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走向海洋的历史与挫折
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走向海洋?

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走向海洋?1557年,距离嘉靖帝驾崩还有10年。
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两件事:一是葡萄牙人获得明朝官方的批准,以每年500两白银的租金获准在澳门居住经商;另一个是浙直总督胡宗宪假装招安,诱杀了“大海盗”首领王直。
只允许海外番国与朝廷官方开展贸易,严禁民间私自出海,是明朝嘉靖帝之前的国策。
从太祖朱元璋时期开始,明朝就实行了严格的海禁,制定了“正犯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的严刑峻法。
但是,到了嘉靖年间,江、浙、闽、粤等沿海数省,半商半盗的豪强林立。
海商为了对抗官兵的围剿,不惜铤而走险,组织武装走私集团。
王直就是其中显赫一时的领袖人物。
明朝几乎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才将这股民间海洋势力暂时压制。
与此同时,世界另一端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却鼓励、资助冒险家主动出海寻找财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从现代人的视角看来,双方对待海洋不同的态度,成为西方崛起,东方暗弱的历史转折点。
但重要的不是现象,而是原因。
实际上,嘉靖之后,隆庆登基不到一个月,就宣布解除海禁。
然而,大明王朝并没有迎来命运的转折。
因为真正纠缠这片大陆的,是一个我们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的来自海洋的噩梦:货币。
1.铸币贸易嘉靖三十九年,为了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亏空,内阁首辅严嵩提议将浙江现有农田的一半改为桑田,以增产二十万匹丝绸,销售到西洋诸国换取白银。
这是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开篇的剧情。
虽然这一段史书上没有记载,但的确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明朝初立时,土地荒芜,百废待兴。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明朝的经济逐渐从战乱破坏中恢复过来。
但是,另一个难题很快出现了:由于历朝历代多使用铜钱,铜矿开采过度,铸钱用的铜不够了。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下旨设置宝钞提举司,发行纸币“大明宝钞”。
不过,当时的人金融学知识不够,朝廷印起钱来又没有节制,导致大明宝钞迅速贬值。
洪武八年(1375年),1贯宝钞值1000文铜钱。
正统九年(1465年),一贯宝钞贬值到了4文铜钱。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追溯中国古代航海的历史,发现自古海洋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航海活动不仅是为了贸易和探索,更是对海洋的掌控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航海历史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商朝的商人就开始利用船只进行贸易往来,开拓了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贸易。
历经战国时期的割据和秦始皇的统一,海洋贸易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汉代以后,中国的航海活动进一步扩张,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亚欧大陆贸易更频繁。
隋唐时期的航海活动达到顶峰,中国的船队甚至远航到了阿拉伯和非洲。
然而,海洋贸易活动在宋代开始减少,并在明代封闭,这与政治和经济因素有关。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航海的技术与知识中国古代航海的成功离不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航海知识。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船舶建造与修理技术。
中国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早的干船坞和木质船厂,可以修补和建造大型船只。
中国还创造了航海用的指南针和航海图,使航行更加精确。
此外,中国古代还掌握了气象与天文知识,知道通过观察星象和海上气象现象来预测天气和航行条件,降低风险。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不仅影响着经济和科技,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重视内政外交,封闭思想与海洋文化产生了冲突。
这种封闭思想使得中国的航海活动受限,而相应的海洋文化发展相对较弱。
与此同时,中国的航海图和航海指南等文化遗产为后来的航海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此外,中国的航海经验也融入到文学和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艺术,如宋代的海上画派。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海洋文化深受政治、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航海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海洋心态。
古人对海的态度

古人对海的态度
古人对海的态度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海被视为神秘而庄严的存在,古人对海的态度可以总
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尊崇与敬畏:古人对海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们认为
海是自然界的巨大力量,能够掌控生命和死亡。
许多古代
文人将海比作“大泽”、“大川”、“大河”,以显示其
庞大和威严。
他们常常以“海纳百川”的形象来赞美海的
广阔和包容。
2. 探索与征服:古人对海的态度也包含了探索和征服的渴望。
在古代航海时代,中国的航海家通过海洋的探险和征服,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并达到了远方的国度。
他们把
海看作是通向未知世界的桥梁,对海洋的探索充满了勇气
和冒险精神。
3. 赞美与描绘:古人对海的态度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
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来表达对海的赞美之情。
他们描绘了海的壮丽景色、汹涌的波涛和浩渺无垠的
辽阔。
这些描绘既展示了古人对海的景仰之情,也反映了
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总的来说,古人对海的态度是一种复杂而多样的情感体验。
尊崇与敬畏、探索与征服、赞美与描绘等方面共同构成了
古人对海的态度,展示了他们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中国古代探海梦历史

中国古代探海梦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探海梦。
早在商代,商王武丁就下令组织船队,探寻东海、南海等海域,并且在外交和贸易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汉代时期,张骞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出了西域,开辟了古代丝绸之路。
隋唐
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交流和海洋探索。
宋代时期,南宋政府下令出海探险,并使用海上大船舶和罗盘等航海
技术。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率领的宝船船队七次下西洋,经过了印度洋、
红海、阿拉伯半岛等地,为中国发展贸易和外交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对海洋探险的兴趣逐渐淡化,中国的海洋探索陷
入了低谷。
直到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工业化的推进,中国重新开始了对海洋的关注。
1949年建国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
事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研究海洋科学技术,加强和周边国家的海洋合作。
总之,中国的探海梦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关注海洋,探
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在未来
的海洋事务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海洋发展历史从兴到衰的原因

中国的海洋发展历史从兴到衰的原因2006-1-18海洋作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
回顾世界海洋发展史,中国的海洋发展虽曾有过辉煌但最终衰落下来,而西方列强却利用我们的四大发明走上海洋强国之路。
其深刻原因就是中国在海洋文明的性质、价值取向以及对海洋的认知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系统西方文明无论是爱琴海文明、地中海文明,还是大西洋文明,都是随着航海事业的发达、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
海洋文明的长度是没有尽头的海洋的长度,它的走向是四面出击的方向。
文明的基本色调以富于冒险、开拓、竞争和创新协作意识为主体。
中华民族创造了融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于一体的华夏文明。
但华夏文明的主调仍是以大河文明为特色的黄河文明。
大河文明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因而大河文明的长度就是大河的长度,其走向就是大河的走向。
华夏文明是海洋农业文明,而西方海洋文明是海洋商业文明。
海洋价值取向上的本质区别中华民族由于长期受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左右,对海洋的价值取向是"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对海洋的认知始终离不开"民以食为天"的祖训,锁定在"以海为田"的层次上。
西方列强对海洋的价值取向则是为夺取丰厚的海洋国家利益而进行海外贸易、掠夺世界财富而强大起来的。
海洋和海军是西方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提及的是,19世纪中叶的日本与我国同病相怜,在炮舰面前,被迫打开国门,签定屈辱条约。
但日本很快找到了西方列强耀武扬威的不二法门,明治天皇《御笔》宣称,要以武力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确立了海上强兵政策。
1874年派兵侵犯台湾,1878年再次出兵侵占中国的琉球。
两次轻易得手,使日本野心迅速膨胀。
于1894年~1895年悍然发动甲午战争,割占了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攫取了清政府两亿两白银及大量经济特权,使日本的工业革命快步进入完成阶段,迅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行列,完成了由"羊"到"狼"的转变。
中国海洋文化故事

中国海洋文化故事
中国海洋文化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三个例子:
1.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
传说她是生活在海边的一位女子,为了救助遇险的船员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为了纪念她,会在航海时向妈祖祈祷,希望她能够保佑航行的安全。
2. 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
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因在海上游玩遭遇风暴而溺亡。
为了复仇,精卫化身为鸟,不断地叼着石头和树枝填海,直到最终填平了大海。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大海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3.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航海历程。
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多次远洋,到达了东南亚、南亚、中东甚至非洲等地。
他的船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商品,也带回了各地的特产和珍宝。
这个故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航海勇气和开放精神,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海洋的认知、敬畏和探索精神。
中国古代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历史

中国古代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历史中国古代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和周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海上贸易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航海技术和海洋探索经验逐渐积累,为后来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商代和周代,中国人主要通过陆路进行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求增加,中国人开始意识到海洋贸易的潜力。
他们开始建造船只,探索海洋,并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航海与海洋探索的起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国家开始建立海军,并派遣船队进行远洋航行。
其中最著名的是郑国渠船队,他们曾经远航到东南亚地区,并与当地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这些航海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也为后来的航海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中国的航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朝时期,中国开始进行更远的海洋探索,并建立了丝绸之路海上通道。
这条通道连接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汉朝还派遣了郑和等航海家进行远洋航行,他们曾经到达过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等地。
这些航海活动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之一。
随着唐朝的兴起,中国的航海事业达到了巅峰。
唐朝时期,中国的船只规模不断扩大,航海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唐朝还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等地的贸易往来。
唐朝的航海家玄奘更是远航到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为中国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宋朝的兴起,中国的航海事业逐渐衰落。
宋朝时期,中国开始采取封闭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
这导致中国逐渐失去了在海洋上的优势地位,航海技术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航海与海洋探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航海技术和海洋探索经验不断积累,为后来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的航海事业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之一。
211148882_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冯天瑜(图片来源: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者按:2023年1月12日,著名历史学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辞世。
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是中国文化史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在中国古代经略海洋问题上,冯先生在2012年刊发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题为《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的文章中认为,人们习惯把中国称为“大陆国家”,但此说有失偏颇,古代虽然素以经营陆疆著称,但是先民也曾开辟颇具声色的海洋业绩,并在16世纪这个争夺航海优势的时代,产生过中国式的海洋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反映了古人初级的海权诉求,也彰显了中国悠久的卫海、用海传统。
文章曾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现通过我刊将冯先生这篇文章编发推出,谨此悼念。
人们习惯于把中国称之“大陆国家”,这当然是因为中国地理大势以陆疆占优、中国人以经营陆上著称,但此说有失偏颇,而此一偏颇正透露出传统的大陆—农耕文明对海洋、海权的忽略。
中国其实是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国度,今天我们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千米陆疆,还拥有300万平方千米海疆。
中华先民在向大陆深处开疆拓土的同时,也曾于波涛万里的海上建功立业。
一、中西海洋观比较中国地处一面向海的板块状东亚大陆,自古形成自己的海洋观,与西方海洋观比较,特色鲜明。
(一)地中海—北大西洋国家的海洋观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自古即被称为“海上民族”,他们利用地中海提供的航运之便,纵横于南欧、西亚和北非。
被马克思称作“卓越的商业民族”的西亚腓尼基人(在今叙利亚、黎巴嫩一带),早在3000年前,其商业及殖民活动便遍及地中海沿岸。
地处巴尔干半岛南端及爱琴海群岛上的希腊人,从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迈锡尼时代,到公元前500年前后的古典时代,以至公元前200年前后的希腊化时代,先后在地中海和黑海(时称“好客海”)沿岸广建商业基地和殖民城堡,到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时期,更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希腊化”的范围所及,东至印度边境,西至大不列颠岛,地中海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内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秦汉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向海洋进军,考古证实汉初南越囯就曾经和欧洲、西亚的国家进行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汉代1)开辟时间: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往来。
2)路线:从广东出发,向西沿着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3)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文明的联系。
开通后官方的经济交流与民间的海上贸易更加活跃,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中国的海洋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出海和从广东经南海到印度、斯里兰卡的两条海上航道。
但由于中印双方贸易的需求不大,且当时中国南方经济尚未发展起来,该航线的贸易作用并不大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唐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唐代,随着阿拉伯人开辟了从西亚到中国南方的航线后,东方与西方的海上贸易蓬勃兴起。
从此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从陆上向海上转移,陆上丝绸之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iman)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与希拉(Siraf)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
通过该条航线,大量阿拉伯商人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该航线上海运的逐渐兴起,并替代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新通道。
这条航线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代, 陶瓷成为另一个主要的贸易商品, 陶瓷的贸易量甚至超过了丝绸。
所以, 这条航线又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
唐朝曾在广州设官职市舶使,主理海外贸易,接待来到中国经商的波斯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
到了南北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经济兴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唐代对外贸易兴盛。
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①从登州(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②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4、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使节先进地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隋唐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国人来华贸易、读书和做官。
(2)影响:增进了中外了解、联系和有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5、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具有连续性。
交往的国家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国,且交往并不因为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
(2)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的渠道众多:包括官方公派及民间的留学、国家及民间的贸易、宗教的传播等等。
(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定了各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一些近邻国家来说我们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品、物种、艺术等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三)、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往1、两宋、元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设有市舶司,负责对外事务和贸易。
辽、金与朝鲜半岛、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贸易往来。
泉州成为世界性大港口。
到宋朝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已经十分繁荣。
为加强对日益扩大的海上贸易的管理,宋朝不仅把前朝主管官吏市舶使扩大为主管机构市舶司,而且还把市舶司的设置从广州一地,扩大到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港口,并在秀州、温州和江阴等地设市舶务。
繁荣的海外贸易也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据记载,南宋初年收入最多的泉州市舶司每年可得200万贯左右,约占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5%。
由此可见当时海外贸易的繁荣程度。
在这段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丝绸,陶瓷,纸张,和其它手工业产品。
而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
258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劲旅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灭完,从此阿拉伯人在这条航线上退却,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当同时,阿拉伯人的退却也为中国人在海外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创建了条件。
因此在元初,中国的海外贸易仍然保持相当繁荣的局面。
14世纪,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兴起,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战事不断,打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使得东西方的交通不时受阻。
并且奥斯曼帝国实行向过境商人征高额税收的政策。
受此影响, 全球的海洋贸易走向衰落。
元末开始,倭寇扰边,在中国沿海大肆打劫。
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中国的四大发明,向外传播。
棉纺织技术传到朝鲜半岛。
(5)明朝时期:海上贸易发达。
元代以及明朝嘉靖之前,海上贸易也是非常非常繁荣的,明朝永乐、宣德年间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证据。
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
后来随著明朝嘉靖皇帝下达锁国令以及明末倭寇入侵沿海地区是的海上贸易凋敝,清朝更是变本加厉,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最终使得中国人承受了长达100年的屈辱。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中国的对外政策开始转变,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元末到明代中期的海外贸易也有些人认为这段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的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太祖的禁海政策。
这个观点是不大正确的。
因为分析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海禁政策,可以发现,这个海禁政策仅在洪武年间和嘉靖年间(嘉靖二年五月明朝实行海禁)的实行过,而大部分时间,中国的海禁是十分松弛的。
元末明初,整个世界的海外贸易已处于低潮。
这时中国海外贸易衰落正是受整个世界环境的影响。
另外值的一提的是,中国的海禁政策出现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并非明太祖首创。
在这段时期,由于皇宫和中国官僚阶层对东南亚的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一种由官方主导的与海外各国的朝贡贸易逐渐兴起。
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这种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
朝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间海外贸易衰落带来的损失。
明清时期,一方面,由于国内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促进了中国同东西洋贸易发展的趋势。
另一方面,明代有日本海盗经常骚扰沿海居民,清初有东南沿海郑成功反清势力的存在,因而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是闭关自守还是开放海禁,是由官府垄断还是允许民间经营,就日益成为人们注目的问题。
在封建时代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张开放对外贸易,但多强调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会的后期,才有人主张开放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上贸易。
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发展也曾有过几个阶段性的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大约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4年的殷商时期,那是中国文明第一次触碰到海洋和拥抱海洋。
从商人这样的名称可以看出,商是一个非常善于从事贸易的民族,传说夏代的时候,商族的首领王亥就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生意人。
与此同时,商还是一个手工业相当发达的民族,这可以从当时的纺织品和高超的金属冶炼技术得到证明。
还有人推测商代文明与山东半岛沿海一带的古代文化有一定渊源关系,而山东半岛的古人类中有很大的来自原始南岛语族(包括今天生活在台湾原住民和太平洋诸岛上的土著民族)的成分。
商王妃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海贝壳,其中有的来自印度洋(当然不排除是从陆路而来)。
不过在今天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帆”字,证明商人已经掌握了风帆技术。
还有的历史学者曾推测周灭商之后,亡国的殷人逃亡海外,甚至有的推测说到达了墨西哥(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都相信此说)。
中国海洋文明的第二个高峰,是在三国的东吴时期。
由于在陆上与魏蜀两国的对峙,吴国制定了“舟辑为舆马,巨海化夷庚”的向海洋发展的国家战略,力图经略海洋,发挥东吴的海洋优势,最终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东吴孙权(上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较明确的海洋战略的英主。
他曾派舰队七次远征辽东,深入高句丽,赢得当地势力的归附。
还派出卫温、诸葛直率上万人的舰队远征东南沿海,这次伟大的航行在历史上首次将台湾、海南岛纳入版图。
东吴的航海家外交家朱应还远赴东南亚各国,所到各国皆“谴使奉贡”。
东吴的开疆拓土还包括了今天越南的一部分,孙权还接见过来自罗马(大秦)的商人秦论,询问对方的风土人情,并派人送其归国。
中国海洋文明的第三个高峰,是在宋元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有许多领先于世界,其中船舵、水密隔舱和龙骨装置这三大发明对世界造船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舵的国家,欧洲人直到十二、十三世纪才开始使用舵,舵的出现为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意义不下于航海罗盘的发明。
宋代的平衡舵技术,直至今天仍是船舶设计中降低转舵力矩的最有效的措施,欧洲人直到十八世纪末才开始使用这一技术。
中国人发明的水密隔舱在宋元时期已相当成熟,1795年英国人本瑟姆将这一技术引进欧洲,用于为皇家海军设计的六艘新型军舰。
龙骨结构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又一项重大发明,宋代的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更深,抗御风浪能力强大。
欧洲在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人们所熟知的明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沟通东西方的人类大航海的先驱。
郑和的庞大船队,无论数量、船只的吨位都几十倍于七十多年后的哥伦布船队。
还有不少人推测,欧洲人的航海大发现,有可能参考了包括郑和在内的其他先驱者的航海资料。
可惜的是,这一足以与达伽玛、哥伦布等人媲美的壮举,未能开启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却成为中国古代海洋文明最后的辉煌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