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修订稿
登上地球之巅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

课题:登上地球之巅课时:1-2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
《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能力目标:②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③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分析(没有登上文章却重点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这五个方面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2、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六、板书设计《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寒冷登山面临黑夜靠意志、毅力、团结、牺牲——成功缺氧七、教学反思八作业布置1、课后字词2、课后练习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下《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魄、成功的自豪以及喜悦,从而能够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了解珠穆朗玛峰的相关知识和登山运动的常识,了解通讯真实、准确、即时的特点。
掌握基本字、词。
2、揣摩文章写法,学习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们意志坚定、勇于牺牲、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崇高精神,并启发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发扬这种精神谱写生命的华章。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相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也能够网上查询相关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材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导入新课。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很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相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参考资料: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
23登上地球之巅

23《登上地球之巅》迁移阅读自强不息,迈出“壮行中华”第一步①余纯顺生于1951年12月5日。
他同所有的“老三届”一样,经受了无数的风雨坎坷。
他曾在安huī军kěn农场干了10年,1979年返城后当过临时工,后来顶替父亲进厂工作。
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自学考试的招生启shì,第二天就去报名,决心要把以前失去的受教育的机会夺回来。
他自强不息,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苦学,硬是自修完初中到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获得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四个毕业证书。
②余纯顺从小就崇敬张骞等中国古代的探险家。
他常常坐在山顶上忘我地遐.想,感到远天的底下有许多他迟早要去的地方。
1985年,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不幸翻船落水遇难的故事鼓励了许多热血青年,曾掀.起了一股连续数年的漂流长江、黄河的热潮,还有人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环行中国。
住在长江之尾的余纯顺,他的心也被尧茂书打动了,他很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但他不想重复前人的行动。
③一天,他偶然从杂志上看到一位美国人为了一扫当时流行于欧美的颓.废的嬉皮士风气,孤身徒步走过美国西海岸的事迹,他受到启发。
他想,我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徒步环行中国的人呢?他想给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华民族多注入一些阳刚之气,展示中国人生命价值的崇高与博大。
他想以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大家,社会不但需要政治家、企业家,还需要奋发向上的、勇敢的探险家,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渴望创一番事业的念头,使他果敢地迈出了“壮行中华”的第一步。
1、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安huī()军kěn()启shì()2、给加点的字注音。
遐.想()掀.起()颓.废()3、文段①讲述余纯顺的经历有何作用?4、什么原因使余纯顺迈出了“壮行中华”第一步?5、试一试仿照下面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造一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1.徽垦事2xiáxiāntuí3.在于突出他自强不息的个性。
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范文

《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范文》文学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语言素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人文情怀。
《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是一份优秀的教学范本,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之美。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的优秀之处,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一、强调阅读文学的重要性《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深入剖析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这个教案在教学的开篇就明确提出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这一重要性的强调不仅直面现实,而且观点准确。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喜欢阅读,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文字,懂得阅读才能写好文章。
而文学作品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良好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二、注重改进阅读方法《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尤其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改进。
这份教案提出了多种有益的阅读思路,比如“整体理解法”、“重点分析法”、“经验法”等,并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提出了不同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解读《山楂树之恋》时,教案提倡采用“主题分析法”和“对比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捕捉作品的主题思想,并且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刻画。
这些方法深入浅出,极具实用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中的文学作品精选得体,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文体。
这些文学作品个体差异明显,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都能为学生带来全面、深入的文学体验,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文化积累。
四、合理设置课时《语文文学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合理设置了课时的分配。
单元内容十分丰富,但这份教案并没有过分压缩和简化课时,而是充分发掘每一讲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创设了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演奏好人生的乐曲
1.在生活的这首歌中,有的人因不小心弹错了一个音符或指法错误或忘了乐谱而被“红牌”罚下了场;有的人选用了比较简单的曲子,勉勉强强过了关;有的人勇于探索、钻研,弹奏出了新的乐章,获得无与伦比的荣誉。
无论是哪一种人,无论他是否获得了成功,他都奏响了人生的第一个音符。
每首歌的结尾方式是不同的。
平凡人所弹奏的寂静安宁的夜曲是平和低沉地消失于无形之中,伟大的人所弹奏的前进曲则是以一个振奋人心的高音作了收尾。
这就是两种歌曲的收尾,两种人的命运。
这就是生活,歌一般的生活。
不论你选择了哪一种歌曲,哪一种曲调,只要你心满意足,觉得有意义,认为值得,那就勇敢去做。
放开心胸去弹奏,要通过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竭尽自己所能,弹奏出最美的生活。
(福建宁德中考满分作文《生活是一首歌》)
2.无数次地跌倒,无数次地站起来,如沙漠中的旅人,跌跌撞撞寻找自己的路。
在一次次的生活磨砺中,我已经懂得:生活中有风也有雨,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每一次的站立都是生活中的彩虹。
走过了一段人生的路,我渐渐明白:超脱,并非逃避,它是超越自我、谨慎处事的一种境界。
远方的路尽管漫长,我却不再迷茫,背起行囊,也就背起无数的希望。
走出烦乱的心境,积蓄所有的力量,如一只伤愈的雄鹰,怀着对天空的渴望,重新展翅飞翔。
我没有理由轻言放弃,既然选择了前方,向前就是我唯一的方向。
燃起生命的火焰,我的天空里回荡着男子汉的宣言:扬帆——远航!
(湖南益阳中考满分作文《回望来时的路》)。
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的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登上地球之巅》的讲课稿我讲课的内容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一.教材剖析1.教材的地点及课文的特色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惨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显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显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盼望,任何的困难险阻都没法阻挡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
《登上地球之巅》描绘的是年青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登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战胜重重的困难,把娇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爬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遇到心灵的震惊,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
充足发挥语文教课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
2.目标、要点、难点确实立知识目标:①认识此次登峰的概略和意义能力目标:②领会数字在文中的衬托作用,领会文中登峰的困难③领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回,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④刘连满这一人物的剖析(没有登上文章却要点写)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⑤学习年青爬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这五个方面的设置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本单元的目标、学习的要点及初一学生的实质状况,确定③是要点,④是难点。
3.说学情初一的学生感性思想活跃,学习的踊跃性很高,拥有必定的归纳能力,想象力也特别的丰富。
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仍是有必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二.说教法依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讲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入对文章的感悟,提升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
再联系本文的实质状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惹起学生的注意,指引他们热忱参加,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而且适合插入写作练习。
详细做法以下:1.情形设置法:充足发挥多媒体创建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困难。
2.朗诵法:经过频频朗诵,带着感情的朗诵,理解爬山队员的艰辛。
3.议论法:指引学生充足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研究。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通用10篇)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登上地球之巅》是初一新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教材是以“探险”为主题编排的,第一篇是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讲述的是探险家斯克特等人南极探险归途中全军覆没的壮举;第二篇《荒岛余生》讲的是鲁滨孙荒岛求生的故事。
这些有关探险的课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登上地球之巅》是郭超人写的一篇新闻报道。
作者作为当年的随队记者,真实的纪录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历尽千辛万险第一次从珠峰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经过。
课文节选的是王富洲等四名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感人事迹。
读这篇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报道,我们不能不为英雄们的精神而感佩,不能不为英雄们的人格而震撼!在飞鸟不至的地球之巅,在千年冰雪、万丈巉岩的珠峰之上,在英雄们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之时,我们真正懂得了神圣、伟大与崇高的内涵。
是的,这篇用生命写成的英雄的故事,这次以生命完成的人类的创举,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
登山英雄们勇于探险的精神、敢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的绝好教材。
而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这篇报道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点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快速默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阅读,感悟登山英雄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环景描写的作用以及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选材典型,表达方式多样的写作技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速读课文,抓取主要信息感书课文内容,把握主旨。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地方风情)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
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地球之巅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23.《登上地球之巅》主要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学习重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匍匐púfú?阴霾mái?余暇xiá?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着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
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
到8?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
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
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
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销耗巨大阴霾毙日砭骨biān________B.难以弥补斩钉戳铁养经蓄锐耸立sǒng________C.梦寐以求孜孜不卷迫不急待匍匐púfú________D.钢毅不屈步履艰难契而不舍余暇xiá________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排比)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夸张)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比喻、拟人)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
(夸张)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移阅读一次难忘的远征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
”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
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
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
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
“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
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
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
我们不得不停下来。
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
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
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
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
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
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
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
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
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
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
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
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
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实在无聊!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
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
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
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
“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
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
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
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袅袅()贪婪()幽邃()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巩固训练1?A消蔽B截精C倦及D刚锲2B3D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
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战胜这些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