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预防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它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

病毒性肝炎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危害,严重者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因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和有效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一、加强个人卫生习惯1.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换菜刀砧板及餐具,生食水果蔬菜应剥皮洗净。

2. 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等,避免暴饮暴食。

3.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二、避免感染途径1. 避免高危传播途径:避免接触患有病毒性肝炎的血液、体液,谨慎使用注射器、针头等易感染的医疗器械。

2. 注重个人卫生保护:预防性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刮胡刀等个人物品。

3.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乙肝病毒检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三、就医治疗1. 找正规医院:出现疑似肝炎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坚持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2. 诊疗依从医嘱:如确诊感染病毒性肝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服药,并定期复检。

3. 注意休息:患有病毒性肝炎时,要避免疲劳、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保证充足休息,促进康复。

四、生活方式调整1. 禁忌酒精: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要杜绝饮酒,以免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2. 戒烟限咖:减少吸烟,限制咖啡因摄入,保护肝脏健康。

3. 注意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减少压力,注意控制情绪波动,对提高免疫力十分重要。

以上就是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自己的肝脏健康,远离病毒性肝炎的危害。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困扰。

预防医学专业试题库: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预防医学专业试题库: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预防医学专业试题库: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预防医学专业就业领域很广,涉及医学和非医学领域的各相关专业,医学领域可从事临床工作(进传染病科室)。

所以传染病学是中一个重要学科。

目前肝炎治疗仍然缺乏特别有效的手段,因此更加需要全社会来关注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问题。

除了政府应加大对甲肝、乙肝疫苗等的推广,广大市民应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通过提高防护意识、定期到医院体检等手段来预防和及早治疗肝炎。

(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肝炎病例均应分别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2.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

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

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对儿童接触者管理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4.献血员管理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检测ALT 及HBsAg(用RPHA法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

有条件时应开展抗-HCV测定,抗-HVC阳性者不得献血。

5.HBsAg携带者和管理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防,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其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个人食具,刮刀修面用具,漱洗用品等应与他人分开。

HBeAg 阳性者不可从事饮食行业,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托幼工作。

HBsAg 阳性的婴幼儿在托幼机构中应与HBsAg阴性者适当隔离,HBeAg阳性婴幼儿不应入托。

(二)切断传播途径1.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水源保护、环境卫生管理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2.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注射实行一人一管,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

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做好制品的HBsAg检测工作,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防病毒性肝炎教育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防病毒性肝炎教育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防病毒性肝炎教育一、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病毒性肝炎是指不同病毒感染肝脏引起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症状都有所不同,但都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

患者会产生肝功能异常、黄疸、腹泻、腹痛等症状。

长期存在的病毒性肝炎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幼儿园教师进行防病毒性肝炎教育1.提高幼儿园教师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程度作为幼儿园教师精神领袖和学生的表率,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防病毒性肝炎知识和防护意识,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幼儿。

2.强化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包括个人卫生习惯、防护意识等方面。

幼儿园教师应该向幼儿普及正确的卫生常识,如洗手、饮食卫生、个人饮食用具的专用、不随地吐痰等。

3.引导幼儿避免不洁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意防止幼儿进行不洁行为,如吃生的或未熟透的食物,接触霉变的食品,爬到不安全的高处等。

同时,幼儿园教师应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卫生意识,告诉他们要避免不洁行为对身体造成的损害。

4.加强教师管理和防护幼儿园教师也应该为自身加强防护,包括注意卫生、使用个人保护用品、避免与病人接触等。

同时,幼儿园教师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做好疫情监测和管理,确保病毒性肝炎的主动防控。

5.增强家长意识幼儿园教师也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引导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防护,教育家长注重儿童卫生健康,遵守卫生制度和标准,这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卫生健康意识,还能遏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三、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1.预防措施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包括个体卫生、健康饮食、免疫接种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好以下预防措施:(1)保障饮食卫生,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2)保证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食用某种食品,如肝脏、豆制品等。

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培训讲义

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培训讲义

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培训讲义
1.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分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和其他肝炎。

2.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 甲肝:通过食物、饮水、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

- 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 戊肝:主要通过食物、饮水、接触感染者粪便等途径传播。

3.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要卫生。

- 避免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 注射器、针头等器械要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器械。

- 定期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等。

4. 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与诊断
- 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

- 诊断:通过临床表现、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5.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与护理
- 根据具体病毒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 注意卧床休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 避免饮酒、过度劳累等对肝脏有害的行为。

6. 病毒性肝炎的常见问题与解答
- Q: 病毒性肝炎可以治愈吗?
A: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有不同的治愈率,及早发现并得到科学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 Q: 病毒性肝炎能够通过食物传播吗?
A: 甲肝和戊肝可以通过食物传播,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 Q: 病毒性肝炎的疫苗安全吗?
A: 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肝炎的重要措施,疫苗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质量控制,是安全有效的。

...
(文档内容继续补充)。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幻灯片【65页】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幻灯片【65页】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HCV)
➢ 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 单股正链RNA,全长约9.4kb ➢ HCV基因组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准种特性
(quasispecies) ➢ 基因分型 ➢ HCV抗原抗体系统
HC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
抗-HCV 在HCV新感染、慢性感染和感染后康复者 中均可检测到 方法
非活动性携带状态
HBeAg阴性慢乙肝
年龄>35 ALT持续正常 低水平HBsAg,
HBeAg (-) HBV DNA低水平或(-) 肝细胞内HBcAg (-) 无活动性炎症反应 及纤维化 有些病例可能 为肝硬化 不需要治疗
年龄>35 ALT升高 低水平HBsAg,
HBeAg (-) 抗HBe (+)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Fra bibliotek免疫耐受期
无临床症状 ALT正常 HBV DNA高水平 HBeAg阳性 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 HBeAg年自然清 除率2%-3% 发生HCC危险性0.5% 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
免疫清除期 HBeAg阳性慢乙肝
临床症状 ALT升高 HBV DNA低水平 HBeAg阳性 HBeAg年清除率 10-20% 肝硬化年发生率 10-20% 15-25%最终死于 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效果佳
➢ 亚急性重型肝炎:15d-24周,病程超过 3周至数月
➢ 慢性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 肝内淤胆,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 临床特点
肝炎肝硬化
➢ 代偿期肝硬化 一般属Child-Pugh A级。可有轻度
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ALT和AST可异常,但 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可有门静脉高压征,如 脾功能亢进及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无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无腹水和肝性脑病等。 ➢ 失代偿期肝硬化 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患者 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 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的肝功能失代偿,如血清白 蛋白<35g/L,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不同 程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60%。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宣传

病毒性肝炎预防知识宣传

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牙刷、 剃须刀等个人物品,以降低感 染风险。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 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劳 累和不良情绪。
避免不安全行为
避免使用非正规途径的药物和注射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刀具等锐器,特别是在纹身、纹眉、打耳洞等有创美容行为 中。
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避免多个性伴侣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并发症处理
针对肝炎引起的并发症, 如腹水、出血等,采取相 应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在肝炎康复期,定期进行 肝功能、病毒载量等相关 指标的复查,以便及时发 现病情变化。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有助于促进康复。
避免复发
避免诱发肝炎复发的因素 ,如过度劳累、饮酒、药 物滥用等。
强化社区防控工作
02
社区应积极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报
告,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防控技
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水平。
个人层面的防控策略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注 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等
类型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 等。
传播方式和途径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和日常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消化道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等 。
症状和后果
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黄疸、肝区疼痛等。
后果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知识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录
• 病毒性肝炎概述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 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策略 • 病毒性肝炎的未来展望
01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 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 的一组传染病。
分类
根据病原学分类,常见的有甲型 、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和治疗因肝功能受损 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 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增强治疗信心。
康复和护理
定期复查
健康生活方式
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等相关检 查,监测病情变化。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 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预防并发症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消毒 液。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如牙刷、剃须刀和指甲刀等,以防通过破损皮肤传播病毒。
避免不安全注射行为
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消毒的注射器,避免注射毒品。
社区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 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培训医护人员
对医护人员进行肝炎防治培训, 提高其诊断和治疗能力。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
05
病毒性肝炎的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抗病毒药物,以期更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其中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

这些病毒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相关并发症。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综合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旨在帮助人们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

一、加强传播途径的防护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严格遵守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预防交叉感染等。

2. 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伴侣数量,正确使用安全套等措施,以减少性接触传播的风险。

3. 母婴传播阻断:孕妇必须进行病毒性肝炎筛查,如果感染病毒,应接受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降低婴儿感染的风险。

二、加强疫苗接种1. 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病毒是重要的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之一,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

建议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疫苗接种,保证免疫力。

2. 甲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饮食传播,尤其是生鱼片、蚝等食品容易受到污染。

甲型肝炎疫苗可预防甲型肝炎的感染,建议高风险人群接种。

三、提高诊断水平和监测系统的建立1. 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能力培训,提高早期诊断率。

2. 建立病毒性肝炎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1. 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2. 提供相关资讯和宣传材料,包括卫生教育海报、宣传册等,以提高社会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

五、加强病例管理和防控措施1. 发现病例后,要及时进行报告和登记,实施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

2. 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洗手消毒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六、加强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护理1. 对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应进行长期的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5-04-09T14:19:08.4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王宏
[导读]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王宏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4000)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结果86例患者经我院精心治疗,均治愈、好转出院。

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10-02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1]。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一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14~79岁之间,平均年龄47岁,患者病程7d~10年之间,其中甲型肝炎5例,乙型肝炎36例,丙型肝炎30例,戊型肝炎15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辅导。

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1.2.1 一般治疗
1.2.1.1 休息发病早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及肝功能波动为度。

在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再经1~3个月的休息观察,可逐步恢复工作。

1.2.1.2 营养发病早期宜给易消化、适合患者口味的清淡饮食,但应注意含有适量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并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

若患者食欲不振,进食过少,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

食欲好转后,应给予含有足够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饮食,不过分强调高营养,以免发生脂肪肝。

1.2.2 药物治疗
1.2.2.1 改善和恢复肝功能:①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葡萄糖醛酸内酯等;②降酶药:五味子类(联苯双酯等),山豆根类(苦参碱等),甘草提取物,齐墩果酸等有降转氨酶作用。

部分患者停药后有 ALT反跳现象,故显效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为宜;
③退黄药物:丹参、茵陈提取物、门冬氨酸钾镁、前列腺素E1、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低分子右旋糖酐、皮质激素等。

应用皮质激素须慎重,症状较轻,肝内淤胆严重,其他退黄药物无效,无禁忌证时方可选用。

1.2.2.2 抗病毒药物治疗:为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组织病变,减少或延缓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的发生,符合适应症者尽可能进行抗病毒治疗。

(1)干扰素-α: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治疗剂量:普通干扰素每次3M-5MU,每周3次,皮下或肌肉注射,疗程半年,根据病情可延长至1年。

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每周一次,疗程1年。

根据病毒应答情况或基因分型可延长至1年半。

治疗时要严格掌握干扰素适应症、禁忌症,针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核苷酸类似物:目前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可分为两类,包括核苷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

前者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恩曲他滨、替比夫定、克拉夫定等。

后者包括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等。

现临床常用的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

1.2.2.3 免疫调节:如胸腺肽或胸腺素,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等也有调节免疫作用。

1.2.2.4 抗纤维化治疗:主要有丹参、冬从夏草、核仁提取物,丹参抗纤维化作用已得到较一致的共识。

2 结果
患者经我院的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后,86例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3 预防
3.1 控制传染源
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

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尽可能予抗病毒治疗。

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

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筛选,不合格者不得献血。

3.2 切断传播途径
3.2.1 甲型和戊型肝炎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工作,防止“病从口人”。

3.2.2 乙、丙、丁型肝炎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具消毒制度。

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患者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实行一用一消毒措施。

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

加强血制品管理,每一个献血员和每一个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最敏感方法检测HBsAg和抗HCV,有条件时应同时检测HBV DNA和HCV RNA[2]。

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

3.3 保护易感人群
①甲型肝炎:目前国内使用的甲肝疫苗减毒活疫苗保护期限可达5年以上;近年问世的冻干减毒活疫苗保护期可持续20年以上。

对近期
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可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注射。

②乙型肝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

易感者均可接种,新生儿应普种。

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应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

亦可用于意外事故的被动免疫。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与乙型肝炎特异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

亦可用于高危人群中易感者的预防。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421-431.
[2]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中华肝病杂志,2002,10:327-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