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1—6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第一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概述1.1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解释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多元一体1.2 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讨论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欣赏2.1 中国画艺术欣赏介绍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中国画的技法、题材和表现手法2.2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分类及特点欣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理解其文化内涵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3.1 春节(农历新年)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探讨春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3.2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中秋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4.1 儒家思想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讨论儒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和现代价值4.2 道家思想介绍道家思想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探讨道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学经典阅读5.1 《论语》简介《论语》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分析《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教育观念5.2 《红楼梦》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情节探讨《红楼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第六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6.1 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解释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等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对称性、层次感、翘角飞檐等6.2 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如龙、凤、狮子等图案的象征意义讨论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7.1 掌握中国传统饮食的基本特点介绍中国传统饮食的分类:主食、副食、小吃等分析中国传统饮食的烹饪技法:炖、炒、蒸、煮等7.2 了解中国传统饮食的文化内涵探讨中国传统饮食中的文化象征:如圆桌、餐具的使用等讨论中国传统饮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8.1 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分类:服装、鞋帽、配饰等分析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和风格:如汉服、旗袍等8.2 探索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讨论中国传统服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地位了解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九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9.1 掌握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内容介绍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中国传统礼仪的分类:日常礼仪、节庆礼仪、丧葬礼仪等9.2 探讨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涵讨论中国传统礼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了解中国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第十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10.1 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和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中国传统民俗的分类:节日民俗、婚丧民俗、生育民俗等10.2 探索中国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讨论中国传统民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了解中国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概述:重点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理解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多元一体的特点。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幼儿园传统文化优秀教案3份

幼儿园传统文化优秀教案(一)《百家姓》启蒙教案名称:传统文化之《百家姓》启蒙一.目标:通过本教案,幼儿应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家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家族观念和文化认同。
二.教材和准备:《百家姓》的相关内容(可以是儿童版或简化版)幼儿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如纸、颜色笔、剪刀、胶水等幼儿歌曲和游戏的音频设备姓氏卡片的制作模板家庭树的制作模板家庭照片、图画或者幼儿家庭成员的名字列表(家庭树活动中使用)三.教学步骤:1.引入:(约15分钟)教师开始课程,问幼儿是否知道自己的姓氏,以及他们知道的其他姓氏是什么。
播放或演唱与百家姓相关的儿童歌曲,如《百家姓》儿歌,引起幼儿的兴趣。
2.主要内容:(约30分钟)以幼儿友好的方式介绍《百家姓》中的一些常见姓氏,如李、王、张等。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绘画,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每个姓氏。
为每个姓氏制作姓氏卡片,卡片上写上一个姓氏的汉字,然后在卡片的一边附上相关图画或图片,以便幼儿更容易记住。
进行姓氏卡片游戏:教师出示一张卡片,然后让幼儿猜测这个姓氏的发音和汉字,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拓展活动:(约30分钟)帮助幼儿制作家庭树,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绘制一个叶子,并标明各个家庭成员的姓氏。
您可以使用家庭树的模板来简化这一过程。
以家庭树为基础,教师引导幼儿谈论他们的家庭和家族传统。
鼓励他们分享关于自己家庭的有趣故事。
鼓励幼儿在家中寻找更多有关自己家族和姓氏的信息,可以与家长一起合作完成。
例如,他们可以询问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有关家庭历史的故事。
4.总结:(约10分钟)回顾今天学到的姓氏,强调姓氏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价值。
可以让每个幼儿分享他们学到的一个新姓氏,并解释他们的家庭在家庭树上的位置。
结束课程,再次播放《百家姓》相关的歌曲,让幼儿回顾课程内容,并与家庭中的家族联系产生共鸣。
四.评估:观察幼儿在课程中的参与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识别和谈论一些常见的姓氏。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古诗词、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教学内容:成语“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掩耳盗铃”等。
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静夜思”、“春晓”、“小池”等。
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对节日的热爱。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演示法:展示传统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语、古诗词、民间故事等的学习情况。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泥塑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传统文化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4课时)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4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4课时)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4课时)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文化》教案_八年级_1-6课

《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孚日学校王寿海《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性质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典范性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趣味性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3。
启蒙性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
开放性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孝道、礼仪、传统节日等。
2. 家乡的风土人情,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3.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和感受。
3.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孝道、礼仪、传统节日等。
3. 案例分析: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传统文化。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
2. 案例资料: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资料。
3. 实践活动材料: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九、课后作业布置:1. 让学生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诗”“书”“礼”“易”“春秋”被成为儒家“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诗”指《诗经》,“书”指《尚书》,“礼”有“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易”指《周易》,“春秋“指《春秋》,有“《春秋》三传”,分别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五经”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被中国人公认的享有神圣性与权威性的经典文献,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受到“四书五经”思想的深远影响。
第1课《周易》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是如何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来概括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的。
2.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从广度和时间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各个特点的思维模式;关注社会文化现象,联系自身生活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本文为阐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三个显著特点所列举的众多事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现象,深入思考一些文化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度。
四、教学设计:讲授课一课时五、教学步骤:《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七、布置作业:课后搜索《周易》相关知识。
张兴建第2 课《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恭、宽、信、敏、惠的儒家思想。
2.明确孔子教育的真谛。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境生趣于丹女士说: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去用理性的侵绳去约束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使人生更有意义,使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
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
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理解恭、宽、信、敏、惠的含义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评析】“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
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
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
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五、拓展延伸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
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
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张兴建第3课《左传》选读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简介《左传》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左传》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张兴建第4课《礼记》选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看——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第5课《老子》选读教学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一课时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有无相生》二、整体感知:(一)朗读第1、3、4、5、6则(二)梳理内容: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教师指导、点评第1则: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第3则: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
第5则: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
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第6则: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探讨:1、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
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明确:伟大不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
处理问题我有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三、总结: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累,还要持之以恒。
四、作业:1、完成《导学》相关练习2、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观点,预习《无端崖之辞》第6课《庄子》选读教学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2、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也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而不应当成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不应当用自己的私利标准去要求别人,要懂得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