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版_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第一课:《诗经》选读2. 第二课:《楚辞》选读3. 第三课:唐诗选读4. 第四课:宋词选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五、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3. 总计:160分钟教案示例:课题:《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掌握《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经典篇目解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经》经典篇目的掌握程度。
教学步骤:1. 导入:《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篇目的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诗经》的价值。
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进行背诵。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艺术5. 第五课:书法艺术欣赏6. 第六课:绘画艺术欣赏7. 第七课:音乐舞蹈艺术欣赏8. 第八课:戏曲艺术欣赏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六年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案山东版

六年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案山东版全册简析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敦厚”“崇礼”“责任”“竞争”“共赢”“君子之品”“君子之行”“少年君子”八个单元。
“敦厚”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温良恭俭》、《泰山乔岳》《敦厚崇礼》以及《心包万物》四个部分。
“崇礼”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郭泰”“孟子”“晏子”“到晷”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敦厚”“崇礼”“责任”“竞争”这四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诵读”(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点睛”(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晓事明理”(讲述精彩的故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明理)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3.养成良好品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1《温良恭俭》【教学目标】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阅读积累,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教学过程:二、简介《敦厚》。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六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山东版

六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山东版全册简析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敦厚”“崇礼”“责任”“竞争”“共赢”“君子之品”“君子之行”“少年君子”八个单元。
“敦厚”部分主要研究、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温良恭俭》、《泰山乔岳》《敦厚崇礼》以及《心包万物》四个部分。
“崇礼”部分主要研究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XXX”“XXX”“XXX”“到晷”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本学期,我们重点研究“敦厚”“崇礼”“责任”“竞争”这四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诵读”(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点睛”(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研究依据,明确研究要求);“晓事明理”(讲述精彩的故事,使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究、尝试、交流中明理)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3.养成良好品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暴自弃、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坚强、善良、对社会有效的人。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1《温良恭俭》【教学方针】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阅读积累,熏陶学生的品德涵养。
【教具利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教学过程:二、简介《敦厚》。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请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完整word)六年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案山东版

全册简析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敦厚”“崇礼”“责任”“竞争”“共赢”“君子之品”“君子之行”“少年君子”八个单元。
“敦厚”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分为《温良恭俭》、《泰山乔岳》《敦厚崇礼》以及《心包万物》四个部分。
“崇礼”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郭泰”“孟子”“晏子”“到晷”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敦厚”“崇礼”“责任”“竞争”这四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诵读”(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点睛”(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晓事明理”(讲述精彩的故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明理)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3.养成良好品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六年级上1《温良恭俭》【教学目标】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阅读积累,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教学过程:二、简介《敦厚》。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齐鲁书社版_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启蒙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大多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能保持较为持久的热情,但在阅读方面眼界不够开阔,知识积累不丰富,对祖国语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本册共有十单元,分为蒙书诵读、诗词诵读、音乐舞蹈、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等。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前8个单元。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记背,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地教诲。
2、了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得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记背、品尝、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1、加强诵读、记背指导。
2、注重各种教学手段的灵活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五、课时安排: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为政》的原文及译文,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活动广角有人认为诚信无关紧要,谁老实谁吃亏,你认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
三、检查背诵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认真填写。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含义及译文,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检查背诵三、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 音乐舞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乐器、乐曲、乐舞、古曲,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六上传统文化教案

六上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篇:六上传统文化教案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本册基本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3.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4.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5.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6.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
7.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第1课《论语》(八则)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教学过程: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七、活动广角:第4页八、成长阶梯:第4页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的传统节日3. 中国的传统艺术4. 中国的传统习俗5. 中国的传统美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传统文化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3. 教学环节二:介绍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4. 教学环节三:讲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如火锅、粽子等,让学生了解美食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7.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2. 总结性评价:通过布置作业和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

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第六单元诗词诵读(二)第17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揭示课题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三、品——还原诗情(一)、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1、引导学生质疑。
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六、教学反思《己亥杂诗》(之五)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课下再找更多的关于朱熹和龚自珍的诗背诵。
9.教学反思第18课诗词两首《放言》教学目标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
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
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第一学期国学启蒙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多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特别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能保持较为持久的热情,但在阅读方面眼界不够开阔,知识积累不丰富,对祖国语言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共有十单元,分为蒙书诵读、诗词诵读、音乐舞蹈、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等等。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前8个单元。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记背,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地教诲。
2、了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得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记背、品尝、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诵读、记背指导。
2、注重各种教学手段的灵活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五、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为政》的原文及译文,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活动广角
有人认为诚信无关紧要,谁老实谁吃亏,你认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
三、检查背诵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认真填写。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含义及译文,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背诵
三、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 音乐舞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乐器、乐曲、乐舞、古曲,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背诵
三、活动广角(讲名言说警句)
大家一定都知道许多求知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讲出来和大家分享?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 书法艺术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碑帖、书体、篆刻,感悟民族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碑帖书体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成长阶梯
制定业余学习计划
第二课时篆刻
一、组织教学
二、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5 绘画艺术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工笔、写意、壁画、版画,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工笔、写意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第二课时壁画、版画
一、组织教学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成长阶梯
将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汇报给家长,请家长给自己多买几本书作
为奖励。
6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含义及译文,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练习背诵这两段选文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背诵
三、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7 传统服饰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服、龙袍与官服、旗袍,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汉服、龙袍与官服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第二课时旗袍
一、组织教学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成长阶梯
将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汇报给家长,请家长给自己多买几本书作为奖励。
8 历代文学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诗经、楚辞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第二课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一、组织教学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成长阶梯
将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汇报给家长,请家长给自己多买几本书作为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