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合集下载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学1. 第一课:《诗经》选读2. 第二课:《楚辞》选读3. 第三课:唐诗选读4. 第四课:宋词选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形式进行,占总评的30%。

五、教学时间1. 第一单元:共4课时2. 每课时:40分钟3. 总计:160分钟教案示例:课题:《诗经》选读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掌握《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经典篇目解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经》的背景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经》经典篇目的掌握程度。

教学步骤:1. 导入:《诗经》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2. 讲解:《诗经》中的经典篇目。

3. 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篇目的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诗经》的价值。

5.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进行背诵。

六、教学内容第二单元:中国古代艺术5. 第五课:书法艺术欣赏6. 第六课:绘画艺术欣赏7. 第七课:音乐舞蹈艺术欣赏8. 第八课:戏曲艺术欣赏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辅助教学材料;2. PPT或黑板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吗?你们喜欢哪些传统文化活动?2. 引导学生们思考: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二、呈现(10分钟)1. 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

2. 展示图片、视频或实物等辅助教学材料,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和美丽。

三、讲解(15分钟)1. 分别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元素,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民乐、中国舞蹈等。

2. 解释传统文化元素的起源和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就某一个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中国书法的魅力、中国民乐的表达方式等。

2. 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五、总结(5分钟)1. 综合学生们的讨论成果,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强调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 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观看传统文化表演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得到了提高,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们参与讨论和分享,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增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实践机会。

整体上,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人教版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单元: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

3.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俗。

教学重点:1. 掌握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了解春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主要习俗。

3. 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教材课本、图片、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介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你们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吗?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相应的解释和补充。

3.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哪个传统节日。

二、讲授传统节日(15分钟)1. 春节:教师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主要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团圆饭等。

2. 中秋节:教师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和主要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3. 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回答相关问题。

三、学习礼仪和习俗(20分钟)1. 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习俗。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展示他们的发现并互相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礼仪和习俗。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出示其他传统节日的图片、PPT等,比如清明节、端午节等。

2.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他们了解到的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小结复习(5分钟)1. 教师简要复习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2. 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

3. 教师点评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的作文。

2. 学生完成作业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让学生讨论和展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部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最后,通过作业布置,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诗歌1. 《诗经》中的名篇:《关雎》、《静女》、《氓》等。

2. 唐代诗歌:《春晓》、《登鹳雀楼》、《相思》等。

3. 宋词:《水调歌头》、《卜算子》、《青玉案·元夕》等。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1. 《论语》选篇:《学而》、《为政》、《八佾》等。

2. 唐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陋室铭》、《岳阳楼记》等。

3. 明清散文:《项脊轩志》、《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

第三单元:古代小说1. 《三国演义》选篇:《桃园三结义》、《群英会》、《空城计》等。

2. 《水浒传》选篇:《梁山伯与祝英台》、《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

3. 《西游记》选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火焰山》等。

第四单元:古代戏曲1. 京剧选段:《空城计》、《四进士》、《贵妃醉酒》等。

2. 昆曲选段:《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等。

3. 越剧选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等。

第五单元:古代寓言1. 孟子寓言:《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等。

2. 庄子寓言:《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等。

3. 韩非子寓言:《韩非子·五蠹》、《韩非子·难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难点:对古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进行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点。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第1课时先进篇第十一一、经典回放:看课本第 50—54 页原文教学过程: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投影的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6.背诵精彩片段:六、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延伸: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 54—57 页原文和文意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投影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温馨点击:第 8 页五、成长阶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六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六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齐鲁书社版六年级传统文化备课第一单元蒙书诵读第一课《幼学琼林》(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节选自第一部分“天文”的起始部分,这也是《幼学琼林》这部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宇宙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有关的神话人物。

3.引导孩子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4.积累语言,增强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内容、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及各种和天文有关得神话人物。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解决生字认读的情况下初步练习朗读诗文,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断句、朗读,初步做到正确、通顺。

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诗文中神话故事的资料,准备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为更好的理解诗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课中学习1.朗读:在学生课前尝试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朗读;然后指名朗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练习,达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会意: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文解析,大体明白所选诗文的意思,了解其中的知识。

3.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全体学生通过资料交流、观点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

4.诵读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熟读成诵。

第二课《幼学琼林》(二)第1 课时教学目标1、能背诵节选内容。

懂得节选内容的意思。

2、会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能知道古代的一些名人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古代名人故事核心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学文明理。

难点:背诵选文。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二、学文明理1、课件展示师生选文,师领读一遍范文,并认识其中难读难认的字。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及难读难认的字。

曰(yue)衣钵(bo)真传为当世儒(ru)宗2、师讲述幼学琼林的大体文采及写作手法。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传统习俗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传统习俗教案

小学六年级(上学期)传统习俗教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传统俗教案第一课:春节庆祝活动目标:了解春节的起源和意义,认识春节的传统俗,并能参与相关庆祝活动。

教学内容:1. 春节的起源和意义- 讲解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农历新年的传统俗。

- 引导学生认识春节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家庭团聚和祭祖的重要性。

2. 春节的传统俗- 贴春联:介绍贴春联的俗和意义,帮助学生制作自己的春联。

- 压岁钱:解释压岁钱的由来和俗,让学生了解收到压岁钱的意义。

- 爆竹和烟花:介绍爆竹和烟花的使用和禁止,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遵守安全规定。

3. 春节庆祝活动- 学校春节庆祝活动:组织学校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表演、传统美食品尝、传统手工制作等。

- 家庭庆祝活动:鼓励学生与家人共同制作传统美食、贴春联、包饺子等,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春节的起源和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春节的重要性和传统俗。

2. 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参与春节庆祝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3. 小组合作法: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制作春联、包饺子等,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评价方式:1. 口头回答问题:向学生提问关于春节起源和传统俗的问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手工制作:评估学生制作春联、包饺子等手工制品的质量和创意。

3.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春节庆祝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延伸活动:1. 阅读相关故事书籍,了解更多关于春节的知识和传统俗。

2.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视频,进一步认识春节的庆祝活动和文化意义。

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尊重传统文化,遵守安全规定,并阻止危险的行为,如私自放烟花爆竹。

- 尊重学生家庭传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春节庆祝俗和经历。

以上是关于小学六年级(上学期)传统习俗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传统文化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制定本册教案,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民俗等特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4. 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古典诗词教学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诗词。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智慧,领略诗词的美妙与韵味。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2 解析词义: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修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2.3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仿写诗词,培养创作能力。

2.3 教学案例案例一:《静夜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月光”象征着思乡之情。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案例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了解古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词义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黄河”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3. 创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

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如《庄子》、《孟子》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的思想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散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2 解析词义:分析散文中的观点、论证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课《声律启蒙》(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读会背文章。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古文的韵律的美。 3、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语句的对仗工整。 4、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 5、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韵律美和语句的对仗工整。 2 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 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 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 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 4 页 六、拓展活动:第 4 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 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一、学习《西塞山怀古》 (一)背景故事了解 晋武帝灭孙皓的史事。 (二)新授 1、作者简介 说说你认识的刘禹锡 2、初读,感受诗人心情。 3、全文解析 4、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5、有感情的诵读,读出气势。 二、学习《山羊坡》 (一) 知识储备 元曲知识介绍 (二) 新授 1、教师示范诵读 2、作者简介 阅读“知识链接” 3、写作背景介绍 4、学生初读课文,感受气氛。 5、全文解析 6、又读,体会作者心情。 7、再读,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三、总结,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 7 课 诗词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品评赏析,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 3、体会诗人表达的强烈的济世振弊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诗人描写古迹、论说史事的同时, 给自己一些感悟。 二、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第三课 声律启蒙(三) 一、教学目标: 1,粗通文章,大体了解所学典故的内容。 2,培养对祖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学会简单的对对子。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 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 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 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 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Hale Waihona Puke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上海什么地方做亲子 鉴定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 6 页 六、拓展活动:第 6 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 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课下写到书上。 6、 学生朗读三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节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 的学习习惯。),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 三、温馨点示 1、 学生同桌共同讨论寻找韵脚(年,千,娟,雁,蝉。) 3、游戏:双簧、接龙、藏宝。(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 兴趣。) 4、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四、拓展延伸第 5 课: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 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 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 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 翻译诗歌(略) 六、 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略) 2 、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
01、声律启蒙(一)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认识。 2,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押韵的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配乐简介《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清代车万育编著,文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 有很大的帮助。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背诵《声律启蒙》。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还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将学习《声 律启蒙》(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书认真听,标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模仿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 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 2、根据注释,小组交流一起理解含义。 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4、尝试背诵。 五、课外延伸:对对子游戏 地球上有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漂亮多变的花草树木,可爱有趣的小动物。我们都很喜欢他 们。我们还把他们编成了有趣的对子。对对子很有趣,也很简单,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 对两个字……今天我们也来对对子。
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 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 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第 6 课:古诗两首(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背诵这两首有关感怀历史的诗歌,积累怀古诗的知识。 2、通过学生熟读古诗、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了解诗意。 3、 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 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背诵这两首有关感怀历史的诗歌,积累怀古诗的知识,学习诗人 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怀古诗 学生背诵学过的怀古诗,引入本课《汴河怀古》 二、学习《汴河怀古》 (一) 作者简介 (二) 新授 1、示范诵读,正确认读 2、学生读诗,找出不懂得词语。 3、解析不懂得词语及整首诗的意思。 4、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5、欣赏插图,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三)学习《题乌江亭》 1、作者简介 2、示范诵读,正确认读。 3、解析难句 4、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5、反复读诗,体会情感 6、拓展活动:体会本诗与王安石《乌江亭》的区别 三、知识链接:垓下之战
第四课 笠翁对韵(节选)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熟读新学习内容,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音乐、多音字、古诗《送杨山人归嵩山》、五岳的名称等。 三、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 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 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二、新授: 1、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3、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 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此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 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竞争中,孩子们注意力很集中。) 4、 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5、 学生同桌讨论,寻找文中的多音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