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合集下载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doc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doc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山西省汾阳市杏花初中李海清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学习重点难点1.快速并简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2.文中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学习方法自学诵读----成果交流----质疑讨论----点拨理解----拓展延伸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并观看有关雪域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信息;听歌曲《青藏高原》;读课文,排除伺语障碍,初步了解文意。

老师: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1.预习导引1.文题解读“巅”是什么意思?“地球之巅”指的是哪里?谁登上了地球之巅?用自己的一句话解读文题。

2.话说珠峰你知道“珠穆朗玛”的地理位置和藏语意思吗?人类挑战珠峰的经历你了解多少?人类测量的珠峰的高度是多少?登顶珠峰的第一人是谁?3.掌握词语破()骨崔巍()()镶嵌()( )漆()JE/八、窒()息葡匐()()养精蓄()锐斩钉截()铁崎岖()()履()践携()带4.了解作者郭超人,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西藏十年》《向顶峰冲刺》等。

5.关于登山你了解登山运动吗?参加这项运动需要具备怎样素质?你如何看待这个运动?%1.课堂导学1.赏…图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珠穆朗玛峰图片,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珠穆朗玛峰在自己心目中印象。

老师补充概括,让学生明确登上珠峰的不易:•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

“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备课组初一语文组主备黄袓敏审核初一语文组课型时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知识链接学海拾贝1.关于作者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关于背景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学习过程:一、学(一)自主学习,秀出风采-----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耸.立___缭.绕___峰巅.___摄.氏度___滞.留___崎岖.___窒.息___轮廓.___2.多音字注音组词济()___颤()___绕()___散()___()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4.课文内容填空(1)即使有()的体格,()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导学目标
1.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3、组内探究飞渡成功因素。
4、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我们看到了一群的登山队员。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形象。感受形象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主旨。
精习
1.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2.段⑶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X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指导学生认识细节描写并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其作用。
形象分析: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点拨: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年级:七科目:语文执笔人:审核人:语文学科组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学习重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小组交流预习笔记,解决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巡视指导,分配任务、准备展示第二课时:师生互动、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

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二、收集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1.作者简介: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3.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初步感知文意。

扫清文字障碍(1)、易读错、写错的字砭骨()崔嵬()养精蓄锐()履践()补充:(2)、难理解的词砭骨:养精蓄锐:补充:2.学生快速默读,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主要信息(如有提示和概括性作用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的?(3)用简洁的语句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启明中学高效课堂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比一比看谁表现最好!拼一拼力争人人过关)班级:姓名:日期:课题:编号:201123 小组:评价:编制人:金亮审核人:伊国玉【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烈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使用说明】1、预习(参考时间25分钟):多读、多写、多查、;2、自学探究(参考时间20分钟):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3、合作探究(20分钟):先小组学习再小组合作探究。

4、展示(20分钟):组内讨论展示内容和展示方案。

5、我的小天地:把遇到的困惑写在上面,并解决。

6、达标测试(5分钟)【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高级记者。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永记》《时代的回声》等。

【作品背景】《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1960年5月,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

作者当时作为随队记者,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写成了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一、预习1、初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词和好词好句,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掉!并把P189的字词工整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读课文,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我们应该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时间_______________ 海拔高度______________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以某一登山运动员(运用第一人称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最新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汇总

最新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汇总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预习案个人预习组内预习课堂小组展示(小组长组织预习,分配展示任务)一、预习范围23课《登上地球之巅》二、预习要求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解决生字词。

三、预习重点1.解决生字词并正确理解词义。

2.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预习过程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郭超人(1934-2000),男,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本文就选自这篇通讯。

2.解决生字词并正确理解词义。

(读一读写一写中没有的补齐全)砭.骨()履践..()养精蓄锐(xù) 头晕.眼花..()崔嵬()巉.岩()缭.绕(liáo)冰镐.()暂.时()携.带()滞.留()窒.息 (zhì ) 威胁.()轮廓.()匍匐..()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

蓄,积蓄。

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3.成语填空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4.课文内容填空(1)即使有()的体格,()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导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

导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侣俸中学陶鸿中导学目标1.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速读课文,复述故事,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导学重点:1.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导学难点: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导学课时:2课时导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84课时)导学要点:1.简介珠峰、作者及背景2.字词检查,初读课文并把握通讯的主要信息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作家作品填空。

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作者郭超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前任新华社社长。

郭超人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缭(liáo)绕砭(biān)骨履(lǚ)践崔巍(cuīwēi)滞(zhì)留窒(zhì)息匍匐(pú fú)养精蓄(xù)锐阴霾(mái)余暇(xiá)耸(sǒng)立镶嵌(xiāngqiàn)头晕(yūn)眼花3、释词或据意写词。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到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头晕眼花):晕,昏乱;花,昏花。

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比喻在某事中失去了方向。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导学案 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导学案 新

《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1、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耸.立()砭.骨()崔巍..()..()匍匐阴霾.()余暇.()2、解释下列词语。

①砭骨::②履践:③阴霾::④迫不及待:⑤侵袭:⑥哀思:3、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3)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4)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1、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2、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3、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二)议一议。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3、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课型:新授主备:李宏庆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学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检测:见《同步精练与测试》第80页【基础训练】部分。

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

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

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3.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

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

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快速默读,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主要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
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什么样的精神?
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三.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第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四.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会走得更稳健、更远。

五.作业:完成《同步精练》第80页【语段精读】及第81页【同步阅读】部分。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