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回盲瓣回肠吻合应用于小儿急腹症8例临床治疗体会
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体会

情及腹部体征 的变 化 , 及 时处 理 ; 复位 成
功率高 , 本组 复位 成功率 9 5 %。 在超声监视下 水压 灌肠 治疗s J , J L 急
变小 , 出现类葡 萄征 或蜂 窝征 , 此 时压力
也骤减 , 即提示 复位成功 。然后缓慢放水 直至退 出 F o l e y管 。复位成 功后 , 给予其 口服活性炭 , 观察 患儿 排便 情况 , 若 复位 成功 , 一般 1 2—2 4小 时左 右患儿 会 排 出
影响 , 是 无损伤 性治疗 , 整个 复位 过程 均
在医师直视下进行 , 可 随时观察 到患儿病
1 1 1 0 0 0辽宁 辽 阳市 第 三人 民 医院/ J  ̄ J L g l ' 科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重腹胀或有 腹膜炎 表现 者禁行 水压 灌肠
复位治疗 。②灌肠 时 , 气囊导尿管必须插
入肛 门内 >4 c m。气囊 充水 2 0~3 0 m l 以 妥善 同定 , 并使 患儿 双侧大 腿 向下 内夹。 复位成功 1 4 2例( 9 5 %) , 复位 时 问 5
~
不及时或患 儿原 有 呼吸 、 循环 系统 疾 病 ,
黑色便。
结 果
急性肠套叠 是z l , J L 最 常见 的 急腹症 之 一。临床 表 现 主 要 为 阵发 性 腹 痛 、 呕 吐、 果酱便和腹部包块 。如处理不及时 可
性 肠套 叠应 注意以下几点 : ①严格掌握水
压 灌肠 的指征 , 对起病 时 间在 <4 8小时 。
一
般情况较 好 的患儿 可采用 水压灌 肠复
超声监视回盲瓣形态在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治疗中的应用

( 稿 :0 9 0 - 6 修 回 :0 9 1 1 ) 收 20 - 8 0 2 0 -1- 2
[] 4 黎介寿 , 吴孟超. 手术学全集 ・ 普通外科 卷【 】 M . : 民军医出版 北京 人
社 ,06:9 — 9 . 20 6 8 6 9
瓣 , 有不 同程度 的水肿 。7 例灌肠 过程 中可见 且 8 “ 同心 圆 ” 块 套 头 逐 渐 缩 小, 叠 块 影 呈 现 “ 岛” 包 套 半 征 , 随着 复 位 的进 展 ,半 岛” 伴 “ 由大 变小 , 最后通 过 回 盲瓣而消失, 液体经回盲瓣进入 回肠 , 此时水肿的回 盲瓣 呈 “ 蟹爪 ” 运 动 ( 图 1, 端 回肠水 肿 明显 , 样 见 ) 末
[] 5 王擎 .胆 道术 后胆 漏 2 例分 析[. 4 J 中国医师 杂志 , 0 3 5 2 : 】 20 , ()
2 . 33
( 责任编辑
孔
棣)
超声监视 回盲瓣形态 在小儿肠套 叠水 压灌肠 复位治疗 中的应用
许 敬华 张 臣巍 雷建 明 , , 摘要 目的 : 探讨超声监视L 应用高频超声显像对临床行
肠 套 叠 是 小 儿 常见 的 急腹 症 之 一 。 自上 世 纪
8 年代 中期采用 B 0 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的 新技术 以来 , 收到了良好的复位效果 。对于灌肠过 程中回盲瓣形态的显示及其指导意义却鲜有报道 。 我 院 20 年 2 05 月一 20 年 4 09 月在 超声 监 视下 水压 灌
5。 0, 探头朝向右侧倾斜, 使扫查切面与水平面夹角 约4 。 5 在第一皱襞内侧可显示末端 回肠进人结肠 的 , 人 口” 即为 回盲瓣 。当超声显示 回盲瓣 “ ] , 蟹爪 ” 样 活动 , 同心圆” “ 包块消失及小肠进水 时, 停止灌肠 , 抽 出气囊内液体后 , 拔出肛管 , 排出灌肠液。当超声 显 示 回盲瓣 呈 “ 门” 闸 样开 放 , 则需要 继 续灌肠 , 到 直
肠套叠小儿外科护理查房

(1)直肠指诊手套上有血性粘液便。 (2)X线检查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于早期肠套叠,行空气灌肠无腹痛,腹壁柔软者为最佳适应 症。
(2)禁忌症:病程48小时以上,伴高热、脱水等中毒症状者:腹 胀明显,有腹膜刺激症状或疑有肠坏死者,套叠部位已达结肠远端 或直肠者:空气灌肠加压,套叠阴影不变,不移动,套叠肿块不缩 小者。
肠套叠
【概述】
肠套叠:是指某一段肠管及附近肠 系膜套人邻近肠腔内所造成的急性 肠梗阻,为婴儿期常见急腹症。本 病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4~10个月 是发病的高峰期,此病于春季更为 多见,为小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
近年来的研究普遍认为,饮食习惯的改 变,食物对肠道的刺激、腺病毒的感染 、回盲部解剖因素、肠痉挛及自主神经 因素、遗传因素都是可能发病的诱因。
3.体温升高:与肠腔感染毒素吸收有关 护理目标:患儿无体温升高 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护理评价:患儿无体温升高 4.营养失调:与患儿禁食有关 护理目标: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
护理措施:患儿禁食期间应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水电解质,营养不良患儿输血或 给予人血白蛋白。 护理评价:患儿无营养不良情况
八、护理问题及措施: 1.体液不足:与患儿呕吐有关 护理目标:纠正患儿体液不足情况
护理措施:患儿禁食期间应遵医嘱正确的给予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应准确记录出 入量,保证进出的平衡。 护理评价:患儿脱水得到纠正 2.疼痛:与肠系膜受到牵连和肠管强烈收缩有关 护理目标:缓解患儿腹痛情况
护理措施:指导患儿家长安慰患儿,适当奖励患儿以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可让 患儿听音乐、看电视、做游戏等各种活动中缓解紧张情绪 护理评价:患儿腹痛情况缓解
2.手术疗法 (1)单纯复位术 (2)肠切除吻合术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有阵 发性 哭 闹 4 6例 , 吐 5 呕 4例 , 便 2 血 6
肠 管活力及 手术 切除范 围的判 断 准 确判断肠 管
1 2 就诊 时间 .
1 3 临床 症 状 .
1 临 床 资 料
易误诊 。本组有 6例因腹泻 、 血便 、 发热被诊为 细菌性痢疾 , 6例因呕吐 、 腹胀被诊 为胃炎 , 因不吃 、 4例 不闹 、 少食被诊 为 支气管肺炎 , 2例 5 O天患儿 因精神差 、 吃奶少被诊为败血症 , 致 使 病 程 延 长 而 导 致肠 坏死 。 小儿急性肠套 叠治疗方 法有 手术 治疗和非手术 治疗 , 手
・
5 ・ 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1 0 0年 1 O月第 4卷第 1 9期
C i Mo rgA p, c 0 0 V 1 No 9 hnJ dDu p lO t 1 。 o. 2 4 .1
.
d J 急性 肠 套 叠肠 的手 术 治 疗体 会 'L ,
李 军
【 摘要】 目的 总结行肠切除肠 吻合术 的小儿 急性肠套叠 的诊 断和治疗经 验。方法 对8 4例行
观 察 l 2 n 或 将 脱 套 肠 管 放 人 腹 腔 中 2 i 再 观 5— 0mi, 0m n后 察 , 变 明 确 者 , 据 情 况 保 留或 切 除 。 病 根
14 套叠类型 .
2结 果
回回结型 6 , 0例 回回型 6例 , 回盲型 6例 ,
回结型 6例 , 回回盲结 6例 。 8 4例肠切肠 吻 合术 治 疗肠 套 叠 病 例 中套 头最 远 达直 肠 , 坏死 6 例 , 肠 6 发现合并梅克尔憩室 8例 , 肠壁 肿块 4例 ,
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85例

乱, 如低血 钾 、 血 钙 、 血 镁 的 I 床 表 低 低 I 缶
现; 观察呕吐及腹 胀 , 了注意 呕吐 的性 除
2 %溶液 , 每次 1 5 r 。将上述 两 药混 5— O l a
匀制成灌肠液置于干净输液袋中 , 加热 至 3 7—3  ̄ 9C。根据年龄备好适宜 的肛管 , 嘱
6 50 5 50云南曲靖院复诊。 2小
结 果
.
和提高生物利用度 。
思密达为天 然双 硅酸盐 铝 和镁构 成 的双纹状结 构 , 消化 道 内的病毒 、 菌 对 细 及其产生 的毒素有 固定 和抑制作用 , 肠 对 道黏膜有覆盖能力 , 并通过与黏液蛋白相
干燥 、 皮肤弹性、 末梢循环 、 哭时有无泪以 及排尿情 况 等 ; 察 是否 发 生 电解 质 紊 观
5岁 , . 05—1袋/ ; 次 6—1 0岁 , 1—2
肠杆菌 、 产毒 性 大肠杆 菌 、 侵袭性 大肠 杆
菌、 出血性 大肠杆 菌和黏附 一集聚性大肠
袋/ 次。黄连素粉剂溶 于生理盐 水配 制成
.
为 9.% 。 76
讨 论
互结合 , 从质 和量两方 面修 复 , 高黏 膜 提
屏 障对攻 击 因子的 防御功 能。该 药直 接
作用于病变 的乙状结肠 和直肠 , 对其黏膜 起 到保护 作用 , 还有 利于清 洁肠 道 , 少 减 毒 素吸收 , 好发 挥 药 物 的局 部抗 菌 作 更
3 4 0~ 0滴/ 分左右 , 同时摇 匀灌肠 液 以利
腹泻的治疗原则是调整饮食 , 纠正水 和电解质紊乱 , 控制肠 内 、 外感染 , 加强护
理, 防止交叉感染 和并发症 。 黄连素又名小檗碱 , 为毛莨科植物 黄 连根茎中所含 的一 种生物 碱 , 由黄 连、 可 黄柏 或三棵针提取 , 也可人工 合成 。它具
儿童肠套叠诊疗规范

儿童肠套叠诊疗规范肠套叠指部分肠管和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本病患儿大多在2岁以内,2岁以后减少,新生儿罕见。
男孩发病率较高,男:女为1.5:1。
【病因和发病机制】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婴幼儿时期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其病因不明。
有人认为可能因婴幼儿回盲部肠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所致。
继发性肠套叠约占2%~5%,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肠肿瘤、腹型过敏性紫癜致肠壁血肿、Meckel憩室、肠重复畸形,或翻入肠腔内,或牵引肠壁,成为起点引起肠套叠。
一些促发因素如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环境或气温骤变、腹泻及病毒感染等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
【病理】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绝大多数呈单发。
根据其套入部位分为:1、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2、回结肠型:回肠从距回盲部几厘米处,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部进入结肠;3、回肠型;回肠套入远端回肠,然后整个套入结肠;4、小肠型:小肠套入结肠,少见;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少见;6、多发型:回结肠型和小肠套叠合并存在。
肠套叠外管部分称鞘部,进到里面部分称套入部,共3层肠壁。
有时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则成为复套,共5层肠壁。
大多数肠套叠在最初24小时内可不引起肠绞窄,但时间长可发展为肠坏死以至休克。
肠套叠时,由于鞘部,尤其是颈部痉挛收缩,挤压套入肠管,牵拉和压迫肠系膜,使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
初时套入部肠管淤血、水肿、肠壁增厚、颜色变紫,并有渗液及腺体黏液分泌增加,产生血便。
随后动脉受压,套入部肠管缺血坏死,严重者并发穿孔。
此种动脉性坏死多在梗阻远端,穿孔后对腹腔污染不严重,也不发生气腹,因而不易被发现。
年长儿回结肠型肠套叠时,由于结肠肠壁相对较厚和肠腔较大,套入部管腔尚可保持通畅,且无血循环障碍,水肿充血程度轻,除因肠痉挛而发生腹痛外,很少有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患儿常可进食,临床上称为慢性肠套叠。
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20例体会

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20例体会尚亚飞;王重民;慕为民;张达;戚蕾;杨伟;梁敦辉【摘要】传统观念认为,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10cm,否则需考虑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量达小肠全长的50%或保留小肠不足150cm者必须保留回盲部,以避免小肠广泛切除所带来的短肠综合征等情况的发生.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术20例,现报道如下.【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40)010【总页数】2页(P1383-1384)【关键词】吻合术,外科;回盲瓣;回肠【作者】尚亚飞;王重民;慕为民;张达;戚蕾;杨伟;梁敦辉【作者单位】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西安710003;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西安710003;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西安710003;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西安710003;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西安710003;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西安710003;西安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西安7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7传统观念认为,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 10cm,否则需考虑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量达小肠全长的50%或保留小肠不足 150cm者必须保留回盲部,以避免小肠广泛切除所带来的短肠综合征等情况的发生。
我院自 2005年 10月至2010年 10月间行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术 20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 20例,其中男 11例,女 9例。
年龄 32~ 84岁,平均 58.5岁。
均系小肠梗阻致肠坏死或广泛粘连行小肠切除,其中小肠扭转 4例、肠套叠 1例、嵌顿疝 1例、粘连性肠梗阻 14例 (其中阑尾切除术后 9例、胃癌术后 1例、胃大部切除并阑尾切除 1例、胆囊切除并阑尾切除 1例、子宫全切术后 1例、右侧卵巢切除 1例、宫外孕术后 1例)。
2 方法本组病例均术中行病变肠段切除,切除小肠范围约 30~ 200cm,末段回肠长约 3~ 7cm,一期行末端回肠与近端小肠端-端吻合 17例,因病情、年龄、手术时间以及对吻合肠管血运的担心而行小肠单攀造瘘而二期行末端回肠与近端小肠端-端吻合 3例。
回肠重复畸形诊断详述

回肠重复畸形诊断详述*导读:回肠重复畸形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术前诊断不易,往往因并发症行急诊剖腹手术获确诊。
文献报道术前诊断率仅15.3%~45.7%。
畸形囊肿愈小,术前确诊率愈低。
因此,临床如遇到2岁以下小儿有原因不明的腹痛、便血、不完全性或完全肠梗阻,尤其腹部扪到囊性肿物时都应考虑小肠重复畸形。
腹部X线平片显示密度均匀的囊肿阴影,或小肠钡剂充盈缺损、受压,小肠肠道以外的管状或憩室状钡剂充盈,以及脊柱畸形等均有诊断价值。
回盲部结核:回盲部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结核为消化系统结核中最常见者。
绝大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病,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
据统计,25%~50%的肺结核病人可并发肠结核。
肠结核的来源主要是食入性的,由于咽下含结核杆菌的痰液而引起,偶尔可以来自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亦可来源于血源性或腹腔、盆腔其他脏器结核的直接蔓延。
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
病理上分为溃疡型、增生型及混合型三型。
小肠重复畸形的治疗(一)治疗手术是惟一治疗方法,约80%病例因急腹症施行手术。
无症状的小肠重复畸形也应手术切除,以防并发症及成年后癌变的发生。
1.重复畸形囊肿切除术部分小肠重复畸形具有单独的系膜和血管支,可将囊肿完整切除。
对重复畸形紧密依附于主肠管系膜内者,术者应于主肠管与畸形囊肿之间仔细寻找直接营养囊肿的血管分支。
Norris指出,当在主肠管与重复畸形之间存在着较清楚的空隙时,表明畸形肠管有其独立的血管分支,该血管分支从肠系膜的前叶(或后叶)发出走向畸形囊肿的前壁(或后壁)。
反之营养主肠管的血管支则由肠系膜后叶(或前叶)经畸形后壁走向主肠管。
手术中如认真辨认仔细操作,可将畸形囊肿分离切除而不损伤主肠管的血液供应。
2.重复畸形与主肠管切除肠吻合术与主肠管共享营养血管及肌壁的重复畸形和肠壁内重复畸形难以单独切除。
如病变范围小(长度35cm),可将畸形连同主肠管一并切除行肠端端吻合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留回盲瓣回肠吻合应用于小儿急腹症8例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应用于小儿急腹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2004-2008年行近回盲瓣回肠(末端回肠距回盲瓣15 cm以内)端端吻合术的8例小儿急腹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8例中回肠吻合口距回盲瓣均在15 cm以内,其中10 cm以内的3例。
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1 d。
2例发生切口感染,未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
结论对小儿具有重要功能的尚未被病变累及的回盲部可采用保留回盲瓣经阑尾根部引流肠减压近回盲瓣回肠切除吻合术。
肠减压很必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急腹症手术;回肠末端切除;保留回盲瓣;肠减压
末段回肠是炎症、憩室、肿瘤和肠套叠等疾病的好发部位,常需手术切除部分末段回肠,尽可能保留病变尚未累及的回盲部,对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和保持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2004-2008年对8例病变累及近回盲瓣回肠的急腹症小儿采用保留回盲瓣经阑尾根部引流肠减压近回盲瓣回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新生儿和婴幼儿均因急腹症入院后24 h内手术。
入院时年龄2~23 d2例,6~12个月4例,18~36个月2例。
所患疾病为肠闭锁1例,右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1例,急性肠套叠2例,美克尔憩室1例,回肠克隆病1例,坏死性小肠炎1例,肠系膜裂孔疝1例,均伴有肠坏死。
回肠吻合口距回盲瓣10 cm以内3例,15 cm以内5例。
切除病变肠管长度30~270 cm,平均80 cm。
1.2 手术方法贴近肠壁游离肠系膜,保留回结肠动脉干,切除病变肠段,在肠管两断端均可见黏膜下搏动性出血,近端小肠充分减压后行端端吻合。
8例均单纯全层缝合。
并选择经阑尾残端置入橡皮管经回盲部到吻合口近端的小肠内造瘘。
2 结果
8例患儿术后2~3 d起有大便排出,4~6 d开始进流食,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1 d,无吻合口漏发生。
切口甲级愈合6例,术后8 d出院。
2例因切口感染,延迟至术后16 d出院。
3 讨论
3.1 近回盲瓣回肠吻合术的风险及对策近回盲瓣的最末段回肠由成单弓的回结肠动脉的回肠支供血,故传统观念认为:一旦病变累及距回盲瓣10~15 cm 的回肠或手术涉及此段回肠,则需要选择右半结肠切除[2]。
同时,末段回肠病变常致回盲瓣水肿,对邻近回盲瓣处行小肠端端吻合,可致水肿的吻合口与回盲瓣间所形成的闭襻内张力增高,吻合口承受高张力,影响愈合。
选择经阑尾残端置入橡皮管经回盲部到吻合口近端的小肠内造瘘,起减压作用,效果良好。
3.2 近回盲瓣回肠吻合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组病例引起末段回肠发生病理改变的常见急腹症8例,均单纯全层缝合,并经阑尾残端置入橡皮管经回盲部到吻合口近端的小肠内造瘘。
其中2例发生切口感染,未出现吻合口漏及其他并
发症。
临床证实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用于小儿急腹症值得参考和借鉴。
尤其是急诊手术患儿耐受能力差,而辅助肠减压手术均为肠吻合后的附加手术。
一方面,使手术绝对时间延长,必将增加手术和麻醉风险以及对患儿的创伤;另一方面,如行回肠造瘘管手术则需另作腹部切口引出导管,且需带管14 d[3],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儿痛苦,给术后护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并有发生因护理不当,造成瘘管管周漏和腹壁感染,同时因需将造瘘肠管与壁层腹膜固定3~4针,增加了术后并发肠梗阻和肠扭转的可能性。
本组病例手术成功的意义在于:①肠管的血运保障:对于年龄小、肠壁薄的新生儿和婴儿,仍可选择在末端回肠距回盲瓣10 cm以内行端端吻合。
回肠末端10 cm范围内由回结肠动脉终末支供血,其与小肠动脉末支之间相互吻合形成边缘动脉;②肠管内减压:经阑尾残端置入橡皮管经回盲部到吻合口近端的小肠内造瘘,减压更充分,避免了因襻内张力过高导致吻合口漏;③肠管壁的结构回肠对端吻合优于回肠横结肠吻合,利于愈合及消化吸收功能恢复。
3.3 近回盲瓣回肠吻合术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手术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①肠管的血运保障,贴近肠壁游离肠系膜,保留支配该段肠管的回结肠动脉末段分支主干,以拟吻合的回肠断端有可见的黏膜下搏动性出血来判定其确有生机;
②充分彻底地小肠减压,再无张力状态下行端端吻合。
选择经阑尾残端置入橡皮管经回盲部到吻合口近端的小肠内造瘘,起到减压作用,避免发生吻合口漏;③关闭肠系膜裂孔时需细致,谨防误扎其血管分支。
参考文献
[1]吴云,陈纪伟,等.近回盲部回肠末段端端吻合术的可行性探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691-692.
[2]曹献延.手术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46.
[3]陈青江,罗春芬,等.回肠造瘘管在保留回盲部手术中的应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6,27: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