行比较来确定的,因此在进行误差计算时,需要首先确定真实值。

二、误差的计算公式。

1. 绝对误差的计算公式。

绝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Δx| = |测量值真实值|。

其中,|Δx|表示绝对误差,测量值表示测量结果,真实值表示真实数值。

2. 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

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Δx/x| = |(测量值真实值)/真实值|。

其中,|Δx/x|表示相对误差,测量值表示测量结果,真实值表示真实数值。

以上是误差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从而评价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三、误差的应用。

误差的计算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误差的计算是评价实验结果准确度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在工程技术中,误差的计算是评价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日常生活中,误差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价购物时的价格优惠和商品质量。

误差的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数据处理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而误差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在数据分析中,误差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价模型的拟合度和预测精度。

总之,误差的计算是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误差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评价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误差误差值计算公式

误差误差值计算公式

误差误差值计算公式误差是指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而误差值是用来表示这种差异的量。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误差值,以评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误差值的计算公式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分析实验数据。

误差值的计算公式通常是根据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特点来确定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误差值计算公式,并讨论它们的应用和局限性。

1. 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是指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的绝对值。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绝对误差 = |实际值理论值|。

其中,|x|表示x的绝对值。

绝对误差的计算公式非常简单直观,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评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然而,绝对误差并不能反映出实验数据的分布情况,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够全面。

2.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是指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与理论值的比值。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相对误差 = |实际值理论值| / |理论值|。

相对误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数据的量级差异较大时。

然而,相对误差对于理论值接近于零的情况下可能不够敏感,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估。

3. 均方根误差。

均方根误差是指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的平方的均值的平方根。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均方根误差 = √(Σ(实际值理论值)² / n)。

其中,Σ表示求和符号,n表示数据的数量。

均方根误差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评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数据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

然而,均方根误差的计算公式较为复杂,需要对数据进行平方和开方运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不够方便。

4. 最大误差。

最大误差是指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的最大值。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最大误差 = max(|实际值理论值|)。

最大误差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评估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数据量较大时。

然而,最大误差只能反映出数据的极端情况,对于整体数据的分布情况可能不够全面。

允许误差和绝对误差

允许误差和绝对误差

允许误差和绝对误差误差是指实际值与理论值或期望值之间的差异。

在各个领域中,误差都是一个常见的概念。

误差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种类型。

本文将以允许误差和绝对误差为主题,介绍这两种误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允许误差允许误差是指在测量或计算中,允许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

它是由于测量设备的精度、环境条件等因素所引起的。

允许误差通常以一个范围来表示,例如±0.5mm、±1%等。

允许误差的计算方法取决于具体的测量或计算方式。

以长度测量为例,如果要测量一根铁丝的长度,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测量仪器的精度和人为读数误差的影响。

假设测量仪器的精度为0.1mm,人为读数误差为±0.2mm,那么允许误差可以计算为0.1mm+0.2mm=0.3mm。

即在测量过程中,实际测得的长度值与真实长度值之间的差异应小于等于0.3mm。

允许误差的概念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程施工中,允许误差可以用来评估施工质量的合格性。

如果某个建筑物的水平度允许误差为±5mm,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水平度应保持在这个范围之内。

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需要进行调整或修正。

二、绝对误差绝对误差是指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的绝对值。

它是用来衡量测量或计算结果的准确度的重要指标。

绝对误差通常用Δ表示。

绝对误差的计算方法也取决于具体的测量或计算方式。

假设某个物体的质量为100g,通过称重仪器测量得到的质量为98g,那么绝对误差可以计算为|100g-98g|=2g。

即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为2g。

绝对误差的概念在科学实验、工程设计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实验中,绝对误差可以用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如果实验结果的绝对误差很小,说明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很高,结果比较可靠。

而如果实验结果的绝对误差很大,说明实验数据的准确度较低,结果不够可靠。

三、允许误差与绝对误差的关系允许误差和绝对误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随机误差的分析处理 --- 统计方法
N次测量结果 --- xi ( i =1, 2, …, N )
1)分布: 正态分布(高斯分布) --- 大多数; 均匀分布 --- 量化误差、舍入误差; 其它 --- 正弦分布、二次分布、卡方分布、指数分布、 分布、
分布等
概率密度函数
P ( ) 1
y = f(x1,x2,…,xm)--- xi 的单值函数
② 间接测量随机误差的合成

y


m
--- 各直接测量量互不相关
i 1
y x i

2
2 xi
5、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
① 多次测量结果的表示 -- 消除系统误差、剔除粗大误差 随机误差数据处理 --- 被测量真值的取值范围(概率)
2、粗大误差的减少办法和剔除准则
显然与事实不符 --- 歪曲测量结果 --- 主观避免 --- 剔除(发现) 1)判别方法 ① 物理判别法 --- 测量过程中 --- 人为因素(读错、记录错、操作错) --- 不符合实验条件/环境突变(突然振动、电磁干扰等) --- 随时发现,随时剔除 --- 重新测量 ② 统计判别法 --- 整个测量完毕之后 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 超过误差限 --- 判为坏值 --- 剔除 随机误差在一定的置信概率下的确定置信限 2)剔除准则 ① 拉依达准则(3 准则) 测量值 Xd 的剩余误差的绝对值 | Pd|> 3 --- 坏值 --- 剔除 计算算术平均值 x 剩余误差 均方误差 剔除坏值 ② 肖维勒准则 测量值 Xd 的剩余误差的绝对值 | Pd|> n --- 坏值 --- 剔除 n --- 肖维勒系数(查表确定) ③ 格拉布斯准则 测量值 Xd 的剩余误差的绝对值| Pd|> (,n) --- 坏值 --- 剔除 (,n) --- 查表确定
① 约定真值:世界各国公认的几何量和物理量的最高基准的量值
② 理论真值:设计时给定或用数学、物理公式计算出的给定值
③ 相对真值:标准仪器的测得值或用来作为测量标准用的标准器的值
2)相对误差
定义: 测量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 相对误差 =
绝对误差 真值
100%
=
x
x0
100%
例:质量G1=50g,误差1=2g;质量G2=2kg,误差2=50g
n n
2 n

(x
3 n
, x
3 n

68.27% 95.45% 99.73% ② 单次测量结果的表示 事前误差分析、以往的同等条件、详尽条件下多次测量的统计结果、 检测器具说明书中给出的误差限 --- 标准偏差的估计值
6、数据的有效数字及舍入规则
1)数据有效数字 --- 位数: 从左起往右数,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是第一位有效数 字,直到最后一位都是有效数字。如:0.427与 0.4270的有效数字位数不同。
G1的相对误差为
1= 2=
1
G1
100% =
2 100% = 4% 50
G2的相对误差为
2
G2
100% =
50 100% = 2.5% 2000
--- G2的测量效果较好
2、误差的特点
普遍性 --- 所有的测量数据都存在误差 --- 不可避免的 最高基准的测量传递手段(测量仪器/测量方法)--- 不绝对准确 测量精度 --- 测量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③ 抵偿性 --- 测量次数n ∞时(相同条件下) 全体随机误差的代数和
lim
n i 1
n
i
0
④ 单峰性 ---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概率密度大)
=0 处随机误差概率密度有最大值
3)特征量: 数学期望(Expectation ) --- 真值x0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 测量精密度的标志 h --- 精密度指数


2
2 2

2
e

h

e
h
2
2
误差 = x - x0
均方根误差/标准误差
n


i
n
2
i 1
P ( )
概率分布函数
F ( )



P ( )d
1

2




2 2

e
2
d
2)特点:
① 对称性 --- 可正可负 ---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 P() - 曲线对称于纵轴 ② 有界性 --- 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测量条件下) 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几乎不出现
2
i 1
c 算数平均值 --- 可靠 --- 多次测量提高精密度
4、误差综合
1)系统误差的合成
① 已定系统误差 --- 大小和正负已知 --- 代数和 --- 校正消除 ② 未定系统误差 --- 难以知道或不能确切掌握大小和正负
2)随机误差的合成
① 间接测量平均值的计算 xi(i =1,2,…,m)--- 直接测量量 y = f(x1,x2,…,xm) y --- 间接测量量
4、检测精度
--- 检测系统的基本内容 不同场合 --- 检测精度要求不同
精度高 --- 系统复杂 --- 造价高
按误差原因: ① 正确度:表征测量结果接近真值的程度 --- 系统误差大小的反映 ② 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的分散程度(针对重复测量而言) --- 表示随机误差的大小 ③ 准确度:表征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反映
例: 坐标原点 --- 真值点的位置 点 --- 多次测量结果
3.2 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
数据处理 --- 被测量的估计值 --- 可信程度(评定)
1、系统误差的消除
① 找出规律 --- 修正值 ② 测量方法 --- 避免出现系统误差 1)分析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 防止系统误差出现的最基本办法 测量前 --- 对可能产生的误差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2)引入修正值进行校正 --- 已出现的系统误差 理论分析/专门的实验研究 --- 系统误差的具体数值和变化规律 --- 确定修正值(温度、湿度、频率修正等) --- 修正表格、修正曲线、修正公式 --- 按规律校正 3)检测方法上消除或减小 --- 实际测量中,采取有效的测量方法 --- 现有仪器设备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测量准确度)
h
1 2
-K K
总体期望:无限次测量(不可能实现) --- 有限次测量代替
同一被测量 n 次测量 xi(i =1,2,…,n)--- 样本
a 算术平均(Mean value)

x
n
xi
i 1
n
样本中各测量数据相对样本平均的分散程度 b 标准误差 n


( xi x ) n 1
a 差动法 被测量对传感器起差动作用 干扰因素起相同作用 --- 被测量的作用相加 --- 干扰的作用相减 作用:抑制干扰 提高灵敏度和线性度 b 比值补偿法 利用比值补偿原理 --- 影响因素在输出计算式的分子、分母上同时出现 --- 约消 例:比色高温计 --- 消除辐射率变化的影响 c 半周期偶数观测法 --- 系统误差随某因素成周期性变化 测量 --- ½变化周期 两次测量所得的周期系统误差 --- 数值相等、正负相反 --- 取平均值 自动检测 --- 检测的时间间隔为½周期(克服随时间周期变化因素的影响) 综合:传感器信号转换 --- 选频放大器、滤波器、滤色片 --- 截断/删除无用 频带(只让有用信号频带通过) 措施 --- 恒温、稳压或稳频
测量结果 = 样本平均值 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Uncertainty) 测量可以置信的限度 --- K
K ---置信系数(K=1, 2, 3等) 概率 --- 置信概率 直接测量
x x
^ x
x

n (x 2 n , x
-K K
正态分布 ( x , ) x
第三章 误差理论及应用
本章学习要求:
1、熟悉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 2、掌握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
3.1 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
实验结果 --- 实验数据 --- 与其理论期望值不完全相同
1、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所得数据与其相应的真值之差。
1)绝对误差
测量误差 = 测得值 - 真值 x = x – x0 客观真实值(未知)
精度提高受到限制 --- 测量误差的影响作出评定
① 减小误差的影响,提高测量精度 ② 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给出评定(精确度的估计)
3 、误差分类
① 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 有规律可循 由特定原因引起、具有一定因果关系并按确定规律产生 装置、环境、动力源变化、人为因素
理论分析/实验验证 --- 原因和规律 --- 减少/消除 ②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因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随机发生 偶然性(不明确、无规律) 概率和统计性处理(无法消除/修正) ③ 粗大误差(Abnormal error) 检测系统各组成环节发生异常和故障等引起 异常误差 --- 混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 测量结果失去意义 分离 --- 防止
15 . 3 10
3
为3为有效数字。
2)数字的舍入规则 一般数据 --- “四舍六入,遇五偶舍奇入” 如:0.2245 3)数字运算规则 加减运算 --- 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 4.286 + 1.32 - 0.4563 = 5.1497 5.15 乘除运算 --- 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据 2.4×102 462.8×0.64 1.22 = 242.78033 0.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