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篇一:登上地球之巅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

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_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_段引用扬赫斯班在>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二:登上地球之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

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

三,教学方法:赏读法合作交流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_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阅读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国登山队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登上珠峰

四.合作探究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究竟靠什么克服的?

1.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

如:(第5小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

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第六小节)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第_小节)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

如:(第4小节)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

(第8小节)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第_小节)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互动3: 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我读出了......(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

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明确: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

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2.研讨英雄(重点)

[过渡]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刚才图片上的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答刘连满) 讨论1: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讨论2:赏读他当时留下的遗书

从以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他更是一个英雄.

五.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让我们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其他登山探险家的故事.

篇三:登上地球之巅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练习快速默读法,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习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探险的资料.?

教师:也要准备相应资料,并制作课件.?

一课时

领会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_年北京奥运会!你们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国运动员把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情景!那一刻,你们一定非常激动,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其实,早在_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就完成了从珠峰北坡

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

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

1.注音?

2.释义?

(1)砭骨( )?

(2)履践( )?

(3)崔巍( )?

(4)养精蓄锐( )?

(5)齐心协力( )?

(6)勇往直前( )? 学生翻阅工具书明确:?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伟.

(4)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5)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

(多媒体显示)?

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

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

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2.(1)征服〝第二台阶〞;(2)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3.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4.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复述课文

1.找几个学生分阶段复述.?

2.找学生复述全文.(要求有详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读探究

文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难忘?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尽管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却仍然坚持让队友踩在他的肩膀上爬上去.?

(2)刘连满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又担心战友不知道,于是挣扎着艰难地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2.学生谈感受.(针对上述两个情节)明确:?

最新语文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10

最新语文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 计10 《登上地球之巅》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导言设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

悦与幸福吧。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2018-02-08 为让各位同学们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请学生谈谈对珠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许多人的梦想。 出示2003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许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许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种美好的学习情境;而新闻报纸的出示,使学生感受到了新鲜,拉近了学习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该关注生活。)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登上地球之巅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 册) 教学目标:1、学习简洁概括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积累文中的词语。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学习快速阅读,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等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语句和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是哪里?(珠穆朗玛峰)你们可知道它有多险峻吗?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同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千米,主

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最为高耸的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尤其是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2、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预习交流——展成果 1、板书课题“登上地球之 2、出示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的意思 锥形(zhuī)形冰镐(gǎo)砭骨(biān)履践(lǚ)崔巍(cuī Wēi) 滞留(zhì)窒息(zhì)匍匐(pú fú)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下《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能够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即时的特点。掌握基本字、词。 2、揣摩文章写法,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教学重点: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相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能够网上查询相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导入新课。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很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间互相交流相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参考资料: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很多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实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因为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持续上升之中。 2、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3、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缭绕 ..lǚ jiàn ..liáorào 砭.骨biān 履践 崔巍 ..pú fú ..cuīwēi 滞.留zhì窒.息匍匐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鲁教版(五四制)

《登山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欣赏并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3.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学写颁奖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节选自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课文记叙了中国登山健儿突击顶峰的经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快速阅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并简洁概括内容要点,体会团结协作的情操美。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课文叙事的详略安排和描写自然环境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悟人物精神风貌,激发民族自豪感。课前准备 生字卡,录音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珠穆朗玛》,创设情境,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珠穆朗玛峰又被称为地球之巅,可是再高的山峰也阻挡不了勇士们攀登的步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登上地球之巅》。 二、新课学习 1.出示幻灯片,介绍珠峰地理知识,欣赏珠峰壮丽风景,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情况。 【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XX分社、XX分社、XX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XX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l 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XX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XX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2.认识三位登顶英雄,概述突击顶峰的全过程。 3.5月24日9时30分,突击队员向峰顶发起冲击,两个小时后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X连满用搭人梯的办法解决了难题。天越来越黑了,登山队员继续行进,X连满由于体力透支,留了下来,在生死攸关的关头将氧气留给了队员,与此同时,其他队员在苍茫的夜色中艰难行进,依靠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在8830米的地方,氧气没有了,登山队员开始了艰难而又危险的无氧攀登,最终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4.研读课文 5.(1)登上地球之巅的旅途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你能从文中找出四位队员突击顶峰遇到的困难吗?请运用以下句式。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英雄人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英雄人物》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在沙漠中心》(圣艾克絮佩里)写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的心灵世界。《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 二、设计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剧》、自传散文《在沙漠中心》、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教学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学习跳读方法两条主线并进: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仿写演说语言,记住英雄为内容主线,跳读词语跳读语句跳读文段为方法主线。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词。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4、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5、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 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四、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六、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预习课文(1课时) (此模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交流) 1、查找四篇课文的作者及作品简介,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积累几篇课文的生字词。 3、熟读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模块:整体感知(2课时) (学生自由朗读四篇课文,并在文中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做圈点勾画批注,初步把握每篇文章的传达的思想感情。) (1)梳理每篇课文内容。可采取速读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复述课文内容的形式教学。 A、《伟大的悲剧》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

“攀登珠峰的人”教案

“攀登珠峰的人”教案 吴国梁 材料: 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 世界之巅与他们只有短短的两米,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第一,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易如反掌。这时这位从新西兰来的攀登者对向导说:“这是你的家乡,你先上吧。”这位老实的夏尔巴人并没有听清楚戴着氧气罩的朋友的话,只是从他的表情和恭让的手势中明白了他的意思。丹增向前走了几步,登上了世界之巅,他在那里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他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者随后跟上,他们在世界之巅紧紧拥抱,他们高呼着:“我们成功了。” 攀登者名叫希拉里,向导叫丹增,他们冲顶的时间是l953年5月29日。身居都市的希拉里知道这几步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第一个登上顶峰。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解析: 作为一个登山家,希拉里不会不知道第一个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荣誉,但他却放弃了这个“第一”,很出人意料,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即可给我们以审题的提示。 材料中说“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尽管没有人要求希拉里这样做,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可见,他这一行为是战胜自己欲望之后的自觉行为。当然有人会说,他想第一个登上珠峰的欲望也没有错啊,但是,显然在当时他认为让丹增登顶是最合适的,他于是战胜了自己的欲望,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此时此刻,他的境界得以升华。所以,我们可以写“战胜欲望”、“遵从心灵”等话题。 丹增是个向导,在许多人的眼中,他只是个服务者,是个配角,但在希拉里的眼中,他却是一个与珠峰朝夕相处的人,希拉里此举,表达的是对珠峰及夏尔巴人的一种尊重,他将珠峰看作一个值得崇敬的生命,爱物及乌,也因此而尊重与珠峰朝夕相处的人,他谦让的行为背后,是对自然、对他人的尊重。所以,我们可写“尊重”等话题。 希拉里本来是想自己成为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但在距离顶峰只有两米时却出乎意料地将机会让给了丹增,在这一刻,他战胜了欲望,突破了小我。材料中并没有具体说他思想转变的过程,但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还有张晓风的话——“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是不是可以猜测,是珠峰的高大巍峨让希拉里突破了“小我”,胸怀与境界得到了一个飞跃,平等地对待自己、他人及珠峰等自然之物。所以可以写“胸怀”、“境界”、“气度”、“修养”。 他非常渴望自己成为第一个登上珠的人,但在临近峰顶时,却毅然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抉择,这个抉择,不是屈服于外来的压力,不是矫揉造作的作秀,而是心灵的抉择,这

教学设计小禾带你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小禾带你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高新区星河湾小学王云平 ※背景分析 学校引进区本课程——机器人知识科普,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但意味着我们要重头开始学习。我围绕第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了本节教学案例。※教材分析 《小禾带你走进机器人的世界》是机器人相关课程的引入课,也是学生学习机器人的第一课。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机器人,并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课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考虑这是学生学习机器人的第一课,所以教学内容选择了最简单的机器人概念,掌握机器人的分类,初步了解机器人发展史等,主要是看看学生的反应能力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旨在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机器人,激发学习科普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器人特征及发展史,激发学习机器人兴趣。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机器人的概念,学会根据机器人的特点对其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认识机器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关心科技、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行为与创新: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机器人进行分类,并对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进行猜想。

※教学重点:了解机器人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根据机器人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相关视频、学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先欣赏一段歌舞表演(播放冲向巅峰--机器人伴舞视频)。 边看视频,边提问:这场表演与平时看到的节目有何不同? 继续观看视频,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还看到了哪些不同的机器人?(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机器人?在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一下吧。交流后,指名汇报。(相机播放几张图片) 师:(出示机器人小禾)我请来了一位机器人朋友,大家和他打个招呼吧。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小禾带你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视频,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互交流,为的是帮学生回忆有关机器人的印象,唤起学生认知,相互交流可以感受机器人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任务。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预设学生问题)

七年级语文: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23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实录)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

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B-文档资料

教学设想】 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 万阻,献出生命。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 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动人的 地方。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 帮助学生迁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 益的。另外,团队的合作精神、对科学与理性的尊重、对类 似行为进行的反向解读,对多元思考的鼓励,都可进行教学 解读。 设计 A 的处理较常规,抓住内容把握、精神把握、景色描写 等三个教学要点,倾向于指导学生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 和重点章节中去作把握。设计 B 则意在将我们的阅读视线指 向一个不太被人关注的群体,关注探险活动中的王连满之类 的人物的故事,与《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进行比较阅读, 体味探险活动中团结协作、为集体而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 这也是决定探险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让学生体会合作 的精神。 教学设计 A 】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 计 AB 课前准备: 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2、查找关 于纪念人类登顶珠峰 50 周年活动的有关资料。 3、阅读郭超 人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 4、查阅 2000 年湖北

卫视《往事》栏目关于登顶珠峰的节目资料,特别是关于王连满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2、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 3、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导入: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而在1960 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 、整体阅读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 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参考概括:1)登山队出发;2)运用人梯战术突击 第二台阶;3)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4)三人无氧攀 登,登顶成功。) 2、有针对性地快速浏览部分章节,小组讨论完成: 1)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明确:寒冷、

《邓稼先》多角度教案

【教学设计A】 层进阅读 创意说明: 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仅仅凭某一层面的训练就指望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训练的方法应该尽量多样化,富有灵活性和层次感。应当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 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其可读性极强。读懂了,读透了,读进自己的骨子里了,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学步骤: 一、面式阅读。 1. 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全文采用“板块”拼接的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 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板块”从什么角度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块: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板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两弹”元勋。 第三板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板块:民族的自豪、祖国的骄傲。 第五板块: 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第六板块: 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 献了自己的一生的邓稼先。 二、线式阅读。 1. 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是简介,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转换角度再次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 理清文章情感脉络作者的情感贯穿于全文的各个板块之中,波澜起伏,动人心弦。赞颂、怀念、自豪、骄傲、崇敬、珍惜、庆幸..作者对老朋友的至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无不令人为之感怀。 三、点式阅读。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A [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 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课外必须了解有关背景。教学本文,力求再现情境,借以直观感受,并迁移课外,从中有所感悟。教学步骤: 一、描述画面 快速默读全文,按时间顺序将文章内容切分为以下几个画面, 学生续说画面,再现情境。可同时辅以播放喜马拉雅山和珠 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1.海拔 8500 米以上的冰雪世界,四位登山队员轻装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3.天渐黑,四人缓步前行 4.刘连满留下,他昏迷了 5.夜已黑,点点星光闪耀,三人辨认着路途 6.一次史无前例的无氧攀登开始 二、揣摩语官 师生共绘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 幅最感人的画面,引导紧抓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 物的精神世界。可尝试如下方法揣摩 词句,比较体味: 1.力求复活形象化的动词,在“活”的表演中直观呈现人

物动作。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一“插”一“蹬”显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 台阶”的难度。 2.删减词句,对比效果: “ 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如删 掉“也”,效果怎样?( 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前无能为力,“也”字有力地体现了登攀艰难的程度。) “登上 ‘ 第二台阶 ’ 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 ‘ 第二台阶 ’ ,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 ( 如去掉“才”,不足以表现他们以全部精力凝聚于攀登,不足以体现时间是攀登艰难的有力证 明。 ) “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 利”删去“更”比较效果。 ( 队友的安全、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天平的指针偏向前者,“更”不正是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精神的写照吗 ?)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 寸地上升”。 ( 删掉“一寸一寸”,不能突出上升速度的缓慢。 )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 去” ?( 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 状况,一分一秒多么难熬 ! 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如此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语文教案 篇一:登上地球之巅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

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_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小学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1、理解字词。丰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练习快速默读法,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1、快速阅读法。 2、讨论、点拨法。(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多媒体课件。画像。录象资料。 教学要点: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多媒体或挂图显示雪域高原的风情) 1、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 __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 __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 __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1、教师提示: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榭砝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有趣的斑蝥,传说的美女蛇,还是三味书屋里方正、质朴的先生,奇妙的“怪哉”虫,课堂上描画的绣像,都记录了鲁迅成长的足迹;《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中“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激情的文章,《黄河颂》(光未然)把我们带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滨,让我们感受母亲河的雄浑壮阔;《最后一课》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学生领悟母语与祖国的关联;《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时写给被日本蹂躏的故乡东三省的誓言,炽热的语言背后跳动的是一颗蓬勃而痛苦的心;《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木兰诗》勾勒了一位替父从军、纵横疆场、保卫国土的女英雄形象。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杨振宁),有艺术家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有诗人、民主人士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 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

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原文阅读

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原文阅读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他头晕眼花,腰酸

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但是,刘连满一直坚持着。他先把屈银华托了上去,然后又托贡布。最后,王富洲和刘连满借着上边放下来的绳子的帮助,也爬了上去。 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通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直观。教学过程本着新颖、实用、科学、并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新理念,既有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1、能概括几位登山运动员突击珠峰的主要阶段。 2、赏读文中最打动人的语段,体会描写的作用。 3、快速默读课文,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几位英雄的登顶过程。 4、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带入情境。(背景音乐《珠穆朗玛》) 师:这美丽神秘的珠峰,让多少人为她神往,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成功登上珠峰,作为中国人难道甘于沉默吗?中国有个梦想,那就是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登上地球之巅》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字词注音、字义。(多媒体显示,指生完成,以便于检查预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的字注音(指生注音,全班齐读) 缭绕 ..养精蓄锐 ..阴霾.余暇.耸.立..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砭.骨履践 (二)解释下列词语 砭骨履践崔巍阴霾迫不及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